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這裡﹙陝西﹚還保存著大量的原生態文化,如鑼鼓﹙鼓舞﹚藝術,這種原汁原味的文藝,在東部很難見到。在陝西這片古老的大地上展現著我們先祖的生存狀態,我和朋友們一樣,是懷著一種欣喜、一種驚奇來聆聽和觀看的。用我們的力量喚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珍視,開掘列祖列宗恩賜給我們的博大的文化遺產。”2005年10月,在第三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上,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的許嘉璐先生語重心長的講到。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當前舉國上下非常重視的一項工作。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的陝西省,以民間鼓舞為代表的非遺項目,經過非遺工作者的普查、挖掘、利用,已成為西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重要成果和帶動文化事業發展的“軟實力”。
陝西鼓舞43項進入非遺名錄
2008年9月,《陝西民間鼓舞研究》課題獲陝西省社科基金項目立項,課題組遵守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的有關規定,以保護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原則,從歷史學、社會學、論理學等角度出發,用現代審美觀念對傳統鼓舞文化內涵進行系統深入的剖析,按照不同地域、不同形式,進行分類和梳理,最終以課題研究專著《陝西民間鼓舞博覽》﹙谷玉梅、李開方、梁挺著﹚的形式順利完成了課題預期目標,《陝西民間鼓舞博覽》選取了陝西關中地區蛟龍轉鼓等鼓舞品種進行分析、探究,其中,6個項目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作,37個項目分別被陝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第一批、第二批、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作。
中國文化報報導稱:“該項成果首次把民間鼓舞上升到研究和推廣的高度,填補了我國民間鼓舞研究專項的空白。”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專門印發了“成果要報”《關於對陝西民間鼓舞進行挖掘和保護的建議》,上報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和中宣部社科辦。
《陝西民間鼓舞博覽》繼承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陝西卷》、《中華舞蹈志·陝西卷》﹙李開方主編﹚、《陝西民間舞蹈概覽》﹙李開方編著﹚、《舞蹈的生命》﹙李開方著﹚等有關研究成果,也凝結了集體的智慧。該項成果將進一步傳播挖掘傳統文化資源,促進民間文化產業發展,擴大陝西民間鼓舞在國內外影響,引導全社會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陝西鼓舞體現周秦漢唐文明
鼓是精神的象徵,舞是力量的表現。鼓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樂器,《山海經》記載黃帝殺夔,用夔的皮製鼓,聲振五百里。“以鼓作舞,鼓之舞之”。它真切地表述了人們以鼓相伴,翩翩起舞的活動,這種活動被稱之為“鼓舞”。鼓舞的活動形式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自古以來人們曾將鼓用於祭祀、征戰、慶典、操練、報時、巡更,包括婚喪嫁娶和喜慶豐收,以及樂舞、戲劇表演等方面,已成為民族傳統文化和歷代人民民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動內容,深受陝西人民喜愛。
《博覽》綜述到:“陝西民間鼓舞的產生及其發展,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演變。民間鼓舞,是鼓樂、舞蹈藝術的結合、是人們思想情感的升華、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遺存、是古代樂舞在當今民間流傳和得以保存的活形象。氣勢恢弘、形式多樣浩大的舞隊、磅礴的陣容、鏗鏘的節奏、剛勁的動律,具有秦漢盛唐泱泱大國的王氣、霸氣特色,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勞動人民強悍、直爽、坦誠、質樸、倔強的性格特徵和精神風貌。”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鼓舞
陝西民間鼓舞見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腰鼓、行鼓、轉鼓等項目活動活躍,國內外影響深遠,猶如一束絢麗的花朵,耐人尋味,時代相傳,豐富了人民民眾文化生活,深受推崇,對構建和諧社會,加速新農村文化發展,建設陝西文化強省將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陝西民間鼓舞同時也出現了諸多令人擔憂的問題,鼓舞文化賴以滋生的社會土壤和人文環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劇變與挑戰。鼓舞表演者多為45歲以上人的中老年群體,鼓舞表演套路落伍,缺乏專門從事鼓舞創作和表演的專業人才進行指導。加之經費短缺,造成鼓舞隊伍和專業創作機構之間嚴重脫節,導致陝西鼓舞水平的發展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
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文化委員、西安交通大學藝術系谷玉梅教授說:“陝西民間鼓舞的發展和研究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但由於政府職能部門存在著急功近利的思想,導致其在研究民間鼓舞問題上重視不夠,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只是停留在形式上。”
