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翔區

臨翔區

臨翔區地處臨滄市政府駐地,位於雲南省西南部,瀾滄江與怒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上,緊靠瀾滄江沿岸,位於東經99°49′-100°26′,北緯23°29′-24°16′之間,東與景谷傣族彝族拉祜族自治縣接壤,南與景東彝族自治縣、鎮沅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接壤,西與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相連,北與雲縣交界,東西橫距55公里,南北縱距83公里。總面積2652平方公里。曾名勐緬、緬寧、臨滄,2004年10月18日正式更名臨翔區。 臨翔區轄7鄉1鎮2個街道,93個村,9個社區,總人口32萬人(2012年),總面積2652平方公里。共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等23個少數民族分布。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螞蟻堆鄉位於臨滄城北部,(解放初期曾以驛亭鄉命名),全鄉土地面積426平方公里,東、西、北與雲縣大寨、茶

臨翔區臨翔區
房、幸福、頭道水4鄉鎮接壤,南與忙畔街道、章馱鄉為鄰。南汀河從南向北穿境而過,國道“214”線由北向南全線貫通,鄉政府駐地距城28公里,東經100°04′,北緯24°05′,解放前,是雲縣和臨翔區人行,馬馱來往的交通要道,來往客商常在此歇息,成為貨物堆放的驛站,後因驛、蟻音近,演變為今。轄區內有14個村民委員會,188個村民小組,168個自然村,全鄉總人口32225人,耕地面積53387畝。 臨翔區地處臨滄市政府駐地,位於雲南省西南部,瀾滄江與怒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上,緊靠瀾滄江沿岸,位於東經99°49′至100°26′,北緯23°29′至24°16′之間,東與景谷傣族彝族拉祜族自治縣接壤,南與景東彝族自治縣、鎮沅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接壤,西與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相連,北與雲縣交界,東西橫距55公里,南北縱距83公里。臨翔區原名臨滄縣,2004年10月18日撤縣設區更名為臨滄市臨翔區。臨翔區總面積265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3.5萬畝,轄7鄉1鎮、2個街道,93個村,9個社區,28.2萬人口。7鄉1鎮2個街道分別是:螞蟻堆鄉、章馱鄉、南美鄉、忙畔街道、鳳翔街道、博尚鎮、圈內鄉、馬台鄉、邦東鄉、平村鄉。
臨翔區臨翔區

鳳翔街道在土司制時期僅是被原始森林覆蓋的小街鎮。到民國初年曾分為太平鎮和太和鎮,解放以後曾有過四次變更,1954年7月鳳翔鎮更名為城關鎮,1961年又分為城區和城關鎮,1986年8月恢復鳳翔鎮名稱,1987年11月區鄉體制改革,城區公社與鳳翔鎮合併為鳳翔鎮。2005年11月1日設鳳翔街道辦事處。鳳翔街道地處市、區政府所在地,位於瀾滄江西側,東經100°05′,北緯23°52′,北連忙畔街道,東接馬台鄉,南與博尚鎮接壤,西與章馱鄉毗鄰。海拔1450米,土地面積18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282畝,轄區內有10個村民委員會和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62個自然村,76個村民小組。全街道總人口82750人,街道辦事處設白塔路101號。居住著漢、傣、彝、拉祜等多種民族。轄區城市基礎設施完備,布局合理,具有商家理想的投資環境。

臨翔區臨翔區
 忙畔街道位於臨滄城北郊,東經100°06′,北緯23°55′,街道辦事處所在地距區政府4.5公里,東與邦東鄉、馬台鄉毗鄰,南接鳳翔街道,西連章馱鄉。北與螞蟻堆鄉接壤,土地面積263平方公里,轄區內有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和5個村民委員會,159個村民小組,65個自然村。全街道總人口32476人,耕地面積22302畝。忙畔鄉是1987年全國農村體制改革正式命名的,其前身經歷了6個歷史階段:1965年以前忙畔屬我區第三區(即城區)的一部份,1966年成立了大文公社,1970年更名為勝利公社,1981年改名為忙畔鄉人民公社,1983年按照體制改革的要求,改名為忙畔區公所,1987年成立忙畔鄉人民政府。2005年11月1日設忙畔街道辦事處。忙畔街道在臨翔區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和美好的發展情景。

