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澗彝族自治縣

南澗彝族自治縣

南澗彝族自治縣(簡稱南澗縣)位於雲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端,地處大理、臨滄、普洱三州(市)五縣的結合部。初名“濮賧”,唐朝蒙舍詔時,因南澗地處所屬政區南部,夾澗水之間,故名南澗。 南澗縣東接彌渡縣,南毗景東縣,西望鳳慶縣,西南鄰雲縣以瀾滄江為界,北界巍山縣。至2013年,南澗縣轄5鎮3鄉,面積1731.63平方千米;總人口為22.31萬人。 南澗縣旅遊資源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主,主要有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碌摩山古寺、石洞古寺、白雲古寺、李文學就義遺址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西漢時屬益州郡,東漢時屬永昌郡,蜀漢時屬雲南郡,唐初屬陽瓜州,南詔時屬蒙舍賧,宋時屬天水郡。元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年)始建縣,稱名定邊縣,屬鎮南州。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革定邊縣改為鄉,仍屬鎮南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復置定邊縣,屬楚雄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裁定邊縣,歸蒙化府。民國屬蒙化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1960年屬巍山縣。1961年10月由巍山縣分出籌建南澗縣。1963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南澗縣,1965年11月27日成立南澗彝族自治縣。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南澗縣轄5鎮3鄉,共有80個村(居)委會。其中:南澗鎮轄14個村(居)委會;寶華鎮轄10個村委會;公郎鎮轄14個村委會;小灣東鎮轄7個村委會;擁翠鄉轄7個村委會;樂秋鄉轄7個村委會;碧溪鄉轄8個村委會;無量山鎮轄13個村委會。

自然環境

南澗縣北靠著東亞大陸、

南澗彝族自治縣南澗彝族自治縣
南近熱帶海洋,處於中國西部熱帶海陸季風區域,氣候隨海陸季風的進退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從而形成乾濕季節分明,四季氣候不明顯,雨熱同季的低緯山地季風氣候。在此基礎上,因受地形和高大山脈走向影響,使光、熱、水等氣象要素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產生再分配,因而還呈現山“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和區域氣候。年平均氣溫19.7℃,年極端最高氣溫34.6℃,年日照時數2480.0小時,年降雨量597.0㎜。

南澗縣國土面積1738.60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99.3%,平壩占0.7%;耕地占7.72%(旱地占82.7%、水田占17.3%),林牧業用地占84.17%,水域占1.4%,難以利用的土地占6.71%。土地資源的特點是山地占絕大多數,耕地資源有限,土壤類型較多,宜種植物較廣,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面大,山高缺水,水土潛力難以充分發揮。土壤資源有棕壤、黃棕壤、紅壤、紫色土、石灰(岩土)、沖積土、水稻土、鹽土8個土類,分為16個亞類、34個土屬、66個土種、10個變種。年末耕地面積12290公頃。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3年末,南澗縣總人口為22.3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81萬人,占總人口的93.3%;非農業人口1.5萬人,占總人口的6.7%;男性人口為11.47萬人,占總人口的51.4%,女性人口為10.84萬人,占總人口的48.59%。

民族

截至2013年末,南澗縣有漢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壯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景頗族、瑤族、藏族、布朗族、滿族、土家族、獨龍族等19種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11.13萬人,占總人口的49.89%。

經濟

綜述

2013年,南澗縣國民生產總值實現375925萬元,同比增長11.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2153萬元,增長7.0%;第二產業增加值137448萬元,增長8.8%;第三產業增加值136324萬元,增長16.8%。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7.2:36.6:36.2。

第一產業

2013年,南澗縣第一產業總產值達到193625萬元,同比增長15.0%。其中:農業產值75025萬元,增長8.5%;林業產值45364萬元,增長35.6%;牧業產值68038萬元,增長10.0%;漁業產值1966萬元,增長38.4%;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3232萬元,增長10.5%。糧食總產量114476噸,烤菸產量7850噸,茶葉產量4260噸,水果產量3661噸,泡核桃產量11174噸;至2013年末,生豬存欄217571頭,大牲畜存欄119110頭,山綿羊存欄80108隻;水產品產量2000噸;2013年,肉類總產量達到35161噸,增長3.5%。

第二產業

2013年,南澗縣工業總產值達到347310萬元,同比增長16.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88254萬元,增長11.1%;規模以下工業產值159056萬元,增長22.3%;實現工業增加值110557萬元,同比增長6.5%。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8774萬元,增長33.2%。其中,建築業投資完成27853萬元,減少12.8%。

