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縣

彌勒縣

彌勒縣位於雲南省東南部,紅河州北部,素稱紅河州“北大門”,南抵國家級開放口岸河口316公里,縣內交通四通八達,昆河公路縱貫腹地93公里,滇越鐵路沿西境跨越78公里,具有良好的區位和交通優勢。

基本信息

彌勒概況

彌勒縣彌勒縣
彌勒縣位於雲南省東南部,是紅河州的北大門,轄區國土面積4004平方公里,北依昆明市石林縣、南接本州開遠市、東鄰文山邱北縣、西連玉溪市華寧縣,處於昆明、箇舊、開遠三個城市和滇中滇南兩個經濟區的結合部,全縣轄10鎮3鄉,129個村民委員會,7個社區居委會。全縣公路擁有量1749公里,公路密度為43.7公里/百平方公里,縣鄉公路通暢率和鄉村公路通達率達100%,村至自然村間的通達率為94.8%。公路線距昆明143公里、距蒙自140公里,昆河公路縱貫腹地93公里,滇越鐵路沿西跨境78公里,是兩廣來我州進昆明的重要交通樞紐,具有良好的區位和交通優勢,對開發本地資源,加強內引外聯,發展橫向經濟聯合,開闢經營門路,廣聚各方財源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彌勒縣兩漢時東北部屬牂牁郡同並縣、西南部屬益州郡律高縣。南詔及寧大理時為彌勒部,至元十二年(1275)改為彌勒州,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改為彌勒縣,隸廣西直隸州。民國時期仍稱彌勒縣,1953年設立彌勒彝族自治區,屬宜良專區。1954年劃歸蒙自專區,1955年,改為彌勒彝族自治縣。1957年,改為彌勒縣,隸紅河州。

彌勒縣居住著漢、彝、傣、苗、回、壯等民族,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縣份。縣域地處低緯高原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礦產資源,盛產糧食、烤菸、甘蔗、油菜籽、生豬等,其名優產品有紅糖、白糖冰糖風吹豆豉、優質蜂蜜、優質烤菸等,有“糧倉”、“蔗糖之鄉”和“烤菸之鄉”的美譽,近年發展壯大的又一產業釀酒葡萄為走紅市場的“雲南紅”、“神泉”乾紅葡萄酒提供了優質原料。

協民眾之合力:彌勒縣現有總人口49.2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35萬人,占總人口的88.08%。居住著漢、彝、傣、苗、回、壯等21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41.42%,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縣份。彌勒歷史悠久,從有記載至今已有2120年的歷史。早在西漢時即公元前116年就有記載,元代27年即公元1290年正式設州,用彌勒命名,乾隆35年即公元1770年改州為縣,沿迄至今。1953年成立彌勒彝族自治縣,1957年成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後撤消自治縣。多年來,各民族在長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互相幫助,互相依存,共同發展,全縣保持著黨群、乾群團結和各民族大團結的良好氛圍。

具煙糖之基礎:彌勒縣的壩區和河谷地區占全縣國土面積4004平方公里的15%,大大高於全省6%的平均水平。彌勒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海拔最高在東山金頂山,為2315米,最低在江邊河谷,為862米;年均雨量990.4毫米,年均氣溫17.20C,最高氣溫36.10C,最低氣溫-4.60C,光照充足、有效溫期長;霜雪日短,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適宜各種動植物生長。是我省煙、糖的主要產區。盛產優質烤菸,虹溪烤菸為雲煙中的上品。2003年種植烤菸12萬畝、甘蔗7萬畝,占全縣54萬畝耕地的近35%。

藏煤電之資源:彌勒縣資源豐富,尤其是能源資源儲藏豐富,全縣僅煤炭儲藏量就達10億多噸。全縣大中小型水庫百餘座,水能蘊藏量54.5萬千瓦,可開發能量42.15萬千瓦,南盤江上僅雷打灘、糯租兩處就有18萬千瓦可開發。南盤江環繞縣境西、南和東部,主要河流禹門河、白馬河、花口河匯為甸溪河縱貫全境入南盤江,水資源總量13.16億立方米,庫塘蓄水1億立方米左右,正在建設投資2.3億元、年調節水量上億立方米的雨補水庫,水能蘊藏量大,發展水電事業條件優越。

