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族自治縣

東鄉族自治縣

東鄉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中部西南面,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面,東徑103°10′~44′,北緯35°30′~36′之間。東臨洮河與定西市毗鄰,南與廣河、和政兩縣接壤,西接大夏河與臨夏市、臨夏縣為界,北隔黃河與永靖縣相望。 歷史上,東鄉沒有縣的建制,隸屬河州管轄,1949年8月22日東鄉解放。1950年10月,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成立了相當於縣一級的東鄉自治區。1955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正式定名為東鄉族自治縣。2011年東鄉族自治縣生產總值達到9.79億元。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東鄉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中部西南面,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面,東徑103°10′~44′,北緯35°30′~36′之間。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毗鄰,南與廣河、和政兩縣接壤,西接大夏河、與臨夏市臨夏縣為界,北隔黃河永靖縣相望。自治縣地貌呈方圓形,四面環水,中間高突。東西寬51公里,南北寬47公里,總面積151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46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664米、最低海拔1736米,平均海拔2610米。境內山巒起伏,六大山樑夾著六條山溝,以縣城鎖南鎮為中心向全縣傘狀延伸遍布。氣候乾燥,冬長夏短,無霜期年平均138天,年降雨量為200~500毫米。

東鄉歷史源遠流長,境內有豐富的馬家窯、齊家,辛店等文化類型。東鄉族自稱“撒爾塔”,有語言、無文字,信仰伊斯蘭教,是13世紀成吉思汗西征時,從中亞撒馬爾汗等地被迫東遷的回回色目人,以此為主體,融合當地一部分漢、藏、蒙古等民族,逐漸形成的民族共同體-東鄉族。歷史上,東鄉沒有縣的建制,隸屬河州管轄,1949年8月22日東鄉解放。1950年10月,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成立了相當於縣一級的東鄉自治區。1955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正式定名為東鄉族自治縣。

東鄉以農業為主,是一個典型的旱作農業縣,全縣總耕地面積為37.64萬畝,其中山旱地占87.33%。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以穩定、高產為特色的山地旱農耕作體系。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洋芋玉米、豆類等,尤其盛產洋芋品優、質好、產量高;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胡麻向日葵等。林業中全面落實“誰種誰有、林木歸已、長期不變、允許轉讓”的政策,大搞生態造林和經濟林栽植,累計造林面積達37.74萬畝,林場2個、苗圃3處,林業總產值高達395.53萬元。經濟林木有50多種,主要有大接花椒等。畜牧業是全縣農業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

歷史沿革

1950年建東鄉自治區。因地處河州之東而得名。1954年改為東鄉族自治區,1955年改東鄉族自治縣。

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縣
2000年,東鄉族自治縣轄1個鎮、24個鄉:鎖南鎮、龍泉鄉東塬鄉北嶺鄉、達板鄉、趙家鄉、汪集鄉、唐汪鄉、風山鄉關卜鄉沿嶺鄉、那勒寺鄉、免古池鄉、董嶺鄉車家灣鄉考勒鄉、柳樹鄉、河灘鄉、百和鄉、果園鄉、五家鄉坪莊鄉、高山鄉、大樹鄉、春台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5682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鎖南鎮14216春台鄉8721柳樹鄉6623東塬鄉12893河灘鄉27780坪莊鄉9493百和鄉11413關卜鄉9452那勒寺鄉17785趙家鄉7318五家鄉8577果園鄉12685免古池鄉6602沿嶺鄉5565汪集鄉9801風山鄉5506車家灣鄉3434高山鄉3194達板鄉22287唐汪鄉14399大樹鄉7801北嶺鄉4664龍泉鄉13739考勒鄉7434董嶺鄉5446 
2004年,東鄉族自治縣轄5個鎮、20個鄉:鎖南鎮、達板鎮、河灘鎮、那勒寺鎮唐汪鎮、春台鄉、柳樹鄉、東塬鄉、坪莊鄉、百和鄉、關卜鄉、趙家鄉、五家鄉、果園鄉、免古池鄉、沿嶺鄉、汪集鄉、風山鄉、車家灣鄉、高山鄉、大樹鄉、北嶺鄉、龍泉鄉、考勒鄉、董嶺鄉。

歷史概況

東鄉族因居住臨夏州以東(古稱河州,以河州城為中心,城周圍分東、西、南、北四鄉),東鄉便由此得名。共和國成立以前歷代統治者以“東鄉回”稱之。這是因為東鄉族在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方面,基本上與臨夏回族相同,在歷史文獻上常把它歸屬於“回回”民族之內。人民政府經過民族識別工作,尊重本民族意願,確定為東鄉族。其自治地方命名為東鄉族自治縣。

