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寧縣

正寧縣

正寧縣位於甘肅省慶陽市東南部,子午嶺西麓。東、南、西與陝西黃陵、旬邑彬縣、長武接壤,北靠本省寧縣,地理坐標為北緯35°14′40″—35°36′18″,東經107°56′20″—108°38′08″,全縣幅員面積1330.9648平方千米。轄4鎮6鄉(2011年末),共7個社區、94個村、67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3.96萬人(2012年末)。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平均海拔1460米,梁、峁、溝交錯,河、川、塬相間,分為四塬三川;地形東高西低,東寬西窄,略呈三角形,東西長63.5公里,南北寬40.2公里。總人口23.96萬人,以漢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少數民族以回族人數最多,大部分居住在五頃塬回族自治鄉。2012年,正寧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1.34億元,較2011年增長14.4%,人均生產總值11769元,較2011年增長14.4%。2018年10月,甘肅省政府發出通知,正式批准正寧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正寧縣全貌正寧縣全貌

早在舊石器中期,正寧境內已有先民刀耕火種,繁衍生息。為華夏民族發祥地之一。

夏禹時,天下分為九州,正寧屬雍州西戎之地。

夏代孔甲年間,立邦國於北豳(治在今慶城縣城),正寧屬之。

夏桀(履癸)年間,周部族先祖公劉建立豳國,正寧屬之。

商初,正寧仍歸豳國所屬。商末,周部族南遷岐山周塬,豳地被犬戎所占。戎人建立義渠戎國,正寧屬之。自西周末年起,義渠戎國與強秦抗衡500餘年。

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秦滅義渠戎國,縣域屬秦北地郡和上郡所轄。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蒙恬修築直道,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直道粗成,在縣境長達70千米。

漢代,縣域建立獨樂、陽周二縣,是正寧建置的起始。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率大軍十八萬眾,沿直道經縣域,出朔方,威振匈奴,還祭黃帝冢於橋山。新莽始建國元年(前9年),王莽改陽周為上陵畤。東漢,縣域設獨樂、陽周、西川三縣。

三國兩晉時期,部族攻伐,諸侯兼併,縣域歸屬屢經更迭。

南北朝末期,縣域所設獨樂、陽周、安定三縣屬寧州。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因羅水出於川,遂更陽周為羅川,屬寧州。

唐初,羅川屬關內道寧州。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夢群仙現於“羅底”,派使臣在羅川縣挖得玉真人像27尊、心星1座,取“真人安寧”之意,改羅川為真寧。隨後,唐肅宗李亨在此避“安史之亂”。

正寧縣教育局正寧縣教育局

宋代,真寧歷屬永興軍路寧州、陝西路寧州、環慶路寧州、慶陽軍節度寧州、興寧軍節度。

金天德二年(1150年),真寧屬慶原路寧州

元屬陝西行省鞏昌路總帥府寧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屬陝西布政使司慶陽府寧州;萬曆二十九年(1601),屬陝西布政使司慶陽府。

清康熙八年(1669年),屬甘肅布政使司(行省)慶陽府;雍正元年(1723年),為避世宗“胤禛”之諱,又改為正寧。正寧之名始見史冊

民國二年(1913年),屬甘肅省隴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屬涇源區行政視察員公署;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甘肅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7月27日,正寧縣解放,屬甘肅行政公署慶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8年12月,併入寧縣。

1962年1月,恢復正寧縣建置。

行政區劃

正寧縣人民廣場正寧縣人民廣場

截至2011年末,正寧縣轄4鎮(山河鎮、榆林子鎮、宮河鎮、永和鎮)、6鄉(永正鄉、周家鄉、西坡鄉、湫頭鄉、三嘉鄉、五頃塬回族鄉),共7個社區、94個村、677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正寧縣位於甘肅省慶陽市東南部、子午嶺西麓。東接陝西黃陵縣以子午嶺為界,南鄰旬邑縣,西南與彬縣相鄰,西接長武縣以涇河為界,北壤本省寧縣。地理位置處於東經107°56′20″—108°38′08″,北緯35°14′40″—35°36′18″之間,全縣幅員面積1330.9648平方千米。屬黃土高原溝壑區,黃土層厚度90—150米。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平均海拔1460米,地貌梁、峁、溝交錯,河、川、塬相間,分為四塬三川;地形東高西低、東寬西窄,略呈三角形,東西長63.5公里,南北寬40.2公里。

地貌

高分一號衛星拍攝甘肅慶陽市正寧縣高分一號衛星拍攝甘肅慶陽市正寧縣

正寧縣屬隴東黃土高塬溝壑區,地形較複雜,山川、塬、梁、峁、溝、谷、台齊備。全縣海拔880米-1756米,平均海拔1443米;黃土層厚90米-150米,地形東高西低、東寬西窄,略呈三角形;按地貌特徵可分為東北部子午嶺林區、西南部塬面和溝壑區。

氣候

正寧縣屬大陸性季風半濕潤氣候,西南部氣溫較高,東北部氣溫較低。冬季多西北風,較寒冷乾燥;夏季多東南風,較濕潤溫和;春季為過渡季節,冷熱交替,變化頻繁。年均氣溫9℃,降水量694.8毫米,無霜期173天左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比較廣闊,總面積1319.5平方公里,其中東部的子午嶺林區,系成片的天然次生林區,共387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29.3%,全為林草覆蓋,植被狀況優越,是我縣涵養水分,調節雨量的天然水庫。占我縣林地總面積的80%。

正寧縣正寧縣

耕地多分布於比較平整、肥沃的宮河、永和、山嘉,月明四條原面,土地平整,土層深厚,熟化程度高,多為較肥沃的黑壚土壤,共23.66萬畝,占耕地43%。縱穿縣境的三條河川有川台地2.3萬畝,占耕地4.6%。構成我縣農作物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

山地多分布於原面兩側和溝谷四周和東部的梁、峁、塌撐等地類地形。一般小塊、小片居多,坡度較大,小氣候表現明顯,海拔高差懸殊,對林木草種選擇性強。資源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土流失嚴重。溝壑面積較大,約占總面積的82%。全縣有大小不等溝壑1200多條。溝壑密度平均達0.67公里/平方公里,溝切嘗試在150-200米之間。這些溝壑浸蝕十分嚴重,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

截至2011年9月底,正寧縣總面積1330.964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323.4575平方千米,園地26.6584平方千米,林地748.2229平方千米,草地129.7817平方千米,城鎮村及工礦用地65.0984平方千米,交通運輸用地7.7653平方千米,其他土地29.9806平方千米。

氣候資源

正寧縣位於大陸腹地,氣候受季風影響明顯,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濕潤半濕潤氣候。由於地勢較平緩,加之夏季季風的影響,氣候要素反映也較平緩。子午嶺林區氣候陰濕,溫度較低,雨霧多,日照少,霜期長。環繞林區形成特殊的多雨圍帶。因季風強弱和進退遲早不同,降雨量年、月分布不穩定,一般七、八、九月降水偏多,春旱較頻繁。

全縣年平均日照時數2447.4小時。日較差條件較好,有利於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生長。無霜期限較長,氣溫較高,日照充裕,降雨量充足。太陽輻射問題和日照時數較同緯度的華北平原為高,屬我國輻射能源高值區之一,光能利用潛力很大。由於氣溫日差大,積溫高,利於光合作用和乾物質形成以及糖分積累。雨熱功當量基本同步,是發展農業生產的優越條件。

水資源

全縣年平均降水量623.5毫米,年降水總量為8.51億億立方米。

五條河流,均屬涇河水系,自產水三條河流中四朗河為最大河流,全長83公里,流域面積644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47%,年平均流量0.91秒立米,徑流量2880萬立方米。支黨河41公里,嘉峪川河在正寧縣境內長25.5公里,還有無日天溝,和左家川兩條河。

我縣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鬆散層潛水,和下白堊系碎碎潛水及承壓水,地下水總徑流量為2746.46萬立方米。

全縣總徑流量8786.46萬立方米,人均516.7立方米,耕地畝均200立方米。資源十分貧乏。縣地形地貌特點是水低地高,發展灌溉農業有很大困難。

正寧縣年徑流總量6040萬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92立方米/秒,其中境內自產水4906.95萬立方米,平均流量1.56立方米/秒。自產出境水4661.6萬立方米,平均流量1.48立方米/秒。主要由降雨補給,徑流模數4.42萬立方米。全縣人均徑流量516.7立方米,耕地畝均徑流量約200立方米。1983年10月普查,地下水徑流總量2746.25萬立方米,按塬面計算,宮河塬(含寧縣米橋)面積204.6平方千米,地下水靜儲量3.63億立方米,動儲量313萬立方米/年;永和塬面積49平方千米,地下水靜儲量1.18億立方米,動儲量97萬立方米/年。

礦產資源

據初步探明,縣內有石油天然氣煤炭等礦產資源,其中煤炭儲量超過16億噸,有望近年開採。

截至2011年,正寧縣已探明煤炭儲量19億多噸,其中寧正煤田18億多噸。核桃峪800萬噸礦井正在建設之中,石油、天然氣儲量也比較豐富。粘土分布廣泛,砂石分布於四郎河流域及周家鄉車家溝等川區。

林木資源

東北部子午嶺林區植被較好,有次生林分布,約占全縣總面積的28.4%。全縣共有森林面積76.77萬畝,其中人工造林70.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38.8%,是甘肅省宜林荒山綠化達標縣。

生物資源

植物樹種有喬、灌木24目、44科、88屬、204種,主要有松樹、柏樹、樺樹等;野生動物蟲類有43種,鳥類有55種,獸類28種(其中列入國家一、二類保護對象的3種),主要有豹、狍鹿、靈貓、黑鸛、鴛鴦等。