蘊旅遊之潛富:彌勒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近年彌勒縣旅遊業有了巨大發展,形成了集自然、人文、民俗觀光為一體的“六個一”格局,即游一個洞——彌勒白龍洞;拜一尊佛——錦屏山風景區19.99米高的彌勒大佛;喝一口酒——雲南紅葡萄酒;抽一支煙——紅河牌香菸;跳一曲舞——蜚聲中外的阿細跳月;洗一個澡——梅花溫泉澡。

各類礦產資源遍布全境,已探明的原煤儲量9億餘噸,磷鐵礦褐鐵礦量近6億噸,具有較好的開發前景。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自然景觀以地下奇觀白龍洞為代表,其景點密集、景觀奇異、規模宏大而著稱省內外,溫泉地熱和民族風情旅遊資源豐富,以彌勒寺、慈雲洞、禹門寺為代表的古蹟禪寺,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

彌勒縣彌勒縣
積文化之深韻:彌勒是一塊“人傑地靈,文化璀璨”的南滇福地,在這一片風水寶地上孕育和生活過明末兵部尚書楊繩武,清末巨商王熾,世界級大數學家熊慶來,著名抗日將領、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沖等聞名遐邇的一代英傑。古滇名士、大觀樓長聯作者孫髯翁最終也長眠於這塊熱土;誕生了蜚聲中外的優秀民族舞蹈《阿細跳月》,古老神秘的阿細祭火阿細先基,幽情古樸的阿哲大跳、阿哲鼓舞,還有錦屏山、白龍洞、猴子箐、楊公祠、大樹龍潭、慶來公園、誕湖泉生態園等人文、自然景觀引人入勝,美不勝收,以彌勒寺、慈雲洞、禹門寺為代表的古蹟禪寺,積澱著深厚燦爛的彌勒文化。

擁生物之多樣:近年來,彌勒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多樣化的生物開發與創新產業得到蓬勃發展。種植葡萄面積達到4.2萬畝,葡萄酒產值近1億元;種植燈盞花3000多畝並顯初步效益;種植生物藥材薯蕷2500畝,產值達350多萬元;種植亞麻8600畝,原莖產量達258.6萬公斤,亞麻種子達36326公斤,畝產值達到416元,實現農民增收120多萬元。(彌勒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加強)正因為擁有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譽滿州內外的“糖倉”、“煙倉”之美稱,特別是葡萄產業崛起後又被稱之為“東方波爾多”和“葡萄酒城”,使該縣的特色經濟有了長足發展。

地理位置

彌勒縣地處雲南省中部偏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端;位於東經103°04″-103°49″,北緯23°50″-24°39″之間,北依昆明,南接開遠,東鄰文山,西接玉溪。縣城彌陽鎮距省會昆明143公里。

地貌情況

彌勒縣彌勒縣
境內東西多山,中部低凹,地勢北高南低,在群山環抱中,形成一狹長的平壩及丘陵地帶,山脈河流趨向多由北向南。西部石山碎布,間有成林的喬木、灌木;東部山嶺表層多為風化土壤,廣為草叢,灌木和喬木林覆蓋;山嶺之間有谷地,耕地多散布於谷地和平壩中.最高海拔2315米,最低海拔870米。

縣境南北長約78公里,東西寬約50公里,國土面積4004平方公里。境內有三個大壩子,即彌勒壩(土地面積230.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2萬畝),竹朋壩(土地面積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1萬畝),虹溪壩(土地面積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9萬畝).另有10平方公里以下小壩14個,面積389平方公里。全縣2002年年末總耕地面積53.1萬畝。其中:水田16.62萬畝,占31.2%,旱地36.59萬畝,占68.8%,農民人均占有耕地1.24畝。

