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西市

潞西市

潞西市位於雲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東南部,北緯24°05′-24°39′,東經98°01′-98°44′之間。東、東北鄰龍陵縣,西南接畹町經濟開發區和瑞麗市,西、西北連隴川縣、梁河縣,南與緬甸交界。

基本信息

介紹

潞西市潞西市地圖
潞西市位於雲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東南部,北緯24°05′-24°39′,東經98°01′-98°44′之間。東、東北鄰龍陵縣,西南接畹町經濟開發區和瑞麗市,西、西北連隴川縣梁河縣,南與緬甸交界。南北距約62千米,東西距約71千米。總面積2987平方千米。2005年,總人口34.71萬人。
市人民政府駐芒市鎮,郵編:678400。代碼:533103。區號:0692。拼音:Luxi Shi。

區域概況

潞西市潞西市
潞西地處雲南西部,德宏州東南部,位於東經98°05′—98°44′,北緯24°05′—24°39′之間。東西長約71公里,南北寬約62公里。總面積2987平方公里,其中山區占74%,壩區(含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低熱河谷)占26%。東、東北接保山市龍陵縣,西南連瑞麗市、畹町經濟開發區,西、西北與梁河縣、隴川縣隔龍江(隴川江)相望,南與緬甸交界,國境線長68..3公里。是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5個縣市之一。市政府駐地芒市鎮(城鎮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同時是州府駐地,陸距省會昆明679公里,空距427公里。

潞西市與緬甸毗鄰,長期以來,潞西邊民與緬甸邊民跨境面居,邊民互市歷史久遠。全市有遮放、芒海、勐戛、中山5個鄉鎮的33個自然村與緬甸貴概縣接壤,擁有5條通商通道,具有陸路邊貿區位優勢。
2004年,潞西市總人口34.34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15人。在總人口中:漢族17.06萬人,占總人口50%;少數民族17.28萬人,占總人口50%。當地五種少數民族16.81萬人,占總人口49%,比上年增1367人,增0.39%。其中:傣族125181人,占總人口36%;景頗族28644人,占總人口8%;德昂族9264人,占總人口3%;傈僳族3190人,占總人口0.93%;阿昌族1788人,占總人口0.52%;其它少數民族4772人,占總人口1.40%。

行政區劃

潞西市潞西市
潞西市轄5個鎮、6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芒市鎮遮放鎮勐戛鎮芒海鎮風平鎮軒崗鄉江東鄉西山鄉中山鄉三台山德昂族鄉五岔路鄉遮放農場