人口民族

2012年末,正寧縣總戶數為73768戶,戶籍人口為23.96萬人,其中男性人口12.58萬人,女性人口11.38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2.5%和47.5%。出生人口3900人,出生率為16.45‰;死亡人口2617人,死亡率為11.04‰。全縣常住人口為18.13萬人,自然增長率為7.04‰。

正寧縣以漢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少數民族以回族人數最多,大部分居住在五頃塬回族自治鄉。

政治體制

書記:吳麗華

副書記:張龍傑、段登雲、潘映軍

常委:齊雪柏、劉興峰、石芳、鄭新鋒、何子通、許秀榮、李培博

交通運輸

2012年末,正寧縣道路通車總里程已達843公里,交通以公路為主,有寧長二級公路、銀(川)西(安)線312國道35.2公里,銅(川)嵋(峴)線過境省道44公里,縣鄉道路5條、132.7公里,鄉村公路1317條、700公里,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率達到100%。班線客運車輛總共112輛,在冊營運載貨汽車375輛,全年完成道路客運量271.72萬人,較2011年增長3.31%;客運周轉量10472.09萬人,較2011年增長3.02%;貨運量107.75萬噸,較2011年增長35.06%;貨運周轉量10688.61萬噸,較2011年增長38.13%;同2011年相比,綜合周轉量增幅37.02%。

經濟概況

綜述

正寧縣正寧縣
2012年,正寧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34億元,較2011年增長14.4%,人均生產總值11769元,較2011年增長14.4%。第一產業增加值7.67億元,較2011年增長9.0%;第二產業增加值2.01億元,較2011年增長28.4%;第三產業增加值11.66億元,較2011年增長15.8%。三次產業結構由2011年36.7:9.7:53.6調整為35.9:9.4:54.7。

2012年,正寧縣大、小口徑財政收入分別完成13409萬元、10270萬元,分別較2011年增長25.73%和29.85%;全縣財政支出累計完成105586萬元,較2011年85895萬元增支19691萬元,較2011年增長22.92%,其中縣本級支出50235萬元,省市專項支出55351萬元。

2012年,正寧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0.92億元,較2011年增長44.63%,增速高於上年12個百分點。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3445萬元,較2011年增長106.5%。從產業劃分看,第一產業投資完成54101萬元,較2011年增長86.3%;第二產業投資完成503542萬元,較2011年增長93.85%;第三產業投資完成348126萬元,較2011年增長2.94%。

第一產業

2012年,正寧縣完成農業總產值12.5億元,較2011年增長14.87%;實現農業增加值7.67億元,較2011年增長9.0%。

2012年,正寧縣10.61萬畝冬小麥總產量達到2.57萬噸,平均單產242公斤,分別比2011年增長3.04%、1.68%;秋糧種植面積17.57萬畝,增長0.71%,秋糧單產366.96公斤,總產64461噸;全縣糧食總產量達90137噸,較2011年增長0.15%。

2012年,正寧縣油料播種面積9.45萬畝,產量達1.5萬噸,較2011年增長6.1%,其中荏播種面積8.46萬畝,產量13697噸;烤菸生產已由傳統菸葉生產向現代菸草農業轉變,初步形成3個鄉鎮級主產區,30個行政村規模種植,面積達到3.47萬畝,產量8536噸,較2011年增長7.4%;藥材種植面積3.14萬畝,中藥材產量2.84萬噸,較2011年增長34.4%;蔬菜面積8.02萬畝,產量達13萬噸,較2011年增長13.3%;新建日光溫室40座、骨架大棚260座、大小拱棚2.1萬座,設施種菜面積達到1.7萬畝;大蔥面積3萬畝,產量達6.4萬噸。

2012年,正寧縣果園面積19.82萬畝,水果產量7.3萬噸,較2011年增長13.5%,其中蘋果產量6.7萬噸,較2011年增長13.7%。全年共完成工程造林面積0.5萬畝,新育苗木面積0.56萬畝,四旁植樹81萬株,新栽蘋果2.1萬畝,果園面積累計達到19.82萬畝。

2012年,正寧縣肉豬出欄2.39萬頭,較2011年增長6.7%;肉牛出欄0.68萬頭,較2011年增長7.9%;羊出欄0.87萬頭,較2011年增長2.35%;家禽出欄6.77萬隻,較2011年增長5.78%。大牲畜存欄1.48萬頭,其中牛存欄1.44萬頭;生豬存欄2.67萬頭,較2011年增長3.89%;羊存欄2.36萬隻,較2011年增長1.7%;家禽存欄23.67萬隻,較2011年增長1.8%。肉產量達到2962噸,較2011年增長6.8%。

第二產業

2012年,正寧縣工業總產值達到28534萬元,較2011年增長16.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1536萬元,較2011年增長53.31%;增加值為2371萬元,較2011年增長42.9%;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898.9萬元,較2011年增長52.6%;利潤總額363.9萬元,較2011年增長26.7%。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為16998萬元;增加值為12408萬元,較2011年增長11.17%;利潤總額462.7萬元,較2011年增長3.98%。

2012年,正寧縣完成建築業產值1.49億元,較2011年增長86%;建築業增加值5330萬元,較2011年增長56.8%。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44914平方米,竣工面積97014平方米。

2012年,正寧縣房地產投資3445萬元,較2011年增長106.5%,施工面積17.98萬平方米,較2011年增長195%,竣工面積2.63萬平方米,較2011年增長46.7%。商品房銷售面積2.63萬平方米,下降41.4%,商品房銷售額2400萬元,較2011年下降63.8%。

第三產業

正寧縣正寧縣
2012年,正寧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18億元,較2011年增長16.3%。分城鄉看,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6億元,較2011年增長17.9%;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58億元,較2011年增長13.8%。分行業看,批發業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6207.6萬元,較2011年增長16.4%;零售業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5687.8萬元,較2011年增長16.3%;住宿業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382.8萬元,較2011年增長20.7%;餐飲業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520.6萬元,較2011年增長15.2%。全縣3戶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餐飲單位全年實現零售額827.3萬元,增長29.5%。全縣批發業單位實現商品銷售額43260.7萬元,較2011年增長23.7%;零售業單位實現商品銷售額80828.5萬元,下降12%;住宿業單位實現營業額2293萬元,較2011年下降12%,其中限額以下單位完成1730.4萬元,較2011年下降21%;餐飲業單位實現營業額15733.8萬元,較2011年增長68%,其中限額以下單位完成14959.3萬元,較2011年增長71%。

2012年,正寧縣旅遊業總收入達到2450萬元,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達到6.2萬人次。

2012年,正寧縣出口創匯2136萬美元,同比增長12%;完成出口供貨值3112萬元,同比增長7%。

2012年,正寧縣完成通訊業務總量8463.44萬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754.44萬元;電信業務總量1500萬元;移動業務總量5649萬元;聯通業務總量560萬元。全縣固定電話用戶2.1戶;行動電話用戶14.66戶,其中,移動用戶11.26萬戶,電信用戶1.4萬戶,聯通用戶2萬戶;網際網路用戶數達9031戶。

2012年,正寧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36.99億元,較2011年增長28.84%,存貸比34.5;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2.76億元,較2011年增長65.1%。至12月末,全縣涉農貸款貸款8.2億元,占全縣貸款總量的64.3%,較2011年增長36.74%;共發放婦女小額擔保貸款2億元,支持3954名婦女創業;累計發放小微貸款0.83億元,較年初的0.42億元增長了97%。

2012年,正寧縣保費收入5152.75萬元,較2011年增長15.0%。其中,人壽險業務保費收入3505萬元,較2011年增長11.8%;太平洋壽險業務保費收入500萬元,較2011年增長10%;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1147.75萬元,較2011年增長28.82%。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2年,正寧縣共論證儲備科技項目8個;上報科技部項目2個,立項1個,爭取資金150萬元,上報省科技廳項目8個,立項3個(《正寧縣董莊村農業標準化技術培訓及推廣》、《多媒體科技培訓基礎條件建設》、《科技支撐“聯村聯戶為民富民”信息化建設》)。

教育事業

2012年,正寧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53所,其中獨立高中1所,完中2所,職專1所,國中10所,九年制學校3所,國小87所,教學點17個,在校學生30665名,其中高中6730名,國中10040名,國小13895名;幼稚園32所,其中公立4所,私立28所,在園幼兒5869名。共有教職工3060人,其中專任教師2906人。年內招錄教師67名,簽約引進陝師大、西北師大優秀本科畢業生5名。全縣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達到了國小100%、國中98.8%、高中68%,新招錄、招聘教師崗前培訓率為100%。

醫療衛生

2012年,正寧縣114個醫療單位已全部實行了藥品零差率銷售,累計銷售藥品1770.9萬元,讓利民眾227.7萬元;全縣門診補償119520人次、256.04萬元,住院補償9014人次、2997.33萬元;縣級兩所醫院門診人數、住院人數、業務收入分別較醫改前增加了51.5%、45.9%、33.7%,人均住院費用降低了633.4元,人均自費比例降低到了3.2%,民眾滿意率達到了98.3%。

文化事業

2012年,正寧縣開展廣場舞蹈培訓70場次,演出節目50場次,下鄉培訓60餘次,培訓廣場健身舞蹈2套,老、中、青、幼共同參與,每天參與民眾達2000多人。

社會保障

2012年,正寧縣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完成參保4986人,其中在職3705人,退休1281人;失業保險完成參保5691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完成參保9015人;工傷保險完成參保6023人;生育保險完成參保7477人;居民醫療保險完成參保9096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完成當年參保12.47萬人,參保率達到95.81%。其中,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完成當年參保12.2萬人,參保率達到95.79%;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完成當年參保2617人,參保率達到96.9%。完成養老金基金征繳1858萬元;失業金基金征繳301萬元;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基金征繳1722萬元;工傷保險基金征繳106萬元;居民醫療保險基金征繳27萬元;生育保險基金征繳40萬元;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費征繳54萬元;新農保征繳基金1128萬元。發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2453萬元;支付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費1739萬元;支付城鎮居民醫療保險259萬元;支付生育保險19.6萬元;發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1962萬元,發放率達到100%。