氣候情況

彌勒縣地處亞熱帶,接近北回歸線。主要農業區光熱條件好,多年平均氣溫17.3℃,年日照時數2176.4小時。
由於境內地形多樣,在海拔1600米以下,年平均氣溫16-19.7℃的壩區,河谷地帶,屬南亞熱帶或中亞熱帶氣候;海拔在1600米至2000米,年平均氣溫15-16℃的山區屬北亞熱帶氣候,海拔在20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12.5-14℃的東山等少數地區,具有暖溫帶氣候特點,立體氣候明顯。

行政區劃

彌勒縣彌勒縣公路
行政區劃

彌勒縣轄9個鎮、2個鄉:彌陽鎮、新哨鎮、虹溪鎮、竹園鎮、巡檢司鎮、西一鎮、西二鎮、西三鎮、東山鎮、五山鄉、江邊鄉;東風農場。

歷史沿革
2000年,彌勒縣轄6個鎮、8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9564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彌陽鎮78426新哨鎮54275虹溪鎮42564竹園鎮55998朋普鎮48142巡檢司鎮30065彌東鄉41729衛瀘鄉10250西一鄉25560西二鄉37379西三鄉22712五山鄉17246東山鄉18012江邊鄉13284
2003年3月28日,雲政復[2003]24號:撤銷彌勒縣彌陽鎮、彌東鎮,設立彌陽鎮。
2005年,彌勒縣撤銷彌陽鎮和衛瀘鄉,設新的彌陽鎮;撤銷竹園鎮和朋普鎮,設立新的竹園鎮。

經濟發展

彌勒縣紅河捲菸廠
彌勒縣現有總人口49.2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35萬人, 占總人口的88.08%。居住著漢、彝、傣、苗、回、壯等21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 全縣總人口的41.42%,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縣份。彌勒歷史悠久,從有記載 至今已有2120年的歷史。早在西漢時即公元前116年就有記載,元代27年即公元129 0年正式設州,用彌勒命名,乾隆35年即公元1770年改州為縣,沿迄至今。1953年 成立彌勒彝族自治縣,1957年成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後撤消自治縣。多年來, 各民族在長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互相幫助,互相依存,共同發展,全縣保 持著黨群、乾群團結和各民族大團結的良好氛圍。 具煙糖之基礎:彌勒縣的壩區和河谷地區占全縣國土面積4004平方公里的 15%,大大高於全省6%的平均水平。彌勒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海拔最高在東山 金頂山,為2315米,最低在江邊河谷,為862米;年均雨量990.4毫米,年均氣溫 17.20C,最高氣溫36.10C,最低氣溫-4.60C,光照充足、有效溫期長;霜雪日短,擁有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適宜各種動植物生長。是我省煙、糖的主要產區。盛產優質烤菸, 虹溪烤菸為雲煙中的上品。2003年種植烤菸12萬畝、甘蔗7萬畝,占全縣54萬畝耕地的近 35%。

歷史文化

彌勒縣名,許多人望文生義,認為是因縣城北錦屏山彌勒寺而得名。其實,它是由古代少數民族部落酋長之名演變為地名的。清康熙《彌勒州志》載:“彌勒,唐虞,南交昧谷之交。夏、商梁州州域。周合於雍。戰國屬楚滇國地。秦通置吏。漢益州域牂牁郡地。蜀漢屬興古郡。晉屬寧州,隋屬牂牁。唐黔州都督府。宋彌勒部些莫徒蠻之裔彌勒居之,故名其彌勒部。”
《元史。地理志》載:“彌勒州在路(廣西路)南,昔些莫徒蠻之裔彌勒得郭甸、巴甸、部籠甸而居之,故名其部曰

彌勒縣彌勒縣
彌勒。”

南詔、大理國時期,今滇東地區出現了37個烏蠻部落,其中一部的酋長名稱彌勒,後來人們即稱該部為“彌勒部”。元憲宗七年(1257),元朝於彌勒部生息地區設定千戶所時,因襲了彌勒部的名稱,謂之彌勒千戶,至元二十七年(1290)改千戶所為州。元朝滅亡,明軍平定雲南後,沿設彌勒州。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改為彌勒縣,相沿至今。

