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能源安全是一個直接與能源供求比例相聯繫的概念,但在全球化條件下,能源安全又應當是一個處於開
放體系中並與世界相互依存的概念。中國能源安全問題並不主要是供給總量與需求總量的矛盾,而是由清潔能源需求剛性上升而供給嚴重不足所引發的結構性矛盾,這是中國能源安全問題中的主要矛盾;石油短缺是我國國內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在全球化條件下,一國的能源安全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同時它也是一個政治和軍事問題;它不僅與國內供求矛盾及其對外依存度相聯繫,同時它還與該國對世界資源豐富地區的外交和軍事影響和控制力相聯繫。目前世界石油需求不平衡加劇,中國加入WTO後,中國能源產業面臨巨大壓力,為此中國要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能源安全政策。[關鍵字]能源安全;政策選擇;結構性矛盾;對外依存度
一、中國能源安全基本形勢
能源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動力,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21世紀國中國能源安全的基本形勢是:需求總量略大於供給總量,結構性矛盾突出。具體表現為:
(一)能源平衡差額負增長持續擴大,總需求大於總供給。
中國經濟的發展受能源供給和需求變化的制約。但在不同時期,能源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方面是不同的。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能源安全形勢,發生了兩大轉變。1980~1990年的十年間,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能源因素是:能源消費不足,除1987~1988年經濟過熱及1989~1990年經濟調整特殊時期外,中國能源生產總量大體高於能源消費總量,出口量遠遠大於進口量。而每次經濟下滑,都與能源消費增長不足有關,而與能源供給不足無關。可以說,這十年中我國的能源形勢基本是安全的。但從1990年起,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保持7%以上的增長的同時,中國能源消費總量開始接近生產總量,能源進口量大幅上升。到1992年能源生產總量已略低於國內能源消費需求總量,2000年能源生產與消費總量缺口迅速拉大,從1914萬噸擴大到19000萬噸;能源進口已從1990年的1310萬噸擴大到2000年的14331萬噸,出口從5875萬噸擴大到9026萬噸,進出口分別增長992.4%和53.6%.同時能源平衡差額負增長持續擴大:從1990年的-2565萬噸標準煤增長到2000年的-15147萬噸標準煤。這說明,中國能源總消費已大於總供給,能源需求對外依存度(年進口量占年消費量的比例)迅速增大。中國能源安全形勢已亮起紅燈。
(二)清潔能源需求增大,結構性矛盾突出。
中國能源需求對外依存度迅速擴大的原因在於其內部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在我國使用量最大的煤、石油、天然氣和水電常規能源中,產需矛盾比較突出的主要集中在清潔高效能源品種,尤其是石油品種生產的增長不能滿足迅速擴大的國內需求。1981年~2000年,原煤始終是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的主體,也是中國能源結構中最穩定的部分。從1980年到2000年的能源生產消費結構的變化中,原煤、天然氣、水電供需比重大體平衡,但煤炭在能源供需總量中的比重均略有下降。在清潔能源中:天然氣生產比重增長了0.4%,水電生產消費比重增長幅度分別為4.2%和2.9%,二者均供略大於求。原油生產和消費比重嚴重失衡:從1980年到2000年,石油生產在能源生產總量中的比重從23.8%下降到21.4%,而石油消費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從20.7%上升到23.6%,前者下降了2.3%,後者則上升了2.9%.供需矛盾突出。儘管近20年來我國石油產量有很大的提高,從1980年的10594.6萬噸增長到2000年的16300萬噸,但從1994年起石油生產開始不能滿足石油消費的需求,1993年起進口量開始大於出口量。