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交往手段革命與交往方式變遷》以“社會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為理論原點,以“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指歸,以技術社會形態的發展為宏大背景,以交往手段、交往方式和社會發展三者內在關係為分析框架,全面的分析和探討了社會交往的手段革命與方式變遷。社會交往問題是一個關涉到社會進步與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性的問題,同時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內容簡介
社會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會發展的內在機制。社會交往方式是交往能力與交往關係的統一體。交往手段是交往能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是社會交往方式變革的直接決定力量。交往手段通過從外延上對社會交往空間範圍的拓展和內涵上對社會交往關係的變革深刻影響著社會交往方式的性質和面貌。交往手段革命通過對社會交往方式的變革進一步推動著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隨著交往手段的革命變革,人類社會交往方式也在發生相應的歷史變遷。大致說來,在前現代社會,基於落後的交往手段之上的社會交往方式以人的依賴關係為主要特徵,存在於“自然共同體”內部的人的社會交往是封閉的、地域性的;現代交往手段革命促成了物的依賴的交往關係的產生,“利益共同體”的存在使人類實現了從地域交往向世界交往的自覺轉變;當代信息化交往手段革命,使人類社會交往表現出全球性、虛擬性、多元性和便捷性等一系列新的趨勢和特徵,以知識或信息為紐帶的“信息共同體”的產生標誌著人類社會交往關係的又一次質變。社會交往方式由人的依賴、物的依賴而走向信息和知識的依賴,內涵社會形態和人的發展的歷史底蘊,是人類社會交往方式歷史演進的一般規律。
在人類社會交往方式演進規律的理論關照下,《交往手段革命與交往方式變遷》對面向資訊時代的中國社會交往方式的現代化提出自己的思考,構建了一種合理化的社會交往模式,並探討了中國社會交往方式現代化的可能路徑,從而進一步彰顯了《交往手段革命與交往方式變遷》研究的重大現實意義。
《交往手段革命與交往方式變遷》對社會交往方式演進規律所做的理論探索,不僅有助於拓展關於社會交往問題研究的哲學視野,而且有利於正確把握現代社會關係中的矛盾和衝突及其複雜性,進而為健全現實社會交往關係提供一種可能的理論框架。
作者簡介
李素霞,1966年生,河北永年縣人,哲學博士。現為河北師範大學法政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社會哲學。發表的主要論文有《歷史規律與主體選擇》、《主體超越性與社會發展》、《交往合理性探微》、《交往手段革命與人的發展》等30多篇;譯著有《萊布尼茨》;參與撰寫和主編專監書籍和教材《人學引論》、《西方哲學史》等9部。目錄
導論一、社會交往問題在當代中國的凸顯
二、我國理論界關於社會交往問題的研究狀況
三、本書研究社會交往問題的基本理路、方法和意義
1.本書研究的基本理路
2.本書的研究方法
3.本書研究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四、本書的框架結構和主要內容
第一章社會交往與社會交往方式
一、社會交往的本質
1.社會交往的含義及特徵
2.社會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
3.交往與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
二、社會交往方式及其構成
1.社會交往方式概念的界定
2.社會交往方式的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