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縣

自13世紀初以來,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部族或民族的一些人聚居在東鄉族這塊土地上,他們共同生活,互相學習,逐漸融合。到了明代,終於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東鄉族。
東鄉族雖擁有自己獨特的民族語言(東鄉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但從未創製民族文字,加之由於歷史的原因,關於本民族的族源史料記載十分缺乏,只有零星史料和片斷傳說,說法也很不一致。因此,考察和介紹東鄉族的族源及其形成過程,是個難度較大的問題。
過去的文獻資料中經常把東鄉人的活動情況與回族情況一起記載。新中國建立後,東鄉族的族源問題,受到一些學者重視,曾進行過多次考察研究,從已有的研究考察及論證結果來看,既有基本一致的認識,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其主要說法有以下幾種。
東鄉族族源成分中有回回色目人(即色目人中信仰伊斯蘭教的那部分人)、蒙古人漢族人等。
回回色目人認為,東鄉族族源和主體是回回色目人,是13世紀中葉從中亞遷徙而來的。這是隨著近20年來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和有關東鄉族的學術研討會及學術界漸趨一致的認識。尤為東鄉族的幹部和民眾所認同。
至今在東鄉族中流傳著自己的祖先是中亞的撒爾塔人。這部分撒爾塔人是隨著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軍西征返回時帶到中國並在東鄉地區定居下來的,以後繁衍並融合了當地蒙、漢等一些民族成分而形成了今天的東鄉族。因此,東鄉族歷來自稱“撒爾塔”。“撒爾塔”一詞是“撒塔”的轉音,這種轉音在東鄉語中較為常見。“撒爾塔”的含義是泛指中亞一帶的穆斯林,即回回色目人而言的。“撒爾塔”也曾作為當時中亞特定的地域,其中包括中國新疆的北部和西南一帶。由此可見,東鄉族自稱"撒塔"和中亞一帶的回回人有聯繫,這與西遷來的傳說是吻合的。
12世紀末至13世紀,蒙古部落崛起於大漠南北,成吉思汗揮軍向西,發動了大規模的西征。蒙古軍隊在征服中亞的過程中,組織了大量的回回軍和大批回回工匠為其服勞役。據史書記載,當時回回軍和工匠已達20多萬人,這些人中的一部分隨軍到達了今日甘肅省的東鄉一帶。
成吉思汗曾把在征服中亞各國時擄掠而來的撒爾塔人編入“探馬赤軍”。戰時參戰打仗,平時放牧屯墾。這些撒爾塔人中,有軍械匠、水軍、槍手,也有商人、傳教士。征服者在自己的屯戍地內,把撒爾塔人的各類工匠分別集中到一個地方居住,並根據分工命名居住的名稱。至今東鄉族保留的許多村名中,仍有以工匠的工種命名,如東鄉的“勉古赤”鄉,是銀匠的意思;“阿類赤”村,是編織匠的意思;“托木赤”村,是鐵匠的意思;“依哈赤”村,是釘碗匠的意思;“陶毛赤”村,意為製革匠。東鄉地區的“他木赤”地名,是探馬赤軍的轉音。在地名中,還有“八素赤”、“沙河赤”、“達魯花赤”,都是“鎮守者”的意思,由此可見,東鄉當時是探馬赤軍屯守的地區。由於東鄉三面環水,中間高山聳起,北有扎木赤驛站(管理驛馬事務的站,現劉家峽水庫一帶),是控制東西交通的咽喉。因此,它成為探馬赤軍能攻能守的戰略要地。此外,還有“屯田”、“屯地”、“民地”、“新屯地”等遺留地名,都說明了“探馬赤軍”當時在東鄉地區屯田的情況。
從外貌特徵看,東鄉族許多男子高鼻樑,眼窩深,鬍鬚長,臉形橢圓,女子皮膚白皙,這同中亞人頗有相似之處,也說明了東鄉族與中亞信仰伊斯蘭教的撒爾塔人的淵源關係。
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縣
蒙古人認為,東鄉族是成吉思汗時留住河州一帶的蒙古軍的後裔,逐漸由“兵”轉為“民”的。傳說成吉思汗時期,有許多蒙古軍駐守在河州一帶,以後大部分調走,但仍有一部分繼續留駐在東鄉地區。伊斯蘭教自西北傳入,經青海循化到達河州一帶,當地大多數蒙古人也都改信了伊斯蘭教,發展成為東鄉族的一部分。這種情況有一定的史實根據,1227年3月,成吉思汗占領了河州和西寧地區,河州曾是蒙古軍的重要屯居點。蒙哥汗時,為了西控吐蕃,河州一帶更成為蒙古軍重鎮。元世祖平定康藏,建都北京,派宗王、萬戶府、吐蕃宣慰使俱駐河州。13世紀末(元成宗鐵木耳時),駐守唐兀(河州在內)地區的蒙古王阿南達(忽必烈孫)信奉了伊斯蘭教,其部下15萬餘人,“聞從而信教者成其大半”。
13世紀以來,東鄉地區就有蒙古屯戍軍,直到元末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還有“命陝西行署賑蒙古屯田衛士糧兩月”的記載。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以後,在全國農業地區普遍建立了“社”的組織,元政府命令各地“蒙古、探馬赤軍人一體入社,依例勸課”。他們被編入“社”後,娶妻生子,成家立業,與當地人民關係更密切,雖然仍是元代的“軍戶”,但已逐漸向“民戶”轉變。駐屯在東鄉的蒙古屯戍軍,大體在這時定居下來。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在東鄉族形成過程中或在東鄉族形成以後融合了當地的漢族等其他民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消除了民族壓迫的政治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使東鄉族人民在政治上獲得了平等的權利。1950年9月25日,東鄉自治區正式成立。1953年12月,經上級批准,東鄉自治區改名為東鄉族自治區。1955年改名為東鄉族自治縣(郝文明王鐵志主編之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中心專著《中國民族》,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版)

行政區劃

1950年建東鄉自治區。因地處河州之東而得名。1954年改為東鄉族自治區,1955年改東鄉族自治縣。2000年,東鄉族自治縣轄1個鎮、24個鄉:鎖南鎮、龍泉鄉、東塬鄉、北嶺鄉、達板鄉、趙家鄉、汪集鄉、唐汪鄉、風山鄉、關卜鄉、沿嶺鄉、那勒寺鄉、免古池鄉、董嶺鄉、車家灣鄉、考勒鄉、柳樹鄉、河灘鄉、百和鄉、果園鄉、五家鄉、坪莊鄉、高山鄉、大樹鄉、春台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5682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鎖南鎮14216、春台鄉8721、柳樹鄉6623、東塬鄉12893、河灘鄉
鍋塌
27780、坪莊鄉9493、百和鄉11413、關卜鄉9452、那勒寺鄉17785、趙家鄉7318、五家鄉8577、果園鄉12685、免古池鄉6602、沿嶺鄉5565、汪集鄉9801、風山鄉5506、車家灣鄉3434、高山鄉3194、達板鄉22287、唐汪鄉14399、大樹鄉7801、北嶺鄉4664、龍泉鄉13739、考勒鄉7434、董嶺鄉5446。
2004年,東鄉族自治縣轄5個鎮、20個鄉:鎖南鎮、達板鎮、河灘鎮、那勒寺鎮、唐汪鎮、春台鄉、柳樹鄉、東塬鄉、坪莊鄉、百和鄉、關卜鄉、趙家鄉、五家鄉、果園鄉、沿嶺鄉、汪集鄉、風山鄉、車家灣鄉、高山鄉、大樹鄉、北嶺鄉、龍泉鄉、考勒鄉、董嶺鄉。

族源記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歷代統治階級不承認東鄉民族,歷史記載鳳毛鱗角,大都具有片面性,稱為“回回”、“東鄉回”、“東鄉土人”、“蒙古回”等。民國時將東鄉分屬於周邊寧定、和政、臨夏、永靖4縣。新中國成立以後,成立了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東鄉族自稱“撒爾塔”(Sarta),是以撒爾塔人為主,融合當地回、漢、蒙古族等逐漸形成的。撒爾塔原始意思為“商賈”,指定居於中亞一帶信仰伊斯蘭教的各種人,主要有突厥人、波斯人,統稱為色目人。