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按年均9.7%的速度增長,原油消費按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國內原油供應增長速度僅為1.67%.1993年我國成為石油淨進口國。此後進口量逐年增大,尤其是"九五"期間,石油淨進口量從1996年的1348.5萬噸增加到1999年的2858萬噸,2000年淨進口量超過6000萬噸位。未來15年內,我國國民經濟將以7%左右的速度發展,原油需求將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同期國內原油產量增長速度只有2%左右,低於原油需求增長速度,國內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預計2005年原油需求2.45億噸左右。屆時,我國石油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劇,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加大。
另外,我國石油儲量和產能接替的難度尚未緩解。據國家石油工業"十五"規劃提供的數字和結論顯示,儘管我國第二輪資源評價表現出"我國石油儲量開始進入穩定增長期",但隨著勘探程度不斷提高,新發現的油田規模總體呈變小趨勢,而且新增探明儲量中低滲透與稠油儲量所占比例逐年加大,儲量品質變差,新增及剩餘儲量可動用性較差。全國剩餘可采儲量為23.8億噸。儲采比為14.8,已開發油區儲采比只有10.9.根據開發油田的一般規律,在這樣的儲采比配置下,穩產處於臨界狀態,上產難度較大。同時,在役油田穩產難度加大。主要產油區目前已進入中後期開發階段,主力老油田進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率雙高開採階段,主力油田挖潛效果減弱,穩產難度加大,採油成本上升。
2003年國中國地質科學院發表報告指出﹐除了煤之外,後20年中國實現現代化﹐石油﹑天然氣資源累計需求總量至少是目前儲量的二至五倍。分析認為﹐研究結果令人感到吃驚﹐中國在制定政治﹑經濟﹑外交和國防決策時應當考慮礦產資源。報告說﹐中國的主要油田都已接近生產結束期。到2020年﹐中國需要進口5億噸原油和1000億立方米天然氣﹐分別占其國內消費量的70%和50%。所有這些都意味著在我國現有海外影響和外交控制力不變的情況下,在中國石油需求對外依存度增大的同時,我國石油安全風險也相應增大。
由上分析可以得出三個具有內在聯繫的結論,目前中國能源安全現狀明顯表現為如下遞進式矛盾結構:(1)國內清潔能源,特別是石油的需求大於供給,供求矛盾呈剛性上升。
(2)中國能源安全問題並不主要是供給總量與需求總量的矛盾,而是由清潔能源供給不足引發的結構性矛盾,這是中國能源安全問題中的主要矛盾。(3)石油又是中國清潔能源中需求增長最快而供給能力日益嚴重不足的品種,因此,石油短缺是我國國內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二、世界石油需求不平衡加劇中國石油安全外部形勢惡化
(一)世界石油需求增長中心向亞太轉移,中國將在獲取海外份額油方面遇到更激烈的競爭。
由於石油所具有的寬沸點、高能量和低污染的品質,石油日益成為支配世界能源消費的主要部分,在未來20年內石油仍將在世界能源消費中處於領先地位。近十年來,世界石油生產與消費迅速上升且大體平衡,1999年北美洲和歐洲與十年前大體相同,其消費總量之和在世界消費總量中仍占50%以上,而亞太石油消費則成為世界石油消費增長最迅速的地區。
世界消費增長中心向亞洲地區轉移。1989年至1999年世界石油生產和消費變化不大,但地區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北美洲一直是世界石油消費第一大戶,但十年間,其消費總量在世界石油消費總量中的比重只下降0.2%,同期石油生產比重卻下降了2.9%。亞太地區能源和消費世界增長最快的地區,十年間該地區能源產量在世界生產總量中只增長了0.5%,但其消費總量卻從19.9%猛升到26.9%,增長了7個百分點,其增速遠遠高於世界其他地區,成為世界石油消費第一增長大戶。中國和印度是亞太地區石油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印石油生產在亞太地區總產量中的比重十年中分別下降了0.4%和1.3%,而消費總量卻上升了3.3%和1.2%。
亞太地區這種石油產量比重增長滯後,消費比重卻大幅上升的反差現象,預示著該地區石油供給短缺及由此引起的對外依存度將持續擴大。這將是中國能源安全不可迴避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