章馱鄉位於臨翔區城西北部,現鄉政府機關駐地距臨滄城28公里,省道臨耿線穿境而過,是通往縣、耿馬及緬甸的重要通道。全鄉土地面積215平方公里,轄區內有9個村民委員會,109個村民小組,56個自然村,全鄉總人口19514人,耕地面積26258畝。境內煤炭資源豐富,是臨翔區煤炭主要生產基地,鍺煤炭儲量居全國第一,是一個開發潛力較大的山區鄉。

南美拉祜族鄉成立於1987年12月,地處臨翔區城西部的偏僻高寒山區,距城48公里,全鄉土地面積118平方公里,轄區內有4個村民委員會,33個村民小組,28個自然村,全鄉總人口4489人,耕地面積13328畝。

博尚鎮位於臨翔區以南,“214”國道穿該鎮中心,東與原那招鄉接壤,南與圈內鄉毗鄰,西與雙江縣勐庫鎮交

臨翔區臨翔區
界,北與章馱鄉和鳳翔鎮相連。臨滄機場距鎮政府所在地3公里。博尚鎮是南汀河發源地,南北長35公里,東西11公里,博尚鎮是一個以漢族為主,傣族、拉祜族、彝族、白族、回族、佤族、布朗族等多民族雜居的城鎮。2005年11月1日撤銷那招鄉併入博尚鎮。土地面積337平方公里,轄區內有19村民委員會,102個村民小組,90個自然村,全鎮總人口36598人,耕地面積53283畝。博尚鎮是臨翔區的主要油菜基地之一。

圈內鄉位於臨滄城南部,距臨滄城41公里,距臨滄機場21公里,國道214線和323線穿鄉而過,境內建有臨翔區晶鑫糖業有限責任公司和數十戶私營企業。全鄉土地面積308平方公里,東與平村鄉及普洱市景谷縣隔江相望,西南與雙江縣接壤,北與博尚鎮毗鄰。轄區內有11個村民委員會,145個村民小組,90個自然村,全鄉總人口30023人,耕地面積68587畝。

馬台鄉位於臨翔區境東部瀾滄江畔,東與平村鄉隔江相望,南與原那招鄉相鄰,西與鳳翔街道、忙畔街道接壤,北與邦東鄉毗連,全鄉土地面積289平方公里,轄區內有9個村民委員會,122個村民小組,223個自然村,全鄉總人口23867人,耕地面積31745畝。

邦東鄉位於臨翔區城東面,距城64公里,東與普洱市鎮沅、景東兩縣隔江相望,北與雲縣大朝山西鎮接壤,西與忙畔街道、馬台鄉毗鄰。全鄉土地面積217平方公里,轄區內有7個村民委員會,67個村民小組,67個自然村,全鄉總人口13646人,耕地面積18151畝。

平村鄉土地面積297平方公里,轄區內有5個村民委員會,63個村民小組,59個自然村,全鄉總人口8398人,耕地面積26510畝。

歷史沿革

臨翔區臨翔區
2000年,臨滄縣轄2個鎮、9個鄉:鳳翔鎮、博尚鎮、螞蟻堆鄉、章馱鄉、南美拉祜族鄉、忙畔鄉、邦東鄉、馬台鄉、那招鄉、平村彝族傣族鄉、圈內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8516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風翔鎮 88205 博尚鎮 27643 忙畔鄉 35507 南美鄉 4386 螞蟻堆鄉 29849 章馱鄉 19642 那招鄉 7836 圈內鄉 28093 馬台鄉 22834 邦東鄉 12444 平村鄉 8724

2003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36號)撤銷臨滄地區,設立地級臨滄市:(1)撤銷臨滄地區和臨滄縣,設立地級臨滄市。(2)臨滄市設立臨翔區,以原臨滄縣的行政區域為臨翔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鳳翔鎮南塘街。