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縣
中業撒爾塔人遷居東鄉與成吉思汗西征有關。公元13世紀20年代末,成吉思汗“征撒爾塔兀勒兒七年”,撒爾塔軍匠、商人、工匠、傳教士等被“簽發”東遷,主要遷往河州東鄉一帶屯戍、做工。元初,在許多地方隨路建立“諸色人匠”,有鐵、銀、毛、氈、皮、染等,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在當時屬寧河所轄的東鄉部分地區集中了不少鐵匠、皮匠、編織匠、銀匠、碗匠等工匠,直接歸寧河工匠達魯花赤管理。統轄於安西王阿難答及其皇室,把手工業者編人“匠籍”,匠籍世襲,父亡子替,有籍經營視為合法,無籍務工就地取締。這些工匠居住集中連片,其地名免古池伊哈池阿婁池坎遲池阿拉松池托木池等遺址傳及至今。巴素池是鎮守官居住的地方。東鄉地區大量的奇僻地名與中亞撒爾塔地方地名與部落名相對應。如東鄉的甘土光、納倫光、灑勒、庫麥土、胡拉松、乃蠻、鎖合土分別與中亞不花刺、撒馬爾罕等地區的乾土城、納倫城、撒里普勒、土庫曼、呼羅珊、乃蠻、鎖合水等地名相同或相似。《河州志》也有記載:“考奇名於地名,與大夏西西通”。至今有一些家族流傳著祖上來自阿拉伯、波斯、中亞一帶的說法,現在東鄉族姓馬、買、牙、丁、胡、卡、妥、包、駝、旦、坡、巴、白、朱、倉、龍、固、康、肖、瓦、吃、色等奇異族姓的人,自稱從西域而來的撒爾塔人。元代,有哈木則為首的40個傳教者和阿里阿塔率領的8個賽義德,曾來河州東鄉傳教。其中有14人定居東鄉,葬於東鄉,其葬地拱北一一可知,其後裔分布在東鄉高山、達板、坪莊、龍泉、那勒寺、汪集、沿嶺等地。近來遺傳工程學家對血型研究,東鄉族血型頻數順序為B>A>0,與中亞一帶民族相吻合,而有別於蒙古和居住甘、寧、青一帶的其他民族。從人種學研究,東鄉族大部分人的外貌特徵與中亞人相似,大鬍鬚、高鼻樑、藍眼睛、深眼窩。東鄉人也帶來了中亞人的文化繼承,如善工藝、重商賈、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的相同相似的特點。東鄉人由於各種原因,往往有大規模遷徙,遷徙地帶主要在新疆伊犁等曾稱為西域的中國西北部邊緣,有整村遷徙,有家族遷徙,在伊犁有不少族成村落、村成村落的地區。其原因除貧困驅使之外也有一種懷故心理。
在東鄉族形成中還融合了一些伊斯蘭化的蒙古人,元代皇胄安西王阿難答部十多萬人阪依伊斯蘭教,阿難答本人也管理“諸色人匠”、“雜造局”等。阿難答在皇室政治鬥爭中失敗後,其子帶領阿難答部下並聯合伊斯蘭民眾為其報仇,也被鎮壓,阿難答部分民眾逃匿東鄉一帶,留居下業。鎖南鎮的王家、張王家、汪集高家、大樹的黃家、五家的李家及唐汪鄉的一些東鄉人,說祖先為漢族。縣內百和鄉一帶一些少量東鄉族,自說原為藏族,是“隨義散撒爾塔”成為東鄉族成員。
東鄉族的來源和形成,一度觀點頗為分歧。其中蒙古人為主說,多年來在史學界先入為主占據很長時間,影響頗廣。隨著研究的深入,東鄉族族源觀點趨於一致。

文化遺址

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縣

下王家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東鄉縣下王家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於東鄉縣鎖南鎮王家村西斷崖之下,距地表約七,八米處。,距縣城3里處。該遺址是在1986年調查中發現的。遺蹟暴露在王家溝底稍高處水積砂質粘土層與黃土層相接之間,灰土堆積厚約20厘米,中夾有炭渣,燒骨,打制石片刮削器等物。經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土樣化驗分析與專家鑑定,其地質年代為第四期,絕對年代是4900±150年,距今有15000年。這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此遺址的發現,進一步將甘肅舊石器分布區域從東部繼續向西部延伸,填補了西部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把臨夏地區古文化史整整提前了1萬年。
唐汪川山神廟遺址
唐汪川山神廟遺址,位於自治縣境內唐汪鄉胡浪村洮河西岸第三台地上,面積約1萬平方米。1956年春,胡浪村社員在植樹時發現,並出土陶器19件。還有大量陶片,多為加砂粗陶。由文化部、中國科學院聯合組成的黃河水庫考察隊把唐汪鄉胡浪村三台地命名為唐汪川文化型。唐汪陶器為夾砂粗紅陶、陶土中摻有碎陶末。一般採用泥茶盤築法,外表修整磨光並塗一層紫紅色陶衣,典型器物有雙耳盆、單耳杯、單耳罐、雙耳罐、雙大耳罐、四耳罐、豆、鬲等,體形渾圓、別有風味。紋飾用黑色,以螺鏇形渦紋為主體,多飾在腹部兩條平行線的中間。另外,還有變形S紋、平等斜線、勿形紋、雷紋等、獨具特色,在其他文化中罕見。考古學家安志敏在其《略論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唐汪川的陶器》一書中將其命名為“唐汪式陶器”。考古學把這類陶器劃入辛店文化範疇。
林家遺址

東鄉族自治縣林家遺址

林家遺址位於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東塬鄉林家村北,大夏河南岸二台地。文化內涵以馬家窯類型為主,包含有馬家窯類型早、中、晚期的文化遺存,是馬家窯類型的代表性遺址。近年來,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臨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曾先後在這一帶調查,發現馬家窯、半山、馬廠、齊家、辛店等文化遺址十餘處。1977年4月至7月和8至11月發掘總面積將近3000平方米。發現馬家窯時期房屋遺址27處,制陶窯址3處,灰坑98個。從地層上初步搞清林家遺址馬家窯類型文化遺存早、中、晚三個階段的堆積關係,為文化遺物分期,奠定了比較靠的基礎。此外,還清理齊家文化房屋遺址三處,墓葬一座;漢代木槨墓一座,唐代土洞墓六座和大致同時期的水渠一段。出土馬家窯時期的石、骨、陶、銅器等三千餘件。並在窯穴、房址內陶器和灰層中,發現大量和少量大麻籽等穀物、油料的標本。出土獸骨種類和數量亦較多,這些重要資料的發現,為全面認識和進一步研究馬家窯類型文化的內涵、性質以及其他的有關問題,提供了更多的實物例證。
最重要的是在遺址的房址(F20:18)中出土了一件青銅刀,在H54灰坑中出土了銅渣。銅刀由兩塊范澆鑄而成,表面平整,薄厚均勻,短柄長刃,刀尖圓鈍,微上翹,弧背,柄端有明顯的安裝木把的痕跡。通長12.5厘米。1981年經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研究所檢驗,為含錫青銅。距今約4700年,是中國迄今的最早的一件青銅鑄器,此發現將我國銅製工具史提前千餘年。也充分證明東鄉地區是中華民族最早開拓的區域之一。
該遺址於1981年9月6日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面積261000平方米,9月10日公布為馬家窯文化類型。2006年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宗教信仰

東鄉族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不僅在東鄉族的形成過程中起過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東鄉族的歷史發展、風俗習慣和文化生活,都具有很大的影響。
約在元末明初時,由哈木則率領的第一批40名傳教士到達東鄉地區。後來人們尊稱他們為40個“舍亥古杜布”(即智者、哲人、賢人)。據說,哈木則精通阿拉伯文,持兩種文字的經卷,足跡遍及東鄉各地。哈木則選擇了一個林密草茂的山樑定居,今稱“哈木則嶺”,並用本山的木材,在那裡修建了第一座清真寺,稱大禮拜寺。其餘的一些傳教士,在去河州路上的一個村莊裡相聚後又分散到其他各地。此後,第二批傳教士來到東鄉地區,由阿倆塔率領,共8人,後人尊稱八大“賽義德”(阿拉伯文音譯,意為“主人”、“先生”、“首領”)。阿倆塔落居在高山鄉布隆谷。這40名“舍亥古杜布”和8名“賽義德”除遠走他鄉傳教外,有14人落居東鄉,至今墳墓尚在,並留有後裔。約在明末清初,穆豪引吉尼來到東鄉地區,曾落居在北嶺鄉大灣頭地方。這些傳教士的到來和禮拜寺的相繼建立,為伊斯蘭教在東鄉地區的傳播起了重要的作用。自清中葉以來,東鄉地區也是西北伊斯蘭教內部產生教派與門宦的主要地方之一。


