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

哈尼族

哈尼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 我國哈尼族總人口有1660932人(2010年),居於雲南的有1 629 508人,絕大部分集中分布於雲南南部元江(紅河)、瀾滄江兩江的中間地帶。哈尼族分布區域,處於漢、彝、白、傣、拉祜等民族分布地的中間地帶,並有苗、瑤、回、壯等族分布其間。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普洱市的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等有較多分布。此外,在峨山彝族自治縣、建水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等也有少量分布。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與納西族相似。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製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基本信息

民族簡介

哈尼族哈尼族
哈尼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哈尼族見於漢文史籍的名稱,有“和夷(蠻)”、“和泥”、“窩泥”、“阿泥”、“哈泥”等。自稱多達30餘種,如“哈尼”、“僾尼”、“碧約”、“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葉車”、“阿木”等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本民族商定,以“哈尼”為統一的族稱。

哈尼族(越南語:NgườiHàNhì)也是越南54個民族之一,人口17,535(1999年普查)。

哈尼人的一支阿卡人(又稱為雅尼人,阿卡的語義即是奴隸),在緬甸、寮國、泰國都有分布,緬甸、寮國稱其為高族(緬甸語委轉寫:kau)。

民族歷史

民族起源

民族學和歷史學界大致有四種觀點:

1、東來說

東來說以滇南地區部分哈尼族採用父子連名譜系追根溯源到南京應天府柳樹灣,或山西河南、江西、貴州等地,並以此為依據,認為哈尼族與漢族的淵源同出一轍。

2、兩向族源多種文化融合說

該學說認為今天從事山居農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遊牧部落與雲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農耕民族”。就族源論,“當是雙向的、複合的,即南方土著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的交匯與融合”。就文化論,是一種“南方夷越海濱文化與北方遊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體。”

3、紅河兩岸土著說

紅河兩岸土著說以出土文物為證據,認為哈尼族系紅河地區的土著,與西北高原民族毫不相關。

4、“氏羌系統”南遷說

是比較流行的觀點。它認為哈尼族同今天雲南省境內十幾個彝語支系的民族一道,其主流均同源於古代南遷的氏羌部落族群。根據史籍記載,這支古羌人,是於公元前3世紀活動於大渡河南的“和夷”部落。從公元4世紀到8世紀初唐時期又有部分向西遷移到元江以西達瀾滄江地區。

民族歷程

哈尼族哈尼族
據《史記》、《漢書》、《後漢書》等史籍記載,氏羌族群原遊牧於青、甘、藏高原。

秦獻公時期(公元前384-362年),秦朝勢力大肆進行征服鄰近部落侵擾的活動,氏羌族群被迫流遷各地。在遷徙中,南遷的羌人不斷繁衍,形成耗牛種和越嶲羌、白馬種、廣漢羌等若干部落,活動於今川西南、滇西北、滇東北的廣大地區。史學家將這些南遷的羌人遺裔統稱為“和夷”。和夷名稱不單指一個民族,包括哈尼族先民在內。這一記載,與哀牢山區哈尼族的民間傳說基本一致。相傳哈尼族的祖先,曾遊牧於遙遠的北方一個名叫“努瑪阿美”的地方,爾後逐漸南遷,居住在“谷哈”和“轟阿”(指滇池、洱海沿岸)廣大地區,與“昆明種人”相互交錯雜居。後因遭異族侵擾,分兩條路線往南遷徙:一條即早先“和夷”自川西南遷經滇池昆明一帶,再經南遷至滇東南的六詔山區;一條自滇西北遷經大理湖濱平壩,然後分別南下到今哀牢山、無量山區的景東、景谷、鎮沅、新平至石屏、建水、蒙自、開遠,繼而至元江、墨江、紅河、元陽、綠春、江城及西雙版納等地隋唐時期,哈尼族與彝族的先民同被稱為“烏蠻”。