彌勒是一塊“人傑地靈,文化璀璨”的南滇福地,在這一片風水寶地上孕育和生活過明末兵部 尚書楊繩武,清末巨商王熾,世界級大數學家熊慶來,著名抗日將領、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沖等聞名遐邇的一代英 傑。古滇名士、大觀樓長聯作者孫髯翁最終也長眠於這塊熱土;誕生了蜚聲中外的優秀民族舞蹈《阿細跳月》 ,古 老神秘的阿細祭火、阿細先基,幽情古樸的阿哲大跳、阿哲鼓舞,還有錦屏山 、白龍洞、猴子箐、楊公祠、大樹龍潭、慶來公園、誕湖泉生態園等人文、自 然景觀引人入勝,美不勝收,以彌勒寺、慈雲洞、禹門寺為代表的古蹟禪寺, 積澱著深厚燦爛的彌勒文化。 擁生物之多樣:近年來,彌勒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多樣化的生 物開發與創新產業得到蓬勃發展。種植葡萄面積達到4.2萬畝,葡萄酒產值近1億 元;種植燈盞花3000多畝並顯初步效益;種植生物藥材薯蕷2500畝,產值達35 0多萬元;種植亞麻8600畝,原莖產量達258.6萬公斤,亞麻種子達36326公斤 ,畝產值達到416元,實現農民增收120多萬元。 (彌勒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加強) 正因為擁有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譽滿州內外的“糖倉”、“煙倉”之美稱,特別是葡萄產業崛起後又被稱之 為“東方波爾多”和“葡萄酒城”,使該縣的特色經濟有了長足發展。

彌勒美食

彌勒縣風吹豆豉
彌勒風吹豆豉

風吹豆豉是雲南省彌勒縣的傳統名食。相傳,清朝年間,住在縣城的彭正明氏按祖傳製作方法,加工風吹豆豉出售,在當地聲譽很高。因靠自然發酵風乾,故名風吹豆豉
。1958年該縣醬菜廠,組織大量生產,暢銷省內外,深受用戶的歡迎。年產量300噸。

風吹豆豉製作方法獨特,也得益於彌勒的優越水質和氣候條件。製作時間在冬春兩季,氣候乾燥,此時溫度、濕度適合微生物生長,自然風力也大,是生產豆豉的最佳季節。它選用優質黃豆為主料,經選洗、浸泡、煮熟後,發酵風乾成坯,然後將坯打散,加入糖、鹽、八角、辣椒粉等配料,入池醃製,一般兩個月後即為成品。風吹豆豉外觀桔紅油亮,顆粒分明,香辣回甜。若用油脂炒食,更是味美無窮。

彌勒特產

彌勒縣居住著漢、彝、傣、苗、回、壯等民族,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縣份。縣域地處低緯高原,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礦產資源,盛產糧食烤菸甘蔗、油菜籽、生豬等,其名優產品有紅糖、白糖、冰糖、風吹豆豉、優質蜂蜜、優質烤菸等,有“糧倉”、“蔗糖之鄉”和“烤菸之鄉”的美譽,近年發展壯大的又一產業釀酒葡萄為走紅市場的“雲南紅”、“神泉”乾紅葡萄酒

彌勒縣彌勒滷雞
提供了優質原料。 

彌勒滷雞

彌勒滷雞色、香、味、形俱佳,一點也不誇張。它選料精良,非剛打鳴的土公雞不要;加工方法獨到,滷料多達20多種,還有傳統的“秘方”輕易不示人,最重要的是滷料的比例,多一錢則多,少一錢則不及。它佐以的蘸水也不同凡響,青韭白蔥玉蒜黃姜……小小一碗竟盛著赤橙黃綠青藍紫,讓人嘆為觀止。當一盤坎切裝盤後的滷雞端到你面前時,一定讓你胃口大開。還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配料的卷粉、米線的加工用料也是選自本地一種傳統優質稻米。彌勒縣城的10多家滷雞店鋪,每天加工出的滷雞800隻左右,都一銷往外地。 