歷史文化

地方習俗

喪葬習俗

正寧縣喪葬習俗包含:送終、穿衣、停床、報喪、打墓、盛鹼、出子、訃聞、請主、開弔、祭禮、進飯、起靈、下葬、出殃、葬後祭祀。

婚慶習俗

正寧縣當地人娶媳婦風俗包含:發轎、迎花、拜天地、入洞房、待客、進門、拜大小、謝客、耍房。

宅基選擇

正寧地貌複雜,山、川、溝、坡、梁、峁、塬兼有,土層厚,地質硬,宜於建房、蓋樓,更適於修莊挖窯。歷來源面嘴梢、山川溝坡、彎岔梁峁都有人們修莊居住。窯洞是當地民間傳統的住宅形式。清代以前住窯洞的農戶約占95%以上,住房廈的僅是個別富戶。20世紀80年代以前,住窯洞者仍然居多,住房廈者很少。窯洞是原始人穴居的沿襲和進化,這種建築習俗,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了。3000多年前,周先祖居幽時,就曾“陶復陶穴以為居”。《詩經·大雅·綿》載:“陶復陶穴,未有家室”(“陶”音yao,古與“窯”通。鄭玄箋:“復者,復於土上;鑿地曰穴。皆如陶然”)。證明人們始住窯洞的年代已很久遠。當地人把居住的院落稱為“莊子”或“地方”,把修莊子也叫修“地方”。

為了適應環境,便於生產和生活,人們選擇宅基需要統籌考慮的因素很多,概括起來大體有十個方面:一要避風。當地冬季氣候寒冷,冬春多西北風。如果莊子面北,風會直接灌入,冬天寒冷難熬,也會使人多病,必須前有屏障,能夠避風才好。因此坐南面北的莊子在當地較少。二要向陽。俗語說:“有錢沒錢莊子向南。”當地以坐北面南的莊向為最佳。避北風、日照長,是理想的宅基。但因地理位置限制,往往難以如願。當地把坐西面東的莊子叫“早陽莊子”,缺點是只能在早上短時受到日照,大部分時間見不到太陽。把坐東面西的莊子叫“夕陽莊子”,缺點是上午見不到太陽,冬天陰冷,下午太陽曬進窯頂,夏天燥熱。莊子只有面南才是“向陽門第”。三要利水。莊子周圍要排水暢通,遇暴雨沒有來路大水,無洪水之患,且不能以鄰為壑,避免發生糾紛。四要路通。在土地私有時期,人們寸土必爭,選擇宅基首先要考慮道路暢通,出人方便,即使與鄰居不和,也不至於無路可走。五要近地。當地人以農為業,莊子距所種耕地越近越好,這樣便於運糞、耕種、管理和收穫,因而在宅基選擇上,有人攆地的習俗。六要近村。當地人慣於群居,很少單丁獨戶。大都是以姓氏宗族為主體,就崖勢、沿胡同、繞溝圈、傍山腳修莊居住,形成村落。七要安全。舊社會兵荒馬亂,土匪出沒,人們為了生存安全,躲避兵匪之患,選擇宅基一般都要遠離大路和鬧市,在隱蔽的地方安家落戶,過自耕自食的田園生活。因而深山老林、溝谷坡坎至今留有許多莊子或窯洞的遺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無兵匪之擾,人民安居樂業,選宅基攆大路,靠城鎮,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城鎮地基寸土寸金,人們爭相追逐,原來溝坡上的莊子倒成了廢墟,或已“舊庄還田”。八要近水。水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天天要用,天天要擔,宅基一般要選距泉水不遠,或能打出井水的地方,以利取用方便。九要擇鄰。鄰居低頭不見抬頭見,若遇上無德的鄰居,難免是非多,糾紛多,使人不得安寧。所以人們在宅基的選擇上,特別注意鄰居的德行。十要近親。當地人往往是“家門父子”屋隔牆,地連界,一窩一朵,融洽而處,常言說“住得近了就離得近”,有事好互相照顧,互相幫忙,這也是人們選擇宅基要講究的條件。

人們把修建一處莊子,視為關乎一家人前途和命運的大事,非常慎重,認為莊向選好了就可以發財致富、人才輩出。在地理位置上大致選定之後,至於莊子方位具體如何擺布,還要看風水、講脈氣、避凶煞。這就需要請“陰陽”先生用羅盤來測定了。按照“陰陽家”的觀點,東南西北叫“四面”,再加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角叫“八方”,繪製成一個圖叫“八卦圖”。刻在羅盤上,中心裝有“指南針”。在“八卦圖”上面,八方各用一個字代表,即乾、坎、良、震、翼、離、坤、兌八個字。每個字分別代表著吉、凶、禍、福、喜、憂、順、財等等,並配以天干地支,還能互相轉換和牽制。包涵相剋相生,相和相害之理;還有“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之分;又有上、下不能壓,主、次不能犯等等禁忌。莊子的門如何開、水何方走、灶怎樣設、井哪裡打、碾何處安都由“陰陽”先生說了算,莊子方位、趨勢測定之後,由“陰陽”先生栽根木樁,頂上鏵尖,掛個籮圈,叫做“起將”,或許算是奠基的標誌,便可擇吉動工。

請“陰陽”先生用羅盤(當地人叫“羅鏡”)測定修建莊子的方位,剔除封建迷信,從古老的中國文化來闡釋,也包含著一定的合理因素。因為山有去脈,水有流向,土有層次紋路,人的居住和山脈、水勢、地氣相和諧,體現了古代“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哲學思想。所以至今人們修莊子仍要用羅盤測定方位。

行旅禁忌

過去,當地人出門遠行都有一種畏路途之艱險、戀家園之安適的心境。往往是戀戀不捨,依依惜別,但願途中順利,盼的平安早歸。加之兵荒馬亂之年,盜匪出沒,洪水不測,猛獸為害,山高路險,安全沒有保障,吃住都不方便。因而行旅有“五怕”,即怕天雨、怕盜匪、怕洪水、怕猛獸、怕疾病。所以出行就有許多禁忌。有首古詩曰:“常憶離家日,雙親拂背言。遇橋先下馬,有路莫行。未晚先尋宿,雞鳴再看天。古來冤枉者,盡在路途邊。”反映了出門人行旅難的情景。

外出行旅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選擇一個出行的吉日,避開“月忌”。尤當注意的是,逢“七”的日子不啟程,寧可延期;逢“八”的日子不可到家,寧可在旅途中多逗留一兩天,俗謂“七不出,八不入”。十三日忌出遠門,因為“十三”與“失散”諧音。雖然選定了出行的吉日,但偶然發生了不祥的兆頭,如孩子跌跤、碗碟打破、貓頭鷹夜啼、家犬夜哭之類,則須延期,不然,出行不吉。

“楊公忌”是專門避忌出行的日子。據清朝初年熊伯龍《無何集》云:“世俗多畏楊公忌,謂不宜出行,皆未悉其原委,故為所惑耳。今按其說,乃是‘室火豬日,其術元旦起角宿,依二十八宿順數,值室即為楊公忌。”按這樣排列,楊公忌應當為“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相隔均為二十八天。這些都是禁忌出門離家的日子”。相傳是大宋名將令公楊繼業,正月十三在李陵碑前殉難,故此日主凶,諸事不宜。

在山路上、胡同里或夜間行走,突然聽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未弄清楚之前,不能隨聲答應,也不能回頭看,俗以為這可能是鬼魅在試探。認為人名是人體的一部分,若答應了,靈魂便為鬼魅所勾,人將遭遇不測。行路對面來了鏇風,要吐幾口唾沫以避邪,以為鏇風是鬼,鬼怕唾沫,唾之則避。行路時,忌諱遇上送葬的,俗以為不吉利,要將帽子或衣服脫下,扑打數次,以散晦氣。有些人還在數人同行時,有夜不前行、晝不後行的不良居心。認為夜後行,前面遇險,可速避之;晝前行,路有遺錢,可先拾之。

人們出門在外都是格外小心,“出門觀天色,進門觀成色”,不輕易和生人攀談,以免壞人摸清底細,造成不測。日出出行,黃昏投宿,緊關門戶,預防意外;最怕的是歇在“黑店”或上了“賊船”;睡覺忌風,吃飯忌冷;忌隨便吃生人的東西、抽生人的煙,防止被蒙汗藥麻翻或食物中毒。男子出門要特別注意控制自己,忌拈花惹草、尋花問柳。忌貪占他人便宜,謹防上當受騙。諺曰“有錢難買回頭望”,出店時,要清點行李,以免遺落。俗語說“出門三輩低”,出門人要百般忍讓,忌爭強好勝,拌嘴鬥毆。忌錢財外露,誇口張揚,褲檔里藏錢,襪筒里別珍,至今沿襲。