唐初,哈尼族開始從烏蠻中逐漸分化,散布於哀牢山、無量山廣大地區的哈尼族被稱為“和泥”。滇東南六詔山出現的“和蠻”部落,曾多次向唐朝貢方物,開始了與中原政治經濟的聯繫。南詔崛起後,各地哈尼族直接隸屬於南詔,與滇東北、滇南彝族一起,被統稱為37部蠻。其中的因遠(元江)、思陀(紅河)、溪處(元陽、金平)、落恐(綠春)、維摩(丘北、瀘西、廣南)、強現(文山、硯山、西疇)等7部均大部分為哈尼族,處於南詔奴隸制政權的統治下。

10世紀中葉,南詔通海節度使段思平率37部蠻,會盟於石城(曲靖),直驅洱海,於937年摧毀了楊氏的“大義寧國”奴隸制政權,在雲南建立了大理段氏封建領主政權。哈尼族各部落,因得到大理國段氏的分封,開始建立領主制度。六詔山區各部哈尼族,以強現部最為強盛。其領主龍海基“素為諸夷所服”,統一了各部大小領主。宋皇祐時,因嚮導宋將楊文廣過境有功,受宋王朝令世領六詔山區,世代為滇東南最高領主。滇東南哈尼族便與中原有了密切的聯繫。

13世紀中葉,元朝滅大理段氏政權,統一諸部,設雲南行省。元憲宗六年(1256年)立阿萬戶府(至元十三年改為臨安府),轄今紅河州大部、文山州一部。龍海基九世龍健能曾一度被授為阿

哈尼族哈尼族
萬戶府總管,加強了與內地的聯繫。哀牢山區各部哈尼族,從10世紀中葉進入封建領主社會。1256年後,元朝設定元江萬戶府,思陀設定和泥路,落恐、溪處分別設定正副萬戶府等統治機構,以哈尼族首領為土官分別直隸於雲南行省。後又將元江萬戶府改為元江軍民管府和元江路,統轄哀牢山地區哈尼族各部,加強了直接統治。

明初,明軍征雲南,龍海基16世孫龍者寧迎明反元,使得明軍迅速摧毀了元朝在雲南的最後統治,改雲南行中書省為雲南布政使司。在哀牢山哈尼族地區,成立各部長官司,多由哈尼族土官充任。各地哈尼族土官與中原皇朝的關係更為親近。思陀遮比、溪處自恩、落恐他有、瓦渣阿英等土官,分別接受明皇朝所賜李、趙、陳、錢等漢姓。明初,在雲南實行軍屯、民屯、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不少漢族進入哈尼族地區,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促進了哈尼族社會的經濟發展,使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當時的六詔山“土田多美,稼穡易豐”。[4]

14世紀中葉以後,新平、元江、墨江、普洱、鎮沅一帶的哈尼族逐步向封建地主制經濟過渡。明末農民起義軍殘部李定國,在哈尼族等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在雲南建立了抗清根據地。

清兵進逼雲南以後,哈尼族頭人龍韜等聯合六詔山、哀牢山區哈尼族等各族人民,推舉寧州(華寧)土官祿昌賢為首領,於1665年舉行了席捲整個滇中南的反清大起義。起義失敗後,清政府就此廢除六詔山區各土官領地,實行改土歸流,分屬開化、廣西兩府,從此結束了哈尼族龍氏在滇東南近500年的統治。哈尼族居民逐漸與其他民族融合,有的則遷至紅河南岸哀牢山區。至此,滇東南六詔山區哈尼族基本絕跡。

與此同時,清政府在哀牢山區也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廢除因遠羅必甸長官司,屬元江州管轄;改馬龍他郎甸長官司、鈕兀長官司為他郎廳(墨江),隸屬普洱府。思陀、溪處、落恐等各土司仍舊不變,繼續實行土司制度。

