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薩格爾"是前蘇聯20世紀60年代發展和裝備部隊的第一代反坦克飛彈,採用架式發射,目視瞄準跟蹤,手動操縱,有線傳輸指令。該彈的蘇軍代號為9M14。"薩格爾"飛彈於60年代中期開始服役、1965年前蘇聯紅場閱兵時展出,同年裝備蘇軍摩托化步兵團反坦克飛彈連,其他原華約國家和阿拉伯國家也相繼大量裝備。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敘利亞曾大量使用,並取得了很好的作戰效果。
"薩格爾"飛彈與其他同類武器相比,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射程遠、威力大等優點,是第一代反坦克飛彈中性能較好的一種,曾大量出口到第三世界國家,並在歷次局部戰爭中廣泛使用。但它的飛行速度較小(120米/秒),易受風力影響,死區較大,最小射程300米,不能攻擊距離太近的目標,射手操作較困難。20世紀70年代以後,前蘇聯對它進行過重大改進,改用紅外自動跟蹤方式,減輕了射手的負擔,命中率60%提高到90%,同時還研製了性能更先進的AT-4反坦克飛彈 。
規格
(“薩格爾”-A型)長約86.3厘米、彈徑約11.9厘米、彈重約11.3公斤,發射重量11.9千克。
(“薩格爾”改進型)長97.5厘米,彈徑12.5厘米,彈重12.5千克。
射程:
(“薩格爾”-A型)最大射程3000米,平均速度120米/秒;
(“薩格爾”改進型)最大射程3000米,平均速度130米/秒
制導方式
(“薩格爾”-A型)採用目視瞄準、跟蹤及手動有線傳輸指令制導;
(“薩格爾”改進型)採用光學瞄準、紅外跟蹤、導線傳輸指令半自動制導 。
部署方式
運載
薩格反坦克飛彈有單兵攜帶並用於地面的攜帶型,還有安裝在BPⅡM裝甲偵察車和BMⅡ步兵戰車的兩種車載式。攜帶型薩格反坦克飛彈體積小、重量輕,利於攜帶和操作。
反坦克裝甲偵察車每輛可帶14枚飛彈,裝甲車公路行駛時速度高達100公里,水面行駛時速10公里,這就使車載反坦克飛彈從完成發射準備到發射時需1分鐘,第一發命中後5秒鐘即可發射第2枚。射手在車上發射時,射手的發射位置有較好的裝甲防護。也可在車下距車80米遠的地方發射。射手射擊只需扳動發射和瞄準裝置上的操縱桿,不必經過重新裝填,可連發6枚飛彈。BMⅡ步兵戰車上安裝了一具飛彈發射軌,攜彈數少於裝甲偵察車,只能攜帶4或5枚薩格反坦克飛彈 。
使用
薩格飛彈的操作技術要求很高,步兵用攜帶型薩格彈,射手要在距飛彈15米遠的地方操作。如用車載式彈,地面操作要距車80米遠。
控制薩格飛彈的重要特點是,射手必須在操作地點目視跟蹤射出的飛彈,使飛彈沿瞄準線飛行。在戰鬥條件下,多數射手只能在飛彈飛行1000米至3000米後,對飛彈進行跟蹤。攜帶型彈還常由三名士兵組成,攜彈4枚。正射手發射飛彈,副射手幫助檢查裝置。
不過,薩格飛彈攻擊活動時,距離越近,效率越低。顯然,薩格反坦克飛彈在1000米至3000米距離上使用效果好,距離近效果差。
優缺點
蘇軍反坦克飛彈有一“甲魚”、一“蠅拍”和一“薩格爾”三種,均為光學跟蹤,有線制導。美軍認為,蘇反坦克飛彈的主要優點是:命中精度高;破甲力強,垂直破甲時,可擊穿三百至四百五十毫米的裝甲;有效射程遠,可達三千米;飛彈飛行中可變換目標;發射架和飛彈體積不大,便於蔭蔽配置;射手可在離發射架較近的位置上操縱飛彈。主要缺點是:陣地前方有四百至五百米的死界;發射時有閃光,並形成球狀煙雲,易暴露發射陣地;射速慢,第一發飛彈到達目標前不能發射第二發;飛行時間長,射手需要六彈飛行的全過程中緊盯目標,精心操縱,戰場環境對射手的精神影響會投低制導精度,坦克也可利用這段時間迅速蔭蔽和還擊;受地形影響大,在有高草、灌木叢、樹木、建築物的地形上使用困難;缺乏夜視能力,夜間無法使用,在雨、雪、霧天或對方施放煙幕時,使用也很困難 。
發展
在越南戰場上曾大量使用過。薩格反坦克飛彈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的表現,是第一代反坦克飛彈在作戰使用中的一次大突破,提高了反坦克飛彈的身價,引人注目。
據統計,除埃及軍隊收效外,敘利亞軍隊在戈蘭高地太陽山作戰中也用反坦克飛彈擊毀擊傷以軍坦克430多輛,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很大的阿拉曼坦克大戰時戰損坦克數的3.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