院落設定

農家院落雖小,包容卻很繁雜,既要設定有序,又要符合“陰陽家”的觀點。雖然說“十個陰陽定不了一個牛橛”、但是各有其說,也各有其信。

當地習俗認為上為大下為小,左為上右為下,無論莊向如何,此理亘古不變。因而住宿時尊者占上,卑者居下。如父上子下,兄左弟右等。此習俗沿襲至今。

在一座莊子內,灶在上首安,廁在下邊設;水井在左邊,磨房在右旁,體現“左青龍,右白虎”之意;庭院向下側稍斜,雨水從下方流出。大門代表一個家庭的尊嚴,開設更為慎重。《相宅經纂》上說:“宅之吉凶全在大門。……宅之受氣於門,猶人之受氣於口也,故大門名曰氣口,而便門則為穿宮。”“地理作法……全藉門風路氣,以上接天氣,下接地氣,層層引進以定吉凶。”因此大門方位,要請“陰陽”先生用羅盤測定,必建在羅盤測定的“字”上。因而,農村經常可以看到對稱整齊的一座莊子,而把門樓子斜擺在那兒,看似不適,卻不願更改。

除上所述,農家院內還有畜圈、豬圈、羊圈、雞窩、狗窩、蜂窩等等。都要按照上下左右的大原則,有序地擺布。、

農家院落設定根本上還是要根據客觀條件決定。過去,一些窮人,一對夫妻帶幾個孩子,住在一孔窯洞裡,窯里靠後面拴牲口或圈豬、羊,中間放糧存物,前面立灶盤炕,做飯住人,俗稱“一窯裝”,雖然擁擠雜亂,很不衛生,但是也顧不得許多了。

在莊前屋後和院落的樹木栽植品種上也有許多講究。只是“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說法不一,各有各的習慣和道理。一說是“前椿後槐,中間夾個榆材”,榆樹所結莢果稱“榆錢”,與“余錢”諧音,即錢財;槐樹所結莢果多子,與“懷子”諧音,栽槐樹以求後輩人丁興旺。一說是“前槐棗,後杏榆”。意思是栽了槐樹、棗樹,娶的媳婦能早懷孕,早生貴子;栽杏樹和榆樹是因為杏、榆與“剩餘”諧音,以求“連年有餘”,輩輩發財。這些講究已成過去,現在人們栽樹都從綠化、美化的角度出發,根據個人愛好和條件而定了。

宅居禁忌

每一個家族、家庭都希望自己能夠發展壯大,發祥流慶。為實現這一目的,人們便在住宅的建造上大做文章,絞盡腦汁,想方設法,選擇有風水龍脈、神靈保枯的區域修莊居住。因而在住宅修建、院落設定等方面,都是毫不馬虎,慎重從事。

宅基地的選擇有許多禁忌。《陽宅十書》云:“南來大路直衝門,速避直行過路人,急取大石宜改鎮,免教後人哭聲頓”,“東西有道直衝懷,定主風病疾傷災,從來多用醫不可,兒孫難免哭聲來。”“宅前有水後有丘,十人遇此九人憂,家財初有終耗盡,牛羊倒死禍無休。”雖說是些沒有科學道理的渾話,但民間建宅多遵守。還有明朝《營造門》說,不宜居當衝口處,不宜居塔家、寺廟、祠社、爐冶及故軍營戰處,不宜居山有沖射處,不宜居大城門口及獄門、百川口去處。這些都是古人選擇宅基地的忌諱,是以求神裕、避鬼祟、躲戰亂、圖清靜、多生殖、息爭訟等等為準則的,迎合了民間的普遍心態,百姓爭相仿效。

選址除了以上的禁忌外,還有一個大的禁忌便是“太歲”。《論衡·難歲》對此有記載:“移徙法曰:‘徙抵太歲凶,負太歲亦凶。’抵太歲名曰歲下,負太歲名曰歲破,故皆凶也。假令太歲在子,天下之人畢不得南北徙,起宅嫁娶亦皆避之。”其實,早在《荀子·儒效》中就有關於“太歲”的記述:“武王之誅紂也,行之曰,以兵東南而迎太歲。”但“太歲”到底是什麼?歷來眾說紛紜。總的看與歲星(即木星)關係密切。當時的堪輿家(占卜建築吉凶之人)以為“太歲”為對應天上歲星的地上凶神,可以根據歲星的位置推測地上“太歲”所在的方位,如在“太歲”方位興工動土,便會掘到蠕動的球樣的土塊,建宅、徙宅者應當避忌,否則會遭大災。這種土塊就是民間常說的“太歲土”。俗語曰“太歲頭上不能動土”。儘管王充極力駁斥此種“俗說”,漢代以後仍有關於“太歲土”主凶的記載。《酉陽雜姐·續集》卷上載:“萊州即墨縣有百姓五豐兄弟三人,豐不信方位所忌,嘗於太歲上掘坑,見一肉塊,大如斗,蠕蠕而動,遂填,其肉隨填而出,豐慎棄之。經宿,長塞於庭。豐兄弟奴脾數日內悉暴卒,惟一女存焉。”“太歲土”實為一種白膜菌,只因當時無力解釋才附會出“太歲”凶神的臆說。

當地人修莊建宅必須請“陰陽”先生查明“太歲”所在的方位,避而遠之,決不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惹禍招災

興工動土,遷居移灶,不僅要擇黃道吉日,避諱月忌(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日,認為諸事不宜),還有張、王、李、趙六月、臘月忌動土、搬家,其他性氏三月、九月忌動土、搬家之習俗,諺曰“張王李趙忌的六、臘月,七姓八陪忌的三、九月”,“臘月里兔兒不離窩”,說的就是這些忌諱。

在莊子的正面,無論是打窯還是蓋房,其孔數、間數,要陽數,忌陰數,就是要三、五、七,忌二、四、六。

在院落樹木栽植上,忌栽松、柏,認為這兩種樹是廟裡、墳里栽的,栽在院內不祥。忌栽楊樹,怕風吹葉響,說是“鬼拍手”或“鬼打鑼”。忌栽柳樹,因為柳與“綹”諧音,說栽柳樹後輩會出“綹娃子(小偷)”。房屋門窗忌用槐木做,說是“槐”字中有“鬼”字。

許多家庭把天災人禍、久病不愈、缺丁乏嗣、事業無成都看做是“地方不合適”,請“陰陽”相宅改建,請法師傳符鎮宅。這些人也乘人之危,推訣念咒,捉神弄鬼,胡亂折騰,騙取錢財。隨著現代科技的普及和發展,這種迷信活動越來越少,但仍未絕跡。

住宿習慣

睡熱炕:當地人古往今來一直習慣於睡熱炕,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要在炕下放一把火驅趕滲氣。家家都盤土炕,很少有人睡床。土炕有兩種盤法:一種是砌起炕牆,周圍和中間立幾墩土柱,填上乾土錘實,然後在上面抹上3至4寸厚的泥,俗叫“抹炕面子”。炕面子抹成,邊晾邊錘,直至錘實,錘平整,再細上一層泥皮,待全部乾透後,把裝在裡面的乾土從下掏出,泥好炕洞門即可。另一種是砌好炕牆,用模子拓出1平方米左右的泥坯,乾後用土柱支架在炕牆上,上好泥皮,炕就成了。前者結實,後者簡便。

土炕用柴草衣子燒熱,通宵不涼,睡著舒坦。勞動一天,回家躺上熱炕,疲勞頓消。特別是寒冬臘月,人們從冰天雪地里歸來,進門脫鞋上炕,雙腿伸進熱烘烘的被窩裡,如沐春風,通身舒暢。親朋自遠方來,先讓上熱炕,再敬煙獻茶,氣氛格外熱火。在冬季,無論是上學讀書的學生娃,出門幹活的小伙子,還是在家頤養天年的老人,他們一進窯洞就要爬上熱炕。炕上擺著炕桌或盤子,炕頭是熱的,被窩是熱的,盤中的食物也是熱的,一家人熱熱火火,有滋有味地吃吃喝喝,溫馨如春,毫無寒意。遇到雨雪天氣,女人們湊在一個大炕上做針線拉家常;男人們則說國事,談致富,玩撲克,下象棋,抽旱菸,其樂融融,好不熱鬧。出門幹事的人們誰也忘不了家鄉的熱炕頭。

枕磚頭:睡覺枕磚頭在當地習以為常。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農家炕頭上放著幾塊汗津津、黑黝黝、枕久了的磚頭,這是他們睡覺的必須用品。枕磚頭的人們認為,磚頭清涼,枕著睡覺不上火、不頭痛、不牙痛,懂點醫理的人還認為頭部穴位多,磚頭堅硬,有按摩效果,少患腦動脈硬化。磚頭枕久了,枕上軟枕頭倒覺得煩躁、頭暈耳鳴,難以人眠。許多人進城住宿都要讓親友或服務員找塊磚頭枕。

灶連炕:在當地,無論是住窯洞的,還是住房廈的,一般都是門內靠窗盤炕,炕側接著盤灶(俗稱“鍋頭”),灶火門朝里,鍋台上並安兩口鍋,一大一小。鍋頭與炕連線處,砌一道尺許高的矮牆,俗稱“欄檻”。鍋頭、炕、煙囪三件相通。灶下的煙經過炕從煙囪冒出,可以充分利用灶下餘熱,節省燒炕的燃料,保持屋內溫暖。

服飾禁忌

在正寧民俗中,服飾同樣有許多禁忌。這些禁忌難免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人們為了趨吉避凶,這些禁忌一直流傳下來,已經成為一種民俗事象。

舊時,正寧人以黃、紫、紅色為貴色、吉色;以白、黑為賤色、凶色。《禮記·曲禮》云:“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父母在時子女忌穿白衣、戴白帽。這是因為喪服是純白的。《禮記·郊特牲》云:“素服,以送終也。”在居喪守制、親人服期,不能穿戴紅、紫等彩色衣飾。在婚年壽節、喜慶之日忌白尚紅。史載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時代,忌素服的習俗曾一度中斷;宋朝以後,民間服飾忌白和以白色為凶色,一度被官方以制度形式確定下來。