2005年,臨翔區撤銷那招鄉,其行政區域併入博尚鎮,博尚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鳳翔鎮和忙畔鄉,分別改設鳳翔和忙畔街道辦事處。

資源氣候

臨翔區臨翔區
資源富集,潛力巨大。境內礦產資源及水能資源的儲量和開發潛力巨大。目前已勘明的礦產資源有鍺煤硅藻土、高嶺土、銅、鉛、鋅等16種53個礦屬,其中鍺煤儲量達1390.7萬噸,品位居全國之首;高嶺土儲量達1018萬噸,品位在全國聞名,有中國第一土之稱;水利資源豐富,有瀾滄江怒江兩大水系,有大小河流48條,水能蘊藏量93.29萬千瓦,具有較好的中小型水電開發潛力和價值。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獨特的氣候條件,全區森林面積達234萬畝,森林覆蓋率為50%;年平均降雨量1161.8mm,平均海拔1500米,年平均氣溫16.8℃-17.9℃,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有“亞洲恆溫城”之稱。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特點,適宜於優質生態農作物的生長,已建成茶葉油菜、蔗糖、烤菸、泡核桃、畜牧業等產業基地,是全國茶葉原產地之一,也是雲南省油菜籽的重要產地。生物藥業發展前景看好。

人口民族

截至2012年,臨翔區總人口32萬人。共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23個少數民族分布。

區位交通

交通便捷,區位優越。臨翔距省會昆明598公里,國道214線和323線穿境而過,是昆明通往緬甸仰光的陸上捷徑,臨滄機場每天有航班飛往昆明大理思茅。隨著糯扎渡電站建成後瀾滄江航運開通,又可與緬甸等東南亞國家水路相通,成為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和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開發的前沿陣地。

城市建設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按照建設國家級園林城市的目標,臨翔區以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大氣魄的思路建設臨滄城。目前,城市建成面積已達11.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達34.86%。一個規劃到位、功能配套。青山環抱、綠水長流,文明、開放、和諧、發展的城市新形象已顯現出來。

經濟發展

臨翔區臨翔區
政策優惠,商機無限。招商引資是臨翔區發展第一要務,全區山下牢固樹立“招商無小事、人人是環境、誠信打動人”的理念,著力打造招商引資環境,把誠實守信和高效服務作為黨委政府及各部門工作重點,制定了土地、稅收、工商等各項優惠政策。對重大項目實行“一個領導掛帥,一個專班負責,一個會議協調,一個檔案簽總,一個中心跟蹤”的模式,為項目和招商引資項目30個,引進資金6.8憶元。

經濟發展,增勢強勁。2005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48938萬元,增長12.4%;區域內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1200萬元,增長38.18%;實現財政收入8350萬元,增長15.73%,貸款餘額343380萬元,增長15.0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606元,增長7.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532元,增長8.5%。

發展思路

臨翔區臨翔區
宏偉藍圖,美好未來。臨翔區“十一五”發展思路是:按照“三帶一中心”(中部沿線經濟帶、東部沿江經濟帶、西部沿山經濟帶、臨滄中心城市)的產業布局,圍繞一個主題(加快發展),發揮兩大優勢(中心城市區位優勢、礦產資源優勢),突破三大瓶勁(交通、水利、科教),突破四大戰略重點(城市立區、工業強區、開放活區、產業富區),培育發展五大產業(現代服務業、礦電業、林產品加工業、生物藥業、文化旅遊業),鞏固提升六大產業(畜牧、茶葉、蔗糖、烤菸、油菜、林果),穩步推進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進程,把臨翔區建設成為昆明通往南亞、東南亞國際大通道上的商貿物流集散地、佤族文化和茶文化薈萃之地,滇西南地區生態環境優美、最適宜人居住創業、輻射功能強勁的次區域中心城市。

臨翔,一個美麗、富饒、充滿生機的地方。豐富的自然資源,璀璨的多元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是臨翔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基地,也是擴大對外開放、吸引外來投資的一大優勢。勤勞質樸、熱情好客的臨翔人民將以豁達的胸懷、優惠的政策、良好的環境、優質的服務誠邀國內外有識之士前來考察觀光、投資開發、共謀發展。

