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貴德縣西河灘,地處黃河南岸,東接河陰,西至下排,南面村落密聚,園田如畫,地勢狹長,綿延成帶。灘內垂柳含煙,綠楊疊翠,泉水潺潺,迴蕩左右,百鳥集林,鳴聲上下。所謂“貴德由來風光好,佳景薈萃西河灘”。一年一度的六月二十二的“拉伊”會,就在這著名的風景區內舉行。這個馳名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拉伊”會,原是從民眾祈神活動的母胎上發展起來的。自明清時代起,貴德早就盛行著六月二十二的祈神活動。這項活動以城隍廟和畢家寺為中心,包括周屯、王屯、劉屯、河東、河陰、河西等廣大地區的民眾,他們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舉行大規模的誦經降香活動。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貴德來了一位名叫吳世瑾的縣長,他利用祈神機會,誘導民眾,開展文娛活動,便在西河灘興建娛樂場所。經過一番規劃,修了一座大型戲台,開鑿了一座人工池,修建了八角亭和飛機亭(亭形似飛機),開闢了許多娛樂場地。竣工之後,招來民眾瀏覽,許多歌手唱家到這裡聚會賽歌,以藏族情歌“拉伊”為主,西河灘會逐漸形成“拉伊”會。
經歷
“拉伊”會舉行之日,周圍百數十里內外的民眾,從四面八方向這裡雲集。各族婦女打扮得花枝招展。在本世紀五十年代以前,這裡的“拉伊”會在午後逐漸聚集起來,傍晚進入高潮。藏族青年男女,邀朋請友,約會相識,結伴聚集,相與賽歌,常常以十三四人的小攤子為競賽單位,東一攤,西一攤,攤攤相隔十來步,一攤攤地聚合起來,拉開場地,擺開戰場。遊人多的一年,小攤子多達30個左右,平常年份也不少於十五六個。攤子的多少,以上年和當年莊稼豐收與否為轉移。每個小攤子中,男女相偕,雖兩性多少要求不等,但得大致相差不多。賽歌開始,一男一女,雙方站起,懷中取出酒瓶,誰先唱,就將酒瓶遞給先唱者,飲上一大口酒,便悠悠揚揚唱起“拉伊”來。唱畢,向對方獻給酒瓶,喝一大口酒,便對唱一支“拉伊”。這一對唱畢,另一對接唱。他們比內容、比抒情、比聲嗓、比唱腔、比機敏、比即興編唱之才。一旦歌家脫穎而出,迅速改變對唱形式,眾人便集中力量和唱家比賽,許多新崛起的唱家,戰勝一攤,再去戰一攤,奪取會場上“拉伊”的魁首。而年年奪魁的大都是女性,所謂“女唱家壓會場,千萬人喜洋洋”。她們大都是不識字的文學家,才華橫溢,出口成章,如諸葛亮舌戰群儒,鋒芒凌厲,咄咄逼人。每到傍晚時分,各攤子的唱家逐漸匯集起來,形成一個龐大的賽歌群。清脆婉轉的歌聲、喝彩聲、鼓掌聲、口哨聲、黃河的咆哮聲交織在一起,響徹西河灘上空,組成一組全民歡樂的交響樂章。
如今,這個“拉伊”會,已發展成為長達三四天的大型物資交流會,又成為各種綜合文藝的一次大匯演。看吧!各種商販把西河灘劃分為有規則的臨時市場,各種物資源運入,陳設在活動的櫃檯中。飯館櫛比鱗次,排列成街,麵食肉餚,大獻烹調技藝,為遊客充分提供了就食之便。州縣歌舞團的歌舞中,特別用藏語演唱有關格薩爾的節目,深受民眾歡迎。至於外地趕來的馬戲團,曲藝演唱者,各種文藝展覽等到處出現。遊人密集,形成洪流,大有“車擊轂、人摩肩”的輻輳景象。此時的“拉伊”會,既有音樂伴奏,又有錄音機的重播,歌手精神大振,幽美的歌聲此起彼伏,使整個西河灘沉浸在歡樂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