歷史沿革

潞西市潞西市
古為“乘象國滇越”地。西漢在不韋縣境內,屬益州郡。東漢(公元69年)在哀牢縣內,屬永昌郡。西晉(271)屬寧州轄地。唐初稱茫施,屬金齒部,隸劍南道。宋大理時易名怒謀,屬永昌府。元(1261)為賀夫爵安撫使屬地,至元十三年(1276)設茫施路,為潞西設行政區劃之始。明(1382)改置茫施府,1443年改置芒市御夷長官司,1584年置遮放副宣撫使司,1640年芒市御夷長官司升格為芒市安撫使司。清1899年置勐板土千總。民國二年(1913)置芒板、遮卯2個彈壓委員,1915年置芒遮板行政委員公署,1932年改置芒遮板設治局,1934年改置潞西設治局,1949年8月建潞西縣。1996年10月28日撤縣設市。
1952年劃出畹町鎮,1958年曼令等8寨劃歸畹町鎮,1959年莫里等15寨劃歸瑞麗縣,1960年崩外鄉半個鄉域劃歸隴川縣。1954年高埂田等7個鄉從梁河縣劃入。
1952年置3區24鄉(鎮、街);1956年置9區(站)61鄉(鎮);1958年10月至12月設15個人民公社;到1966年變更為12區(站)78鄉(鎮);1969年再置14個人民公社80個大隊;1984年廢公社改區鄉。
1987年12月改區、鄉(鎮)為鄉(鎮)、村公所(辦事處),轄4鎮11鄉,84個行政村(辦事處):芒市鎮、遮放鎮、勐戛鎮、芒海鎮、風平鄉、城郊鄉、法帕鄉、軒崗鄉、江東鄉、五岔路鄉、象滾塘鄉、西山鄉、東山鄉、中山鄉、三台山德昂族鄉。
1998年風平等3鄉撤鄉設鎮,全市轄7鎮8鄉80個村委會、4個居委會。
2000年,潞西市轄7個鎮、8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3740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芒市鎮 60671; 城郊鎮 33454; 遮放鎮 44745; 勐戛鎮 26614 ;芒海鎮 5774 ;風平鎮 34254 ;法帕鎮 27583; 軒崗鄉 20166 ;江東鄉 27072; 西山鄉 11669; 東山鄉 5439 ;中山鄉 10935; 三台山鄉 6994; 五岔路鄉 15972 ;象滾塘鄉 6064。
2001年,全市轄芒市、遮放、芒海、勐戛、城郊、法帕、風平7鎮及軒崗、江東、五岔路、三台山、西山、東山、中山、象滾塘8個鄉,共有80個村委會、4個居委會和1個經濟開發區。
2002年,潞西市轄芒市、遮放、芒海、勐戛、風平、法帕、城郊7鎮及軒崗、江東、五岔路、三台山、西山、東山、中山、象滾塘8個鄉,80個村委會、4個居委會。2002年潞西市有33.50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12.2人。在總人口中:農業人口25.9792萬人;非農業人口7.5212萬人。當地少數民族人口16.5227萬人,比上年增405人,占總人口的
潞西市潞西市
49.32%。在當地少數民族中,傣族12.3302萬人,占總人口的36.81%;景頗族2.8155萬人,占8.4%;阿昌族0.1761萬人,占0.53%;傈僳族3015人,占0.9%;德昂族8994人,占2.86%;其它少數民族4829人,占1.44%。
2003年,潞西市轄芒市、遮放、芒海、勐戛、風平、法帕、城郊7鎮及軒崗、江東、五岔路、三台山、西山、中山、東山、象滾塘8個鄉,共有80個村委會、4個居民委會員會。2003年,潞西市總人口33.94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13.6人。在總人口中:漢族16.80萬人,占總人口49.49%;少數民族17.14萬人,占總人口50.51%。當地五種少數民族16.67萬人,占總人口49.11%,比上年增1459人,增0.88%。其中:傣族12.43萬人,占總人口36.61%;景頗族2.84萬人,占8.37%;德昂族9155人,占2.7%(占全國德昂族總人口的53%);阿昌族1752人,占0.52%;傈僳族3095人,占0.91%;其它少數民族4748人,占1.4%。
2004年,潞西市轄芒市、遮放、芒海、勐戛、風平、法帕、城郊7個鎮,軒崗、江東、五岔路、三台山、西山、中山、東山、象滾塘8個鄉,共80個村委會、5個居民委員會。
2005年,潞西市撤銷城郊鎮和象滾塘鄉,其行政區域併入芒市鎮管轄;撤銷東山鄉,其行政區域併入遮放鎮管轄;撤銷法帕鎮,其行政區域併入風平鎮管轄。調整後,潞西市轄芒市、遮放、芒海、勐戛、風平5鎮,軒崗、江東、五岔路、三台山、西山、中山6個鄉。

人口民族

潞西市潞西市
2006年,潞西市有91152戶370669人,比上年增1.2%。人口出生率13.31%,人口自然增長率8.07‰。總人口中:城鎮人口122127人,占總人口的32.9%,農村人口248542人,占總人口的67.1%。在當地民族中:漢族187744人,占總人口的50.7%;傣族130760人,占總人口的35.3%;景頗族29144人,占總人口的7.8%;德昂族9640人,占總人口的2.6%;傈僳族4001人,占總人口的1.1%;阿昌族1951人,占總人口的0.5%;其他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2.0%。

氣候概況

潞西市潞西市
潞西地處低緯高原,熱量豐富,氣侯溫和,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夏長冬短、乾濕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冬季多霧等特點。年平均氣溫19.6℃,最熱月(6月)平均氣溫24.1℃,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2.3℃,極端最高氣溫36.2℃(1960年4月29日),極端最低氣溫-0.6℃(1963年1月5日),年積溫7170℃。年平均降水量1654.6㎜,年最多降水量2294.4㎜(2001年),年最少降水量1177.3㎜(2006年),雨季(5~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9%,年平均降雨日數170天,一日最大降水量158.3㎜(2002年10月25日)。日照時數2252.9小時,蒸發量1723.6㎜,無霜期315天。

