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經典卷》

中國佛教,自漢魏至明清,高僧輩出,代有其人,《人物卷》對中國佛教史上較著名大德高僧之生平活動、思想特質、譯經弘法、道行德操等的報導,既客觀公允,又深人具體,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風貌。 《雕塑卷》對佛教雕塑藝術的傳入、流變及其形成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對佛教雕塑的造型、裝鎏乃至石窟藝術中之彩塑、壁畫等,都進行頗為深人、詳盡的介紹、剖析與論述,較系統地再現了中國佛教雕塑藝術的全貌。 《建築卷》則對中國佛教建築之歷史發展、各派佛教寺院之布局、各種佛教殿堂之結構及其特徵乃至典型之佛教建築如寺塔、經幢等,都進行較全面甚至頗為專業性的介紹和評析,不僅對於人們了解歷史上的佛教建築,而且對於日後的寺院、殿堂的構建等,都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經典卷 內容簡介

佛法廣大,號稱八萬四千法門;經典浩瀚,總有三藏十二部之眾。這是一份極可寶貴的人類遺產和精神財富。隨著人們對其宗教、文化乃至社會價值認識的不斷深入,時下學佛者日多。然而,面對八萬四千法門,究竟應該從何而入?浩如煙海的經典寶藏,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開卷有益?初學有得者,怎樣才能循序漸進、更上一層樓?素有研究者,又如何廣開思路、進一步發掘佛教的文化、社會價值,為淨化人的心靈、創建時代的精神文明做貢獻?凡此種種,《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將試圖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
佛教經典浩繁、義理精深,《經典卷》對所有重要佛教經典的結集、分類及各部經典的撰譯者、基本思想及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等進行簡明扼要的介紹與評釋,讓你一目了然,閱藏知津;《教義卷》則對整個佛教基本教義的形成、思想意蘊和哲學內涵等分門別類地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析與評述,使人們對佛教義理的思想內容和哲學意蘊有一個較為全面、清晰的了解。
佛教源遠流長,宗派繁多,《歷史卷》對佛教傳人中國後的歷史發展及這種發展的社會歷史根據、思想文化背景等進行了線條清晰而又資料翔實的梳理與剖析,以有限的篇幅展現了中國佛教的歷史衍變和發展大勢;《宗派卷》則對中國佛教史上從魏晉南北朝般著學的“六家七宗”到隋唐佛教的四大宗教各自的思想淵源、學術傳承、基本義理以及各派之間的相互聯繫及此消彼長等,進行了頗為深入的論述與辨析,一展隋唐佛學盛世之風采。
中國佛教,自漢魏至明清,高僧輩出,代有其人,《人物卷》對中國佛教史上較著名大德高僧之生平活動、思想特質、譯經弘法、道行德操等的報導,既客觀公允,又深人具體,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風貌。中國佛教的制度儀軌,有些承續於印度佛教,有些則頗具中國特色,史稱“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說明中國佛教的寺院制度和禮儀清規多有本土僧人的創造,《儀軌卷》對中國佛教的寺院殿堂、教職教制、節日禮儀乃至羅漢諸天等都有較詳盡具體的介紹與述評,藉此可以一窺漢化佛教的制度儀軌和寺院生活。
中國佛教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逐漸走上中國化的道路,隋唐以降,中國化的佛教又反過來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此中尤以禪與傳統詩書畫的結合進而演化為禪詩、禪畫表現最為突出,《詩偈卷》精選了近二百篇的詩詞偈句,既深入地剖析了這些詩篇的文學意韻,又著重揭示其中所蘊涵的佛理禪趣,並且通過比較分析的方法,探討了禪與中國古代詩歌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使人們確實地看到,禪與古代詩歌的關係,正如古人所說的:“不懂得禪,不足以論詩。”《書畫卷》則採取個案分析與歷史敘述相結合的方法,較深入地揭示出佛理禪趣與中國古代書畫的相互關係。一方面,僧人禪師常常染指書畫,另一方面,書畫家也多涉足佛教,一方面,佛理禪趣大量融入書畫之中,另一方面,書壇畫苑處處流露出禪機佛意,中國古代書畫的歷史發展,確實與中國佛教思想的演變遙相呼應、息息相關。
佛教藝術是中國佛教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此中尤以佛教建築、佛教雕塑以及佛教對中國古代建築、雕塑藝術的影響,值得人們進行深人的探討和發掘。《雕塑卷》對佛教雕塑藝術的傳入、流變及其形成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對佛教雕塑的造型、裝鎏乃至石窟藝術中之彩塑、壁畫等,都進行頗為深人、詳盡的介紹、剖析與論述,較系統地再現了中國佛教雕塑藝術的全貌。《建築卷》則對中國佛教建築之歷史發展、各派佛教寺院之布局、各種佛教殿堂之結構及其特徵乃至典型之佛教建築如寺塔、經幢等,都進行較全面甚至頗為專業性的介紹和評析,不僅對於人們了解歷史上的佛教建築,而且對於日後的寺院、殿堂的構建等,都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中國古來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說法,歷史上的名勝古蹟多與佛教有聯繫,中國佛教的發展也常與寺院之變遷相關聯,《名山名寺卷》除了對中國佛教四大名山進行由點到面的詳細介紹外,還收錄了全國著名寺院數百個,並對其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觀、創寺高僧和宗派特色、歷史沿革和現存規模等都進行較為具體的介紹與點評,舉凡“到此一游”者,既可一覽祖國的名山寶剎、風景名勝,又能從一個側面窺探中國佛教的此消彼長和遷流演變。
《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凡十一卷,總約三百萬字,從經典、教義、人物、歷史、宗派、儀軌、詩偈、書畫、雕塑、建築、名山名寺等十一個方面,較全面系統地再現了中國佛教及中國佛教文化的總體面貌及其歷史發展,其中,既有基本知識的介紹,又有主要義理的闡釋;既有歷史發展的概述,又有個案的深入剖析;既有宗教意義的闡發,又有文化價值的揭示。就編撰者的主觀願望說,力圖把通俗性與學術性較好地統一起來,使《全書》既是初學者登門入室之階梯,對佛學研究者又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當然,由於編撰者的學力識見等多有局限,書中之錯訛偏頗在所難免,凡此,均俟之於方家大德的賜正、教示。
賴永海