當地男子忌戴綠巾、綠帽。據《中國娟妓史》云:“後代(元代後)人以龜頭為綠色,遂目著綠頭巾為龜頭。樂戶妻女大半為妓,故又叫開設妓院以妻女賣淫的人為龜,或叫烏龜。又以官妓皆籍隸教坊,後人又呼妻女賣淫的人為戴綠頭巾或戴綠帽子。”因而,當地世俗把妻女賣淫的人稱做“龜頭”,所以非常忌諱戴綠巾、綠帽。

忌穿毛邊衣服。認為衣不縫邊是喪服的模式,穿上恐不吉利;忌諱衣服的紐子為四、六數,說是“四六不成材”、“四六不成胡”、“四六不上身”,以為紐子四、六數會影響穿衣人的事業成功;未滿月的嬰兒不穿長度1尺之衣,要么9寸,要么1尺1寸,認為滿1尺這個數把娃娃“頂住”不長了;忌女人戴男人的石頭眼鏡、噙男人的瑪瑙菸嘴,認為女人為陰,戴了啥了會使眼鏡、菸嘴黯然失色;男人忌穿女人鞋,怕陰盛陽衰,倒了運。又認為男人在36歲、45歲這兩個年齡上,大運不通,所以系紅褲帶襯衣?禳,以驅凶避邪。忌諱把衣服從高崖上拋下,認為這樣會詫了穿衣人的魂。

在衣服放置上也不是那么隨便的。忌諱夜間把衣物晾置在窯外,特別是婦女兒童的衣服更不能放在露天,怕女衣染上不潔,生怪胎;童衣落上“賊星”,長大成小偷。女的衣、鞋不能放置在男的之上,特別是結婚時,更不能如此,怕女壓男,諸事不順當。

在衣服縫製上也講究不少。忌諱五月縫綿衣,拾掇鞋,說是裝進了“五鬼”要倒霉。鞝鞋一天要鞝完一雙,忌諱留一隻到第二天。給別人幫做針線活,做完時,留幾針,若不留,死了沒穴地;“留”是留有餘地的意思。

名勝古蹟

紅軍第一軍團政治部舊址
正寧縣紅軍第一軍團政治部舊址

紅軍第一軍團政治部舊址在縣的宮河鎮王錄村。1936年12月間,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為了策應“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買現第二次國共合作.以聯合抗日,由陝北開往富平、蘭田、正寧、寧縣一線。第一軍團政治部進駐王錄村,當時任第一軍團政治部主任的鄧小平同志住在王錄村農民王振元家中的一孔土窯中(王家共兩孔窯)。到這裡的領導同志還有楊成武、左權、肖華等。紅軍一到王錄村,就開展了發動民眾工作,牆上到處寫著“打倒日木帝國主義”、“打倒日冠掃除賣國賊”等標語,發展壯大黨的組織,宣傳抗日救國道理,組織民眾抗日團體。一九三七年五月撤離王錄。七七年六月份,王振元同志將他保留的當年鄧小平同志用過的木臉盆架子、掛衣服架子獻給了國家,現保存於地區博物館

曹洪墓
正寧縣曹洪墓

曹洪墓為明代墓。曹洪,字文詔,山西大同人、以軍功屢建遷至總兵官。崇禎末年曹文詔與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乓戰於正寧縣湫頭塬,兵敗自刎。《正寧縣誌》記:曹文詔自刎於姬家山,葬於北塬曹洪村。據查:曹洪墓葬在今正寧縣愉林子鎮南郊半公里的中巷曹洪村。東北距縣城20公里。現存封土殘高約12米,底徑約25米,規模較大.據傳說封土堆原為圓形,20多年前冢的中間下陷,形成現在的馬鞍型。

燕氏墓碑為元代墓碑。燕氏墓碑原在正寧縣周家鄉燕家村西側三百步之遙的塬面上,有四個大墓冢,墓前設有一通石碑和一些石刻。目前,獨存石碑一通和兩個石關.其它石刻已佚,墓冢已被夷平。正寧縣人民政府一九八三年公布此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搬遷到縣文化館內保護,石碑通體高3米,寬1米。厚20厘米,碑額小篆書寫“欠元故燕君墓表銘”。碑文楷書,由上而下,自右至左。從碑文看,此碑為安西邸總管燕候圭安葬其父母和眷屬所立,時在元代大德癸卯三月。

羅川古城
正寧縣羅川古城

羅川古城位於四郎河北岸,風光秀麗,地理環境宜人,街道中心有三座高大的明趙氏石坊,最東邊的是恩寵坊,建於明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系吏部稽勛司郎中趙邦清為其母劉氏高氏所建,街西邊為清官坊和天宮坊,均建於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四月,系慶陽府真寧縣為紀念趙邦清所立,這三座石坊各高約10米,寬約20米,全以紅砂岩鑿磨鑲砌而成,通體雕梁彩繪,布滿人物、飛禽、山水、雲煙、樹木、花卉等浮雕圖案。大幅匾額分左、中、右三品,上、中、下三層高懸。是我省公存的唯一石坊,具有很高的雕刻工藝和建築藝術,1963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古城羅川國小(原城皇廟)大門兩旁,距趙氏石坊約200米處,有一對高大的鐵旗桿,高約16米,旗桿穿過兩尊側首張目露齒相望的鐵獅後部,頂有飛鶴展翅欲起,身蟠雙龍,方頭四角各豎小旗,旗中有“斷”字飾,作飄揚狀,斗角下系小鈴,迎風作響。桿下部懸砌一對聯,右聯“社薦雞豚留永日”,左聯“旗翻熊虎待靈風”。桿有銘文,鑄於清代道光二十六年,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古城羅川的街道東部(今正寧二中院內)還有清代建造的文廟天殿(羅川古城內原有規摸龐大的文廟,今僅存大殿),大殿座北面南.硬山頂.房脊兩端有鴟吻飾,面闊五間,柱頭斗拱為雙抄雙下昂,昂嘴甚長,至今保存完好。據史志記載,該文廟初建於元代至正年間,明洪武二年知縣郭鈞重修.明末毀於兵,清順治時重修,康熙、雍正、乾隆時均作過補修和維修。大殿周圍現保留五顆高大的“漢柏”,為古城羅川增添了古色古香氣息。 

神奇的馬鞍山
正寧縣馬鞍山

如果有空閒,不可不去馬鞍山旅遊。馬鞍山觀光最好是桃紅柳綠的陽春三月。

馬鞍山位於宮河鎮西面3公里的山上。如果來得恰逢其時,就會被馬鞍山的秀麗景色吸引得神魂出竅。走出王錄村旱塬的盡頭,忽然地形一低,便像乘坐上一幅馬鞍形的山。極目四望,梨白桃紅杏粉柳綠。白的無瑕,纖塵不染;紅的冒火,灼灼生焰;粉的紅白相間,如描似畫;綠的油亮,惹人憐愛。也許花草木都有一腔迎春的心事要放,才不約而同地先著花後綻葉。這一山一嶺的花海里,一行一行的油松翠柏,一層一層的鵝黃漸綠的柳林,在呼呼山風裡,似乎整個馬鞍形都抖鬃揚蹄,急欲騰飛。這活脫脫一幅馬鞍的山型上,乘坐著誰呢?是英姿勃勃的春天,是一個春意盎然的時代。不論是誰,都心曠神怡,脫口而出:“好一個神山!”

馬鞍山是神山。傳說山形還是天神化的呢。傳說孫行者大鬧天宮時玉皇大帝為了收買他,給他封了個弼馬溫。孫悟空不曉得此為何等職銜,官屬幾品,一問左右才知是個管馬的,是天宮最小最不起眼的官。老孫怒氣難忍,一下甩掉烏紗,回花果山做他的“齊天大聖”去了。這一下,無人管的天馬便得了自由,滿天飛奔,有一匹正衝出南天門的灰馬,看到東南方向有一汪清凌凌的池水,一高興便縱身洗將起來,濺出的小泥點落下來不一會就成了座馬鞍形的山。後來就把這山叫作馬鞍山。沿山道峰迴路轉,穿過碧翠的山腰,走過花葉掩映的山林,來到溝底,眼前豁然亮出一個綠油油、清亮亮的攔溝大壩。清風徐徐,壩中錦鱗飛躍,碧波鱗鱗,水面如綢,似鏡反光,整個山形、草木花葉全倒映水中。天光水色,被點點游魚縱橫穿梭成一幅翡翠色的綾帕。壩里已投放20多萬尾魚苗,最重的已達10多斤。真是旱塬山溝里的“小江南”。遊人尚且流連忘返,當年縱身洗滌的天馬豈能捨得離開?