社會事業

教育
臨翔區文化教育早為清雍正十年(1732年)開設的童蒙館,相繼有私塾出現。民國十九年(1930年)後學校完全取代私塾,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全縣有71所國小、1所中學,在校中、國小生2600多人。
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舊學校,創辦新學校,學校達115所,學生5400多人,學校教育穩步發展。後來,由於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和1966年後“文化大革命”洗劫,學校秩序混亂,教學質量下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學校教育有了生機,正常發展。
1990年臨翔區辦有幼稚園3所、國小467所、中學19所,中、國小在校學生4.1萬多人,教師2000多人。此外,縣內辦有省、地直屬師範、衛校、農校、財校、技工學校等中等專業學校和1所高等院校。到2006年臨翔區中國小幼稚園發展到4所,在校學生(在園幼兒)7113人,教職工143人。
臨滄教育事業早在明清和民國時期就很有成效,培養出不少有識之士,為文化教育奉獻的有彭應聰、楊潤之、何士林、丘廷和、彭桂萼、劉御、蔡國銘等人;為國家興亡報效的有彭仲倫、廖鼎銘等人。他們中,有的是臨滄最早創辦新學的先驅;有的畢生奮力於桑梓文化教育,培育英才,收集文獻;有的留學日本並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回國投入反清討袁鬥爭,報效國家。
醫療衛生
截至2010年,臨翔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設3箇中心、9個站,共有村衛生室102個,每個村設2名村醫。
社會保障
臨翔區到2011年底,2.44萬人享受農村低保,8923人享受城鎮低保,農村五保對象2128人得到全面供養,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8498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15201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達11740人。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廣覆蓋,參保人員達14128人,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成年居民提高到242元、學生兒童提高到202元,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3萬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達16113人。新農合參合人數達228186人,參合率達96.51%,人均財政補助提高到200元,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5萬元。新增城鎮就業人員5012人,開發公益性崗位204個。

歷史文化

臨滄區文化在土司建置初期以佛教文化最盛,改土歸流後漢文化大量傳入,各民族文化交融,至民國初期有新文化興起。
臨滄文化事業自民國時期開始繁榮,縣城設有圖書館,有滇戲玩友班子和學校話劇團演出,鄉間有打歌舞蹈和山歌對唱。在東城建蓋文人墨客聚會之所“儀鳳樓”,後設有圖書館、民眾教育館,彭桂萼、邱原明等組織警鐘社,出版《警鐘》季刊,旅省學生會在昆明出版刊物《新緬寧》。
1949年人民自衛軍創辦《老百姓報》。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2000年以後,城鄉物質文化生活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每當重大節日和大型慶祝活動,城鄉普遍組織有文藝演出,耍獅子龍燈,遊園舞會等。區境內設定有臨滄市民眾藝術館、圖書館、民族藝術團、影劇院、廣播電視台、區圖書館、區文化館、詩社、老幹部書畫協會等文化單位和文藝團體,以及鄉村社區的老年協會活動十分活躍。地方志辦公室先後編纂出版《臨滄縣誌》、《臨滄縣年鑑》、《臨翔區年鑑》和其他部門志、專業志數十種。文藝創作繁榮,滇劇、地方民族劇以及傳統詩書畫聯作品不斷在中國雲南省比賽中獲獎,湧現出一批具有實力的文學藝術創作隊伍。辦有刊物《臨滄文藝》、《南汀河》、《臨滄詩詞》、《芳草》等,編輯出版文學書刊數百種。特別是臨翔區委宣傳部主辦的綜合性刊物《南汀河》,自2006年改版以後,由最早的間斷性出版,到季刊發行,再到雙月刊出版發行的飛躍。

