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症狀治療學》

《中醫症狀治療學》

《中醫症狀治療學》本書內容豐富,中西合參,古今匯通,詳述臨床證治常規,突出說明方藥變化套用實際情況,反映現代中醫藥治療發展水平。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中醫症狀治療學中醫症狀治療學

本書共17章,另有附篇一章,收選臨床常見症狀和體徵350個(其中含西醫綜合徵8個等),系統介紹其證治方藥、醫家經驗、簡易效方、外治法、推拿治療、針灸治療、評述等內容。對每一症狀(或體徵)的源流、症狀鑑別、病因病機、基本分證和治法等予以詳細論述。在評述中,常用中西醫結合的思想方法,介紹症狀和體徵所出現的西醫疾病病種及其意義。有的還詳述其治療方法和護理、養生等內容。

本書在症狀和體徵的分類安排上,為便於歸類和檢索,除男科、婦科、兒科按科單列外,其他各科均未單列,而是按照分部和分症相結合的原則來編排的。有的在分證時,還根據具體情況作一定調整,如黃疸、水腫先分陽水、陰水、陽黃、陰黃,再進而分證;有的先分急性、慢性,虛證、實證,緩解期、發作期,再進而分證等,以切合臨床實際。“證治方藥”是本書的重要內容,全面系統介紹該證的臨床表現、病因病機、治法、方劑(含藥物、方義、加減)和變通法。所謂變通法,或是證有標本變化而用方隨之變化,或是證有主次兼變而用方隨之變化,或是證有輕重而用方隨之變化,或是兩方可以互通套用等。“醫家經驗”,取材以各家醫案、老中醫經驗集及中醫期刊論文等為主,廣集博採,百花齊放。


目錄

第一章總論
第一節症狀與體徵的中醫臨床意義
一、症字和證字含義的互通
二、症狀與體徵的中醫臨床意義
三、中醫對症狀的情狀和行為特徵描述
第二節 主要症狀的辨析和症狀的規範研究
一、辨證論治的過程和方式
二、主要症狀的識別和分析
三、中醫症狀的規範研究
第三節 治法處方的靈活變通
一、治法處方要針對病因、病位和症狀
二、因病分期用方有序
三、因證候變化而用方變通
四、因人制宜重視個體治療
五、因時制宜和擇時用藥
第二章寒熱和汗
第一節寒熱
一、高熱
二、低熱
三、潮熱
四、五心煩熱
五、惡風
六、惡寒
七、寒戰
八、畏寒
九、惡寒發熱
十、寒熱往來
十一、身熱肢冷
第二節汗
一、盜汗
二、自汗
三、黃汗
四、血汗
五、脫汗
六、半身汗出
七、無汗
第三章神志
第一節精神
一、昏迷
二、暈厥
三、痴呆
四、抑鬱
五、狂躁
六、驚恐
七、失語
八、癲癇
九、健忘
十、煩躁
第二節睡眠
一、失眠
二、嗜睡
三、多夢
四、鼾眠
五、夢遊
六、夢魘
七、夢交
第四章頭面頸項
第一節頭
一、頭痛
二、偏頭痛
三、腦鳴
四、眩暈
五、頭汗
六、半邊頭汗
七、脫髮
八、白髮
九、黃髮
十、頭皮禿瘡
十一、頭皮脫屑
十二、頭皮髮際癤腫
第二節面
一、顏面紅腫
二、腮腺腫大
三、面肌癱瘓
四、面肌抽搐
五、顏面疼痛
六、顏麵粉刺
七、顏面黃褐斑
八、顏面疔瘡
第三節頸項
一、頸側瘰癧
二、頸部癭腫(甲狀腺腫大)
三、項背癰腫
四、項強肩痛
第五章眼目
第一節外障
一、瞼弦赤爛
二、目赤腫痛
三、目癢
四、目痛
五、流淚
六、淚囊溢膿(漏睛
七、羞明
八、目乾澀
九、黑睛生翳
十、黑睛宿翳
第二節內障及其他
一、瞳神散大
二、瞳神緊小
三、暴盲
四、青盲
五、雲霧移睛
六、視瞻昏渺
七、眼球震顫
八、眼球突出
九、斜視
十、上瞼下垂
第六章耳鼻咽喉
第一節耳
一、外耳紅腫
二、耳內流膿
三、耳周濕爛
四、耳癢
五、耳脹耳閉
六、耳聾耳鳴
第二節鼻
一、鼻出血
二、鼻乾
三、鼻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