旅遊景點

彌勒縣泡溫泉摘葡萄
泡溫泉

到彌勒玩,一定不能錯過人工生態湖,因為在生態湖邊有著遠近聞名的生態湖溫泉。溫泉很平民化,價格不高,條件也不錯,總之是個休閒放鬆的好去處。除了泡溫泉,還可以去距離生態湖不遠的東風農場看看,有許多品種的葡萄可以品嘗,沿路還能買到新鮮實惠的野生菌。

吃:生態湖景區周圍有許多小吃,例如炸洋芋木瓜水,還有彌勒知名的滷雞米線,味道好極了。

住:在彌勒縣城有賓館酒店,私密性非常好。該縣的許多私人旅館,到了周末生意也很火,40—50塊錢一間的標間,物超所值。

溫馨提示:不用自帶毛巾和洗浴用品,這裡可以免費提供。

價格:28塊錢可泡18種不同的香薰池,山腳下還有許多鴛鴦池以及家庭池,60元/人可泡90分鐘,可以容納4個人,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喜歡要求工作人員調溫度,水是一泡一換。

交通:如果是自駕車前往,可走昆石公路,從半截河出口出去(也有標誌是紅河方向),全程單邊約130公里,昆石公路段過路費35元;如果是坐車去的話,可到東站,乘坐巴士,票價33元/人,約2個鐘頭可到彌勒,到彌勒客運站後,有公共車可以直達生態湖公園;如果是打車的話,起價4塊錢。

螢幕山彌勒寺

彌勒縣彌勒佛像
錦屏山距離彌勒縣城10公里。山門上方,懸掛著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寫的"彌勒寺"寺名。踏著一千九百九十九級台階,步入規模宏偉、氣象萬千的錦屏山風景區,但見綠蔭疊翠,清泉潺潺,鳥語花香。山腰紅牆黃瓦處,殿宇恢宏,飛雲流霞,青煙裊裊。據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師言,彌勒的錦屏山與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華山、江蘇的錄山、賓川的雞足山同為七大華夏名山,其間的彌勒寺院與文殊寺院、普賢寺院、觀音寺院、地藏寺院、如來寺院、迦葉寺院同為九州佛教大叢林。數百年來,錦屏山--彌勒寺香火不斷,是滇東南聞名遐爾的佛教勝地。錦屏山又名翠屏山,山雖不高,但山形獨特,鍾靈毓秀,錦屏瀉玉;氣勢磅礴,泉流山半。粗看像一道巨大的屏風,呵護著美麗富饒的峨山甸水,細看則像一尊神工造化的彌勒大佛,結跏趺坐,護佑眾生,在這與佛同名的彌勒縣,儼然一座名副其實的"彌勒佛山"。歷為彌勒名勝之首。錦屏山上的彌勒寺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正史清乾隆《彌勒州志》載:"錦屏山:城北二十里,上有玉皇閣,下有彌勒寺。"《新纂雲南通志》云:"天啟六年有僧如玉得地錦屏,募資興建彌勒寺,州內佛教盛行。"彌勒寺於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竣工,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座落於縣城北郊風景秀麗的錦屏山上,寺院分東殿、西殿、玉皇殿(上殿)、下殿,有祖堂、觀音樓、天府、地獄等,因塑有彌勒佛為供奉主佛故名。當時有僧數百,除修行外還耕作,兼營釀造、榨油。時有寺廟田,如布王戈、馬龍、土木基等村均屬佛寺山莊,每年收租數百石。寺南大照壁上有唐代書法家狂草書寫的"飛雲流霞"四個大字,筆力蒼勁、流利,堪稱佳作。壁下從岩縫中噴出一股"佛泉",傳說飲此水可祛病消災、延年益壽。歷代名人、教徒、香客、善男信女到此朝拜觀光者,大都丟銅錢入泉眼後飲水祈福。古人留下了"青飛岩下水,綠覆樹頭天"的佳句,有"錦屏瀉玉"之美稱。清乾隆皇帝御賜寺政三寶:金漆托盤、檀香木雕佛像、清潔佛珠,一時聲名大振,善男信女朝拜如流,騷人墨客亦常到此遊憩,他們或狀物言志,或即景抒情,留下了不少詩章。清鹹同年間,遭兵燹之災,寺廟殘破。後歷經多次重建,修葺,方保綠水青山之錦屏。民國民間,無奈戰亂兵痞襲擾,僧尼散盡,殿宇傾頹。1958年,東、西殿曾一度作廊,後在風雨飄搖中倒塌。寺院廟宇所剩無幾。1987年至1990年,首次對彌勒寺(現今的大智院)掃按原規模仿建,使大平盛世的一樣香火裊裊不息。1994年以來,佛教界遵依廣大佛教信徒的心愿,主導由佛教協會向民間和企業募集資金對彌勒寺的廟宇、佛像進行復建改造。1999年12月,高19.99米、世界上最大的彌勒大佛在錦屏山的心臟部位建成,它既體現了佛中有佛的意義,又標誌著錦屏山風景區經風歷雨數百年後展開迷人慈祥的笑顏:大肚能容天下事,慈心永護世間人。經過復建改造的錦屏山--彌勒寺,擁
彌勒縣彌勒縣
大佛、大運、大雄、大智四院之宏闊,集彌勒強巴相、彌勒仙光相、彌勒布袋相、彌勒天冠相之絕致,遂成"彌勒道場"之大寺;錦屏山呈大叢林之恢宏,托19.99米大佛之高大,延一千九百九十九道台階之綿長,顯千年梯田、百年古樹、潺潺清泉之靈秀,遂成"旅遊勝地"之大觀。登臨錦屏仙山彌勒佛境,彌勒縣城及一馬平川的萬畝平疇盡收眼底,讓人既心智頓開,思接廣遠;又煩惱頓消,心曠神怡。每年春節和正月初九廟會等傳統節日,上山進寺的香客、朝拜的信徒、觀光的旅行者絡繹不絕。到彌勒縣,游彌勒寺,拜彌勒佛,領略佛教文化、儒家文化、民族文化和諧共處之大觀,成了許多人的一大快事。 

