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陳雨露,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艾森豪基金高級訪問學者、哥倫比亞大學富布賴特高級訪問學者。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兼任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中國金融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入選人事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獲首屆教育部全國高校青年教師獎和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學術成果獲得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獎項。馬勇,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主要包括農村金融、巨觀經濟、金融穩定與金融監管等。論文發表於《經濟研究》、《金融研究》、《財貿經濟》、《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等刊物。
目錄
寫在前面總論
1中國農村金融困境的形成:歷史與現實
1.1二元經濟下的中國農村:一個巨觀背景
1.2二元經濟下的城鄉資源配置:被壓抑的農村金融
1.3二元經濟的調整與演進:結構轉型與金融支持
專欄1-1偏向城市的政策及平衡政策的誤區
本章主要結論和政策啟示
2中國農村金融中的農戶行為
2.1農戶的融資需求與決策
2.1.1中國農戶金融需求的基本特徵
2.1.2農戶金融需求的層次分類
2.1.3農戶的融資偏好與影響因素
2.1.4當前中國農戶的金融需求是不是有效需求?
2.2農戶的信貸行為和投資偏好
2.2.1農戶的信貸行為和投資偏好:理論基礎
2.2.2農戶的信貸行為和投資偏好:實證分析
2.2.3結論性評價
2.3農戶的正規信貸:爭論與評價
2.3.1農戶與正規信貸:爭論與方法
2.3.2關於國家效用的討論
2.3.3關於農村金融機構的討論
2.3.4結論性評價
2.4農戶的信用和風險偏好:社會、市場和國家的結構性視角
2.4.1農戶的個人信用:道德化的社會資本
2.4.2農戶的社會信任:難以擴展的合作意願
2.4.3農戶與政府:弱勢心理與強依賴
2.4.4農戶的風險承擔:技術革新需要“示範”
2.4.5社會轉型中的農戶信用:改變可能正在醞釀
2.4.6關於農戶信用和風險偏好的基本結論
專欄2-1開發針對低端市場的“專門信貸技術——“美信”案例
本章主要結論和政策啟示
3中國農村金融中的農貸市場
3.1農貸市場的供求關係
3.1.1小農經濟、農戶信用與農貸市場:經典理論
3.1.2中國的農戶信用與農貸市場:理論模型及推論
3.1.3中國的農戶信用與農貸市場:實證檢驗
3.1.4對實證結果的進一步解讀與評價
3.1.5基本政策建議
3.2農貸市場的利率決定
3.2.1當前農村金融體系的基本格局
3.2.2農村中的正規金融:壟斷的農村信用社及其利率定價
3.2.3農村中的非正規金融:民間借貸及其利率決定
3.2.4農村金融的利率形成機制:壟斷供給與市場分割
3.2.5結論性評價
3.3金融生態、農戶增收與農業發展:省際實證
3.3.1文獻回顧
3.3.2實證分析與檢驗
3.3.3對實證結果的延伸性分析
3.3.4結論性評價
3.4金融生態、信息差異與農貸市場中的示範效應:一個微觀案例
3.4.1地方農貸中的金融生態和信息差異:A市的“信用村鎮建設”實踐
3.4.2縣域金融生態與農村金融發展:基於A市的實證檢驗
3.4.3基本結論和進一步的思考
本章主要結論和政策啟示
4中國農村金融中的政府與金融機構
4.1農村金融中的政府角色:如何定位?
4.1.1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一個簡要回顧
4.1.2農村金融中的政府介入:爭論與評價
4.1.3政府介入與私人因素的權衡:文化約束與制度發展
4.1.4農村金融中的政府定位:在哪裡發揮作用?
4.2中國的國家農貸有效率嗎?
4.2.1研究樣本與模型設定
4.2.2實證分析與檢驗
4.2.3結論性評價
4.3農村金融中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的介入與農信社信貸資源錯配
4.3.1農信社的信貸資源配置決策:基本模型
4.3.2基本模型的擴展分析
4.3.3結論性評價
4.4利益衝突、注資預期與農信社經營困局
4.4.1模型框架與基本設定
4.4.2模型分析:關於農信社的幾個主要問題
4.4.3結論性評價
4.5農村金融中的新型機構:現狀與問題
4.5.1建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基本背景
4.5.2關於村鎮銀行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問題
4.5.3關於小額貸款公司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問題
4.5.4關於農村互助資金組織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問題
4.5.5作為“邊際增量”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幾個基本問題
專欄4-1利益鏈嚴重失衡與農戶的市場弱勢:以生豬產業為例
本章主要結論和政策啟示
5破題中國農村金融:農戶轉型與金融布局
5.1從“拐杖邏輯”到“貧困陷阱”:農戶信用與農貸市場的再解讀
5.1.1文獻回顧與評論
5.1.2分割經濟與投資的不可分割性:“貧困陷阱”下的低效率均衡
5.1.3“自生區域”中的借貸行為:高利貸的邏輯
5.1.4農貸市場中的政府與市場:“角點解”還是“內點解”?
