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學〉十七年》

《〈人民文學〉十七年》還原《人民文學》1949~1966年歷史。從"命運"入手,通過豐富的文獻材料和"口述訪談"展示了作家、作品、刊物在1949-1966年的"命運糾葛",披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人民文學〉十七年》《〈人民文學〉十七年》
作 者:李紅強 著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10-1
字 數:153000
頁 數:212
開 本:16開
ISBN:9787801708007

內容簡介

《〈人民文學〉十七年》還原《人民文學》1949~1966年歷史。從"命運"入手,通過豐富的文獻材料和"口述訪談"展示了作家、作品、刊物在1949-1966年的"命運糾葛"。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第一次展現在人們面前。

胡風正是因為在《人民文學》擔任編委期間的窘境直接刺激了私下裡"三十萬言書"的起草,比如秦兆陽作為編輯修改《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引起了軒然大波,而這種修改與秦兆陽對王蒙的"保護"有關,又比如新中國第一篇被廣泛批判的小說《我們夫婦之間》其實在當時引起了廣泛歡迎,甚至威脅到了"工農兵文學"在城市的生存,還比如小說家康濯為鼓吹"大躍進"寫出了《吃飯不要錢的日子》等小說。《人民文學》對作品的"把關"不僅有激進的政策因素,更潛藏著周揚胡風丁玲艾青劉白羽郭小川等種種個人恩怨……

有關評價

文學評論家楊匡漢稱《〈人民文學〉十七年》所描述的歷史,已超過了《人民文學》成長時段的本身,而為文學期刊如何堅持獨立品格,如何講究文學個性,如何設定選擇標準,提供了一個真實的、有價值的歷史參照。
北京大學教授陳曉明尤其說到,《人民文學十七年》呈現了新中國特殊時期的文學歷史,"不僅呈現出了那個時代的運動事件,而且還有那些非凡人物的非凡面目神態"。
文學評論家白燁稱該書以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文學事件為焦點,既描述出了十七年文學的坎坷與艱辛,又梳理出了體制化文學的經驗與教訓,由一個獨特而重要的角度,實現了對於共和國文學的歷史性回顧與學理性反思。
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主任、文學評論家胡平認為,《人民文學》在十七年間猶如風口浪尖上的大船,包含了形形色色的戲劇性,這本書對這段歷史的描述是客觀的、公允的,也是頗為生動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