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縣
在東鄉族中,伊斯蘭教通常分為三大派系,即老教、新教、新興教(又稱色勒夫,俗稱三抬)。老教分為四大派系,即哲赫林也、虎菲也、庫不穩也,嘎底林也。各大派系又分出若干小支系。西北地區習慣上把伊斯蘭教的這種老教派派系稱作“門宦”,“門宦”屬於伊斯蘭教中的神秘派,在國外稱為“蘇菲”(阿拉伯語),在我國新疆稱為“依裨”(波斯語),在甘肅、寧夏、青海一帶亦稱為“門宦”。東鄉族信奉老教(門宦)的人數最多。共有九個門宦。即胡門、白莊、華寺、大拱北、張門、穆尖提、沙溝、海門、風門等。新教(又稱伊赫瓦尼)信徒分布也較廣。新興教(又稱色勒夫,俗稱三抬)是解放初期產生的,信徒較少。
各門宦都有自己的教主,又被稱為“老人家”,教主的地位由創始人的嫡系世襲,有的門宦也有不世襲的,傳給賢徒或教徒們舉賢。
老教和新教各有自己的清真寺,教民只參加本教派清真寺的活動。新教(伊赫瓦尼)的教民一般都與本教派的教徒結婚。
老教有門宦,有拱北,有教主,新教沒有門宦,沒有拱北,也沒有教主。老教的主麻日(禮拜五聚禮日)在任何清真寺都可以做,新教則認為非在中心地區的大寺不可。
老教阿訇在教民中進行宗教活動時,先念《古蘭經》,爾後吃飯,也可以接受“哈吉牙”(教徒施捨的財錢)。新教阿訇念了經就不能吃飯,吃了飯就不能念經,並且不能接受“哈吉牙”。
新教對天課五拾勒,非提勒,則卡提(宗教規定的稅捐)看得很重,老教注重念經、“哈吉牙”。新興教(色勒夫,俗稱三抬),禮拜時要抬手三次(老教、新教只抬一次),教徒留長髮,而老教和新教均不留長髮。

飲食文化

雞尾宴
黃土高原的盡頭,洮河和大夏河的最下游與黃河劉家峽水庫之間,夾著一塊中間高、四周低平的土地。這裡黃土山巒起伏,村落棋布,炊煙裊裊,層層碧綠的梯田鏇上藍天。黃河、洮河沿岸,綠樹掩映,花朵噴香,渠水嘩嘩,莊稼繁茂,而東鄉族人就是世代居住在這塊黃土丘陵山地。

東鄉族自治縣雞尾宴

關於勤勞誠樸的東鄉族人,人們知道得最多的可能就是肉質細嫩、不膳不膩、醇香可口、鮮美無比的"東鄉手抓羊肉",但是在飲食方面,東鄉族還有更多人所不知道的別具情趣的的雞尾宴。

好客是東鄉族人的美德,只要你是被邀請的客人,你就會感到東鄉族人的熱情、誠摯、豪爽和對貴客特有的尊敬禮節,這雞尾宴就是反映這種禮節的典型例子。

到東鄉族人家做客,主人會根據來著的身份伺候客人。先是讓座,讓客人中的年長者坐中間上席,然後主人為客人沏上"三泡台"蓋碗茶。茶過三巡,便有年輕人端上油黃酥脆的油香,接著是發子,炒菜,手抓羊肉,而最後一道菜,必定是雞肉。

東鄉族人吃雞,先請阿訇宰好煮熟後,按雞的部位解成十三塊。先把雞的兩隻大腿、兩個胯子、兩塊勺勺解下來,再把雞翅和小腿剁成四塊,雞胸部的岔子肉剁成兩塊,還剩一塊是尾巴骨,亦即雞尖。

在東鄉族人看來,雞肉中最上的就是雞尖。將剁好的件子按客人的長幼尊卑依次而食後,主人會把雞尖讓給來客中最尊貴的客人品嘗。被讓到雞尖的客人也不立即吃下去,而是夾起雞尖要給自己認為有聲望的人和同輩禮讓。一般,席間客人互相禮讓雞尖是客套程式,增加了寒暄和謙讓的熱鬧氣氛,但讓歸讓,一般客人誰也不能接受禮讓的雞尖。在東鄉族人的席面上誰要是吃了雞尖,象徵著他代表全桌客人,接受了主人的款待,說明他是主客,今天的宴席是為他的到來而準備的。吃了雞尖的客人也感到被客人尊重的滿足和驕傲。

關於雞尾宴的吃法,還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是很早以前,有位東鄉族人請外莊的一位頭面人物和本庄的紳士來家中做客,沒想到當時宴席上的雞尖竟被本庄的紳士不客氣地吃了,於是外莊來的客人當即拂袖而去,認為自己是貴客,雞尖理應由他吃,結果被他人吃掉,意味著自己的人格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而生氣離席。此事後來經德高望重者評理,最後以本庄的紳士拉雙羊上門賠禮道歉,才算了結。