第三產業

2013年,南澗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04843萬元,同比增長14.4%。從行業看,批零貿易業完成87528萬元,增長15.5%;餐飲業完成10993萬元,增長7.2%;住宿業完成6322萬元,增長14.0%。完成郵電業務總量8480萬元,增長2.2%。至2013年底,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07620萬元,增長14.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74563萬元,增長16.2%;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321034萬元,增長13.3%。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3年末,南澗縣有普通高中2所,職業高中1所,初級中學12所,國小81所,教學點12個。有幼稚園27所,其中公辦1所,民辦26所。
南澗縣學校主要有南澗一中、南澗民中、南澗職中、南澗縣示範國小、麻栗國小、無量山鎮中學等。

文化

截至2013年末,南澗縣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年內文藝演出96場。總藏書量39471冊。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9.06%,有線電視入戶率20.0%。

衛生

截至2013年末,南澗縣有衛生機構24個,其中醫院有11個。床位556張。有職工418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56人。平均每千人擁有病床2.5張,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6人。

體育

2013年,南澗縣在州級及以上比賽中獲獎牌14枚,其中金牌9枚、銀牌4枚、銅牌1枚。舉行運動會6次,參加體育活動人數達到9.7萬人。

城市建設

南澗彝族自治縣烤菸大田
道路建設工作。解放初期,南澗縣城僅有東街、西街、丁字街3條街道,寬4—5米;8條小巷,寬3米,均為粘土路面。1978年修建新正街;1989年,縣城已有瀝青路長2320米,混泥土路長576米。八十年代末期,縣城建設作了總體規劃,縣城新區沿城邊214國道線發展,街道建設速度加快。1990年開始,南澗縣城街道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1991年—1993年,投資296.81萬元,開始第一期街道建設工程,拓建縣石油公司至縣醫院長2270米、寬20米混泥土街道和縣勞動服務公司至縣政府長200米、寬5米混泥土街道;新建、擴建縣勞動服務公司至飲食公司、電影公司至種子站長511.50米、寬20米的混泥土街道。1994年,第二期街道建設擴建了安定街和振興路圓房子至華東飯店段的混凝土路面,這一期街道建設基本上完成了振興路的大部分工程。1995年新建工人路、迎賓路、富民街延伸段、食品公司橫街南段共530米,投資128.88萬元。1996年,第三期新建富民街(軍供站至農貿市場)、中興路和仁和路(養護段至建行),按期完成了三條街道建設工程任務。1998年,先後擴建了富民街(農貿市場至財政局)、博愛路仁和路(建行至214國道)和文體路,完成了全長940多米,建築面積1.60萬平方米,總投資300多萬元的第四期街道建設任務。2000年,按計畫完成了縣城新區第五期街道建設擴建了富民街延伸段從財政局至檢察院長460.8米,寬40米的縣城主大街和彩雲路以及振興南路的醫藥公司至燃料公司段,總計長1070米,面積3.57萬平方米,11萬立方米的路基回填任務。2002年投資210萬元,新建茶廠路延伸段,面積11287.3平方米。2003年7月,確立了縣城發展目標定位及縣城建設思路,緊緊圍繞南澗河改造,景觀河建設為中軸線,以民族特色為重點,開創性建設縣城組織實施了第六期街道建設,修建四十米大街延伸段(檢察院至現修好的混凝土端頭)、彩雲路、幸福路、吉祥路、民生巷、民通巷、民興巷、慶河巷、振興南路燃料公司至吉祥路及政府機關辦公區內部道路等工程,道路面積約40460.94平方米,總投資1000萬元。2004年,投資22萬元更換了縣城行道樹,縣城綠化、美化、亮化有了明顯改觀;建設紅橋市場,修建了總長345米,總建築面積為5976平方米的市場街道建設。2005年,為了迎接“四十年縣慶”的到來,完成縣城老城區道路改造建設工程,投資37萬元,修建長595米的混泥泥土路面;完成縣城金龍路“三線入地”工程,總長3120米,總投資220萬元。2007年,籌資修建了振興南路工程。

交通運輸

“十五”以來,

南澗彝族自治縣南澗彝族自治縣
南澗縣進一步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強化交通行業管理,交通狀況不斷改善。目前,縣鄉公路等級不斷提高,境內公路總里程達2469公里,所有行政村通公路,村組公路通路率達87%。馬安、巍南、岔小公路建設工程全面完工,公民沙樂無量等一批縣鄉彈石路建設全面完工;建成了兩個農村五級客運站和3個碼頭停靠點;新修村組公路830公里;投資2614萬元的農村公路通達、通暢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基本形成了以過境幹線公路為骨架,縣鄉公路為脈絡,鄉村道路相連通的交通網路,便利的交通,有力地促進了南澗縣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境內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促進了道路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全縣8個鄉鎮均開通了客運班車,縣城開往各地的客運車輛中巴車日發班次達121次,已統一規範進站、從事旅客運輸經營的微型車95輛,客運市場日益活躍;境內“四線一站”工程的實施,加快了物流周轉運輸,貨運事業蓬勃發展,擴大了南澗對外宣傳和開放的力度,交通運輸經濟日趨繁榮。