巍巍錦屏,悠悠古寺,縣名彌勒寺名彌勒佛名彌勒,這一世間惟一的奇妙異境,集於南滇一地,實屬稀罕。其間的因果,自古以來在民間流傳著不少美妙的傳說。相傳南北朝年間的一天,大智大慧的如來佛祖,夢見中國南方有一座山峰極像端坐著的彌勒佛,便派彌勒佛菩薩四海巡查,尋找這塊吉祥靈地傳經布道,彌勒菩薩依夢所示,雲遊南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彌勒菩薩踏遍了千山萬水。一日,來到一個“彌勒”的部落領地,十分疲憊的彌勒菩薩便在一座叫錦屏山的對面路旁樹下小憩,困盹中見一個很像自己的佛微笑著走來。彌勒菩薩驚醒後,忽有所頓司,便展眼一看,只見對面的錦屏山儼然似自己悠悠而坐。嗬,好一片靈光佛地!彌勒菩薩便在此地駐定下來,四處傳經,弘揚佛法,教化眾生。數年後,彌勒佛才又去雲遊四海。他走後,當地的僧眾十分懷念他,便募集資金建起寺廟專門供奉彌勒佛,定名彌勒寺。也就有了縣名因佛名由來的傳說。然而,窮本溯源,彌勒縣之名並非來於佛教,而是起源於古代部落首領的名字。據記載,唐代今縣地為南詔國巴甸、布籠甸一帶,其首領的名字叫彌勒,故名其部為彌勒部。元憲宗七年(1257年),彌勒部歸附元政權,至元十二年(1275年)設彌勒千戶於此,元二十七年(1290年)改彌勒千戶為州,稱彌勒州,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為彌勒縣,相沿至今。但是,也許是自然力與天意的使然,自修彌勒寺於縣境之錦屏山,佛教就在這塊土地上興盛起來。按佛法所云,諸事因緣而生,彌勒縣之名源於彌勒部,彌勒寺之名本於彌勒佛,寺與縣與佛同名之結合,因彌勒而彌勒,正應了一個"緣"字。這就使彌勒縣與彌勒佛之間有了種種美妙的傳奇故事,就有了"所說彌勒,即非彌勒,也是彌勒"之奧妙。

