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區

平川區

平川區是隸屬甘肅省白銀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甘肅省白銀市中部偏北。平川區地形的總特徵是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南向西北傾斜。總面積2106平方千米,人口19萬(2010年)。平川區轄4個街道、3個鎮、4個鄉。平川是甘肅重要的煤電能源基地,年產優質原煤1200多萬噸、發電量130億度。平川是西北最大的陶瓷生產基地,陶土儲量達40億噸以上,牆地磚年產量近2000萬平方米,被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授予“中國陶瓷產業轉移示範基地”。2009年,平川區獲得了中國科技進步先進區稱號。2013年,平川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1.7億元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平川區平川區

夏、商、周三代,區境屬古雍州地,為羌戎所居。戰國後為匈奴所居。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區境為大將蒙恬收復,歸北地郡管轄。不足十年,秦末仍為匈奴所居。

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漢得河南地,區境為漢北地郡屬地。

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設定安定郡,設祖里厲、鶉陰二縣,歸安定郡管轄。

東漢初年,鶉陰縣改鸇陰縣,隸武威郡。

三國時,鸇陰縣屬魏之武威郡。

西晉初年,鮮卑族一支禿髮氏遷居鸇陰,改麥田城。西晉末收復鸇陰縣,仍稱鸇陰,屬武威郡轄地。東晉成帝鹹和四年,麥田城為鮮卑另一支乞伏氏所居。

東晉孝武帝太元元年後,苻堅改鸇陰縣為平涼郡,此後,平涼郡先後為前秦、後秦、南涼、大夏、北魏、西魏所據有。沿稱平涼郡。

西魏文帝十三年,宇文太奉太子西巡,會師平涼郡,遂改稱會州。北周時,改會州為會寧防。隋改會寧防為會寧鎮。

唐高祖武德二年,改會寧鎮為西會州。貞觀六年,廢鳴沙之會州,改西會州為會州。唐玄宗天寶元年,改會州為會寧郡。十六年後,復改為會州。代宗廣德元年後區境為吐蕃所據。

宋初,仍置會州。太宗雍熙二年,李繼遷破會州,焚毀城郭,會州從此廢除。

宋神宗元豐四年後,李憲築打羅城(打拉池),形成楊稍溝→打拉池→雙鋪→狼山→海原的宋、夏邊界線,邊界線以東歸宋管轄,以西為西夏屬地。

南宋時,區境為西夏據有。

西夏末主寶義二年(1227),蒙古滅西夏,區境屬元鞏昌路西寧縣。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9年),設迭烈遜巡檢司,屬軍事設定單位,歸固原州管轄。巡檢司治所在黃灣中村。

明英宗正統二年(1437),於會州舊址置靖虜衛,迭烈遜巡檢司歸靖虜衛管轄。成化十年(1474),移迭烈遜巡檢司駐打拉池。

清朝初年,改靖虜衛為靖遠衛,區境屬靖遠衛轄地。後改為靖遠縣,隸鞏昌府。

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奏設海城縣丞於打拉池,分會寧、靖遠、海原部分地方歸其管轄,亦稱打拉池分縣。

民國以後,區境大部分地方歸靖遠縣,小水村歸會寧縣管轄。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四方面軍在打拉池勝利會師,在水泉、打拉池成立了農會、為白銀市境內最早建立的革命政權之一。

1949年9月,小水村改歸靖遠縣管轄。區境屬靖遠縣地。

1985年5月14日,國務院批准(國函66號)恢復白銀市(地級)。將靖遠縣的寶積鎮和寶積、水泉、共和、種田、復興等5個鄉劃歸白銀市,設立平川區。(轄境中部為寬闊的的旱平川,海拔1500~2000米,因以為區名)。

行政區劃

平川區行政區劃圖平川區行政區劃圖

2014年,平川區轄4個街道、3個鎮、4個鄉:長征街道、電力路街道、興平路街道、紅會路街道、王家山鎮、水泉鎮、共和鎮、寶積鄉、黃嶠鄉、種田鄉、復興鄉。

位置境域

平川區位於白銀市中部偏北,區政府所在地西南距白銀市93公里,距省城蘭州185公里。地處東經104°24′~105°51′,北緯36°18′~37°00′之間。平川區面積2106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58萬平方公里的0.36%。區政府駐地寶積鎮向陽村。平川區位於白銀市中部,是1985年隨白銀市恢復建立而成立的市轄區。距蘭州市130公里,東與會寧縣及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接壤,南、北部均與靖遠縣相連,西與景泰縣為鄰,