通訊事業

南澗彝族自治縣黑龍潭茶廠
郵政狀況:郵政作為公用企業,承擔著普遍服務,提供和保障著公民通信自由的基本權利,同時也是黨和政府聯繫民眾、傳遞信息和精神食糧的橋樑和紐帶,其中的機要通信更是為黨政軍要害部門傳遞信息的專門業務,服務是郵政永恆的主題。

全縣一共有郵政服務人員62人,郵政經營服務網點12個,即縣局綜合門市、城南支局、8個鄉鎮網點(其中小灣東鎮設有新龍街郵政所和瓦富咱商貿區的小灣支局)。有郵運車輛3輛,其中一輛專為小灣電站施工區服務,郵遞腳踏車13輛,委辦汽車郵路6條,郵路總長(單程)346公里,農村投遞路線總長(單程)1776公里,其中步班郵路381公里,腳踏車郵路1315公里,步班和腳踏車混合郵路80公里,直接投遞的郵政妥投點1897個,郵政投遞員21人。

郵政獨立運營以來,在全國郵政快速推進降本增效、扭虧經營,儘快步入良性循環的大決策下,南澗郵政在縣委、政府及大理州郵政局的大力支持下,不斷更新觀念,積極開拓創新,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理順管理制度、培養後備人才、狠抓經營服務,先後被命名為“縣級文明單位”、“州級文明單位”,取得了良好的業績,為南澗郵政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電信狀況:南澗縣電信分公司承擔著全縣通信普遍服務的職能。公司主要承辦固定電話、小靈通、寬窄帶上網、電路出租和光纖出租等業務。公司內設綜合管理部、運行維護部、經營服務部,下設:公郎電信支局1個,寶華、樂秋、無量、小灣東鎮、擁翠、碧溪電信所6個,沙樂、孔雀嶺電信點2個。公司現有在職員工38人,2004年榮獲州級“文明單位”稱號。

南澗縣電信分公司現有30多個接入網點,全縣交換總容量2萬多線,現有固定電話及流動市話用戶近2萬戶,上網用戶l千多戶。公司不但承擔著縣城和各鄉鎮所在地的通信保障工作,而且還承擔著全縣80個村委會和廣大農村的通信工作,能夠安全、快速、便捷地為黨政部門、各企事業單位、廣大人民民眾提供優質的通信服務。

旅遊資源

南澗彝族自治縣無量山
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無量山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彝族自治縣和思茅地區景東彝族自治縣內,東經:100o19′23″-100o45′,北緯:24o17′-24o54′20″之間,南北長83公里,東西寬7公里,總面積30938公頃。處在滇西緬北橫斷山脈雲貴高原中南半島四個地理區域的結合部位,是雲南氣候、土壤、植物、動物南北過渡與東西交匯的地帶。特殊的地理位置,複雜的自然環境,保留著滇中南地區僅存一塊儲存了許多動植物種基因和森林生態系統功能比較齊全的原始森林。

無量山是以保護黑冠長臂猿黑頸長尾雉為代表的珍稀野生動物和以長蕊木蘭鍾萼木紅豆杉為首的珍稀保護野生植物以及眾多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橫斷山區南部亞熱帶中山濕性、半濕潤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在中國屬於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物種分化非常明顯的地區,具有植物區系複雜、種類豐富、植被類型多樣等特點,富含5個植被類型14個群系,更為難得的是保護區內分布有數量可觀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高等植物187科798屬1867種,其中國家保護植物38種,野生動物606種,哺乳類101種,兩棲類28種,爬行類35種,鳥類442種,屬國家級、省級保護動物有73種。

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靈寶山距南澗縣城56公里,系南澗境內無量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最高海拔2528米。登臨峰頂,北眺蒼山白雪,南望瀾滄“平湖”,東觀哀牢錦繡,西看夕陽紅霞,四州七縣兩江之景盡收眼底。

