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林、羅、高[1]:
戰略方針:
(一)第一年作戰,除山東外,一切區域均已將敵戰略進攻停止,並已轉入我軍之進攻。敵在陝北雖尚有進攻能力,由於地形等條件,已變為游擊性的,我軍已能主動作戰;東北及太行早已採取攻勢;五台[2]自改善領導後亦能主動作戰;山東敵集中攻我魯中,估計亦難持久,我軍將逐步轉入攻勢。
(二)第一年我軍共殲敵正規軍九十七個半旅,七十八萬人,殲偽軍、保全部隊等雜部三十四萬人,共殲敵一百一十二萬人。
(三)敵軍主力仍在南線[3],連被殲者(其中大半已補充,惟人數不足,戰力弱,一部在準備補充中)計算在內,共有一百五十四個旅,其中,山東(包括蘇北)八十八個旅,太行二十六個旅,西北(包括晉南、榆林、寧夏,不包括蘭州以西)四十個旅。北線[4]敵力較弱,共有六十四個旅(被殲者在內),其中,東北(不包括冀東、察[5]北)二十四個旅,五台及晉綏四十個旅(孫連仲[6]十五個旅,傅作義[7]十個旅,閻錫山[8]十五個旅)。敵後方守備兵力三十個旅,其中,新疆及甘西八個旅,湘、鄂、川、滇、黔五省十六個旅,東南各省及台灣六個旅。全國敵正規軍二百四十八個旅,去年七月共有兵員一百八十餘萬人,一年作戰被我殲滅七十八萬人,補充六十萬,逃亡二十萬,現有兵員一百五十萬人,今後一年準備補充一百萬人。此外尚有特種部隊(炮、工、輜、海、空)、偽軍、交警[9]及保全部隊等一百萬人(被殲者除外),後方軍事機關一百八十萬人。一年作戰,敵軍士氣已衰,厭戰情緒高漲,民心尤為厭戰,蔣政權在人民中已陷孤立。
(四)我第二年作戰應爭取殲敵一百個正規旅及大量雜部,使敵由數量上的優勢變為劣勢,我則變為優勢。
(五)我軍山東有二十七個頭等旅;太行(不包括陳賡[10])有十三個頭等旅,十四個二等旅;西北有邊區六個旅(其中四個是晉綏來的),陳賡四個旅,晉綏三個旅;五台有九個頭等旅,四個二等旅;東北(包括察北、冀東)有頭等二等三十二個旅。我全軍總計一百一十二個旅(東北、山東兩炮縱,東北、晉綏四個騎旅不在內),九十萬人。此外,地方部隊六十萬人,軍事機關四十萬人。
(六)第二年我軍任務:山東、太行兩區力求占領長江以北,西北方面力求占領甘、寧大部,北線我軍力求占領中長、北寧[11]、平承、平石、平綏[12]、同蒲各路之大部及路上除平、津、沈以外各城,孤立平、津、沈,如能占領瀋陽則更好。其中極重要的是占領平綏路,打通東北與華北聯繫,使華北、西北我軍獲得軍火接濟。
(七)上述北線任務應以東北我軍為主力,五台、晉綏為輔助完成之。
(八)東北我軍目前休整一個月至兩個月,約於八九月間發動新攻勢,以四個月至六個月時間占領中長、北寧兩路之大部,相機奪取長春、四平、遼陽、錦州等城。如能順利達成上述任務,約在明春即須以東北有力兵團,配合五台、晉綏進攻平綏路。待戰爭發展平綏附近時,五台、晉綏我軍統一歸林羅指揮作戰。
(九)在第二年計畫順利完成條件下,第三年,山東、太行兩主力即可向長江以南發展;東北、五台我軍,除留必要兵力攻擊平、津、沈及其他第二年尚未占領之城市,並守備本地外,即可以相當數量之兵力加入西北及長江以南作戰,而主要是加入西北,以期奪取西北各省及四川全省,鞏固後方。
(十)東北軍事工業應全力接濟關內。目前開始的一年內,你們必須用大力建立大規模軍事工業。
(十一)我軍作戰方針,仍如過去所確立者,先打分散孤立之敵,後打集中強大之敵;先取中等城市及廣大鄉村,後取大城市;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及奪取地方為主要目標,奪取地方是殲敵有生力量的結果,往往須反覆多次才能最後奪取地方;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以一部打正面,以主力打迂迴;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與大部兵員(十分之九的士兵及少數下級官佐)補充自己,配合土地改革與發展生產,支持長期戰爭;今後作戰,運動戰的可能已減少,主要是攻擊敵軍陣地,必須用大力加強炮兵與工兵。
(十二)以上是一年作戰總結及今後計畫。你們意見如何,盼告。
毛澤東
午灰
注釋
[1]林,指林彪,當時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羅高,指羅榮桓、高崗,當時均任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
[2]指晉察冀地區。
[3]南線,這裡指華東、晉冀魯豫、西北(包括晉南、榆林、寧夏,不包括蘭州以西)諸戰場。
[4]北線,這裡指東北、晉察冀、晉綏諸戰場。
[5]察,指察哈爾省。
[6]孫連仲(1893――一1990),河北雄縣人。當時任國民黨軍保定綏靖公署主任。
[7]傅作義,當時任國民黨軍張垣(張家口)綏靖公署主任。
[8]閻錫山,當時任國民黨軍太原綏靖公署主任。
[9]交警,指交通警察總隊。
[10]陳賡,當時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
[11]中長,即中長路。北寧,即北寧路,指北平經天津至瀋陽的鐵路,今京哈線北京至瀋陽段。
[12]平綏,即平綏路,指北平至綏遠(今屬內蒙古自治區)包頭的鐵路,今京包線。
出處
根據手稿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