地形地貌

平川區平川區

平川區地形的總特徵是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西長91.5公里,南北寬75公里,由西北向東南呈一狹長地帶,階梯狀多台階地形。平川區境內最高峰屈吳山南溝大頂,海拔2858米。最低處水泉鄉野麻村紅麻灣,海拔1347米,高低差1511米。西部旱平川與東部西格拉灘為盆地式緩坡平川。由西向東甲盔山、水泉尖山、喀拉山、碑南泉、黃家窪、屈吳山構成平川區山脈的骨架。

地質

平川區在大地構造上位於祁連山東端,秦祁褶皺強烈,斷層極為發育。地質構造主要為向西北方向收斂、向東南方向撒開的帚狀鏇轉構造體系,曾經歷多次構造運動,其中以加里東運動最為強烈,表現為強烈的沉降和局部的升起。新生代第四紀時期以來,構造運動比較強烈,地層分帶性明顯,發育完整,成因類型也比較複雜。第四紀沉積物的發育屬於陸相沉積,包括河流沖積相,塬梁地區風成黃土,山前洪積相及斷陷帶內的沖洪積相等四種地質構造和地貌條件下的沉積物。

區境內地質構造自遠古代前寒武系至新生代第四地層均有出露,以第四系復蓋面積最大。已探明的地層主要有寒武系、奧淘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黃家窪山及屈吳山前有寒武系的加里東中期花岡閃長岩、奧淘系灰岩、大理石、侏羅系的爍岩出露。

自然氣候

平川區平川區

平川區地處歐亞大陸的中心腹地,東北有六盤山、東南有秦嶺作屏障,東南暖濕氣流不易到達,因而降量少,氣候乾燥。北近騰格里大沙漠,地域開闊,無高山阻隔,西伯利亞寒流易於入侵,故冬季寒冷且長,風沙霜凍危害頻繁。境內受海拔高度的影響,形成東南、西北兩個不同的氣候帶。平川區總的氣候特點是:光熱資源豐富,氣溫日較差大、降水少、乾旱多風。

平川區年平均溫度8.2°C,最高年平均溫度9.8°C,最低年平均溫度7.9°C;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平均為21.3°C;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平均為-8.6°C;極端最高氣溫達34.1°C,極端最低氣溫-23.2°C。無霜期平均為143天,最長達170天;霜凍初日為9月30日,平均終日為5月11日。海拔最大相對高差1511米,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形成四個不同的氣候區。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平川區平川區

煤炭資源分布境內的整個西北部,總儲量約11.37億噸,可采儲量為8.53億噸,具有低灰、低硫、高發熱量的特點。還有陶土、花崗岩、沙金、銅、錳、石灰石、石英石、沸石、燒脹粘土等多種礦產資源。

平川區礦產資源種類較多,截至2010年,已探明或發現的礦藏有11種。能源礦產資源以煤炭為主。煤質優良。平川區煤炭資源在全省占第二位,僅次於華亭礦區,為平川區優勢礦產之一。共劃分為寶積山、紅會、王家山、磁窯、井兒川5個煤田區。國營統配煤礦在寶積山、紅會、王家山三個煤田開採,煤炭總儲量10.8億噸。其中寶積山含煤面積約22平方公里,紅會礦區含煤面積約18平方公里,王家山礦區含煤面積約10平方公里。

水資源

黃河流經平川區境內32公里,集水面積1.3萬畝。有可耕地50.5萬畝,宜林地71.5萬畝,宜牧地131.9萬畝,

光照資源

光熱資源豐富,氣溫日差較大,年均溫度8.2℃,年太陽輻射量為147.3千卡/平方厘米。

土地資源

平川區總土地面積2106平方公里,合315.9萬畝,其中耕地26.32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8.3%,人均耕地3.4畝,高於全省人均耕地2.4畝的水平。耕地中,山地14.36萬畝,川地11.9萬畝;其中,水地為6.69萬畝,占耕地面積的25。42%,三田面積為9.46萬畝,占耕地面積的35.94%;三田中,砂地為6.7萬畝;梯田1.51萬畝,溝壩地1.25萬畝。宜林地71.5萬畝,占總面積的22.63%;宜牧地131.9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41.75%;宜農荒地8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2.53%。26.32萬畝耕地中有19.8萬畝為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75.2%。現有林地6.84萬木畝,森林復蓋度低,只有2.16%。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平川區常住人口為192398人。平川區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56556戶,家庭戶人口為173860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07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73人減少0.66人。平川區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01233人,占52.62%;女性人口為91165人,占47.38%。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1.24下降為111.04。平川區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31485人,占16.36%;15-64歲人口為148477人,占77.17%;65歲及以上人口為12436人,占6.4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11.51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8.18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33個百分點。

