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

《不識廬山真面目》

藝術作品《不識廬山真面目》用一塊掘性杜陵石來雕刻。作品從正面、側面;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樣子。寓意:為人處事也要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才對。

基本信息

作品概述

廬山 廬山

廬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勝古蹟遍布。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廬山風景如煙海的丹青墨跡和膾炙人口的篇章。蘇軾寫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廬山雲霧;李白寫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秀峰馬尾瀑;毛澤東寫的“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呂洞賓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詩景交融、名揚四海的絕境。廬山的名勝古蹟還有:列中國四大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唐寅《廬山圖》中的觀音橋、周瑜鄱陽湖練兵點將之處周瑜點將台、周敦頤寫出《愛蓮說》的愛蓮池、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時屯兵飲馬的小天池、憑欄可極目遠眺蜿蜒長江的望江亭、白居易循徑賞花的花徑、千年古樹三寶樹、觀鄱陽湖日出的含鄱口,有3000多種植物的植物園、如五老並立的五老峰、拋珠濺玉的三疊泉瀑布,被陸羽譽為天下第一泉的谷簾泉,天下第六泉的招隱泉,天下第十泉的天池峰頂龍池水等等。

廬山 廬山

“蒼潤高逸,秀出東南”的廬山,自古以來深客群多的文學家、藝術家的表睞,並成為隱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託,政客、名流的活動舞台,從而為廬山帶來了濃濃的文化色彩,並使廬山深藏文化的底蘊。 
宋王安國《游廬山宿棲賢寺》詩曰:
古屋蕭蕭臥不周,弊裘起坐興綢繆。
千山月午乾坤晝,一壑泉鳴風雨秋。
跡入塵中慚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須惆悵,忍更無詩向此留。

廬山是我國著名的避暑勝地,風景遊覽點很多,有世稱“廬山第一奇觀”的三疊泉瀑布,它位於廬山東谷會仙亭旁,瀑布似如銀河倒懸飛瀉而下,散而復聚,水柱寬如銀簾,陽光一照,晶瑩奪目,分外妖嬈。瀑布飛瀉三級台階而下,總落差達600多米,十分壯觀。

山水文化,是人們以自然山水為素材而創造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客觀世界和自身的過程中辟出的一片壯麗天地,亦是構成中華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
藝術作品《不識廬山真面目》取蘇軾《題西林壁》詩意,用圖像化方式來刻畫,作品從正面、側面;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樣子。之所以無法辨認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的緣故。游山如此,為人處事也要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才對。

微畫雕《不識廬山真面目》微畫雕《不識廬山真面目》

基本信息

【名稱】不識廬山真面目 
【材質】掘性高山石 
【規格】20.0㎝×13.0㎝×9.0㎝ 
【技法】微畫雕 
【作者】徐林[藝術家] 初山  
【年代】1989年
【編碼】S052
【收藏】該雕品現收藏在初山文化藝術工作室

作品賞析

微畫雕《不識廬山真面目》取蘇軾《題西林壁》詩意,用圖像化方式來刻畫從正面、側面;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蘇軾《題西林壁》詩曰: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懷禪微刻:王安國 《游廬山宿棲賢寺》懷禪微刻:王安國 《游廬山宿棲賢寺》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是因為我自己身在廬山之中。
廬山,山體呈橢圓形,綿延的90餘座山峰,猶如九疊屏風,禁止著江西的北大門。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

畫面展現:遠處看廬山,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巒;近處看廬山.始知匡廬奇秀甲天下;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 正面看廬山,如九疊屏風;高處看廬山,變化多姿;低處看廬山,魅力無窮…
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呵!所以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只是局部,這必然帶有片面性。其實,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道理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從不同角度看廬山,廬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樣子從不同角度看廬山,廬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樣子

從不同角度看廬山,廬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樣子從不同角度看廬山,廬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樣子
從不同角度看廬山,廬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樣子從不同角度看廬山,廬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樣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