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正文

中國在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過程中,經過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將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過程。
改造的政策 中國原是一個經濟極為落後的國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發展生產力、培養技術人員、維持就業和積累資金等方面仍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資本主義同社會主義是對立的。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資本主義的盲目性、投機性和無止境的剝削又會衝擊國家經濟計畫,危害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人民共和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採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即在利用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積極作用的同時,限制它們的不利於國計民生的消極作用,並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把它們逐步改造成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經濟。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之所以可能,是由於:①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剝削工人階級取得利潤的一面和擁護憲法、願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②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強大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和鞏固的工農聯盟,是民族資產階級能夠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客觀條件;③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正確的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政策,這些政策為大多數工商業者所接受。
改造的過程 第一步是把盲目發展的私人資本主義改變成為在國家管理、國營經濟領導、工人民眾監督之下的資本主義,即列寧所說“我們能夠加以限制、能夠規定其活動範圍”的國家資本主義(《列寧選集》第4卷,第627頁)。第二步是把國家資本主義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這個過程是從1949年開始,到1966年(停發定息)最後完成的。
建國初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還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私營工業的產值曾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63.2%,商品銷售額占全國商業機構批發額的76%,零售額的85%。到1952年,資本主義工業的戶數增加了21.4%,產值增加了54.2%;私營商業也有所發展。在此期間,出現了少量的國家資本主義企業。
1953年起,國家開始有計畫地引導資本主義企業過渡到各種國家資本主義形式。首先是國家資本主義的初、中級形式,如私營工業接受國營經濟的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私營商業為社會主義商業經銷代銷商品等。這種形式有利於解放生產力和加強計畫性,但不能根本解決公私之間和勞資之間的矛盾,因而進一步又發展為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即公私合營。到1955年,公私合營工業的產值已占合營戶和未合營戶合計總產值的49.7%;未合營戶的產值中已有81.7%納入國家的加工訂貨。私營商業的零售額也有45%納入經銷代銷。
1955年下半年,中國出現農村社會主義改造高潮,在它的推動下,城市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也在1956年以全行業公私合營的形式基本完成。該年有 298萬餘家私營工業、商業和飲食服務業實現了所有制的轉變,其中59.7萬餘家實行公私合營,其餘的小戶則實現了合作化。私營運輸業在這以前已基本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包括對資本家、資方代理人和其他資產階級分子的改造,目的是使他們脫離剝削者的立場,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的勞動者。由於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對他們的改造是採取民主的方法,即團結、批評、教育的方法並結合企業改造的實踐進行的。對資本主義企業的改造過程,不是把資本家排除在外,而是通過安排工作和學習,使他們參與企業的改造,把企業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結合起來。經過多年的教育和改造實踐,資本家階級作為階級已在中國消滅了,他們中有勞動能力的絕大多數人已經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勞動者。
改造的歷史意義 中國通過國家資本主義道路改造資本主義經濟,成功地實現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在一定條件下對資產階級實行贖買的構想,使得數以百萬計的私人企業和平地、有秩序地轉變為社會主義企業。在所有制的巨大變革中,沒有發生生產力的破壞和停滯現象,並隨著生產關係的改造,發展了生產力和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公私合營的經濟效果可由下表(歷年產值對比)得到證明:

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在1956年的全行業公私合營中,實行合營的工業的產值比1955年這些企業的產值增加了32%;公私合營商店、合作商店、合作小組的零售額比1955年這些企業的零售額增加了15%強。
參考書目
 陳雲:《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新形勢和新任務》,人民出版社,北京,1984。
 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人民出版社,北京,1962。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