三代一品坊

彌勒縣三代一品坊
“三代一品”坊位於彌勒縣虹溪鎮東門街正中,民間俗稱“綠牌坊”。歲月悠悠,這座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建造石牌坊歷經百年風雨,依然亭亭玉立,向世人展示她那無倫比的英姿。

“三代一品”坊系清未虹溪人王熾所建,那是皇帝為表彰王氏功勳特別封賜的。後人多知王熾是當時富甲全滇的一代巨商,卻不識他一生一世為國分憂,為民解難的蓋世奇功,一旦熟諳其人其事,面對這雄偉壯麗的石坊,我相信任何人不能不肅然起敬。

在王熾作古近百年之時,終於有一天,“三代一品”坊前來了幾位重要人物,面對這傲岸的石坊,他們是那樣敬仰,那樣虔誠,在昂首觀瞻一番牌坊的雄姿之後,仔細研讀著坊柱上的楹聯,品出了箇中之精髓。王熾者,既非文官,亦非武將,而被皇上誥封“三代一品”,其精在為仁而富,富而大仁;神在心繫國家,義為鄉梓。

王熾的後人們是幸運的。在他作古近百年時,恰逢盛世。當年王熾一生奮鬥未能意的事業,今天成了天經地義、民心所向的時代潮流;當年王熾雖有非凡的膽識,卓越的才幹,卻也只能孤單拼搏,如今為了祖國的振興,是政府統率國民同奔。王熾若能活在當今,不知將建多少商號,票號?而生活在一代巨賈王熾故鄉的現代人們,在這高大的石坊下,不知得到多少啟迪?

“三代一品”坊,記錄著王熾拼搏奮發的一生,鐫刻著王熾懷國念家的數不勝數據和義舉……

在中國獨具特色的各種古曲建築中,坊可謂具民族風格的一類,“三代一品”坊就其造型、體量、工藝都令人嘆為觀止。它雄奇偉岸,像頂天立地的英雄,又秀麗端莊,似丰姿綽約的麗人。清晨,它最先迎來東方冉冉升起的一輪朝陽,傍晚,它又最後一個揮手送別落日的餘暉。日日夜夜,年年月月,一品坊啊,經歷過多少風霜雪雨,才鑄造成你這錚錚傲骨,披戴了多少日月星辰,才塑就你這百年不衰的勃勃英姿。百年滄桑,時勢變幻,你卻依然那樣頂天立地,迎日送月。人為一品,坊為一品,一品坊,你永遠是那樣當之無愧……

相關新聞

彌勒縣彌勒縣
興國培育杜鵑花進入2008北京奧運場館綻放喜迎世界來賓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想到自已精心培育的杜鵑花現在已經擺放在北京奧運會體育場館內外,喜迎世界各地賓朋時,北京奧運會花卉供運商王南方這幾天顯得格外激動。

記者見到王南方時,他正在花棚里查看杜鵑花的長勢情況,不放過任何一盆花卉,那股認真勁就好像是對待自已的孩子。在和他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他與杜鵑花聯繫在一起也是一個偶然。

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在2005年的一次花博會上,自已的栽種的杜鵑花競然獲得了銀獎,並從此與奧運結下了不解之緣。

為了讓自已的杜鵑花能夠以最佳的狀態裝扮奧運,王南方更是費盡了心思,他有時盯著眼前蘑菇型的杜鵑花,一想就是好半天。當時,他已在杜鵑花型設計、花期調控、花色變異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較大突破,人工控制花期也已非常嫻熟。


雲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述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79個縣、29個自治縣。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昆明市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霑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紅塔區 | 江川縣 | 澂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衝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昭通市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 | 箇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