民族

平川區是一個多民族集居地,境內居住著漢、回、滿、蒙等13個民族,總人口14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4346人,世居人口3046人,流動人口約有1300餘人,主要居住在寶積、共和、紅會、水泉、王家山等地。少數民族中回族有4090人,其中世居人口2790人,流動人口約有1300餘人,主要分布寶積、共和、紅會;滿族有95人,居住在長征路下屬各居委會;蒙古族有81人,么佬族6人,居住在紅會、王家山等地;東鄉族有35人,居住在紅會和寶積;壯族有12人,居住在紅會、旱平川和魏家地;維吾爾族有2人,居住在魏家地;藏族有15人,居住在寶積和王家山;侗族3人,裕固族2人,瑤族2人,錫伯族3人,居住在周家地。

經濟概況

綜述

平川區平川區

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1.7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31億元,區屬固定資產投資57.03億元,其中工業投資完成22.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第一產業

2013年,平川區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24.44萬畝,農業增加值1.3億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879元,增速18%。玉米制種、菊苣等特色種植面積11.2萬畝。

第二產業

平川區平川區

平川區有設計規模為年產煤炭606萬噸的大型國有企業靖遠煤業公司,年設計發電能力200萬千瓦的西北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靖遠第一、第二發電公司。

截至2014年4月底,平川規上工業總產值完成43.97億元,同比增長17.1%;規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6.87億元,同比增長15%;區屬規上工業增加值完成8581萬元,增長12.3%;中小企業增加值預計完成4.96億元。

第三產業

2013年,平川區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8297萬元,占全年任務的50.52%。旅遊人數18.67萬人,旅遊接待收入1.07億元,同比增長30.35%。限上企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實現1.09億元,同比增長4.99%,批發業實現114.6萬元,同比增長19.1%;零售業1.03億元,同比增長8%。平川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貸款餘額和居民儲蓄分別增長7.7%、15.8%、7.3%。家電下鄉工程全面完成,累計銷售產品20891台,補貼金額534.6萬元。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改造農家店50個,鄉鎮商貿中心1個。金地年鮮特色商品交易中心開工建設,廣沿溝華辰生態園完成投資1000萬元。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4.88億元。旅遊業接待遊客35.7萬人次,實現收入2.02億元。新增農家樂28戶。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1985年10月,平川區正式成立,白銀市建委、區城建局按照建區要求,系統的進行城市總體規劃編制,並於1987年批准實施。當時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0萬,規劃年限2000年。規劃分兩大區:東區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中區為新建工業區。力求把平川建成以煤炭、電力、建材三大工業為基礎,相應發展地方工業、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發展的新型工業城市。1992年7月6日,市政府常委會議批准,中區列為經濟開發實驗小區。1993年對開發區中心規劃作了調整。

截至1995年,平川區已形成12平方公里的城市區域。

教育事業

截至2010年,平川區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3951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9038人;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71993人;具有國小文化程度的人口為44401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平川區25所中學全部實現標準化,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5%,高中入學率達到56.3%,區內有省屬重點中專甘肅煤炭工業學校等3所中等專業學校,面向全省招生。

歷史文化

平川區平川區

漢武帝時代,在今平川區水泉鄉中村一帶設有渡口——鸇陰口,是絲綢之路上最早、最重要的渡口之一,其後千餘年,鮮卑、羌、党項,韃靼等少數民族相繼駐牧境內,而鸇陰作為會州州治、平涼郡郡治,為會州境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白銀市境內最早設定的縣之一。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四方面軍在打拉池勝利會師,在水泉、打拉池成立了農會、為白銀市境內最早建立的革命政權之一。區內有省、地級文化保護點15個,紅山古寺、屈吳春障、黃灣石刻、月河晚照、將軍故墓、北武當山等名勝古蹟吸引了眾多遊人駐足。經過多年的交融和積澱,形成了一支在省內外頗具影響的文學、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創作人才隊伍,一批有實力的書畫家多次在全國及至國際上獲獎,部分作品被人民大會堂、毛澤東紀念館及外賓收藏。