自然資源

土地

潞西市潞西市

2006年,潞西市有國土總面積2987平方公里,其中:海拔在1001—2889.1米的面積占2209平方公里,海拔528—1000米的面積占778平方公里,全市有耕地面積54萬畝,其中:水田24.9萬畝,旱地29.32萬畝。2006年人均土地8.1畝,人均耕地1.5畝。

水能
潞西市多年平均產水量31.8億立方米(徑流量),其中地表水23.11億立方米,地下水8.69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總量為57.4萬千瓦,可開發的容量約24萬千瓦,其中蘊藏量在5萬千瓦以上的芒市河萬馬河廣沙河果朗河流量變幅穩定,落差大,谷形窄深,資源開發條件好,開發潛力極大。

地熱
潞西露出地表的溫泉多達20多處;溫泉以中溫40—60℃居多,占57.1%;低溫25—40℃占28.6%;高溫的60—80℃占14.3%。較大的溫泉有軒蚌矽酸鹽泉、壩竹河溫泉法帕矽酸鹽泉遮放古榕泉、蠻杏河中國泉等。

森林
2006年,全市林業用地面積211300公頃,其中:有林地172700公頃,蔬林地1800公頃,灌木林地920公頃,未成林造林地6500公頃,無立木林地1900公頃,宜林荒山荒地1920公頃,森林覆蓋率61.2%。全市活立木總蓄1707.07萬立方米(不包括經濟林橡膠),其中:有林地蓄積1600.2萬立方米,蔬林地蓄積3.7萬立方米,散生木蓄積84.44萬立方米,四旁樹蓄積18.41萬立方米。市境內有高等植物257科,2564種,主要優勢樹種為思茅松西南樺旱冬瓜木荷、櫟類。

旅遊景點

勐煥大金塔
勐煥大金塔坐落在芒市城區東南方——孔雀湖畔的雷崖讓山之巔,四周山清水秀,鬱鬱蔥蔥,環境幽雅,視野遼闊。塔高73米,底寬50米,高聳挺拔,雄偉壯觀,氣勢恢宏。
勐煥大金塔屬南亞傣王宮的建築風格,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該塔堪稱當今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第一塔,是我州和芒市地區一個十分醒目的標誌性建築,既是增進睦鄰友好、中緬胞波情誼的橋樑,更是吸引中外遊客的一大佛教旅遊勝地

孔雀湖

潞西市孔雀湖

孔雀湖生態旅遊區位於芒市城東5.2公里處,這是一個集原始生態與現代風情於一體的水上樂園,因歷史上就是綠孔雀棲息地和湖面酷似一隻開屏的孔雀而得名。由於湖區周圍森林茂密,山地寬谷較多,加之水面周圍空氣濕度大,又形成了南亞熱帶低熱丘陵氣候。夏無酷熱,冬無嚴寒,多雨多濕,雲霧繚繞,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成為人們休閒度假、避暑療養之所。

法帕溫泉度假區
潞西市法帕溫泉度假區位於芒市西南8公里,內有溫泉群,水溫46℃左右,流量穩定,泉水清澈,水質不含有害元素。1956年中緬邊民聯歡會期間中緬兩國總理和來賓曾光臨洗塵。近年新建度假村,建有一家二星級賓館,設備更為完善。旁有高聳的尖山,山上有廟,南部是萬畝竹海環繞,翠竹掩映,環境優美,是理想的旅遊度假好地方。

勐戛三仙洞
三仙洞位於芒市鎮西南約40公里的勐戛鎮三角岩村,是一個清代開發的天然溶洞,因洞中的三塊石頭像狐、像猴、像嫦娥,因而得名。這裡,曾經一度成為周圍地區的朝佛聖地,而如今,已成為潞西市重要的旅遊區。溶洞內有鍾乳、石筍、石柱組成各種景象,景區內有臨仙殿、千佛塔寶蓮宮銀棧道羅漢壁、九龍橋等景觀。

中國縣城5

完善詞條,學習知識,也分享知識!

雲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述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79個縣、29個自治縣。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昆明市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霑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紅塔區 | 江川縣 | 澂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衝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昭通市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 | 箇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