由此可見,東鄉族的雞尾宴是一種十分嚴格和講究的習俗,它說明東鄉族人特別重視禮貌和自身尊嚴。

東鄉人與東鄉洋芋

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洋芋

洋芋是東鄉人的命蛋蛋。
洋芋和東鄉人一樣,自落戶千旱貧瘠的東鄉山區,在這塊厚重的黃土地上相依為命,經歷千百年風雨滄桑、年復一年、生生息息。
就說洋芋,自傳入亞細亞的撒馬爾罕的撒爾塔部落後,在這塊土地上吸收水分、吸收養料、沐浴太陽,繁衍很快,整個部落與周邊兄弟民族廣收博種,受到廣泛喜愛,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自東亞蒙古民族興起,在馬背上定天下的當年,金戈鐵馬揮師東西,占領東部眾多民族地域,鯨吞弱小國家,擴軍充兵,彎弓射大雕穩住中國北方、東方及西部後,野心勃勃的蒙古貴族本兵向西,蒙古鐵蹄以銳不可擋之勢衝鋒闖人西域,逼緊撒馬爾罕,摧毀撒爾塔部落,廣大的土地淪為蒙古入的天下。蒙古貴族為其長期統治與占領的戰略需要,迫使許多不同信仰、不同民族部落的民眾打破原始格局,向東遷徙,分散各地,化小對其統治的仇視和對抗,也利用矛盾相互抗衡,減少對統治者的或明或暗威脅。又為了對付中原民族,把不同地域和膚色的人劃分等級。西域遷徙過來的部落民族統稱色目人,把他們加在蒙古人與中原漢人中間、相互雙重製約。在夾縫裡生存使經濟文化教育相對落後。
蒙古軍隊征服西域部落撒爾塔人的一支,迫使他們東遷到甘肅省河州地區的東鄉,向東對蘭州、隴西,向西對涼州、西寧,屯墾放牧,被蒙古軍隊稱作探馬赤軍。蒙古人從戰略上考慮,讓他們留守在四面臨水,中間高突的黃土坡上,平時耕牧自養,戰時成為隨時可調遣的後備軍。從撒馬爾罕遷過來的這些撒爾塔人,具有很強的凝聚力,他們堅信自己的信仰,堅守自己的習俗,堅守自己的民族語言,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民族群體自東遷後,在不同的年代,又有許多尋覓親屬的撒爾塔人和伊斯蘭文化的交流傳播者來到東鄉地區,定居融匯傳播交流伊斯蘭文化,有的娶親坐家,編人居民戶藉,放牧農耕,和周邊兄弟民族和睦相處。儘管生存條件嚴酷,但他們不畏艱難,立足紮根繁衍,一代一代傳承在這方純真厚實的黃土地上,成為如今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五十六朵花中的一枝。
那洋芋傳播到東鄉地區後,適宜了這塊黃土地,這是天公作美,還是人為或是天意的巧合。在東鄉這塊貧瘠乾旱的土地上,海拔在2000米左右,山坡層疊,陰山陽坡交替,日照長,通風透氣性好,土質鬆散,地溫四季分明,一般情況適合洋芋吸收水分濕氣,是非常適宜洋芋生長的自然條件,又處在當今科學測定屬無公害、無污染農作物生長帶上。種植上分早遲兩季洋芋。那黃土地蘊含的無極微量元素更是洋芋營養豐富,蒼天畢竟要養人,這裡夏田不成秋田成,是風調雨順的豐收年還是蒼天發怒、吝嗇得不降雨露的乾旱年,那洋芋的產量有多有少,塊很或大或小,陽坡不成陰山有,見苗三分收,土地不虧待人,多少總是有產出,“勒則給”有薄有厚的事。小麥、豆類顆粒無收,但那洋芋還是養育了這方生靈。
東鄉人和洋芋有特殊的感情。
有一個民間傳說,說東鄉族的英雄米拉尕黑為國出征抗敵,在保衛京畿的戰役中,仗打得非常吃緊的時候,後續糧秣未跟上,在克敵制勝的關鍵時刻,統帥米拉尕黑一籌莫展,他的坐騎戰馬前蹄刨土覓食,以嘶鳴報告戰將們挖出久藏地下人未識的塊莖洋芋,補充了軍糧馬料,打敗了人侵的敵人,贏得了戰爭的勝利,拯救了城堡、國家和人民。
蒙古人迫使撒爾塔人東遷時,他們在馬背上馱著《古蘭經》,馱著洋芋種,千里迢迢帶到了住地,作為吃糧,作為馬料,種植繁育擴大,成為人畜的命蛋蛋,從那時傳授到現今,相依為命、情真意切、難分難離。近數十年,文化科技進步發展,人們的生活要求不斷提高,對飲食更加重視了,經省上和國家部委鑑定綠色食品時,東鄉縣產洋芋一路領先奪冠,雲蓋華冠。有位熟悉東鄉地區的科學家說東鄉洋芋是直接人廚的最好食品,無須弄巧加工精品,就這樣成塊加工吃是營養最豐富的可口食品。
有人把洋芋喚作蔬菜,這話也對,洋芋這物看起來物小,種於土長於土,散發著泥土的芳香,有相當的包溶性,和什麼味道都能合得來,貧賤富貴它不分,酸甜苦辣腥鹹都適宜。經勺子匠的分撥,合理烹飪.絞到一塊,乾炒、湯滲清蒸都鮮味爽口,卓然超群百吃不厭,那滋味別具一番風韻,讓人常思念,在大排當餐廳飯莊或人家庭院,處處有它的蹤跡,香味襲人,大腹便便的老闆們,吃飽了,摸著肚皮,嘖嘖贊口不住哩、對洋芋愛而不釋呢。有位當高幹的領導,對燒烤洋芋銘記於懷,回鄉時第一頓飯就是吃煮洋芋
有人把洋芋算作主糧,這話也不錯,當年生產隊作業分配口糧時,一斤小麥或是玉米可頂替五斤洋芋,換句話就說五斤洋芋換一斤主糧,咱東鄉產的洋芋可不同別地方,那洋芋含澱粉足、營養相當豐富,沒有麻辣怪味,人吃了骨硬體胖,精力足,男俊女美。牲畜吃了長膘力大。東鄉人的洋芋外地人來兌換,一斤小麥只換二斤洋芋還不願意呢。在東鄉縣的山區,過去吃糧以洋芋為主,那些小伙子們穿的單薄,可體質個個硬棒,臉蛋黑里透紅,體格健壯,走起路來腳下生風哩。人的先天智商高而聰明。那些女娃們高挑個兒粉嘟嘟的臉蛋,漂亮又好看,說話聲脆音亮,沒有嗓音間泥泥囊囊的,原前撿地耳、挖野菜,很不起眼,可嫁到城裡,她們個個亮豁,比起當今城裡台上表演時髦模特更勝一籌。聽奶奶們說東鄉人生這些男娃女娃時其中體現一個家庭的清淨與懶墮。就拿捏正月頭上的洋芋地耳包子,老人們囑咐捏包子講究的褶褶哩。俗話說:“有肉的包子不在褶褶上”,可那捏的嘴嘴褶褶東鄉人認為相當關緊,提高嘴嘴會使生出的雜娃,尕妮哈的脖頸長、個兒大、體形美,穿衣系領子合體好看,尤其是女娃子,長旗袍一穿,高領衣管住美項,碎步走路,像春風擺柳一般,裊裊娜娜。包子捏的沒看象,生兒育女短頸短腿粗脖子,睡覺不用枕頭,呼嚕打得連天響,不要說難看,男娃作不成親,女娃嫁不出門。
東鄉人自古以來,對洋芋有多種吃法。
鍋里煮洋芋。秋後的洋芋滿山滿坡盛開白花,地愣上野蔥花芳香,此時,從地里掏出的新鮮洋芋放到鍋里穹熟,揭開鍋蓋時馨香撲鼻,滿鍋是散開的牡丹花。記得有位國家領導人到東鄉縣視察,縣上準備了穹洋芋,端上桌子,那位領導見了非常高興,在品賞中動情地說,這就是你們東鄉縣的寶貝啊,這種馨香味全國不多,作為品牌,打出去效益會很好。東鄉縣1500多平方公里的黃土坡,據縣上管農業的領導說,每年產出數十萬噸洋芋,銷往香港上海等大城市,供不應求,獲得很高聲譽。青椒炒洋芋塊、紅椒青蔥炒,洋芋條條加羊肉、牛肉塊,切片炒等五花八門。有滋有味、清香四溢,讓人吃得舒服得勁。如今城市農村也用到排場頭面地方。
炕灰燒洋芋。早上,長輩們去上寺做禮拜,家裡的主婦們隨之起床,在滾燙的炕灰里埋洋芋,燙灰撥開放進後,用棍棒稍加攪動後,過上半個時辰,那洋芋就烤熟了,掏出裝到竹篩子裡,用口吹掉灰塵,滾燙冒熱氣,好吃極了。吃洋芋刮三炮台碗子茶,好不可人可心,相應成趣,舒坦得很。
地頭燒地鍋鍋。大凡野外吃洋芋,多半是地頭燒地鍋鍋。曾下村駐隊的省州幹部和插隊知青,已過二十多年了,時值今日,仍戀戀不捨,深情不忘。秋收挖洋芋時,層林盡染霜葉紅,淡霧薄薄罩山野。東鄉人忙於地頭農活,搶時間搞秋收。於是從家裡背上柴草。風吹日曬人意好,就在地頭塄坎上挖-個鍋灶,在安放鍋口處用乾土塊堆砌底大頂小的百孔“寶塔”,封頂後用柴草點火猛燒透逸寶塔,炎炎烈火,裊裊青煙,柴火噼啪爆響,待土塊燒得嫣紅火燙時,即到下料燒洋芋的火候,先掏出灶堂內的柴灰燃物(免得洋芋皮染黑),堵死燒火門,再敲開塔頂土塊,一面用木棒敲碎土塊,一面向里裝洋芋,裝滿蕩平後,用濕土厚厚封住焐嚴,不讓灶熱外傳。半個小時,洋芋熟了,從灶門處開挖掏出,那洋芋外皮黃燦燦內中白透明,燒得熟透,散發誘人清香,有巧奪天工的渾然野味的香氣,好吃極了。如今已把東鄉洋芋的地鍋操作用於大雅之堂。
土生土長的東鄉人和土生土長土的洋芋相依為命,成為開發西部的亮麗的風景和野餐美味,極具充實浪漫的詩意。