1817年,紅河南岸宗哈(今元陽縣攀枝花鄉)新興地主高羅衣聚眾700多人起義,自封“窩泥王”。此後至20世紀20年代,哈尼族發生了多次民族起義活動,均失敗。

1930年左右,哈尼族主要聚居的墨江縣,是當時雲南地下黨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

中國分布

中國的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區,包括禮社江下游、紅河西側、哀牢山區的新平、鎮源、墨江、元江、紅河、元陽、綠春、金平、江城等縣。山東江蘇、湖南、四川和廣東五省哈尼族人口均超過千人,其餘各個省市區及現役軍人中均有哈尼族人口分布。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哈尼族人口數為1,440,029人。

文字語言

哈尼族使用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內部分為哈雅、碧卡和豪白三個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個土語。

哈尼族在歷史上沒有本民族的文字,1957年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社會經濟

哈尼族哈尼族
哈尼族從事山區和半山區農業生產,以農產品為主要生活來源,並經營少量手工業畜牧業、狩獵、採集、貿易等;尤其以善於耕種梯田和山地著稱。

農業

1、種植

主要種植稻穀、玉米、棉花,併兼營茶葉等經濟作物。

2、養魚

哈尼族習慣在梯田裡養魚。三月栽過稻秧後,人們投入魚苗,任其自然生長。深秋時節,在收割稻穀的同時,一籮籮鮮魚便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3、其他農產品

墨江的紫膠,產量居全國之冠。西雙版納哈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飲譽中外的普洱茶主產地之一。

工業

紅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首府箇舊市,是聞名中國的“都”。

文化藝術

哈尼族文化藝術形式有神話、傳說、詩歌、故事、寓言、童謠、諺語、謎語等。

神話

傳說中有敘述萬物來歷的《創世紀》;有謳歌人類戰勝洪水,繁衍生息的《洪水記》;有反映哈尼族歷史遷移的《哈尼祖先過江來》等。

詩歌

哈尼族哈尼族
主要有“拉八熱”和“阿基估”兩類。

1、拉八熱

多在婚喪、節日、祭祀以及其他莊重的場合吟唱,曲調莊重嚴肅。

2、阿基估

即山歌,只能在山間田野唱,以愛情為主,男女對唱。

民樂

樂器主要有三弦、四弦、巴烏笛子、響篾、葫蘆笙等,“巴烏”是哈尼族特有的樂器。

舞蹈

有“三弦舞”、“拍手舞”、“扇子舞”、“木雀舞”、“樂作舞”、“葫蘆笙舞等。

在西雙版納地區流行的“冬波嵯舞”,舞姿健美,節奏明快,氣氛熱烈,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美術

哈尼族的工藝美術,主要表現在刺繡、編織和日用器皿的浮雕上。婦女們能繡、挑、扣等幾種方式刺繡各種圖案和簡單的花卉。多數地區的哈尼族習慣織素色布,但是西雙版納的哈尼婦女能用色線織出有美麗圖案的花布和背包。哈尼男子喜好雕刻,他們喜歡在樂器、菸袋及針筒等小件器皿上雕上各種圖形。

娛樂

坐騎磨秋:這是“苦扎扎”節狂歡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磨秋,是指橫架在堅實秋樁頂部的松木秋桿。秋桿兩端坐騎人數相等,一般一邊一人為宜。一邊坐騎的人用腳猛力蹬地,便騰空而起,對方雙腳落地亦蹬地騰起,秋桿反覆起落,飛鏇不停,驚險緊張。勇敢的哈尼族小伙子在秋桿上翻飛如燕,悠然自得。

科學成就

種植技術

創造梯田

哈尼族哈尼族
哈尼族是將野生稻培養為種植稻的先民之一,據文獻記載,哈尼族先民墾田種稻歷史悠久。當他們還在“都廣之野”居住時,已耕田種稻了。

哈尼族創造出中國古代先進的農業生產方式——梯田文化,明代著名的農學家徐光啟深入西南山間考察時曾被哈尼人特有的梯田深深打動,認為這裡的民族創造了一種新的田制,它應當被列為中國七大田制之一,並將其寫進《農政全書》。

