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事史》

《中國軍事史》

本書原名為《中國軍事史?第三卷?兵制》,根據讀者需要,此次再版將書名改為《中國歷代軍事制度》。《中國軍事史》出版後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電視台、廣播電台及許多報刊作了廣泛報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基本信息

書籍簡介

:《中國軍事史》:《中國軍事史》

中國軍事史》是建國以來第一部多卷集系統研究中國軍事歷史的專著,共7卷9冊,約520萬字,規模宏大,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理論研究價值,在軍事學術和歷史學術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葉劍英元帥生前為該書題寫了書名。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在為該書寫的序言中認為:“它的出版,對發掘和繼承我國古代軍事遺產,開創中國古代軍吏史研究的新局面,豐富和發展我國的無產階級軍事科學,促進我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內容簡介

烽燧,亦稱烽候或烽火台,是邊防告警的一種軍事通訊設施。早在西周時,烽燧就已出現。至秦代,已形成一套完備的制度,沿邊境線和由邊境線至各級邊防指揮部之間,大致和亭候一樣,也是三十里一個。當然,根據視界的良好與否,距離也不盡相同。烽燧,有燧長一人和燧卒數人,由邊防戍守部隊派出。烽燧設在高地,築樓約五丈高,再在樓上植一三丈木桿,桿頂吊一橫桿,橫桿的頭上有籠,內裝柴草等可燃物,可以上下仰俯。一旦發現敵情,立即按規定信號點燃籠草報警,白天發煙,夜晚燃火,以使相鄰的烽燧嘹望哨看清,知道敵人多少、距離遠近等情況,依次傳遞,很快就可將敵情報告到指揮部和通報到友鄰部隊,以便指揮官採取措施。在舉火或發煙的同時,還要按預定的信號擂鼓,向烽燧附近的亭塞報警,使戍守部隊能迅速作出反映,按預定的方案進入戰鬥準備。在科學技術還不太發達的秦代,利用視、聽信號傳報敵情,應當說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通訊制度。由於亭和燧的任務密切相關,所以凡是有亭又有燧的地方,二者都是合在一起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先秦及秦代的軍制
第一節五帝時期的軍制
第二節夏代的軍制
第三節商代的軍制
第四節西周的軍制
第五節春秋時期的軍制
第六節戰國時期的軍制
第七節秦代的軍制
第二章兩漢的軍制
第一節西漢的軍制
第二節東漢的軍制
第三章三國、西晉、南北朝軍制
第一節三國時期的軍制
第二節兩晉的軍制
第三節十六國時期的軍制
第四節南北朝時期南朝各國的軍制
第五節南北朝時期北朝各國的軍制
第四章隋、唐的軍制
第一節隋代府軍制的演變
第二節唐代的軍制和其演變
第三節隋、唐府兵制的幾個問題
第五章五代、宋、元的軍制
第一節五代的軍制
第二節宋代的軍制
第三節遼、西夏、金的軍制
第四節元代的軍制
第六章明、清及太平軍的軍制
第一節明代的軍制
第二節清代的軍制
第三節太平軍的軍制
第七章中華民國的軍制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中央軍事御機構
第三節地方區域割據和各省軍事組織
第四節陸軍
第五節海軍
第六節空軍
第七節兵役制度
第八節軍事教育
第九節人事、獎懲制度
第十節軍人服制、供應及其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