這座山遠看又象一匹高頭大馬。據說很早以前,有人在馬脖子似的山上修莊子時,挖出一根碗口粗的蘆皮條,用刀子割不斷,用斧頭砍不下,卻用一隻冰草葉子一割就斷了。割斷蘆皮條後,裡面鮮紅的血汩汩流個不止,把周圍沖了一條深深的溝壑,人們便把這條溝取名紅溝。從此以後,年年都在長高的馬鞍山就長得慢了,如果不注意,還看不出它在長呢!因為它的總血管被割斷了,它肚子裡的金馬駒跑到對面的公雞山去了,所以公雞山比馬鞍山長得高了。

馬鞍山是個林場,其實最神奇的是這林場還是“穆桂英”整修成的。在鑼鼓喧天的1958年,由千萬“穆桂英”組成的婦女兵團,來到馬鞍山,修渠打壩,挖坑育苗,栽樹種草,才留下這芳草萋萋、綠樹遮天蔽日的馬鞍山。馬鞍山林場從1958年創辦起,就開始封山治理,育苗造林,幾乎未停止過。國家當年為馬鞍山林場投資7400元,總投入258000個工日。現在總經營面積3500多畝,有各種林木30多萬株,其中各類果樹4萬多株,育苗35畝,有固定資產11萬元。

其實馬鞍山真正的神話還是革命的神話,馬鞍山精神還是紅軍的精神。早在1937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為了策應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以建立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第一軍團政治部主任鄧小平就住在馬鞍山上的王錄村。馬鞍山,又從鄧小平馳騁疆場時騎的那匹神駒身上獲得了靈性,使紅軍精神代代相傳。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馬鞍山村民以飽滿的熱情,沖天的幹勁,治山不止,造林不停,硬是用手上脫下的一層層肉皮換來了齊刷刷、平展展的層層梯田,大部分育林地都栽上了樹,經濟林全部予以嫁接,對老品種也進行了改良。杏樹主要有:正寧接杏、曹杏、禮泉梅杏等。桃樹有春蕾、雪桃、正寧肖水桃、白鳳桃、黃甘桃、大久保等。梨樹有蘭州軟兒梨、長把梨、碭山酥梨、香蕉梨、冬梨等。蘋果有惠民、智技富士、北斗、玉林、新喬納金、秦冠等。核桃有綿綿核桃、隔年核桃、薄皮核桃、露仁核桃。還有杏李子、桃李子、美國李子、晉棗、大圓棗等。用材林多以刺槐、中槐、鑽天楊、山楊、椿樹、楸樹、泡桐為主,每年收入都在三四萬元,並會逐年增長,總造價可達百萬元。好呵,馬鞍山!真是天馬風範、天馬精神!祝願天馬抖擻,生機勃勃,天馬騰飛,奔向光輝的未來。

璀璨千古黃帝冢
正寧縣黃帝冢

從正寧縣城山河鎮坐汽車至五頃原回族鄉,在五頃原與二頃原結合的斜坡彎道的峴子處,有一東北指西南方向的高大古冢。古冢三面臨谷,一峰聳起,高10~60米,冢西半部現修水平梯田18階,每階1~3米,階面寬1~2米,上植核桃樹近千棵。冢頂部原呈長方覆斗形,現為橢圓形,南北長約70米,東西寬約30米,面積1500~1800平方米。從土層成形看,動土層至少在40米以上,從冢三面臨谷、水土流失情形看,原冢肯定更高大宏偉。當地老年人說是上輩傳下來的“仙人墳”,再沒有這么老、這么大、這么高的墳了。原先故墳上長滿又高又密的松樹,都說有神靈,沒人敢動。經考證,松樹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砍掉的,梯田、核桃樹是1958年後五頃原林場修築、種植的。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黃帝陵,史稱“黃帝冢”。

《史記正義》《括地誌》云:“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子午山亦稱子午嶺,即《史記》所說“黃帝崩,葬橋山”的橋山。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慶陽知府趙本植編纂的《慶陽府志》載:“黃帝陵在羅川縣城東子午山旁。”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正寧知縣折遇蘭編纂的《正寧縣誌》記述得更清楚:“黃帝陵在縣(真寧縣,縣治在羅川;今為正寧縣)東南湫頭鎮東北西頭村之橋山,當谷一峰聳起,草木蔥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鐫字:‘黃帝葬衣冠處。’”此黃帝冢,正是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10餘萬,還祭黃帝冢於橋山的地方。

黃帝冢所在地的五頃原和兩頃原實系“五姓原”和“二姓原”的轉音。五頃原原來只有5戶人家,且是5個姓氏,兩頃原也只有2戶人,也是二姓。二姓或五姓,是陵戶人數,可能是黃帝陵的守陵人。歷代對守陵戶都有定製。《萬姓統譜》稱:“黃帝葬橋山,子孫守冢,因為氏。”這裡的居民可能就是世代默默無聞的黃帝冢的守護人。

為什麼叫“黃帝冢”,不叫“黃帝陵”呢?“冢”是隆起的墳墓。鄭玄注《周禮·春官·序官》“冢人”為:“冢,封土為丘壠,象冢而為之。”《水經注》說:“秦名天子冢曰山,漢曰陵。”秦以前的黃帝墓地都叫冢。現存正寧縣博物館的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所立的《大宋寧州承天觀之碑》載:“茲縣(隋羅川縣,今正寧縣)據羅川之上游,實彭原(即寧州)之屬邑,氣象蔥蔚,原隰隱轔,人敦忠義之風,俗勤稼穡之事。軒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鄉;豳土劃疆,本公劉積德之地。”“軒轅師廣成於前,夏禹尊子高於後。”這裡所說的“軒丘”即羅水上游之橋山,因古有蟲喬(橋)氏而得名。橋山,即子午山,現名子午嶺,黃帝冢即在子午嶺中。《史記·五帝本紀第一》載:“黃帝崩,葬橋山。”《史記·孝武本紀》說,“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列仙傳》云:“軒轅自擇亡日與群臣辭,還葬橋山。山崩,棺空唯有劍舄在棺焉。”“舄”,本義為以木置履下,乾臘不畏泥濕,引申為鞋的通稱。黃帝姓姬,號軒轅氏、有熊氏,為少典之子。相傳炎帝襲擾各部落,他得到眾部落的擁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打敗炎帝。後蚩尤作亂,他又率領各部落在涿鹿(今屬河北)擊殺蚩尤。傳說他有很多發明創造,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數等。現存《內經》一書,即系託名黃帝與岐伯、雷公等討論醫學的著作,故又稱《黃帝內經》。孫中山先生曾賦詩讚曰:“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針,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相傳黃帝死後“乘龍上天”,飛向另一個世界去了。因此明代以來的景清、李夢陽、強晟等曾題詩說,“橋山唯有靈湫在,萬代穹碑煥典章”,“軒轅何事厭塵寰,自昔乘龍去未還”,“爭知仙駕游何處,猶說衣冠葬此山”。如今,慶陽市、正寧縣的旅遊部門已將黃帝冢列為旅遊開發項目之一。作為瞻仰、旅遊的聖地,正寧黃帝冢將會修葺一新,以其璀璨千古的勝跡展現在世人面前。

正寧古景攬勝

正寧屬於黃土殘塬溝壑區,由於自然原因,到處荒山禿嶺,溝壑遍地,鮮有青山綠水。但對於有獨特審美眼光的古人來講,美是到處存在的,就看你會不會發現。明時,正寧人就總結出“正寧八景”,後又增為“正寧十三景”。來正寧做官的外鄉人或本邑的飽學之士,在流連之餘,對每一勝景都題詩吟詠,抒發志向,可謂情有獨鍾,見仁見智。而如今整理、發掘蘊含於這些勝景之中的人文價值,服務於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應該說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現將正寧古勝景分述如下:

明嘉靖《慶陽府志》據正寧舊志錄“八景”為:琴山古洞、羅川兔穴、彭祖遺丘、浮屠遺址、橋山陵寢、靈湫古祠、陽周古城、果老幻墓。

第一景:琴山古洞。在羅川城南1里,即撫琴山之上,有山洞一個,不知何年何月開鑿。相傳每當清風徐徐吹來,洞中恍若古琴彈奏高山流水之曲。清乾隆時,山體剝落,已無古洞之蹤,只山形狀如琴式。相傳這裡也就是所謂的唐明皇夢群仙現於“籮底”之處。後世據此勝景敷演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

第二景:羅山兔穴。羅山位於羅川城東20里。相傳唐天寶年間,唐明皇夢群仙現於籮底,於是廣派使者在全國各地查尋和夢境相符之處。一日,一位使者巡遊至羅川縣(正寧縣古名),在羅山處見一老人隨一野兔鑽入一洞穴,就派人在此處挖掘,最後獲得27尊玉石做的真人(道家稱得道的人)像。啟奏唐明皇后,龍顏大悅,遂改羅川縣為真寧縣。羅山兔穴由此得名。

正寧縣正寧縣
第三景:彭祖遺丘。即彭祖墓,在羅川城東南50里的香廟塬,地名叫彭祖坳,墓址宏闊。清時墓前只余有一石馬。

第四景:浮屠遺址。在羅川城東南30里之陳家川,即目連寺。為佛教建築。曾載入《方國雜誌》。明代寺廢,但遺址尚存。

第五景:橋山陵寢。橋山即子午嶺,橋山陵寢即位於縣東子午山旁的黃帝衣冠冢。也就是五頃原鄉境內的黃帝冢。

第六景:靈湫古祠。靈湫即位於羅川東60里之要冊湫。是由於山體滑落,積水壅滯而形成的。湫方圓數畝,清澈透明,深不可測,天雨不溢,天旱不涸。以敗葉枯葦投入,若有推拒之意,被漾於岸邊。四周喬松蔭郁,芳草萋萋,風來水聲松濤相間,蔚為大觀。相傳天旱於此祈禱雨露,莫不應驗如神,故稱靈湫。故唐、宋時,朝廷多加褒揚封祀。唐時修建龍祠,歷封“應聖侯”、“普濟王”;宋時改封為“顯聖王”;明時為一方勝覽。每值深秋,素月清輝之下,靈湫風清波靜,浮光流金,文臣雅士莫不到此以洗塵襟,以抒懷抱。此景也為明“慶陽府十景”之一。

第七景:陽周古城。又名馳武城,位於羅川城北30里。是秦時大將蒙恬被囚禁之地。據路笛先生考證,城址在今永正鄉王家莊子附近。

第八景:果老幻墓。果老即張果老,為八仙之一,其墓位於羅川城東60里,即今西坡鄉碾盤山上。即便在今天,山上蒼松翠柏環繞,四季風景如春。

明正統間(1436——1449),時任真寧知縣王正將原“正寧八景”中“橋山陵寢”削而更為“萬壽曉鍾”,新增岳山曉翠、石門排翠、龍門天險、古剎荷池、雙河柳色五景,增刪為“正寧十三景”。