風景名勝

茶文化風情園:位於市區以北3公里的忙畔鄉青龍山,占地面積110公頃,於1997年批准立項,1998年被省政府列為25個旅遊精品工程之一,總投資3480萬元,工程分三期建設,2001年1月24日開始試營業,4月15日正式開園,熱血傳奇私服並於同年被臨滄市旅遊景區(點)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為AA級景區。
五老山森林公園:五老山森林公園位於臨滄城東面,距市區18.7公里,區域面積約5萬畝,地勢北高南低,主山脊由五老山峰向南北延伸,形成瀾滄江水系和怒江水系的分水嶺,最高海拔為小龍潭2700m,最低海拔為金竹林河1900m,五老山主峰海拔2583米,位居旅遊區範圍中心位置。
西門公園:西門公園是臨滄市唯一的城市公園,於1990年建成開放,分為花卉植物觀賞區、兒童遊樂區、動物園、盆景區、運動休閒遊賞區、民族風情區等,於2001年經臨滄市旅遊景區(點)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A級景區(點),占地面積57畝,綠化率達80%以上。
靈山勝境:是臨翔區重要的名勝古蹟之一,位於臨滄城東南4公里處,因建於“靈應山”而得名,始建於清嘉慶十三年,環抱於青山綠水之間,氣勢宏偉、怪石嶙峋、青泉飛濺、曲徑通幽、景光落布、綠樹成蔭、殿亭輝煌,通過重修擴建,現已建成陪景牌坊、雙輝塔、忠武亭、德景靈隱殿、靈露、交通亭、武警橋亭、金融亭、水池曲橋、工業館等景點,吸引著眾多的旅遊愛好者和宗教信徒前來觀光和朝拜。
南美拉祜風情寨:南美拉祜風情寨建設面積達40餘畝,投資30餘萬元,於2004年10月建成12戶農家樂、一個中心打歌場、民族工藝展覽室、叫魂台、射弩場等,其中農家樂以拉祜族飲食習慣為基礎,以魚生、蘿蔔葉舂多依、蕎粑粑蘸蜂蜜、綠子葉拌蜂蛹等為特色。
蓮花塘娛樂度假區:蓮花塘娛樂度假區位於臨滄城以南12公里,機場路旁,投資1500萬元,占地1000多畝,其中森林600多畝,果園200多畝,金竹林100多畝,魚塘及其它占地100多畝。建蓋歐式與中式建築風格相結合的賓館2幢,有床位189個,可容納20人的會議室1個,釣魚台24個,大小餐廳2個,區內建有蓮花湖、七星拱橋、八角亭、百畝果園、金竹林、觀賞亭、釣魚台、馨香蓮花池、人工松山林等景點,是一個集休閒、娛樂、度假為一體的旅遊休閒度假區和個體私建設設旅遊業的典型代表。
曼來湖水景區:坐落在博尚鎮,始建於1958年,占地3200畝,180萬平方米水面。四面環山,蒼松翠綠,溪流縱橫,百鳥啼鳴,稻穀飄香,是一幅濃淡相宜、幽逸淡雅的山水畫。

地方特色

臨翔區臨翔區
紅豆之鄉---平村
提起紅豆之鄉平村,那地方簡直就是一個神話。那裡的風情,那裡的文化,給人一種無限的遐想。

平村傣族彝族鄉位於臨翔區東南部,距市區102公里,是一個民族風情濃郁的民族鄉。平村在歷史上是景東土司和勐緬土司友好和睦相處的見證。據說,這塊土地是景東土司勐緬(今臨翔區)土司聯姻,景東土司把它陪嫁給女兒的嫁妝,人們把這片土地又稱為姻脂地。約在400多年前,景東河東街陶府決意把“秧陶”姑娘嫁給勐緬土府(今臨翔區)俸家。出嫁前陶母把女兒叫到身邊,傾訴離情別意,並問女兒:“去得那么遠,陪嫁給你金、銀、珠寶,騾、馬、牲口嫁妝好不好?!’女兒哭著說:“隔爹隔娘隔鄉土那么遠,女兒要一塊晌午包今說的歇腳地)。”陶老爺說:就給她一塊歇腳地,算作給她的一匹四腳馬。就把平村這塊瀕臨瀾滄江和勐緬隔江相望,緊連景東、景谷,介於三縣之間的土地作為陪嫁姑娘的姻脂地劃給了勐緬。400多年來,一直歸屬臨翔區管轄。從此,平村人民一代代傳說著:“平村的外婆家是景東”。