名優特產

早在漢代平川區境內已手工燒制排水用的瓷筒,明清時期在境內的磁窯地區陶瓷業發展曾鼎盛一時。靖遠陶瓷廠作為市內最大的陶瓷生產企業發展了五十年,培養了一大批具有陶瓷生產知識和操作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平川區有新樂雅、隴燁陶瓷等十餘家民營陶瓷企業,主要產品有水晶啞光地磚和內外牆磚、日用精品陶瓷、中高檔衛生潔具瓷、仿古瓷等品種。

交通

平川區臨河居川,白寶鐵路和王家山、紅會煤礦專用鐵路貫穿全境,國道109線境內交錯,劉白高速公路已動工興建,市郊公共汽車全面開通。

旅遊景觀

北武當

武當山位於平川區水泉鄉黃灣村黃河西岸,始建於清代中葉,與湖北武當山南北呼應。清乾隆皇帝曾到此進香並在黃河東岸磨崖峭壁題詞"福壽山初跡"。供有山神、土地、龍王、城隍、文昌帝君、十殿閻王等道教神靈。建築古蹟依山傍水,更有雲岩壁立,大河蜿蜒,桑林村靄,古剎祥雲,素以"福壽初跡"、"捧燈照岸"、"五龍捧聖"、"磨崖石刻"等景觀傳世著稱。

景點特色:

北武當山建築規模宏大、布局嚴整、氣勢雄偉.

紅山寺

平川區風景名勝平川區風景名勝

紅山寺位於平川區共和鄉西1公里處,為平川八景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遺蹟和豐富的革命歷史文化。紅山寺始建於北魏,宋重建,曾為一方聖境,留下了許多文人墨客的詩篇。因兵、地震等原因多次被毀,經多次重修,文革時全部毀廢。1981年後,又恢復了佛事活動,重修了大雄寶殿。

景點特色:

為平川八景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遺蹟和豐富的革命歷史文化。

崛吳山

崛吳山位於平川區東南部黃橋鄉境內,最高海拔2858米,該山峰巒迭障,林木茂密,甘泉長流,氣勢宏偉。山中多有珍禽異獸,被譽為"崛吳春障",為原靖遠縣誌記載的古八景之一。

景點特色:

亭台樓閣雄偉壯觀,山色鍾靈毓秀,建築於綠山遙相輝映,吸引著大量的周邊地區的遊客,成為主要的宗教活動和旅遊重地。

王進寶將軍墓

王進寶(1626年—1685年)字顯吾,平川區黃嶠鄉馬飲水人。清順治五年(1648)投軍陝西提督孟喬芳部張勇標下,以精武功,善騎射,屢立戰功。尤以平吳三桂養子陝甘右鎮總兵王輔臣之功,為康熙所器重,加一等阿思哈呢哈番,授奮威將軍,兼提督平涼諸軍事。二十一年(1682)九月,以四川雲南蕩平,詔進寶陛見,康熙帝欽使郊迎,親臨賜宴,賜團龍御衣,黃鞍韉馬,及行,帝親臨海甸,緩轡顧問二十餘里,復賜內大臣朝衣一襲,準以外大臣列內大臣班,馳奏覲見。二十四年病逝於固原任所,次年長子王用予運父柩歸葬西格拉灘青砂峴,春三月遴石工興工建墓。原配孫氏病逝後合葬。坐北向南,堪輿家稱為“犀牛望月穴”,原立石坊三座,總長150米,寬20米,由南大門向北依次排列 上馬石、旗桿石座、牌坊、龜形石碑座、石犴、石馬、石羊、文官、武官石像等,有諭祭碑文四道,欽賜造葬碑文一道,神道碑銘一道。立碑規模宏大,石工雕鑿精巧,為全國少見之將軍墓葬,惜毀於文化大革命,墳堆封土為圓形,周長33米,高7米,向南7米處為首碑座及石坊。

將軍墓自葬後數次被盜,為保護地方文物,1992年甘肅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進行了挖掘清理。

甘肅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