刻木定水

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衣食之源,因此,他們對水特別珍惜。為了不誤農時,自古以來就有“刻木定水”的民約:根據一股山泉所能灌溉的面積,人們友好協商,擬定每塊田應得的水量,按水流流經田地的先後順序,在水溝與田塊的入水口處設一橫木,並在橫木上將那塊田應得的水量刻定位置,讓水自行流進田裡。

天文曆法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哈尼族也形成了自己獨特與水稻密切相關的原始曆法(屬於物候歷),將一年分為3個季節:冷季、吹風轉熱季和濕熱季,每個季節四個月,總計12個月,依次為送舊月(歲首,相當於農曆十月),其餘依次為迎新月、草死月、地濕月、種穀月、踩耙月、霉雨月、拔草月、嘗新谷月、入庫月、櫻桃月,每月均為30天。

此外,哈尼族還從很早開始就用十二獸紀年紀月。

生活方式

民居

哈尼族哈尼族
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勢建立村寨。

1、紅河、元陽、綠春等地住的是土牆草頂樓房,以石墊基,以木為柱,土基砌牆,屋頂鋪茅草,少數用瓦。樓房有上、中、下三層,下層關牲畜,中層住人和存放糧食,上層堆放瓜菜等雜物。

2、墨江一帶多是土基樓房,平面屋頂,間間相連。

3、西雙版納住的是竹木結構的樓房,旁設涼台,別具一格。

服飾

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均是在衣服縫製前,將白布放入自植靛青樹枝葉捂漚而成的靛汁和摻合醇酒的溶液中。哈尼族人喜歡穿木頭鞋。

1、兒童

六七歲以前的嬰兒和兒童的衣服基本沒有性別的區分,以護體為本,唯起自織小布帽具有民族特色和信仰意識。小布帽均以青藍色相間的六片直式土布片縫製而成,帽頂上系有豬牙、海貝、虎(豹)爪、穿山甲鱗殼等物和一枚野生植物果,一旦離家出門,臨時外加一支紅泡刺和一瓣大蒜,以辟邪。

2、成年男子

多用黑布或白布裹頭。

上穿青色或藍色有領對襟短衣或無領左衽短衣,袖長及腕而窄,用別致的布鈕和發光的銀幣、銀幣作扣,衣服下擺的左右端,或背部正中處,都留有“V”形剪口,使後翼整塊部分如同檐子,翻翅而起。

哈尼族哈尼族
下穿褲服肥大的扭襠青色長褲,褲帶縫成一長形布袋,布袋呈鴨嘴狀,用紅綠絲線鎖邊,褲帶後面繫著一串銀鏈繫著的銀幣。節日、喜慶期間,青年男子在青色或藍色短衣之下配上一件白內衣,在袖口、領口和邊擺處均勻地露出一道白邊。

西雙版納地區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鑲兩行大銀片做裝飾,以黑布裹頭。

3、女子

服飾豐富多彩,地區和支系差別較大。大部分地區哈尼族女子上穿左衽短衣,以銀珠和布條作紐扣,胸前的墜飾主要是銀飾,從後脖頸處沿著兩肩搭在前胸,一直墜到腹部,聯結各股銀鏈的多為大小銀魚,銹在服飾上的圖案稱為“排寒”,多以自然界的日、月和花鳥魚蟲為主,以顯示其崇尊自然的風格。

下身穿著不一,分長褲、短褲和摺裙幾種,盛裝時外披坎肩一件,多系花圍腰,腿纏繡花青布綁腿,在上衣的托肩、襟邊、袖口和褲腳邊沿上,多鑲以彩色花邊為飾。

較有特色的地區和支系的女子服飾如:碧約女子的小帽;墜塔女子的“俄托”;葉車女子的“打球郎俄”、“俄莫莫”、“帕常”;那偌地區女子的“啪纏”;思陀、寶華地區女子的“雞冠帽”;糯美女子的“批甲”;卡多女子的“約花”;羊街、咪喱地區女子的“帕阿”等。