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著名鼓舞專家李開方研究員說:“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的形態,鼓舞對我們中華民族有著特殊的地位和意義。從遠古到現在,我們的生活已離不開鼓舞。不同的民間鼓舞表現出了不同的文化內涵,抒發人們內心的情感,陝西民間鼓舞所體現出的共同文化特徵,作為不同地域民間文化的重要內容,又在民間活動中不斷融入了其它民間藝術,民間鼓舞可以促進姊妹非遺產項目的共同發展。”
河北省滄州市政協副主席、作家協會主席、著名作家何香久說:“陝西的鼓舞,是中華大血脈的律動,是原生態的民族文化瑰寶。這部專著把陝西民間鼓舞置於文化語境之下,進行史的考察與辨析,可謂洋洋乎大觀,鬱郁乎文哉!為讀者打開了一幅陝西民間鼓舞的“文化地圖”,從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到革命聖地陝北、秦巴山地陝南,一路花團錦簇,一路鼓聲鼎沸。在這一座聲情並茂的藝術長廊里,展現著中國最為波瀾壯闊的藝術大景觀。”
民間鼓舞,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遺存,也是古代樂舞在當今民間流傳和得以保存的生動、珍貴的活形象,對研究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歷史變遷、構成、發展,以及民俗學、社會學等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陝西省民協名譽主席、民間鑼鼓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傅功振教授說:“陝西節慶、廟會、慶典活動中,只有鼓舞,最足以宣洩陝西秦人喜慶歡快的情感、表達寬厚仁愛的心態,展示豪爽強悍的個性,體現威武勇猛的精神,成為人民民眾節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活動形式。”
陝西鼓舞亟待發掘保護和利用
目前陝西鼓舞保護迫在眉睫,已經到了非常時期,由於生活和疾病的困惑,人亡藝絕時有發生。2010年僅三個月內陝西一項鼓舞項目就有兩位傳承人離世,大部分鼓舞項目平時活動較少,活動經費緊缺,逢年過節靠民間熱情維持生存。
鑒於陝西鼓舞的價值和作用,政府和文化職能部門應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加大引導,搭建平台,讓鼓舞藝術瑰寶從偏僻的山區走向城市展示,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護機制。鼓舞的發展還要與時代同步,堅持民族風格同時,也要與現代人的審美意識相得益彰,注入新的生命力,這不僅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廣大民眾的一種願望。當前,鼓舞已經成了陝西農村民眾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基本上是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但如何對這些自發的鼓舞隊伍進行專業理論和表演技能上的輔導,使之在鼓舞表演藝術上與人們的現代審美意識接軌,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就是一個很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問題。此現狀要求我們鼓舞研究要與時代同步,要在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中求新求變,不斷壯大自身,多出精品,創造自己輝煌的未來。應該在鼓舞的表現上彰顯出“新穎、急促、強烈、刺激”的藝術特色,創作出與時代同步的、撞擊人們心靈的鼓舞藝術作品。陝西旅遊資源開發的潛力很大,民間鼓舞作為一種文化資源,要開發利用,與當地旅遊事業緊密結合起來,為陝西旅遊和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還應在陝西藝術類高校設立相應專業,開設陝西民間鼓舞類的藝術專業,全面、系統、深入、廣泛、長期地對民間鼓舞進行挖掘研究,為鼓舞的內容賦予新的文化思想內涵,結合當代文化語境,對其既肯定又發展,既繼承又創新,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創出新的精神空間。傅功振教授說:“近年來,陝西鼓舞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使鼓舞文化成為服務社會、服務大眾、促進健康娛樂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陝西一批獨具特色的鼓舞紛紛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受到保護。鼓舞與中國民眾生活的聯繫是那樣的緊,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是那樣的深,鼓舞文化的獨特性,正是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色。如果條件成熟陝西鼓舞可以‘打包’整體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陝西鼓舞鮮活地紮根生存於民族民間,是民族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是人類創造力、想像力、智慧和勞動的結晶,是文化多樣性的生動顯示。在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新農村的關鍵時期,作為人民民眾喜愛的民間鼓舞,將會不斷地發展、不斷地提高。它將以非凡的氣勢、強烈的感染、精湛的技藝、豐富的內容,再現華夏民族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洪流中,意氣風發、勇於拼搏的時代氣息和精神風貌(梁挺,陝西鹹陽人,中華文化促進會會員,陝西省民協民間鑼鼓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