《儒文化社會學》

《儒文化社會學》

該書是山東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優秀專家、社會學研究所原所長彭立榮研究員承擔的山東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1998—1999年度課題“儒文化社會學研究”的最終成果。獲得國際性學術基金“深見東州儒學研究出版基金”贊助,於2003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簡介

該書計10章,33萬字。是作者二十多年來研究哲學、社會學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之一,是作者從社會學的角度對孔子創立的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進行科學研究的結晶。該書對儒文化的社會學性質、儒文化社會學的形成與發展、儒文化社會學的理論核心及基本體系、儒文化社會學與中國古代社會、儒文化社會學與人和社會、儒文化社會學與社會倫理整合、儒文化社會學與修齊治平、儒文化社會學與中華社會控制、儒文化社會學發展中的多種趨向、儒文化社會學與中華現代文明等諸重大方面都進行了深入又頗具社會學特色的研究、闡發與探討,對推動社會學的中國化及儒學研究的新進展,均具有突出的開拓性與創新價值。因此,該書出版後,在海內外文化界、儒學界及社會學界均產生了較強社會反響。

中國孔子文化基金會原常務副會長劉蔚華教授在為該書寫的發表在《孔子研究》2003年第5期的書評《儒家文化現代研究的新開拓》一文中指出:“作者在該書中較深入地探索並把握了儒家文化的淵源、創立的時代特徵、孔子思想的具體意旨、理論核心及儒學發展的歷史脈絡等,”“本書作者從我國社會的現代文明發展需要出發,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對儒家文化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對其中的精華與糟粕的並存與在歷史發展中所起的正、負兩方面的作用有明確的區分,能在闡釋、論說中充分肯定儒家文化的精華對中華現代文明發展的不可輕視與低估的重大價值,向世人展示了在今天世界文明中可以廣泛受益的意涵。”中山大學社會學博士周林剛在為該書寫的發表在《山東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的書評《一部中國社會思想史專題性研究的力作》一文中,充分肯定了該書既是傳統文化研究的力作,又是“社會學中國化這一理論建構的實踐”,“對儒文化進行了開創性的社會學研究”,“突顯了儒文化的現實價值”。

該書出版後,已在海外內產生較強社會反響,香港的學人、武漢大學的教授等來函來電索要該書。人民出版社基於對本書作者學識的充分肯定,已邀作者組織編寫《傳統美德與現代文明叢書》。該書作者正是在這一專著的研究與寫作,探究儒文化淵源的過程中,在研讀了大量文獻、史料的基礎上,確鑿地得出了在我中華文明及民族精神形成史上占突出地位的堯舜時代的中華第一都陶丘、堯帝陵、舜的出生地諸馮及其耕陶漁之地等聖跡均在今我省菏澤市,而不在山西或其他地方,大禹治水也在菏澤留有多處聖跡等重要結論。為促進中華文明的傳承、堯舜禹開創的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促我省文化大省強省建設及菏澤市的經濟、文化、社會快速發展,彭立榮研究員正力主對其儘快進行現代文化開發。對這一偉大文化開發的呼籲,現已開始得到海內外、省內外不少學者及有識之士的重視、積極參與和熱情支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