西雙版納及瀾滄一帶的婦女,下穿短裙,裹護腿;胸前掛成串的銀飾,頭戴鑲有小銀泡的圓帽。

墨江、元江一帶的婦女,有的穿長筒裙或皺摺長裙,有的穿稍過膝蓋的長褲,系繡花腰帶和圍腰。

婦女在服裝和裝飾上區別是否已經結婚,有的以單、雙辮區分,有的以垂辮和盤辮區分,有的以圍腰和腰帶的花色區分等等。

飲食特點

1、吃新谷

紅河一帶哈尼族,農曆七月的第一個龍日,有“吃新谷”的習俗。吃新谷這一天,每戶人家按照老規矩,應在東方剛露魚肚白時,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連根帶穗的稻子。拔稻時要選擇株數逢單的稻穴,背回時無論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則以為不吉。

2、長龍宴

到了新年的後半期,每個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擺上長長的酒宴,全村共飲同樂,慶祝象徵他們團結和睦,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這種酒宴恰似一條長龍,故稱“長龍宴”;因設在街心,人們又稱之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個下午就可結束,若是大寨,則按戶劃分為三組,分三個下午舉行,每組輪流做東道主。

風俗禮儀

婚戀

哈尼族哈尼族
1、婚姻制度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這在西雙版納比較嚴格。一般認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習俗,如果婚後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則被允許。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戀愛,但結婚要徵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區實行包辦婚姻。

2、踩路訂婚

墨江碧約人有“踩路”訂婚的習慣,就是男女雙方情投意合後,由雙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沒有遇到兔子等野獸,就算訂婚了。

3、捶新郎

新平等地自稱卡多的哈尼族,迎親時有一幕新娘“捶新郎”的喜劇。迎親隊到了女家,主客寒喧幾句就開懷暢飲,雙方家長也在那裡大吃大喝,說東道西,似乎忘了這天是新娘出嫁的日子。過了好一陣子,頭系紅綢、胸前掛滿銀飾的新娘,才羞澀地緩緩出現在迎親隊前。當走到新郎面前時,她突然慍怒於色,舉起雙手向新郎劈頭蓋臉地捶去。這時,大家起鬨助興。只見新娘又哭又捶,新郎則東躲西閃,毫不還手。當新娘捶夠了,突然破涕為笑時,新郎這才說“現在該走了吧”。在難分難捨之際,母女倆抱著又哭又唱。此時,新娘的兄弟姐妹強行把她倆分開,背起新娘就往外跑,迎親隊也尾隨而去。據說,“捶新郎”的本意是考驗新郎對愛情的忠誠。

4、父子連名

哈尼族保留著古羌戎父子連名制的傳統,即父親名字後頭的一個字或兩個字作為兒子名字的起頭字,世世代代連續下來。其名全系二字音,並冠以漢姓,多以波、約、黑、勒、沙、孟、朗、卜、車等做男名的首音。首音除具有父子連名的意義之外,還具有紀念性和象徵性的含義。

喪葬

哈尼族哈尼族
在哈尼族的人生禮儀中,葬禮是最為隆重的。

哈尼族葬禮中一般都有吃臨終飯、續氣、鳴槍宣告、易床、停屍、淨身穿壽服、釘棺等一系列儀式。

1、哭唱輓歌

是最重要的部分,它貫穿了喪葬活動的始終。對輓歌唱詞掌握得多寡深淺,無形中也成了衡量哈尼女子是否聰穎能幹的尺度之一。姑娘少婦一遇喪事,便群起聚集喪家,實地摹仿學習。因而整個場面,真假哭聲混雜而此起彼伏,熱鬧非凡。然而一曲喪家哀歌唱下,也足以讓每個聽者潸然淚下。

