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隱性農業革命》

《中國的隱性農業革命》

《中國的隱性農業革命》作者:黃宗智,法律出版社2010年9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第1版(2010年9月1日)
平裝:268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511809944,9787511809940
條形碼:9787511809940
商品尺寸:22.6x15.2x1.4cm
商品重量:422g
ASIN:B0047BI29Y

內容簡介

中國的隱性農業革命》內容簡介:中國農業在改革以來所經歷的變化堪稱一場隱性革命。今天回顧起來,其主要動力其實來自農業外,不是傳統農業現代化中的科學選種與化肥,更不是機械化,而是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非農部門的發展以及收入上升,而導致的人民食品需求轉型,特別是畜-禽-魚和菜-果消費的大規模上升,由此導致農業結構的基本轉化。它其實是個由消費變化所推動的農業革命。

編輯推薦

《中國的隱性農業革命》編輯推薦:中國農業在改革以來所經歷的變化堪稱一場隱性革命。今天回顧起來,其主要動力其實來自農業外,不是傳統農業現代化中的科學選種與化肥,更不是機械化。

作者簡介

黃宗智,(PhilipC.C.Huang),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校區(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歷史系教授(1966-2004年),中國研究中心創辦主任(1986-1995年),ModernChina創刊編輯(1975年至今)。主要著作有《華北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經驗與理論:中國社會、經濟與法律的實踐歷史研究》,以及法律史三卷本:《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三民法的表達與實踐》、《法典、習俗與司法實踐:清代與民國的比較》和《過去和現在:中國民事法律實踐的探索》。

目錄

前言D01
第一章導論D01
第一編從內卷到隱性農業革命
第二章18世紀英國與中國:兩種農業系統及其變遷027
第三章中國小農經濟的過去和現在——舒爾茨理論的對錯063
第四章土地制度、農業體系和發展出路084
第五章三大歷史性變遷的交匯與中國小規模農業的前景103
第六章中國的隱性農業革命127
第七章中國的新時代小農場及其縱向一體化:龍頭企業還是合作組織138
第二編中國的現代社會形態
第八章中國被忽視的非正規經濟:現實與理論163
第九章中國的小資產階級和中間階層:悖論的社會形態193
第十章跨越左右分歧:從實踐歷史來探尋改革210
第十一章結論:走向從實踐出發的經濟史和經濟學226
參考文獻243

序言

筆者在1988年之後雖然把主要精力從社會經濟史轉入法律史研究,但最近十年其實一直都沒有放棄對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的關懷。2001-2002年間,曾經抽出一年的時間詳細探究18世紀中國和英國農業變遷的異同。當時作出如此的選擇主要是因為國內外在美化清代歷史的大潮流下,出現了一些頗具影響但是比較荒謬的研究和分析。其後,2004年從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校區退休,隔年(現在是每年)在國內為研究生們開課,對中國的現實問題從消極的關懷(想而不寫)轉到積極的關懷,並把寫作對象從美國的學術界轉到中國的學術界。在此期間,發表了好幾篇關於中國農村現實的論文,主要從歷史視野來探討當前問題的起源和可能出路。
2009年年初完成了我的法律史第三卷的中英文稿之後,便把主要精力轉回到農村問題的研究上來。在我看來,國內經濟史和經濟學領域近年來的趨向與法律史和法學非常相似,同樣片面模仿美國2008年前二十多年在新保守主義意識形態統治下所形成的學術主流,在法學界是法律形式主義,在經濟學界則是形式主義的新古典經濟學,缺乏對其他學術傳統的理解,包括今天已經再次成為美國學術界主流的法律實用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在法學方面,筆者經過二十多年的耕耘,已經完成了詳細論證西方現代形式主義學術多方面的不足的三卷本,雖然也同時論證並吸納了其符合中國實際的部分。在農業和農村問題上,本書是和我法律史研究相似的第三卷,把我在《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和《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兩書的經濟史研究與當前的現實問題連貫起來,論證美國新古典經濟學的眾多盲點和誤區,但也同時論證並吸納了其適合中國的部分。
當然,此書和上兩卷也有一定的不同:歷史研究要求儘量做到參考所有能看到的材料,而現實問題的研究則一般不可能具備如此的條件,首先是因為材料太多,同時也因為現實牽涉面更廣,而又不斷變化,沒有可能做到像歷史學那樣詳盡的研究。本書研究的範圍只可能是問題的局部,而且在相當部分的章節中,探索和推測多於結論。這方面本書與其說是前兩本的第三卷,不如說是從歷史視野對現實問題的一種初步思考。雖然如此,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儘量重新核對了此前發表過的各篇文章的內容和數據,作了相當幅度的重寫、修正、刪節和補充,然後再把它們和新寫的章節連貫成此書。
筆者是帶著戰戰兢兢的心情而發表此作的,深覺自己做得太少、知道得也太少;但另一方面,則被一種緊迫感和使命感所推動,覺得近年來國內這個學術和理論領域已經步上了歪途,越來越脫離農村和農民的實際問題。對國內眾多對農村實際情況擁有深厚了解的農業幹部和實踐研究者來說,希望自己在經驗實際方面的認識基本準確,而在理論方面起碼提出了值得討論的問題。當然,最希望的是能夠通過此作為理解和解決當前的農村問題作出微薄的貢獻。

文摘

一方面,在市場化的運作中,國家體制顯示更多令人不滿的弊端,尤其是官僚機構的更加臃腫、權力的商品化、部門的牟利化等;另二方面,它也明顯呈現了一定程度的韋伯意義中的(“理性”或現代性)“科層制化”,建立或擴大了許多專業化的合理部門與管理體系,諸如環保、食檢、質檢、城建、機場、交通等。
其實,中國今天的政治體制同時包含三種不同來源的成分:歷代王朝時期的“官僚”體系、革命時期得自蘇聯模式的“幹部”體系以及新近提倡的現代西方“公務員”體系。高密度人口自始便是高度集權的歷代政治體制下的官僚制度的社會基礎;由之形成的大規模社會動盪則是現代共產黨革命所建立的全能政權的根源;而市場化改革下的模仿西方則是新公務員制度的來源。正是這三者的組合形成了今天中國的國家政治體制。
從經濟發展角度考慮,這個“體制”在改革過程中,確實成功地激發了鄉村基層和地方黨政幹部發展經濟的積極性,讓他們帶動了全國民經濟的發展。這點已是眾多國外經濟學家的共識我們也可以說,中國的國家體制既是改革以來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其眾多弊端的根源(詳見第十章)。
對於改革30年的經歷的理解,新古典經濟學的最重要失誤在於他們所認為必須削弱甚或消滅的“體制”居然在經濟發展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