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

《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

《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是中國當代經濟學家吳承明教授的論文集,收錄時間1980年-1984年,1985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是中國當代經濟學家吳承明教授的論文集,收錄時間1980年-1984年,1985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吳承明教授吳承明教授

吳承明教授是中國當代經濟學家、中國經濟史專家。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經濟史學會副會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理事、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特約顧問。

1917年出生於河北省灤縣。先後就讀於清華大學經濟系和北京大學史學系,畢業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46年回國,先後擔任資源委員會經濟研究所專門委員、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上海東吳大學教授。1949年後任中央外資企業局、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調查研究處處長,1958年起兼任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主要著作有:《帝國主義在舊中國的投資》(1955)、《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62)、《中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1978)、《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1985)、《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1985)、《民族資本主義行業叢刊》等等。主要論文有:《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述略》、《論廣義政治經濟學》(1992年)、《論歷史主義》等。

書摘

《什麼是自然經濟》

1、概念的來源。亞里士多德《政治論》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P15.所謂自然,是指合乎人類和事物的本性。經濟,希臘語指“家庭管理”。

2、“一個家庭的自給自足,就成為自然經濟的第一個內容。”

3、在階級社會中,指“勞動者為自己和為剝削者的直接消費而生產的經濟。”

4、對自然經濟的政治經濟學解釋。

《資本論》第3卷,第896頁:“……自然經濟,也就是說,經濟條件的全部或絕大部分,還是在本經濟單位中生產的,並直接從本經濟單位的總產品中得到補償和再生產。此外,它還要以農村家庭工業和農業相結合為前提。”

5、“廣義地說,凡是以使用價值為目的的生產,或者以獲取使用價值為目的的交換,也屬於自然經濟的範疇。”

《論明代國內市場和商人資本》

1、關於市場。“商品流通形成市場。商品流通的量決定市場的大小,商品交換的內容決定市場的性質。”

2、封建社會的各級市場,考察流通的作用。“地方小市場,即墟集貿易。”“城市市場”“區域市場”“突破區域範圍的大市場,亦可稱為全國性市場。”

3、“城市市場的繁榮,主要是反映封建經濟的成熟(剩餘產品和地租量的擴大),並不代表真正商品經濟的發展。在這種交換中,農村流入城市的產品,儘管也經商人之手,但大半是單向流通,而沒有回頭貨與之交換。這種流通大體包括三個內容:(1)政府徵收的田賦和雜課;(2)城居地主引入城市的地租;(3)商業高利貸資本取自農村的利潤或利息。這三項,無論採取實物或貨幣形態,農村每年都要把同值的產品輸往城市,而不能從城市取得商品來補償。這種單向流通造成城市繁榮,但由於沒有商品交換,它實際不是商品,不是商品流通。”

4、“農產品與農產品的交換,市場範圍宜小不宜大,因運輸里程增加一倍,常會使運費增加二倍。若是工業品參加交換,情況就不同了。因工業品運輸費用所占比重不大,並且大量生產會降低成本,這就會引起市場的延伸。”

注意,應該關注重農學派“工農業產品的交換形成市場”的概念。

5、明代,長距離販運貿易發展,逐步由奢侈品以及特產品貿易轉向以民生用品的貿易為主,即由產品與收入的交易轉化為小生產者之間的交換,這是市場性質的一大變化。

6、從(1)商運路線的增闢和新的商業城鎮的建立;(2)主要商品的長距離運銷;(3)大商人資本的興起。這三個方面來觀察流通的發展和市場的性質變化。

《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述略》

1、“我國的資本主義萌芽,發生於十六、十七世紀,即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到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初期,即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我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有了發展。”

2、“資本主義要求勞動者受僱於資本,而不是受僱於土地或其他權力。土地不是資本,也不能轉化為資本。”

3、“我國自然經濟的解體,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耕織結合的分離,即通常所說洋紗代替土紗、洋布代替土布的過程。其次是農產品的商品化,而這也就是國內市場的擴大。”

《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概論》

1、資本主義萌芽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生過程,不是一種內含的因素或趨勢與可能性。真正的資本主義萌芽,具有延續性。

2、生產力發展水平。研究資本主義萌芽的歷史前提,就要研究農業生產力。在無法進行量化分析的情況下,只能從(1)農業總產量(代表封建國家的經濟實力);(2)單位面積產量(代表土地利用效果)這兩方面進行比較,再推論(3)“一夫產量”(代表勞動生產率),並從生產結構上探討經濟效益。

3、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封建社會,不是所有的流通都恩能夠成為生產關係變化的條件,而是要看它:(1)能否為擴大生產準備大市場;(2)能否為生產積累貨幣資本;(3)在中國這樣的非海上貿易國家,還要看它是否有助於改變農村自然經濟結構。”

4、“在封建社會,差不多所有其他商品都是直接或間接(通過租賦)與糧食相交換。在一定意義上,農村有多少餘糧進入流通,成為市場總量的一個限界,而糧食的商品率,成為自然經濟解體的指標。”

5、僱傭勞動的變化。僱傭勞動奴隸社會以來就存在,要作為資本主義生產的標誌,(1)必須是受僱者具有基本的人身自由;(2)他們又必須是受僱於資本;(3)並且在同一資本下雇有一定的數量。

6、商人支配生產和工場手工業。

7、資本主義萌芽的理論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