2、誦經

出殯前兩天,喪家要請有名的摩匹(祭司)給死者念育“指路經”和家譜,眼睛半睜半閉,手拿一把竹筒,每念完一段,竹筒便在地上“咚、咚、咚”敲擊幾下。歸途中還須知道祖先名字,故摩匹也要不斷念誦家譜,這樣,死者才會順利得到祖先承認。

3、莫搓搓

是哈尼人的一種隆重的喪葬形式。只為正常死亡的高齡男女舉行,一般無兒無女或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舉行莫搓搓。莫搓搓的含義是:替死者洗刷罪孽,為其鬼魂安排一個有吃有喝有玩的理想環境,它不但是對祖先的崇拜,也是對生者的安慰。

在出殯前夜,青年男女在喪家附年燃起箐火,敲鑼打鼓。年輕人眉目傳情,歌聲舞影,通宵達旦。哈尼山寨平時嚴禁有關性內容的玩笑在異性或親戚面前出現,然而,在“莫搓搓”之夜,完全代之以生死融、哀樂共有的景象,而這恰恰體現了哈尼族的人生理念:死,意味著生,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死也就沒有生。

宗教信仰

哈尼族虔誠篤信以萬物有靈為核心的原始宗教

摩咪

為至高無上的天神。

哈尼人的祖先經過長期的遷徙,地面上的自然景物隨著游遷而變化,但天上的日、月、星辰時時伴隨著他們,因此,在哈尼人的心靈里逐漸形成一個主宰萬事萬物、至高無上的太空神靈的形象,稱為“摩咪”,摩咪永遠居住在虛渺的太空中,時時關注地上所有的人,僅僅掌握著人間的生死大權,賜善良的人以幸福,降罪惡的人以災難。

常為善惡兼施的自然神。

哈尼族原始宗教的神靈崇拜具有明顯的等級界限,除“摩咪”外,還可按順序劃分為:自然神、鬼、魂三種類型。他們將一切自然神統稱為“常”,神是僅次於“摩咪”的永居人間的最威嚴的主宰者,大致可分為:山神、石岩神、地神、樹林神、水神、火神六種,除地神為善神外,其餘諸神則對人善惡兼施。

乃哈

哈尼族哈尼族
是無惡不作的

鬼由兩個方面構成:一是惡鬼,可以導致人類的非正常死亡,另一類是陰魂,可以使35歲以前未婚男女早逝。

約拉

是護體的靈魂

相信人除了具有會消失的肉體外,還有看不見、摸不到、不會消失的靈魂獨立存在。凡人一旦韁繩落地,隨著哇哇的啼哭聲,就有了12個魂,這12個魂依它們排位的先後次序,對衛護人體安康起著不同的作用,離人體愈近,衛護人體安康的作用也就愈大。

重要節日

年首扎勒特

哈尼族的最大節日是過“十月年”,前後歷時六天。按照他們古老的曆法,每年農曆十月第一個辰龍日為新年之始(相當於漢族的大年初一)。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共殺一口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戶平均分配。到了下午,各家各戶用分得的豬肉和下水祭獻祖先。

節日裡闔家團聚,還邀請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參加。他們終日歡聲不絕,特別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講述節日的來歷和民族的歷史,歌唱豐收的喜悅。

到了新年的後半期,每個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擺上長長的酒宴,全村共飲同樂,慶祝象徵他們團結和睦,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

苦扎扎

是哀牢山一帶哈尼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每逢夏曆五月,哈尼族人民便迎來了盛大節日“苦扎扎”。節日曆時三至五天,慶典活動極為隆重。這時繁忙的春耕生產已經結束,盛夏農閒,有社交娛樂的時間,因此,“苦扎扎”節兼有社交娛樂、預祝“五穀豐登,人畜安康”的意思。節日裡殺牛祭神,青年們聚集一起盪鞦韆、坐騎磨秋、摔跤、唱歌跳舞,盡情歡樂。有的地方夜晚還要在家裡點燃松明火把,敲擊什物,以示驅病魔出寨。

