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山》

《交城山》

《交城山》是山西中部的一首民間小調,又名《苦伶仃》。在一些民族或地區的民歌中,有一批專門歌頌當地自然景觀、歷史名勝的曲目,如漢族的《無錫景》。

簡介

這是山西中部的一首民間小調,又名《苦伶仃》。在一些民族或地區的民歌中,有一批專門歌頌當地自然景觀、歷史名勝的曲目,如漢族的《無錫景》,藏族的《日喀則》,蒙古族的《遼闊的草原》等,《交城山》也屬此類。不同的是,前者大多以讚美的口吻歷數本地區的景物與特產,音樂是明朗、歡快的;而《交城山》的三段歌詞,首段埋怨水的不公平,第二段為茶飯粗淡喊冤,第三段為交通叫屈,似乎窮山惡水無從讚頌。然而,如若細細吟品,又能聽出“抱怨”表層下的那份對故土的深切眷戀,而恰恰也是“灰毛驢”、“山藥蛋”、“莜麵”才是交城的真貌,才能代表這裡的地域文化精神。多年來,這首民歌不僅山西人愛唱,外省區的人也愛聽,其根本原因,恐怕與它從頭到尾所散發的“土”氣有直接的關係。這首小調的鏇律有鮮明的晉中特色,富有歌唱性的曲調幾乎一氣呵成,四度、五度、六度的跳進音程多次出現,使鏇律起伏跌宕、委婉曲折;每個樂節的起始音都用調式主音“Sol”,使全曲的音樂性格鮮明而穩定。20世紀40年代以來,《交城山》的曲調被多次配上新詞而廣為流傳,如《左權將軍》、《歌唱英雄劉胡蘭》(略有改編)、《婦女自由歌》等等。(附《左權將軍》和《婦女自由歌》歌譜)

山西味濃郁、詞曲俱佳的《交城山》是山西民歌的佼佼者。
那年,我隨團去晉北慰問歸國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記得在天鎮演出後,一位政委不無感慨地說:“你們演唱的《交城山》很有特色,是這首歌給我們剛從朝鮮回國的戰士們注入了山西情結。”從此,這首歌的來龍去脈時時困擾
著我,過了30年後才如願以償。

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一個金秋,我們一行三人到交城大山深處採風,坡底村的大隊長(即村長)酷愛文藝,一聽我們是省歌舞團下來的,興致頓生,熱心籌劃,立即作了演出安排。

晚飯後,大隊部(即村委會)院裡擠滿了興高采烈的男女老少,爭先恐後此起彼伏地唱著歌,時而齊唱,時而獨唱,一會兒歌曲,一會兒小調,然而,最響亮、最突出、最風光的當屬他們正宗傳承的拿手好歌《交城山》了,方言土語,風味純正,你這么吟,他那么唱。有的行腔委婉精巧細膩,有的開口粗獷悍直奔放,有的竟然和晉劇揉為一體,與秧歌巧妙結合,然而百唱不離其宗,久聞歌魂猶在,足足唱了有十多個版本,其即興性、創作性妙不可言,令人折服。而說起它的由來,一老者豪爽地說:“交城山不簡單,說說唱唱幾百年。”

《交城山》的詞,將當地的人文地理、風土民俗、飲食交通一股腦兒都濃縮在這短短的一首歌里,可謂大智也。

《交城山》的曲,鏇律的走向、動律的形態、音程的起伏、節奏的變化、調式的特徵,無不具有鮮明而濃郁的晉中韻味,乃至能覓到晉劇的影子,所以我曾遐想,《交城山》乃晉中的梆子、秧歌、小調之根也?

“根”之模樣如何?且看姍姍而至:

“交城的山來交城的水/不澆(那個)交城澆文水/灰毛驢驢上山灰毛驢驢下/一輩子也沒啦坐過外好車馬/交城(那個)大山里沒有好茶飯/只有莜麵還有那山藥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