新增的勝景為:

萬壽曉鍾:即羅川城萬壽寺(現已廢)中於清晨鳴響的大鐘。晨靄之中,鐘聲清越,餘音不絕,好似與天地長存。

岳山曉翠:疑為羅川城西20里處的高妙山。山上建有玉皇殿,下有羅湫古碑。王正贊曰:三冬時節,大雪紛飛,山川銀裝素裹,這裡翠柏青青,拾階登臨,逸興飛揚,堪可詠題。

石門排翠:即位於羅川城東南70里之石門山,此地與陝西旬邑縣相接。石門山高聳入雲,地勢險要,雲霧繚繞,林木蔥鬱,花香草芳,景色壯觀,令人激賞。

龍門天險:即位於羅川城西北40里的龍門川。疑為長樂原以北的疙拉溝。這裡坡陡崎嶇,地勢險要,行人罕至。

古剎荷池:即位於羅川城東20里的龍泉蓮花池。池旁原建有觀音寺。相傳池舊生蓮,引來冠蓋鱗集,當地人頗以之為苦,遂廢之。

雙河柳色:雙河即位於羅川城北的小河與羅水交匯處。據推測,過去河畔廣植柳樹,春季柳絮飛揚,夏秋時節柳枝依依,綠樹成蔭,為賞景、嬉水、納涼的好去處。清乾隆年間,正寧知縣折遇蘭纂修《正寧縣誌》,又增刪正寧勝景合為“八景”,分別是琴峰古洞、羅山兔穴、泰山拱翠、靈湫喬松、溫泉夜月、雲寂孤峰、五掌山形、支當古渡。其中將原勝景“琴山古洞”改為“琴峰古洞”,將“靈湫古祠”改為“靈湫喬松”。

新增的勝景為:

第三景:泰山拱翠。泰山位於羅川城西南1里。清時樹木密布,蓊鬱青蒼,上建有青帝祠,祠旁古木參天,蒼松蔽日。泰山北面羅水環繞,東面與琴峰相對。站在泰山之巔,羅川東西兩川猶如一匹白練;四面望去,峰巒疊起,在陽光之下若隱若現。一派美景,好似一幅圖畫。

第四景:溫泉夜月。溫泉位於羅川城西南3里,與黎陽山相對,即五王莊右的石泉。泉穴有3眼,從石縫中流出,匯而為池,冬暖夏涼。夏夜在此沐浴,月光倒瀉,上下一碧,趣味無窮。

第五景:雲寂孤峰。雲寂山位於羅川城東南15里,周圍山勢相對較平坦,只雲寂山一峰中聳,顯出突兀嶙峋之氣勢。山頂建有古寺,寺前原有高閣二重。山植蒼松,屈曲離奇,乾霄蔽日。攀援而上,有登臨眺望之趣。

第六景:五掌山形。五掌山位於羅川城東北2里。頂上五峰緊密排列,如刀削成,狀如布指。朝暉夕陰,足以騁懷娛目。

第七景:支當古渡。支當即芝塘河,也即源於子午嶺,流經關家川、陳家川,後入旬邑縣之河水。位於羅川城南20里,疑為今關家川處。古時此為渡口,春夏觀景,百鳥鳴翔,牧童橫吹短笛,悠揚宛轉,河水澄清瀲灩,煙霞異態,美不勝收。折遇蘭有詩云:“夕陽鷗鷺參差樹,野笛菰蒲長短亭。”可盡其概。

地方特產

烤菸聞名

正寧縣烤菸

正寧縣地處甘肅省東部,子午嶺西麓,全縣轄12個鄉鎮,1319.5平方公里,22萬人口。地貌屬隴東高原溝壑區,黃土層覆蓋較厚,土壤多為黃綿土和黑壚土,PH值在7~7.5之間。境內平均海拔1460米。全年日照2447.7小時,日照率為55%,年平均氣溫8.3℃,無霜期180天左右,降水量630毫米,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正寧縣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經西北菸草質量監督監測站測定和廣大農民多年的種煙實踐證明,確實是適宜烤菸生長的最佳生產區。

正寧縣種植菸葉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在唐代以前正寧縣即栽種曬煙。相傳唐肅宗李亨在寧夏靈武即位,返回長安途中,經過正寧,品吸了羅川曬煙,贊其香氣濃烈,消困解乏提神。從此,羅川曬煙聲譽大增,被人們稱為“唐台煙”,成為宮廷貢品。1200多年過去了,“唐台煙”依然久盛不衰,至今仍是當地民眾主要的生產和經濟來源項目。同樣,正寧縣種植烤菸也有著較長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1958年開始引進試種,到1981年初具規模,1984年以後面積穩步發展。1985年,正寧縣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烤菸生產基地縣。近幾年,全縣烤菸種植區域涉及全縣12個鄉鎮108個村4萬餘農戶,年均種植約8萬畝,初步形成了以宮河塬的山河鎮至周家鄉一條線5個鄉鎮為主的優質烤菸生產帶,湧現出了像榆林子鎮樂安坊村烤菸年產值突破200萬元的一大批烤菸生產專業村,和依靠栽植烤菸累計收入23萬元的王懷顯等成百上千個烤菸栽植大戶。烤菸已經成為全縣經濟的首要支柱產業,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拳頭”產品。目前,正寧縣已成為甘肅省最大的烤菸生產縣。

正寧香菇

正寧香菇正寧香菇
食用菌生產是我縣2001年從河南西峽考察引進、試種成功,2002年在全縣推廣種植的一個綠色無公害新興產業,近年來,在省市財政、農發部門的大力扶持下,創辦了西龍食用菌開發公司,高薪聘請河南西峽食用菌工程師和楊陵農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技術員各1名,培訓技術骨幹26名,購置了粉碎、滅菌、烘乾、接種等設備,採取“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契約種植、訂單生產、包收包銷、抓點帶面、穩步發展,使食用菌產業初具規模。

今年,縣上採取示範引導、普及推廣和政策扶持相結合的辦法,把發展重點向農戶轉移,集中發展規模村和示範戶,推廣種植袋料香菇300萬袋,發展規模村24個、5000袋以上示範戶127戶,建辦50萬袋示範園2個、5萬袋以上示範點12處。預計可產鮮菇600萬公斤,實現產值4000多萬元,創稅45萬元以上。

為了不斷擴大基地規模,推動食用菌產業穩步發展,縣上投資130萬元正在籌建食用菌保鮮庫,預計今年7月份即可建成投入使用,食用菌基地建設項目已呈報省上。計畫在2-3年內投資500萬元,建立正寧縣食用菌技術培訓、菌種製作、生產示範、原輔材料供應、產品銷售5個基地,以此帶動千家萬戶發展食用菌500萬袋以上,稅收達到100萬元以上,真正把食用菌培育成促進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特色優勢產業。

手工簸箕

手工簸箕是正寧縣一個名聞遐邇的地方特優產品,數百年來傳承不息,為人稱道。

這個盛產手工簸箕的地方就是周家鄉核桃峪村。該村以楊姓為主,約有300來戶、1400多口人。其編織簸箕的手藝是楊姓祖上在公元1489年由山西曲沃縣侯馬鄉移民時帶來的,距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了。核桃峪簸箕之所以著名,正因為它有其獨到之處。

核桃峪簸箕全是手工編織而成,它既可以以一家為單位獨立進行編織,也可以實行分工,聯戶經營,從而形成了一種規模化的生產方式。男女老幼、父子、夫妻、弟兄、妯娌皆可參與製作,共同切磋技藝,互取短長,無意識中形成了一種傳幫帶授徒方式。全村有85%的人能編簸箕,手藝嫻熟者每天可以編2張,手藝拙劣者兩天可編3張。手藝好的編織的簸箕周正好看,暢銷;手藝差的編織的簸箕不順眼,價格低。這就是本地人常說的憑手藝吃飯,憑力氣幹活。在編簸箕行里可稱為能工巧匠的約占20%,特別如該村的楊憲法父子,尤為人稱道。楊憲法的父親80多歲了,還手編不輟,手把手地教村里人和同門的子孫,怎樣連綴條子,怎樣平均使用手勁……他編織時,人不多言,只聽掰條聲、穿繩聲,協調自如,匯成一曲,妙不可言。楊憲法身為國家幹部,他秉承父風,一有時間就編簸箕,手藝一點也不比父親遜色,故而正寧縣和他一同工作的老同志,不呼其名,而喚“簸箕娃”。核桃峪的簸箕手藝不搞封閉自守,而是敞開胸懷,進行開放式的交流,同時也吸收了四川竹編、南方草編的技藝,使簸箕的編織手藝日臻完美,並傳到了四鄰八鄉。能作為證明的就是:如果你到合水縣固城川問那些編簸箕的人師從何處,都說是正寧縣核桃峪楊遇忠師傅所授。核桃峪編織簸箕用料極其考究,做工十分精細。做簸箕用的主要原料是柳條,來源於子午嶺山麓的轉角、馬蘭、龍嘴子和東店頭一帶及陝西省的麟遊山區,後來也有人到合水縣的太白、大山門和陝西富縣一帶找尋。還有少數人栽植柳條,自割自用。但大多數人都是採用天然野條。簸箕條有芽條、秋條、蒸條之分。三月割的條子,也就是春季草木發芽時割的條子,皮利容易剝,叫作芽條;六七月割的利皮條子叫秋條;凡皮不利,需要蒸後方可剝下的條子,叫蒸條,這種條子是簸箕條中的上等品,用其製做的簸簸柔韌性強,經久耐用,色澤清白,受人喜歡。在蒸條時火候、濕度都尤為重要,隨時要掌握,不可掉以輕心,蒸得太老了,色澤不白亮,蒸得太嫩了皮不利。作簸箕時除了條子而外,還需要麻繩和簸箕舌頭。麻繩的粗細要適度,一律要用上品麻捻繩,否則會影響簸箕的使用壽命。大簸箕的舌頭長1米左右,寬4至5厘米左右,厚4至5毫米,小簸箕的舌頭大小根據需要和材料而定,沒有定規。