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經典卷 本書目錄

總序
緒說
第一章佛說教法的結集
第一節第一次結集
第二節第二次結集
第三節第三次結集
第四節第四次結集
第五節其他傳說
第二章小乘三藏的形態
第一節小乘經
一、九分數・十二部經
一、四阿含・五尼柯耶
三、《阿含經》以外請經
(一)本生類
(二)禪觀類
(三)福田類
(四)業道類
(五)名數類
(六)其他
四、《阿合經》註疏
第二節小乘律
一、廣律
二、戒本・揭磨・威儀・律論
第三節小乘論
一、大眾部論典
二、上座論部論典
(一)分別說部
(二)說一切有部
(三)賢胄部正量部・經部
第四節藏外典籍
第三章大乘經典的問世
第一節大乘經
一、初期大乘經
二、中期大乘經
(一)如來藏系
(二)阿賴耶識系
(三)其他
三、後期大乘經
第二節大乘律
一、梵同類戒本
二、瑜伽類戒本
三、優婆塞類戒本
第三節大乘論
一、釋經論
二、集義論
(一)中觀派
(二)瑜樹行派
三、因明論
第四節藏外典籍
第四章密教經軌的成立
第一節密典的思想淵源與分類
一、密教的起源與發展
二、密典的部類
第二節早期密典
第三節中期密典
一、胎藏部
二、金剛頂部
三、蘇悉地部
四、陀羅尼部
第四節晚期密典
第五章佛典的傳譯與語種
第一節梵文佛典
第二節巴利文佛典
第三節西域文佛典
一、吐火羅文佛典
二、于闐文佛典
三、粟特文佛典
四、回鶻文佛典
第四節漢文佛典
一、佛典漢譯的開展
二、譯經制度
三、譯經規則
四、目錄和版本
第五節藏文佛典
一、佛典藏譯的開展
二、目錄和版本
三、藏文佛典的特色
第六節其他語種的佛典
一、西夏文佛典
二、蒙文佛典
三、滿文佛典
四、日文佛典
五、歐美文佛典
第六章中國佛教義理類典籍
第一節前宗派時期的義學著作
第二節天台宗教典
第三節三論宗教典
第四節三階教教典
第五節法相宗教典
第六節華嚴宗教典
第七節律宗教典
第八節禪宗宗典
第九節淨土宗教典
第十節密宗教典
第十一節藏傳佛教宗派教典
第七章中國佛教文史類典籍
第一節經錄
第二節教史
第三節傳記
第四節宗系
第五節纂集
第六節護法
第七節地誌
第八節雜記
第八章漢文《大藏經》的源流與版本
第一節《大藏經》的由來
第二節宋版・遼版・金版
一、開寶藏
二、崇寧藏
三、毗盧藏
四、圓覺藏
五、資福藏
六、磧砂藏
七、契丹藏
八、金藏
九、其他
第三節元版
一、普寧藏
二、其他
第四節明版
一、洪武南藏
二、永樂南藏
三、永樂北藏
四、嘉興藏
五、其他
第五節清版
第六節近代版
一、頻伽藏
二、普慧藏
第七節現代版
一、中華大藏經
二、佛教大藏經
三、佛光大藏經
四、大藏經補編
第八節高麗版
一、初刻高麗藏
二、高麗續藏經
三、再刻高麗藏
第九節日本版
一、天海藏
二、黃檗藏
三、弘教藏
四、�d正藏
五、�d續藏
六、大正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