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
研製機構: 中科院
兵器名稱
中文名稱:“昆吾”式反坦克飛彈
研製國別: 中國
研製時間:1973
分類:E927
關鍵字:飛彈
有效射程 500~3000米
初始速度 120米/秒
破甲厚度 400~500毫米
彈徑 119毫米
彈長 880毫米
彈重 11.3公斤
戰鬥部類型 空心裝藥
戰鬥部重 2.72公斤
動力裝置 2級固體火箭發動機
制導方式 光學跟蹤、手控有線指令
發射方式 車載4聯裝發射架
簡介
1973年台灣“中科院”仿蘇聯“薩格爾一AT3”式,自行研製的反坦克飛彈,1978年開始試生產。該飛彈與原裝備的美制“陶”式飛彈相比,性能稍有提高,具有體積小、重量輕、便於攜帶的特點。80年代後期開始裝備陸軍部隊。將逐步取代“陶”式飛彈,成為裝甲機械化部隊反坦克的主要兵器。
系統結構
採用2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制導方式為光學跟蹤或手控有線指令。
系統由飛彈、控制設備和發射裝備組成,採取裸彈發射方式,採用錐形彈頭,前端有風帽。彈體上有一組大面積彈翼,位於彈體底部,翼面前緣後掠角有變化,先大後小,外緣與彈體軸線平行,後緣翼根部有切角。
該武器系統主要安裝在M151型吉普車上,採用4聯裝發射器組,車上載有8枚飛彈。亦可由步兵從地面發射,還可從直升機上發射,如OH-58、AH- 1W等。
基本特點
可車載,也可從直升機上發射,機動性能好。但它屬於第一代反坦克飛彈,命中精度低,對射手的技能要求高,訓練難度大。
演變過程
“昆吾”反坦克飛彈,於70年代由中國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以原蘇聯9M14型反坦克飛彈(又名AT-3)為藍本研製。80年代中期開始列裝。其重量、尺寸、外形均接近AT-3。
自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台灣一共製造了約10000枚該飛彈。但由於“昆吾”系統屬於第一代反坦克飛彈,所以命中精度較低,故障率高,對射手的技能要求較高,訓練難度較大,就目前而言,其戰術與技術水平已經相當落後,正逐步被“標槍”反坦克飛彈所取代。現在只有台灣的機械化部隊的反裝甲連裝備有12部該飛彈發射車。
作戰運用
武器系統安裝在M151型吉普車上,採用4聯裝發射器組,車上載有8枚飛彈。既可從載車上發射,亦可由步兵從地面發射,還可從直升機上發射。台灣機械化部隊的反裝甲連裝備12部發射車。
與其性能接近的AT-3反坦克飛彈,在1973年10月的中東戰爭中被埃及、敘利亞大量使用,埃軍投入850多部,敘軍投入350多部。埃敘兩軍以AT-3飛彈、火箭筒、無坐力炮相結合,使以軍受到巨大損失。第190裝甲旅的100多輛坦克在埃軍伏擊下全軍覆沒。以軍損失的700~1000輛坦克中,有65%被AT-3擊毀。AT-3是第一代反坦克飛彈中的佼佼者,在中東戰爭中的表現,使以軍坦克制勝思想受到了嚴重打擊,也使反坦克飛彈在反坦克作戰中的作用受到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就目前而言,其戰術與技術水平已經相對落後。
識別特徵
1.飛彈系統由飛彈、控制設備和發射裝備組成,採取裸彈發射方式。
2.錐形彈頭,前端有風帽。
3.一組大面積彈翼,位於彈體底部,翼面前緣後掠角有變化,先大後小,外緣與彈體軸線平行,後緣翼根部有切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