平村彝族性格開朗,熱情大方,以勇敢吃苦勤勞為榮。這個民族用火般的熱情給這片土地揮灑出絢麗的色彩。

彝族是火的民族,彝族的骨子裡是燃著火的。沒有“火把節”就不能稱為彝族。關於火把節的過法,似乎每一個彝區都有自己的一個慶祝方式,而平村的彝族也不例外。彝族火把節,節日期間,所有彝家人在黃昏時分,扶老攜幼,手持火把,背著香面(用枯松樹根、火藥、香料等匯合製成),在自家田地間邊唱邊吼邊撒香面火,以驅除邪魔,保護物產豐收。入夜,山寨篝火通紅,人們成群結隊地湧向舞場,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歡樂的舞圈中去。每跳完一段,便坐到火堆邊喝幾杯香醇的玉米酒。人山人海,歡聲雷動,男女青年則通宵達旦地唱歌跳舞。

彝族的勤勞以搶新水為證。大年初一的這一天,是搶水最隆重的一天,每家每戶總是希望自家的人最早一個來到寨邊的水井擔水。公雞剛叫頭遍,所有的男性青壯年都立刻起床,手持火把,肩挑竹筒,往水井方向奔跑,老人、小孩、婦女則在路兩旁擊鼓,吼聲震天,象徵彝家人的辛勤富裕的生活。

摸黑臉是彝族有趣的習俗。每年四、五月份的栽秧季節,彝族寨子都要相互請工幫忙栽秧,就在栽完秧回歸的路途中。男女老少把早已準備好的滲有油膩的黑灰拿出互相賽抹,抹得越多越黑就越好。一個個被抹得只見兩隻眼睛的男女老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由得發出陣陣爽朗的笑聲,時常還有被抹得不成人樣的姑娘們不服氣那些被抹得少的小伙子,她們便會吆喝著一齊擁上,抹得小伙子們狼狽不堪,跪地求饒還不行,非抹得面目全非才停止“攻擊”,這種情景讓每個人都開心極了。摸黑臉當地彝族人稱之為“糊倉底”,抹得越多越黑就越好,就預示著那家人來年糧食一定飽滿豐收。

平村的傣族是一支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主要田心。

潑水節實為傣族的新年,是傣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曆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為期三至四天。潑水節是全面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台。潑水節表演能給人以藝術享受,有助於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

到了潑水節,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一清早采綠葉到佛寺供奉,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男女青年手裡明亮晶瑩的水珠,象徵著甜蜜的愛情。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頓時成了歡樂的海洋。

同時,潑水節也是平村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縫成正方形的小包,裡面裝滿棉花籽之類的包心,四角繡上裝飾的花邊。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然後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伙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丟包時,男女青年各自有意識地同自己喜愛的人對丟。你丟我接,眼睛隨著丟包深情地注視著對方。不少人通過這種活動,找到了自己情投意合的心上人。

平村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六七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孔雀舞優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連續跳上幾天幾夜也不知疲憊。

傣族最興搶親。姑娘出嫁前許多“小卟哨”(小姑娘)夥伴把她團團的圍護著。男方事先按約好相當數量的“卟冒”(小伙子)到女家搶親,小伙子要進到房內把“小卟哨”一個個拖出去,最後親長把姑娘護送或背出門給男家。出門時要打傘,胸前掛明鏡。據說可射邪氣。現在那一帶仍傳承著這種習俗。

著名人物

丘廷和(1884~1963),字鳳笙,別號悟莊道人,臨滄縣鳳翔鎮人。民國時期,為緬寧縣第一屆參議員。
彭桂萼(1908~1952),字小圃,筆名震聲、丁屹、長戈、號兵、彭鵬等。馬台鄉大忙頂村人。1946年11月當選國大代表,出席中華民國國民代表大會。

雲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述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79個縣、29個自治縣。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昆明市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霑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紅塔區 | 江川縣 | 澂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衝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昭通市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 | 箇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