哈尼族哈尼族
姑娘節

雲南省元陽縣碧播山一帶的哈尼族,每年農曆二月初四要歡度姑娘節。

這天,雞還未叫,男人們就要首先挑回一擔水,天麻麻亮時,再砍回一捆柴,接著,就生火燒水,把洗臉水恭恭敬敬地端給慢騰騰起床的婦女。然後,男人們煮飯、洗菜、剁豬食、洗碗筷、帶小孩,婦女們則悠閒地坐在一旁,或做點針線活,或指揮男人做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們,則連針線活也不做。

午飯後,男人們急忙趕到寨中的公共娛樂場所去,按習俗,先到的為勤勞者,後到的為懶惰者。小伙子們向情人借來女式新衣新褲,打扮成姑娘的樣子,在歡快的弦樂聲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陽偏西才回家做飯,繼續服侍婦女到深夜。

敬老節

每年的農曆臘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節。清早,老人梳洗後穿上新衣服準備歡度自己的節日。成年人在家殺雞宰鴨,備辦美餐,小伙子將一棵小松樹載在過節的坪場旁,姑娘們挑來清水給它澆下定根水,象徵青年們祝願老人像青松一樣健康長壽、永葆青春。

里瑪主節

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穀鳥,把布穀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穀鳥媽媽)。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聽到布穀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一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的歡呼。據說,這一聲回答,可使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終年和平康泰。

按照前輩人沿襲下來的規矩,等多數人都聽到布穀鳥的叫聲後,就相約在一個屬羊的日子,備辦美味佳肴,用一種大樹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噴香金黃的糯米飯,煮好紅鴨蛋,向布穀鳥虔誠地敬獻。這天,村村寨寨的小伙子和姑娘們滿面春風,身著節日盛裝,會聚在一個適中草坪上,歡度一年一度的“里瑪主”節(春天的盛會),藉以選擇對象,談情說愛。節後,各家選定一個好日子,在雀鳥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靜的五更時分,家長悄悄地把三叢秧苗插在自家田裡,意即、“開秧門”。據說,“開秧門”時聽不到雀鳥的聲音,今年莊稼就能免災除害,獲得好收成。

捉螞蚱節

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曆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裡捉瑪蚱,每家捉夠一竹簡(約二斤)後,就把螞蚱一隻一隻撒成四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未捉到地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後,又要把這些螞蚱收進竹筒。帶回家當菜或拌粑粑吃,據說螞蚱肉很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嘔,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三個月內你不要吃稻穀!”

祭母

是新平縣卡多山區哈尼族的一項有悠久歷史的活動。它有專門的地方,哈尼族叫“東壩”,故也叫東壩祭母。每年農曆二月第一個屬牛日舉行。

這天山寨一般都不搞農事活動。早上,各家都要安排小伙子捕雀打鳥,婦女捉魚,還專門派人殺豬宰羊。中午,各家按一個兒子繳大米和酒各一公斤給經辦人,連同早上捕捉到的東西,便著手備辦宴席。太陽偏西時,大家聚集在祭母樹前,當主持的長者宣布開始,大鼓和鍩鑼齊鳴。隨著,大家便齊唱《思母歌》,唱畢,全寨入席飲酒吃飯。

傑出人物

哈尼族哈尼族
田四浪

莫江哈尼族。為了配合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1853年,田四浪率眾起義。1858年,田四浪與李文學聯合,共同作戰,田四浪被擁為“夷家兵馬副元帥”,分領部分地區的哈尼、彝等各族農民起義軍,並在者乾誓盟,之後,田四浪提出了明確的鬥爭目標和政治綱領,為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的發展和實現而戰鬥,取得了眾多戰役的勝利。1870年12月,田四浪不幸被捕,次年春被清軍殺害。