東鄉手抓


東鄉手抓東鄉手抓
甘肅“東鄉手抓”香飄四海

“東鄉手抓”羊肉是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獨有的民族品牌,以其風味獨特深受消費者青睞,在省內外占有一定市場份額,年產值超過2億元。

“東鄉手抓”羊肉發展勢頭強勁,市場潛力巨大。這歸功於其品質的優良,“東鄉手抓”味美可口,色鮮肉嫩,肉纖維脂肪含量適中,無膳味、肥而不膩,鮮美無比,是無污染的綠色食品。久病虛脫者幾頓“東鄉手抓”使你頓時恢復元氣,有常吃習慣的人,幾天不吃,叫你想得發慌,就是生在東南沿海吃不慣羊肉的人,一經得食“東鄉手抓”,美食美味使人流連難忘。

“東鄉手抓”羊肉的原料——東鄉羊原為蒙古羊種,主要食用無污染的乾旱草原植被。“東鄉手抓”製做有一套獨特方法,羊只囫圇下鍋,先用猛火猛攻,待水沸騰時打盡帶有許多雜質血液的沫子,放置花椒、胡椒、薑片草果蒜苗紅辣子青鹽等佐料,而後再施以慢火、血水將乾,撈取剁塊食用,頓時香氣撲鼻,令人饞涎欲滴。

東鄉縣為進一步打響“東鄉手抓羊肉”金字招牌,申報制定了《東鄉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東鄉手抓羊肉成品羊》和《東鄉手抓羊肉》的地方標準,並向國家工商總局申報了“東鄉手抓”商標,不斷延伸養羊產業鏈以及手抓羊肉深加工體系,促進羊產業向科技化、市場化、集團化方向邁進。

特色食品

鍋塌鍋塌

東鄉族居住在甘肅中部的乾旱山區,耕地主要是山地。糧食作物有小麥、青稞、洋芋、豆子、穀子、苦蕎等。所以東鄉族的風味食品和日常便飯都離不開這些,下面介紹的是東鄉族的幾種風味食品。

燒洋芋:東鄉族種植的洋芋澱粉含量高、沙質、味甘,煮、燒、炒都可餐用,尤以冬春二季以炕洞燙灰里燒焐的洋芋為最佳。剝掉一層皮,便呈現出烤成油黃的內質,又脆又沙又香。冬季寒冷的清晨,婦女們攬出洋芋,不洗不摘,焐在炕洞滾燙的土灰里,過一個時辰,掏出來即可烤熟。

鍋塌:青稞面發酵後,做成塊狀,貼在鍋上蒸或烙熟,這種食品東鄉族稱它為“鍋塌”。

米麵窩窩:把米麵用滾燙的開水攪拌成團塊,裝在瓊鍋里,在炕洞裡燒熟,帶甜味,有時窩窩裡還放上甜棗。

油香:油炸的小餅子,中間需切兩個小縫。

饊子饊子

酥散:油炸的大麻花,有人的胳膊粗細,扭成盤鏇狀,一尺見方,食用時掰開分食。東鄉人對所有的麵食,無論大小,都得掰開吃,不得一拿上就囫圇吞吐,這是規矩。

饊子:油炸食品,酵面中和上清油、雞蛋清,爾後象柱面一樣,拉成筷子粗細,盤成一尺見方。

羅婆弱:一般混煮一些青稞、小麥、豆子或大豆,多喜用羊頭及羊蹄雜碎一齊煮用。羊蹄雜碎,燎掉毛,反覆沖洗乾淨,再放上花椒,青鹽,和糧食混煮在一起,講究要煮熟煮爛,是可口的美味食品。

三泡台:待客飲茶,除了茶葉以外,還在蓋碗內放上冰糖、幾枚桂圓或是燒棗,俗叫“三泡台”。

民俗節日

開齋節
阿拉伯語爾德.菲圖爾的意譯,又稱"爾德節"。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曆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凡能參加齋戒的男女,每日從黎明到日落不飯不食,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準,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東鄉族自治縣開齋節

節日期間,東鄉族穆斯林與其他民族的穆斯林一樣,沐浴淨身後,穿上清潔的民族盛裝,在清真寺做禮拜,並聽教長、阿訇講經布道。然後分頭上墳,悼念亡人。

同時,各家各戶架鍋、揉面、炸油香、酥饊和油果等節日食品,相互饋贈和招待客人。東鄉族十分好客,節日期間,來訪客人,除用"三炮台"蓋碗釅茶款待外,有條件的人家,還宰羊,用"全羊"席招待。一般都以油香、"尕雞娃"待客。東鄉族對吃"尕雞娃"別有講究。他們將整雞按各個部位分成十三等級,親朋聚會,各按輩份吃相應的等級,其中以"雞尾"最尊貴,聚餐時讓最受尊重、最年長或"首席"賓客享用。賓主歡聚,共同祝賀節日

東鄉族的節日
東鄉族每個月都有節日,每過了年逐月輪換,一年12個月,每個月36年後循環往復一次。這和宗教信仰有著密切的關係。東鄉族的四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爾德節、阿守拉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開齋節:伊斯蘭教教歷9月是戒齋的月份,9月因此稱之為齋月。齋月中,穆斯林白天不飲不食,不準說污言穢語,夜間飲食,稱為“封齋”。伊歷10月1日開齋,舉行慶祝活動,稱為開齋節,或稱“爾德節”。開齋節的一天,男人們除了去清真寺聚禮以外,還在清晨上“表咱”(墓地)念經祈禱,悼念亡人。鄰裡間相互上門做“賽倆目”,互相問安。婦女們則在家裡炸好油香、油裸、饊子分送親友,互相拜節問候,這樣慶祝三天,非常隆重。