正如“森林古樹碧清流,藏得三春依舊”,靈寶山山形奇異,頗負盛名,遠眺似臥睡的“佛爺”,給人以靈山的感覺,讓人頓生虔誠之心。在靈寶山山脊之上,至今還保存著宋代大理國時期的石建築群,這些石建築群,大小不一,方位不同,有“老君殿”、“無量殿”、“靈寶殿”、“阿魯臘大殿”等十餘座廟宇組成,所有建築群均用石料砌築而成。屋內石柱、石樑、石坊、石雕、石佛、石香爐、石供品、石裝飾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如同鬼斧神工之筆,具有濃郁藝術色彩。每年農曆3月20日為靈寶山山會,周邊村民蜂擁而至,山會熱鬧非凡。

南澗彝族自治縣瀾滄江
高峽平湖——瀾滄江:瀾滄江是東南亞有名的國際河流——湄公河,一瀉千里貫通六國而流經南澗,真可謂是上蒼賜予南澗的一條玉帶,“瀾津江水回天涯,萬里雲橫不見家”。漫灣巨型水電站的建成通電,江水被壩所勒,高峽出平湖,實乃高原奇景。昔日這裡是臨滄思茅大理三州五縣船夫艄公搏風擊浪之處,如今成了水面寬闊,碧波蕩漾,鷗翔魚躍的美景。遠觀瀾滄江,平明淨白,影映白雲鳥飛,就是一幅精美絕倫的長捲圖畫。山花爛漫映江紅,碧樹相引沐清風。兩岸去來情滿載,扁舟各自任西東。

立於船頭,香風拂襟,心靜神爽,稚趣頓生,榮辱皆忘……聽著優美的彝族漁歌,你便覺得到江南水鄉之感。這裡將會成為湖光山色的天國美景和旅遊探險的絕地佳境,其自然與人為的山水美景則更可稱為世上稀有,人間罕見。

“高山草甸”黃草嶺:“高山草甸”位於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端,距南澗縣城40公里,面積2000多畝,海拔2400-2500米之間。昔日,這裡古木擎天,林海茫茫,植被繁茂,但由於歷史原因,曾被毀容。而今大自然的再次造化,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高山草甸,能與歐洲皇家林園相媲美,芳草碧綠,古木樹樁星羅其布於其間,枝葉繁茂,高矮各異,形如傘狀,猶如“凝固畫像”,給人一種自然美的感受。尤其是草甸周圍春季盛開的馬櫻花更是讓你美不勝收。到這裡,既可領略歷史的痕跡又可目睹大自然的再次傑作。

“高山草甸”以南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那裡山體磅礴、蔚然蒼翠、鳥語花香,豁然顯現出酣放自若的粗獷之美。進入黃草嶺,清靜愜意,如達夢地,如臨仙境,令人流連忘返。走進原始林,氣候涼爽,空氣清新,仿佛身處清涼的世界。

小灣風光:在瀾滄江黑惠江交匯之處,有一道寬數十里,長數百里,如同畫廊似的江灣,這裡就是風光旖旎的小灣。這裡山水峻秀,景色迷人,被人們譽為“雲南的小峽”、“東方的多瑙河”。此處群山疊翠,綠水、青山交融,似綢帶將群山相連,似碧玉鑲于山林之中。清晨,江面白霧茫茫,如同仙境;正午,江上白帆點點,碧波蕩漾。在山頂可領略到小灣電站庫區“高峽平湖”的壯觀景至。

置於舟中可觀賞到兩岸雄奇秀麗的美景,聽彝族山民悠揚動聽的山歌。江岸兩邊棲息有猴群、野雞箐雞岩羊、豹、熊等野生珍稀動物,白天可看到猴群孔雀野雞立於江邊樹梢,夜間可聽到豹、熊的吼聲。坐船沿江而下,兩岸群山千姿百態,有的如馬、如獅;有的像睡美人;有的像綠色“金字塔”……江面波平如鏡,時而寬闊無邊,時而狹窄如箐,江中不時還會閃現出小島。

名優特產

南澗綠茶
南澗綠茶為中國地理標誌產品。茶葉外形色澤墨綠,湯色黃綠明亮,葉底黃綠勻嫩。
無量山烏骨雞
無量山烏骨雞屬肉蛋兼用型雞種,主要分布於大理州南澗縣等地,2010年被列入中國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
鍋巴油粉
鍋巴油粉也稱為豌豆油粉,南澗縣特色美食。製作方法為:選用豌豆粉製作,要小火慢煎將鍋巴碾平漸薄,煎成略黃再起鍋。

雲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述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79個縣、29個自治縣。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昆明市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霑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紅塔區 | 江川縣 | 澂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衝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昭通市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 | 箇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