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企業併購是一把“雙刃劍”,既能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有可能淪為單純的利益爭奪甚至引發經濟和社會矛盾。如何規範企業併購行為,不僅僅是經濟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問題,從深層次上的倫理道德問題。合理的企業併購交易應當通過協同效應提升公司業績,從而為整個社會創造價值,而不只是單純追求企業自身的利益,甚至是以“吃掉”對方為目的。只有這樣的併購活動,才具有道德價值,才是一種具有道德內涵的經濟活動。作者簡介
廖朝暉,1967年7月出生。生於川,長於湘,居於滬。哲學博士。曾跨越十個行業,現任張家界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電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南大學套用倫理學中心兼職研究員等職。曾在《道德與文明》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10多篇。目錄
導言一、併購倫理的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第一章企業併購的基本道德原則
一、併購的義利統一原則
二、動機和效果相統一的原則
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公平和效率相統一的原則
第二章併購與企業社會責任
一、傳統的企業理論及其對併購的理解
二、“企業社會責任”觀念和利益相關者理論
三、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依據與制度化實踐
四、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人格
第三章併購的倫理規範與道德責任
一、併購的法律規範和道德規範
二、併購規範及其價值目標
三、併購主體的道德責任
第四章併購實踐中的倫理爭議
一、敵意收購的倫理爭議
二、反收購的倫理爭議
三、反收購策略的倫理爭議
四、要約收購和協定收購的倫理爭議
五、管理層收購的倫理爭議
第五章併購中的倫理整合
一、併購中的整合階段
二、企業道德類型的識別
三、企業併購中的文化整合:以跨國併購為例
四、從文化整合到倫理整合
前言
倫理學作為經典的人文科學在現代社會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獨特的社會功能。倫理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物質財富或實用工具與技術,而是為人類構建一個意義的世界,守護一個精神的家園,使人類的心靈有所安頓、有所歸依,使人格高尚起來。
倫理學也可以推動社會經濟技術的進步,因為它能提供有實用性的人文知識,能營造一個有助於經濟技術發展的人文環境。不過,為人類的經濟與技術行為匡定終極意義或規範價值取向,為人類生存構建一個理想精神世界,卻是倫理學更為重要的使命。
倫理學對人的價值、人的尊嚴的關懷,對人的精神理想的守護,對精神彼岸世界的不懈追求,使它與社會中占居主導地位的政治、經濟或科技力量保持一定的距離或獨立性,從而可以形成一種對社會發展進程起校正、平衡、彌補功能的人文精神力量。這樣一種具有超越性和理想性的人文精神力量,將有助於保證經濟的增長和科技的進步符合人類的要求和造福於人類,從而避免它們異化為人類的對立物去支配或奴役人類自身。
在人類經濟高度發展、科技急速飛躍的今天,在人類的精神上守護這樣一種理想,在文化上保持這樣一種超越性的力量是十分必要的。倫理學以構建和更新人類文化價值體系,喚起人類的理性與良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開發人的心性資源,開拓更博大的人道主義和人格力量等方式來推動歷史發展和人類進步。
精彩書摘
目前國內外關於併購的研究主要是從經濟學、法學和管理學等角度切入的,此外部分經濟倫理學著作也涉及併購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併購主要是以產業組織學、博弈論、新制度經濟學、福利經濟學和反托拉斯經濟學為主的理論框架論析企業併購問題,用經濟學理論探討企業併購的演進、動因、併購整合、跨國併購、併購防禦策略、併購管制等問題。法學的角度主要涉及併購的法律制度和監管制度。管理學的角度主要涉及併購的策略。一些著名的經濟倫理學家如德·喬治《經濟倫理學》討論了企業收購和重組的倫理問題,涉及“惡意收購與倫理”、“綠色敲詐”、“金色降落傘”、“槓桿收購”、“重組與體制變革”、“減員增效”等問題。①
經濟學、法學、管理學和經濟倫理的研究往往是相互交叉的關係。經濟學、法學和管理學所關心的那些問題從本質上說都涉及價值判斷,其背後都隱含著倫理學問題。我將它們概括和提煉為以下三種問題:
1.併購是否創造價值?或者說,併購是否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併購活動是否為社會創造了新的經濟價值,還是僅僅具有財富再分配的效果,甚至僅僅是一種手段更加高明的掠奪行為?這是經濟學家所非常關注的問題,但它同時也是一個經濟倫理的問題。因為,如果併購活動本身並不創造價值,而僅僅是一種財富轉移(但又不同於以公平為目標的轉移支付),就談不上併購倫理,正如並不存在所謂的“賭博倫理”(關於賭博行為的倫理規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