古爾邦節:東鄉人稱之為“阿也”,“阿也”東鄉語意指節日的意思。這一節日,一般在開齋節後72天舉行。凡是具有宰牲能力,而且有經濟條件允許的,過古爾邦節,家家戶戶都要宰牛或羊慶祝。所宰的牛羊肉,或請眾鄉親在家裡共餐,或奉送給清真寺和每個鄰里親友。古爾巴尼所宰的羊肉,不許獨家享用;即便是上門的乞丐,也要一視同仁,讓他吃飽菜、油香,再拿上一份肉。古爾邦節必宰羊,源自《古蘭經》的一個故事:先知依布拉欣年老無子,苦苦祈求安拉賜子,果然得應,取名伊斯馬儀。但依布拉欣夢見安拉示意讓他獻祭回報,夢醒後,依布拉欣用兒子獻祭,他的忠誠感動了安拉,便賜羊代賜兒子,這是宰牲節的來歷。伊斯蘭教信徒過這個節日是為了表示對安拉的恭敬順從,效法依布拉欣,隨時為主獻出一切。東鄉族人在古爾邦節這天,不分富貴貧賤,坐在一起聚餐,顯示著民族的和睦團結。

聖紀節:紀念穆罕默德誕生和逝世的節日,在伊歷3月12日或13日舉行(誕生日和逝世日相差一天)。過聖紀節一般的紀念方式是舉行各種形式的家會,誦讀《古蘭經》。過聖經一般要宰羊、宰雞,大家共食。有的聚眾在清真寺、拱北里過,有的則在自己家裡辦。

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縣
阿守拉節:“阿守拉”一詞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思省“10”即伊斯蘭教教歷的1月10日,相傳,真主在這一天造化了人類的始祖阿丹和唉哇;阿丹和唉哇分散了若干年後,在這一天重新相會。東鄉族大部分人也很重視阿守拉節。在東鄉,阿守拉節主要是婦女兒童們聚會的節日,每年由各家主婦輪流操辦。一個村里,哪位掌家的婦女吃上雞頭,明年就輪到她操辦,其餘各家各戶只出一些小麥和清油。男人們念過經,作過祈禱儀式後,簡單一吃就走了。剩下婦女和兒童,邊吃邊說邊笑。對東鄉族婦女來說,“阿守拉”還有糧食節的寓意,寓有對當年的糧食豐收,五穀豐登的美好祝願,這一點與宗教無關。

糧食節:東鄉族的傳統宗教節日,即伊斯蘭教的阿術拉節,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舉行。東鄉族阿術拉節是婦女和兒童的節日,屆時,各家主婦輪流主持。按照古規,男人們只舉行一個簡單的祈禱儀式後即走開。節日裡吃一種東鄉語叫“羅波弱”的肉粥,寓有對當年五穀豐登的祝願。

風俗習慣

新郎偷廚和戲公伯——東鄉族婚俗
居住在甘肅黃河以南的東鄉族的婚禮十分有趣,有新郎“偷廚”的習俗。

在娶親這天,新郎和迎親的隊伍到了女方家之後,女方要設宴款待。婚宴結束,新郎要將家中準備好的木梳送到新娘的閨房中,要向幫助新娘梳妝打扮的女眷道謝。接著新郎和伴郎便溜進女方家的廚房,一方面客客氣氣向廚師和燒火的姑娘們道謝,二是找準機會從廚房中“偷”走一件廚房用具。但是姑娘們都是知道新郎的真正來意的,想從她們眼皮子底下“偷”走用具談何容易。但是一般姑娘是不會放過這一戲弄新郎的機會的,她們會捉住新郎,將他臉上抹得黑黑的,就在這混亂中,新郎迅速“偷”走一樣東西,藏在身上,再衝出重圍,在姑娘們的嬉笑中,狼狽逃竄。

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縣

在其它一些地方的東鄉族,婚禮上還有戲公伯和砸枕頭的活動。當新娘進入洞房之後,送親隊伍中的來賓便開始戲公伯了。新郎的父親和舅伯等長輩,臉上被塗上鍋菸灰,頭上戴著高高的紙帽,耳朵上掛著一串紅辣椒,身上反穿羊皮襖,手腳還用鐵鏈假裝綁上,被人按坐在一個翻倒的桌子裡,抬著示眾嬉戲。有的地方還要將打扮的象小丑一般的公爹,倒騎在毛驢或牛背上。如此折騰,公爹和親戚都不會生氣,有的還故意做出怪樣和高難度動作,因為在東鄉人眼裡,這樣做是男家對新娘子到來的最真誠的歡迎。

戲公伯之後,還有砸枕頭,這一般是鬧洞房的高潮。新娘躲在炕角,姑娘們圍著她,小伙子們衝進洞房,要看新娘的嫁妝,並將枕頭反覆評頭論足,故意說新娘手藝不好,並將枕頭砸向新娘。炕上的姑娘們緊緊護著新娘,將砸來的枕頭扔回去,雙方你來我往,十分熱鬧。最後,新娘被砸得吃不消了,只好揭開面紗,讓小伙子看她的面容。打開箱子,讓小伙子看她的嫁妝。
“號帽”與“蓋頭”
東鄉族早期主要從事以養羊為主的畜牧業,穿用羊毛紡線織成的褐衫和用羊皮製作的皮袍。到了近現代,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服裝原料和款式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布料大為增加。婦女多穿圓領、大襟、寬袖衣和長褲、套褲,盛裝之時則多著繡花衣、繡花裙和繡花鞋,頭戴包頭。男子穿寬大長袍,束腰帶,也有穿對襟無鈕長衫“仲白”的。

18世紀以後,伊斯蘭教逐漸成為東鄉族的全民信仰。由於宗教信仰的統一和長期與回、漢等民族的交往與雜居,東鄉族的服飾又產生了較大變化,逐漸與當地的回族服飾接近。其特點主要表現在頭飾上。男子一般戴被稱為“號帽”的白色或黑色的無檐小帽,婦女則多戴“蓋頭”。蓋頭是用紗、綢或絨布縫製而成的類似披風帽似的頭巾,一般長至腰際,戴上以後頭部及脖頸均被遮住,只露出面孔。其顏色依年齡而不同,少女及新婚少婦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黑色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現在,東鄉族的服飾簡潔而樸素。婦女多頭戴蓋頭,上穿寬身、大襟、右衽及膝衣,外套長坎肩。男子頭戴號帽,上穿對襟白布衫,外套短小的坎肩。腰間喜扎三角形繡花巾。節日、喜慶之時,仍有著長衫者。
東鄉族服飾的演進變化,反映了其社會經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變遷。
東鄉族的風俗

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縣

生育:過去的東鄉族女子生育視為污穢之事。如人生孩子,怕人知道,只在屋子裡倒上一堆土,生在土上,或生在毛坑、牲口圈中。產後婦女也不能得到很好休息,三、兩天后即下地做活,因此,產婦患病的很多,嬰兒死亡率很高。孕婦生產時,助產的一般是家裡年長的女性和女鄰居。胎衣、臍帶要洗乾淨後,挖個深坑埋掉。而且禁止男人進入生育坐月的房間。女人生產後,一般要由夫婿或小叔子到娘家通報生育訊息,娘家的母家即來探親。探親的時候,須帶白面饃饃,油香等禮物。探視產婦,稱之為“看月子”,要給產婦和嬰兒各送一套衣物。嬰兒出生以後,在尚未吃奶以前將阿訇請來給孩子取名字。阿訇不進產房,由家人將嬰兒抱出產房,阿訇念《古蘭經》,然後從《古蘭經》中選取名字。念經時先出現哪一位聖人的名字,就以這個聖人的名字命名。請阿訇起完名字以後,須請阿訇吃飯,散“哈吉雅”(錢),以示感謝。