5.1.5跳出“貧困陷阱”:集體合作化、適度金融支持與農戶社會資本的深化
5.1.6結論性評價
5.2農戶類型變遷中的資本機制:為什麼金融是重要的?
5.2.1農戶類型變遷中的資本機制:一個理論假說
5.2.2農戶類型變遷中的資本機制:實證檢驗
5.2.3結論性評價
5.3農戶信貸約束的解除:幾個基本命題
5.3.1農戶的信貸約束:基本模型
5.3.2基本模型的擴展:信息不對稱與“差別授信
5.3.3模型的比較靜態推論:幾個基本命題
5.3.4關於模型結論的進一步分析與評價
5.4走向現代化的中國農村金融:布局未來
5.4.1當前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的基本格局和未來趨勢
5.4.2未來的中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三位一體”的基本布局
5.4.3農業保險:金融機制的催化劑
5.4.4金融是唯一重要的嗎?
專欄5-1農村金融機構的運行績效評估
專欄5-2發展農業保險的國際經驗
本章主要結論和政策啟示
前言
新中國剛剛度過了60華誕,改革開放也已走過了30年征程。其間的中國經濟發展,堪稱波瀾壯闊、凱歌行進,然而,儘管場景時有變化,熱點不斷翻新,農村、農業和農民(所謂“三農”)問題作為發展的主線,卻未有稍改。無論是作為改革起點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偉大創舉,還是20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抑或是20世紀90年代以千萬為量級的農民工向城市的轉移,乃至世紀之交新時代條件下的城鄉一體化,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不勝枚舉,並且一次又一次地為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毫無疑問,農村發展,農民和農業問題,在整箇中國經濟社會改革進程和國民經濟運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地位和極端重要的意義。然而,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經濟固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經濟卻一直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中國的改革起步於農村,並從農村中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但在“工業化主導、城市化先行”的改革思維下,農村的資源卻一直源源不斷地流向城市,農業的剩餘也一直源源不斷地流人工業發展的巨流之中,以至於當我國已經成長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中國發展道路為世人矚目並被奉為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學習楷模時,擺在我們面前的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卻依然嚴峻。這種發展路徑或許有某種規律性,但它已構成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大障礙,卻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全球經濟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農村經濟得不到較快發展,將最終拖累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步伐。
精彩書摘
水平的係數顯著性,這一方面說明擺脫傳統農業生產的低效、增加非農生產的高收益依然是農戶增加其信用和收入來源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也表明信用社在核定農戶貸款額度時有支持非農業生產貸款的傾向。(3)農戶獲取金融資源的能力對其收入水平有顯著影響:選擇貸款的農戶的收入水平高於選擇不貸款的農戶的收入水平;從信用社獲得較高授信額度的農戶的收入水平高於那些只從信用社獲得較低授信額度的農戶的收入水平。此外,我們通過實證分析還發現,當農戶擁有更高水平的社會關係資源(社會關係資本)時,其收入水平往往更高,這意味著,農戶擁有的社會關係資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現實的收入增加——換言之,逐漸擺脫“圈層結構”的制約、擴大農戶的關係資源,將有助於提高農戶信用和增加農民收入。
(4)農戶所處的區域經濟環境的好壞(包括總體經濟發展程度、商業物貿的發達程度、交易的便利程度以及農戶的市場化意識等),不僅影響農戶的信貸需求,而且影響金融機構(信用社)對農戶的實際信貸供給。此外,在經濟環境較好的區域,農戶的收入水平也普遍較高。這說明,整體區域經濟環境的改善有助於增加農戶信用和提高農戶收入水平。此外,我們的省際實證分析還表明,建設良好的金融生態系統並以此促進農戶增收和農業發展,需要進一步提高區域經濟的運行質量,改善金融設施和制度基礎建設,糾正當前過於偏向城市的金融資源配置模式,並對地方政府的行為進行規範和引導,使得地方政府在推動經濟成長中的作用方式從單純的“規模驅動型”轉為以經濟效率和質量為導向。
綜合上述結果,如果我們把低收入農戶向高收入農戶的演變看做是一個連續性的變遷過程,那么,在這種轉化過程中,資本機制的作用是明顯的:既有和潛在的資本水平不僅決定著農戶的信貸需求,還現實地決定著農戶實際獲得信貸資源的能力和水平,而農戶的信貸需求和實際獲得信貸的水平又最終會對農戶的收入水平產生重要影響。於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循環遞進的資本形成機制:“現實的資本水平一信貸需求和供給潛在的資本水平增加,進一步的信貸需求和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