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州”民族共同體形成歷程

“滿州”民族共同體形成歷程

本書將人類學在民族界定中最重要的因素,即民族的主觀認同意識或自我歸屬意識納人滿族史的討論中,考察了天聰九年(1635)“滿洲”命名前後直到清朝統治末期“滿洲”共同體性格的歷史變遷。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作 者: 孫靜
出 版 社: 遼寧民族出版社
條 形 碼: 9787807225584 ; 978-7-80722-558-4
I S B N : 9787807225584 出版時間: 2008-8-1
開 本:  頁 數: 265 頁
定 價: 30 元

內容簡介

本書將人類學在民族界定中最重要的因素,即民族的主觀認同意識或自我歸屬意識納人滿族史的討論中,考察了天聰九年(1635)“滿洲”命名前後直到清朝統治末期“滿洲”共同體性格的歷史變遷。 
本書認為,在上述歷史時期,滿洲共同體經歷了從一個來源複雜的征服者集團到對自身來源有著清晰意識的集團的轉變。女真諸部在努爾哈赤時期力圖建立自己與金、元女真的歷史聯繫,這種努力由於皇太極改稱“滿洲”和“大清”稱號而中斷。人關前後的八旗滿洲是按照特定的政治一軍事制度組織起來的女真語部眾。民族意識在他們中間的發育,由於征服初期的清政府刻意在八旗內部和整箇中國迴避滿漢分別而受到抑制。乾隆時期,清朝迎來了盛世的繁榮,與此同時,以“國語騎射”為代表的滿洲傳統文化卻在迅速喪失,在這種背景下,清王朝“構建”滿洲歷史根源性的努力顯著加強。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滿洲的歷史根源性被重新追溯到金元時期的女真人;二是對滿洲主體部分“從龍”(跟隨努爾哈赤起家)的集體歷史進行了重新塑造。這種有意識構建的具有獨特血緣與歷史經歷的新的滿洲共同體表明,滿洲共同體在自我定位的主觀意識方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清朝末期,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急劇變化,滿族人的群體意識凸現、固化並上升到政治的層面。清朝滅亡後,旗民界限成為一種占支配地位的觀念,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在20世紀50年代的民族識別中,滿族身份的確定遂以是蓊具有旗籍為依據。

本書目錄

“族裔”認同與中國民族史研究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關於滿族形成發展問題的研究述評
第二節 從認同意識角度重新觀照滿族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章 從女真到“滿洲”
第一節 “諸申”共名下的女真語諸部
第二節 八旗制的確立與後金統治下女真的聚合
第三節 人關前夕的“滿洲”
第三章 衝突與調適:人關初期滿洲認同的抑制
第一節 入關之初的滿漢衝突
第二節 “滿漢一家”的實踐
第三節 八旗整體性的強化
第四章 旗內滿漢差異的深化與全面顯現
第一節 清朝統治的穩固
第二節 八旗漢軍的邊緣化
第三節 乾隆時期的漢軍出旗為民
第五章 “滿洲根本”的意涵
第一節 “滿洲根本”的緣起
第二節 文化的衰落與“滿洲根本”的塑造
第三節 滿洲“根本之地”的保護與神化
第六章 滿洲人的“世譜化”
第一節 歸旗的行廢與滿洲人的離散
第二節 雍乾時期滿洲集體性格的建構
第三節 “世譜化”對滿洲認同的規範與強化
第七章 雍乾之後滿洲認同的變遷
第一節 八旗的衰落與滿洲認同的變化
第二節 “改良”、“排滿”與滿洲認同意識的演進
第三節 辛亥革命後的滿族及其民族意識的嬗變
結語 滿洲認同意識的歷史嬗變
引用書籍、論文目錄
附錄 誰是滿洲人:綜合書評
後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