割禮:東鄉族習俗,男孩12歲或13歲時要舉行割禮。“割禮”,穆斯林稱之為”遜奈“,是人生之途上必不可少的一項”聖行“之一,東鄉族相當重視割禮。割禮過後,便象徵著受禮的人已步入青年的行列,方可以娶親結婚。

禮儀:東鄉族人民十分注重禮節並且熱情好客。有客人到來,一家之主將率全家出門迎接。來客是穆斯林時,則要互致“色倆目”的問候。來客進正屋後,主人請客人上炕,上炕須脫鞋。女客可不脫鞋,男賓由男主人招待,婦女一概避而不出。男主人陪男客時,一般是站在桌旁給客人端飯添茶,自己不坐也不吃,以表示尊敬。女客則有女主人招待,女客可以與客人同坐同吃,女主人也不與男客會面,客人也不能進灶房,不許自己動手從缸或窖內舀水。東鄉人把尊重老人視為人品的標準,是晚輩做人起碼的品德。

食俗:東鄉族熱情好客,”吃雞尖“是東鄉人以雞待客的傳統禮節。東鄉人在宴席上吃雞十分講究,通常把雞的各個部位分成13個等級,按輩份吃相應等級的部位。在13個部位中,雞尖(雞尾部)最為尊貴,一般只有席間主客和年長者才有資格享用。

東鄉人招待貴客的隆重禮節。東鄉人的”端全羊“,並不是將煮熟的全羊端在席上,而是按全羊的部位,脖子、肋條、前腿、後腿、尾巴漸次用碟子送上,較講究的人家待客,有時還先把肺肝炒熟上菜,民間稱為”客巴布“。”前頭的客巴布比後頭的肉香“,這是東鄉族民間流傳的俗話。

平伙:雪天農閒時節,十幾個情投意合的小伙子聚集一起吃平伙,宰羊燉肉,大家邊吃邊聊,海闊天空,其樂融融。據說,這是東鄉族先民們早期狩獵時的一種吃肉習俗,流傳至今,相沿成俗。

沐浴:東鄉族是一個愛整潔、講衛生的民族。俗有”阿布得斯,是人身上的甲冑“的俚言,阿布得斯,指沐浴,有大淨與小淨之分。小淨每天都洗,保持口腔、鼻孔、耳朵、臉和手腳的乾淨,大淨一般一周洗一次,洗大淨多用吊桶。洗大淨前先洗小淨。爾後從右到左,從上到下依次淋洗。這樣洗3次,然後用潔淨的毛巾擦乾淨。未婚前的少年一般40天洗一次大淨。每逢古爾邦節爾德節、送葬都要洗大淨。在乾旱缺水的東鄉,水貴如油,生人登門要求換水洗大、小淨,即便是素不相識的過路人,也不能謝絕。

語言文字

東鄉語
東鄉語是東鄉族人民生產生活中交流的主要的交際工具。在東鄉族自治縣與東鄉族民眾雜居的漢族,有不少人也能流利地使用東鄉語。東鄉族幹部職工之間,除開會外,在生活中和執行公務時也多用東鄉語。在東鄉語區的國小,給低年級學生上課時還用東鄉語進行“雙語”教學。東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它與同語族的語言之間有明顯的語音對應關係,有相當數量的同源詞。在語法方面大部分語法範疇和語法形式是共同的,特別是句子結構基本相同。在同語族語言當中,東鄉語和土族語、保全語比較接近,但互相交流仍有很大困難。
東鄉語是由成吉思汗西征時帶回的中亞一帶的“撒爾塔人”(以突厥人為主,還有波斯和阿拉伯人)接受當時的“官方語言”——蒙古語而形成的,保留了中世紀蒙古語的一些特色和突厥語、波斯語以及阿拉伯語中的一些成分並在歷史發展中吸收了相當數量的漢語借詞,有比較明顯的突厥語底層印記。

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縣

東鄉語的辭彙由蒙古語族同源詞、漢語借詞和一些突厥語、波斯語、阿拉伯語詞組成。蒙古語族同源詞是東鄉語辭彙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基礎,絕大部分系反映日常生活的基本辭彙,如(用東鄉語實用記音符號標音)sara(月亮),kun(人),kha(手),morel(馬),tawun(五),chighan(白),ire(來),mejie(知道)等。漢語借詞是除同源詞之外東鄉語中數量最多的詞,凡新生事物幾乎均用漢語借詞表達。較早期的漢語借詞如。cha(茶),liengie(連枷),hantan(汗衫),be(百),honshan(皇上);近期的漢語借詞如shuji(書記),gonbo(廣播),qiche(汽車)等。突厥語中的詞也屬反映口常生活的基本辭彙,如dan(牆),orou(杏子),kenchi(麻),sizhagvan(鼠),TASHI(石頭),baer(錢),tuman(霧),bagva(蛙)等。波斯語的詞也大多屬基本辭彙asiman(天),zemin(地),biemar(病,毛病),banda(晨禮),huda(真主)等。阿拉伯語的詞大多是反映宗教內容的,有些也屬基本辭彙,如alen(宇宙),mechi(清真寺),zhuma(聚禮日),shaitan(鬼),dunya(今世),ruhher(靈魂),hharamu(禁止的),qida(經書)等。還有個別藏語的借詞,如:zhanghei(狼)等。
新中國成立前.東鄉族識漢字者極少。由於宗教信仰的需要,他們中念經、學習阿拉伯文經典者較多,但精通阿拉伯語言和文字並能用於交際者少之又少。作為書面的交際工具,東鄉族人從300年前開始用“消經”,即用阿拉伯字母拼寫東鄉語或漢語的文字。拼寫東鄉語的叫“東鄉語消經”,即東鄉族“消經”文字;拼寫漢語的叫“漢語消經”,即回族“消經”文字。“消經”文字主要用於通作、記事、記賬、拼寫宗教知識、記錄民問詩歌等。其書寫習質與阿拉伯文一致,但比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多幾個字母,基本上以音節為拼寫單位。新中國成立後東鄉族學習和使用漢語、識漢字者增多,其書面交際也隨之越來越多地使用漢字,但用“消經”通信、學習宗教知識者仍不乏其人。
1998年,東鄉族學者馬國忠陳元龍為編纂《東鄉語漢語詞典》,以漢語拼音為基礎擬訂了《東鄉語實用記音符號(試行方案)》。甘肅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辦公室經多方、反覆徵求意見、召開座談會後審定通過了該記音符號方案,於1999年初正式行文。2001年,第一部《東鄉語漢語詞典》出版。2002年9月,在編寫東鄉語記音符號教材和用記音符號編寫雙語教材等工作的基礎上,東鄉族自治縣在那勒寺國小開展了藉助東鄉語學習漢語的雙語教學實驗,取得了顯著效果,探索出了一條有效提高東鄉族教育質量的新路子。

中國城市一

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誌,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同時,城市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

甘肅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