做簸箕需要陰濕、避陽光、不見風的環境。農家一般都在地下打地窯,有如我們在電影電視上看到的地道,當地人稱簸箕窯,也有戲稱為冬暖夏涼、濕潤恆溫的“神仙洞”。做簸箕用的工具主要有鐵鐮(推刨)、方錐、槽錐、鉤針、撥停、繩錘、捋篾刀、量舌、尺子等。鐵鐮用以刮簸箕舌頭,要颳得平整、薄厚適中。近年來多用推刨推,推刨推下的舌頭要比鐮刀刮的效果好多了。方錐,用於在簸箕舌頭上鑽眼。槽錐,用來纏簸箕沿子。鉤針,在簸箕舌頭上用來鉤繩子;用針是循環往復、錯落有致、一氣呵成的一整套動作,針腳密疏、綴條粗細平整都是在瞬間完成的。撥停,是打繩用的,有的也叫脫螺子。繩錘,用於纏繩,既省力,纏下的繩子鬆緊又合適。捋篾刀,刮纏沿子的篾子。量舌,用於丈量簸箕舌頭上所鑽孔眼的距離。簸箕尺子,有大小之分,是量簸箕條長短的。還有踏板子、捋篾棒、墊尺和刀子等。編織簸箕時,先將條子裝在簸箕尺上,編結一片,叫做結掌子。然後將掌子弓起結角子。結角子和做茬子以及捋篾子、纏沿子,最耗時間,技術含量也最高。做的簸箕是否美觀大方、實惠耐用,關鍵在這些工序上,所以編織簸箕者緊張時一圪蹴就是半天。有時為了結好角子或做好茬子,連吃飯、上廁所都顧不上。只有這樣,才能編成一張成品簸箕。

核桃峪的簸箕種類繁多,用途廣泛。它的優點是窩深、掌平,不撒糧食和簸物。掌平利於播出雜物,不留殘渣,好使換。在農家,簸箕是家庭生活的必備之物,一張簸箕用得愛惜點可以用人老幾輩子,最少也可用十幾年。簸箕的品種有大簸箕、小簸箕,還有淨物簸箕。淨物簸箕是介乎大小簸箕之間的一種小型簸箕,沒有撐角,主要是裝物時用。隨著生活用途的多樣化,編織者也生產出一種變型的簸箕。這種簸箕三面立起,一面敞開,況且有舌頭,用以“吐廢物”,而這種變型的簸箕叫笸籃,有似我們日常套用的洋瓷臉盆。從容量上看,有大笸籃、小笸籃,從形體上看,有正方形笸籃、圓笸籃、長方型笸籃;從用途上分有盛饃笸籃、針線笸籃、旱菸笸籃等。笸籃的做工較之簸箕簡單點,但工藝更講究,還加了一道塗染、勾畫的工序。鳥魚花草等繪於其上,了了數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故而笸籃不僅是家庭生活的日用品,而且還是一個民間藝術產品,在開發其使用價值的同時,也賦予其藝術生命力。從廣義的角度來看,簸箕和笸籃除了播揚雜物、盛裝糧食、美化生活而外,還可用作農家曬棗、曬核桃、曬花椒、養蠶等。這就是說除了液體不能盛而外,再盛其他都隨方就方,隨圓就圓。用來盛曬物品易乾又不粘髒物,所以人們即便生活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簸箕和笸籃與人們關係不但沒有疏遠,而且顯得更加密切,什麼吹風機、揚場機、風扇遠遠不能代替它。這是因為“物用使其然”。

核桃峪簸箕價廉物美,給全村人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產量、質量高的農戶每年可收入1.5萬元,每月收入1000元。全村靠簸箕一項年收入可達50多萬元,創稅10萬元左右。核桃峪的簸箕已經走出甘肅,遠銷陝西、寧夏、新疆等地。核桃峪村的人們憑簸箕致了富,家家戶戶過上了殷實的日子。簸箕村的簸箕史將在他們手裡書寫得更加絢麗多彩。

隴東制種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有閒田,人民衣食足。種子革命,也就是良種的繁育和推廣,為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以量與質的提升,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中國用占世界10%的耕地成功地解決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飯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小小種子的威力怎么估量都不為過。

正寧是一個傳統農業縣,先民們很早就在這裡的山川河原間繁育五穀,種植桑麻,採摘狩獵……《詩經·豳風·七月》篇所描繪的正是3000多年前這一帶農耕文化絕好的寫實。糧食畝產由解放初的不足100多斤,發展到如今多數畝產1000來斤,當屬農業生產中的奇蹟,也是種子繁育工程的豐碩成果。正寧現有農業人口19萬人,耕地面積43萬畝,以條田、梯田為主;平均海拔1460米,年降雨量68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0.3℃,日照時數3285小時,無霜期200天左右,氣候、地理條件極利於農作物種子生產,尤其是制種所需的選地隔離條件十分優越。糧食作物以冬小麥為主,兼以玉米、高粱、糜子、穀子、馬鈴薯等。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工作,在深化農村改革、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狠抓良種繁育推廣工作,使縣內種子繁育基地由小到大,漸成規模,已成為一個新的產業。98年以來,僅“兩雜”種子年均繁育、銷售在200萬公斤以上,“正種”牌玉米種子不但覆蓋慶陽地區,而且在陝西、四川、河南等省地頗有市場。聯網種子企業100多家,產銷率達96%以上。2002年以來,縣種子公司,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6000戶,落實穩定製種基地20000畝;在種子生產、加工、流通過程中,通過訂立契約購進的種子占銷量的96%;繁育各類作物品種35個,種子質量好,科技含量高,新品種開發能力強,逐步形成了育、繁、推、銷一體化格局,精選、包衣、統供技術均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其中,主營產品“兩雜”種子年經營1170萬斤,銷售收入達2120萬元,銷售利潤為7.8%。

制種產業的發展更使種子公司獲益頗豐。1975年,縣上成立正寧縣種子站,1981年更名為正寧縣種子公司,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現有職工32名,其中農藝師5名,助理農藝師15名,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12名,技術力量足以滿足生產需要。公司擁有回定資產1614萬元,流動資產500萬元。下設良種場1處,占地228畝,基礎設施齊全,主要從事新品種試驗和良種展示;有良種加工貯備中心兩處占地45畝,小雜糧加工廠1處,占地8.6畝,建有加工房及庫房176間,生活辦公用房46間,曬場17000m2;公司在縣城北環路1號,占地10畝,有家屬樓、辦公樓一幢,小汽車兩輛,標準化檢驗室1處,全自動流水線包裝機組2套,中型顆粒烘乾機2台及其它種子加工機械40多台,各種生活及現代化辦公設施齊全。

2003年至今,種子公司通過內部改革下設“兩雜”制種生產公司,小雜糧加工廠,加工銷售公司,優質草坪生產公司,後勤服務公司等五個部門。1、“兩雜”制種生產公司常年可承擔2萬餘畝的生產任務,基地設在海拔880米至1460米且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隔離安全、晝夜溫差大的關川、四郎河上游及緊連子午嶺的西坡鄉。常年經營的“兩雜”種子有豫單8703、浚單18、沈單10號、戶單4號、中單2號、農大系列、陝單系列等十多種玉米種子和晉雜系列高粱種子,並從事多家公司和代繁工作,同時兼營小麥、黃豆、穀子、蓖麻、葵花、油料及其它農作物種子和各種蔬菜種子。2、小雜糧加工廠主要從事玉米、穀子、洋芋、食葵、蕎麥等綠色無公害特色農產品的深加工。通過訂單種植回收,年生產精包裝玉米糝、穀米、小袋食葵、蕎面、薯片、澱粉50多萬公斤,產值200多萬元,農民增加收入150多萬元。3、加工銷售公司主要進行“兩雜”種子及其它農作物種子的加工、貯備、銷售工作。年加工銷售量在600萬公斤左右,所銷種子包衣統供率達到90%以上。4、草坪生產公司去年通過引進試驗種植優質草坪2萬多平方米,產值20多萬元,當前基本上滿足了縣城綠化需要,移栽成活率高,長勢旺盛。公司將逐步引進良種、擴大生產規模,拓寬銷售市場。5、後勤服務公司主要搞好客戶接待和公司日常服務工作,保證客戶的食、宿、行滿意方便,給客戶溫馨如家的感覺,且年可節約開資10萬元。

正寧縣種子公司,以質量求生存,以強化管理求效益,以農民增收富縣富民為目的,引進、繁育、推廣,不斷加大科技含量,率先在全省實現了種子半自動化包衣生產加工,先後榮獲“全國包衣技術推廣先進單位”、“全國種子質量管理先進單位”、“甘肅省種子質量十佳單位”。2003年,甘肅省農牧廳在正寧縣召開“中東部地區種子產業觀摩”現場會,縣種子公司被省、市確定為甘肅省東部唯一的種子龍頭企業。正寧縣,名副其實為隴東制種第一縣。

著名人物

正寧縣著名人物有:鞏焴、景清趙邦清、于志寧、范錫篆、李直、何炳正、張清益、曹漢三、趙元貞王希聖、趙鐵娃、王修功等。

中國城市一

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誌,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同時,城市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

甘肅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