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本書內容涉及漢字的歷史淵源、演變發展、組合規律、自身特點和變異現象,書籍的不同形態、裝幀變遷、類別版面、存藏佚亡及整理注釋,書院、科舉的興廢,太學、選舉的演變,古代職官體系,華夏姓氏知識,
名與字的關係,諡號、廟號、尊號、年號的含義,避諱禁忌,書法的歷史、體式、臨摹、創作和鑑賞,行政區劃的基本概念與沿革變遷,天文曆法知識,喪葬婚姻習俗,陶瓷造型、文飾,貨幣的特點、演變,飲食的形態、流派,神州名茶的種類和飲茶習俗,服飾的特徵、類別,官場飾物及其象徵意義,住居的社會倫理、文化心理和風俗習慣等。其中,既有基本知識的介紹,又有主要概念的闡釋;既有文化演變的概述,又有文化內涵的揭示,注重普及、實用,力求扼要、簡明。
本書可作為大學素質教育教材使用,也可供中等文化程度的讀者閱讀。
目錄
第一章漢字文化
第一節漢字的起源
第二節漢字的演變
第三節漢字的結構
第四節漢字的變異
第二章書籍文化
第一節書籍的不同形態
第二節書籍裝幀的演變
第三節書籍分類及版面
第四節書籍的散失佚亡
第五節書籍的整理注釋
第六節古代典籍的存藏
第七節開啟典籍的鑰匙
第三章太學與書院
第一節太學
第二節書院
第四章選舉科舉
第一節選舉的演變
第二節科舉的興廢
第五章職官文化
第一節官制演變
第二節歷代武官
第三節監官諫官
第四節地方長官
第五節爵、勛、品、階
第六章姓氏名號
第一節姓氏的區別
第二節姓氏的由來
第三節名與字
第四節別號和尊稱
第五節諡號、廟號、尊號、年號
第六節避諱
第七章天文曆法
第一節天文知識
第二節曆法知識
第八章地輿文化
第一節地輿文化中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行政區劃的沿革和演變
第九章貨幣文化
第一節先秦貨幣
第二節秦漢魏晉南北朝貨幣
第三節唐宋貨幣
第四節元明貨幣
第五節清代貨幣
第十章陶瓷文化
第一節陶器文化
第二節瓷器文化
第十一章住居文化
第一節居室的不同形態
第二節住居的地理環境
第三節住居的經濟環境
第四節住居的社會倫理
第五節住居的文化心理
第六節住居的風俗習慣
第十二章服飾文化
第一節服飾特徵
第二節服飾形態
第三節民族服飾
第四節官場飾物
第十三章食文化
第一節食之演變
第二節食之形態
第三節食之流派
第四節食之禮俗
第十四章茶文化
第一節茶史茶道
第二節茶禮茶俗
第三節茶類茶水
第四節神州名茶
第十五章婚俗文化
第一節漢族傳統婚俗
第二節少數民族婚姻禮俗
第十六章喪葬文化
第一節漢族傳統喪葬禮俗
第二節少數民族喪葬禮俗
第十七章書法文化
第一節書法史話
第二節書法體式
第三節書法臨摹
第四節書法創作
第五節書法理論
第六節書法鑑賞
參考書目
書摘
第二節少數民族婚姻禮俗
一、回族婚俗
回族的婚姻,過去一般按媒妁之言,由父母做主辦理。現在青年男女在介紹人引薦下,可以直接接觸,經過了解,情投意合時,結成美滿婚姻,但還保留著昔日風俗。回族的婚姻,一般要經歷提親(落話)、訂婚、送大禮、擇定吉日、舉行婚禮等過程。
(一)提親
在西北農村回族青年男女一到成婚年齡,男青年及其父母和親屬首先在較大範圍內物色理想的回族姑娘。如果男青年自己相到意中人,便暗示或直接透露給長輩,若無異議,就請媒人去姑娘家說媒,姑娘的父母認為合適,便徵詢女兒的意見,或由其嫂子或姐姐徵求本人意見,同時也徵求直系親屬意見。當姑娘同意這門親事時,往往則以微笑、點頭或言稱讓“父母做主”等方式表示回答;若不同意,則用譏諷對方的話語或表示永不出嫁等方式以示拒絕。當女方家如果同意時,便通知媒人轉告男方家,商定時間接受“落話禮”。“落話禮”即提親或稱“送訂茶”,是男方家通過媒人去女方家正式求婚的一種方式。通常由媒人攜“四色禮”(茶葉、冰糖、罐頭或果品、糕點等)去女方家正式求婚,女方家同意便接受“落話禮”,並約定訂婚日期。否則,拒收此禮。
(二)訂婚
訂婚,有的地方稱“提大禮”,即由男方給女方及其直屬族親、姑舅、兄妹等送“四色禮”。有的折合現金代替,金額有幾十元至上百元不等,還要給女方父母送衣料和羊肉等,女方家設宴款待媒人和有關親屬。此後,男女雙方(特別在城市)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繼續相互了解,加深感情。
(三)送大禮
當男女兩家認為送大禮的時機已經成熟,便由男家托媒人去女家商定日子。“大禮”除“四色禮”外其品類及數量依地而異,各不相同,並由媒人疏通,視男方經濟條件而定。一般有各種款式的高檔衣料、皮鞋、皮靴、戒指、耳環、手錶和化妝品等。送大禮時,男女雙方都設宴款待媒人及有關親屬。藉此公開婚約,促使雙方恪守約言。
從訂婚至舉行婚禮的這段時間,每年春冬兩季,男方家要向女方“送春衣”和“送冬衣”(亦稱送鞋面)。屆時,由未來的婆母親自送往女方家,一般送衣料、皮鞋、毛線、化妝品和象徵形的鞋面等。在訂婚後的第一個“爾德節”(開齋節),未婚夫隨其父去女方家認親,向岳父母說“色倆目”,即按宗教禮儀請安。過去,這也是未來新娘和其親友在婚前相識女婿的唯一機會。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