盧梅貝

滇南元陽縣多沙寨哈尼族,1900年出生,童年生活清貧。1917年,盧梅貝參加了由女“苗王”馬勃邁領導的起義,率領義軍趕走了土司武裝,被女“苗王”封為大將,橫掃了多地的土司勢力,後又被推選為聯軍統帥,義軍增至萬人,取得了一系列戰役的勝利。在官軍的鎮壓下,起義失敗,盧梅貝在廣大貧苦農民的掩護下,安全隱蔽下來。哈尼族人民崇敬盧梅貝為民除暴的英勇行為,都尊稱她為“多沙阿波”,意為多沙寨的阿爺。

李和才

李和才(1893—1985),青少年時期加入滇軍,英勇善戰,1944年起,接受進步思想,1947年開始參加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鬥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紅河州州長,被連續選為一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1977年當選為雲南省政協副主席,1979年當選為雲南省人大常委副主任。

人種分類導航

人種也稱種族,在生物學上,人類各種族都同屬於一個物種,即智人。具有共同遺傳體質特徵的人類群體。各人種的體質形態一般來說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
族群人口學人權人屬
人類學人類起源人類行為各國人口

越南官方認定的54個民族

越南政府將境內民族劃分為54個,其中京族人口占87%,次者為岱依、泰、芒、高棉、華、儂、苗、瑤等民族;除京族外,其餘均定為少數民族。

中國56個民族名稱

官話拼音中文名稱人口
Hàn Zú 漢族1,230,117,207
Zhuàng Zú壯族16,178,811
Mǎn Zú滿族10,682,263
Huí Zú 回族9,816,802
Miáo Zú 苗族8,940,116
Wéiwúěr Zú 維吾爾族8,399,393
Tǔjiā Zú土家族8,028,133
Yí Zú彝族7,762,286
Měnggǔ Zú蒙古族5,813,947
Zàng Zú藏族5,416,021
Bùyī Zú布依族2,971,460
Dòng Zú侗族2,960,293
Yáo Zú 瑤族2,637,421
Cháoxiǎn Zú朝鮮族1,923,842
Bái Zú白族1,858,063
Hāní Zú哈尼族1,439,673
Hāsàkè Zú哈薩克族1,250,458
Lí Zú黎族1,247,814
Dǎi Zú 傣族1,158,989
Shē Zú畲族709,592
Lìsù Zú傈僳族634,912
Gēlǎo Zú仡佬族579,357
Dōngxiāng Zú東鄉族513,805
Gāoshān Zú 高山族458,000
Lāhù Zú拉祜族453,705
Shuǐ Zú水族406,902
Wǎ Zú佤族396,610
Nàxī Zú納西族308,839
Qiāng Zú羌族306,072
Tǔ Zú 土族241,198
Mùlǎo Zú仫佬族207,352
Xíbó Zú錫伯族188,824
Kēěrkèzī Zú柯爾克孜族160,823
Dáwòěr Zú達斡爾族132,394
Jǐngpō Zú景頗族132,143
Màonán Zú毛南族107,166
Sǎlá Zú撒拉族104,503
Bùlǎng Zú布朗族91,882
Tǎjíkè Zú塔吉克族41,028
Āchāng Zú阿昌族33,936
Pǔmǐ Zú普米族33,600
Èwēnkè Zú鄂溫克族30,505
Nù Zú怒族28,759
Jīng Zú京族22,517
Jīnuò Zú基諾族20,899
Déáng Zú德昂族17,935
Bǎoān Zú保全族16,505
Éluōsī Zú俄羅斯族15,609
Yùgù Zú裕固族13,719
Wūzībiékè Zú烏孜別克族12,370
Ménbā Zú 門巴族8,923
Èlúnchūn Zú 鄂倫春族8,196
Dúlóng Zú獨龍族7,426
Tǎtǎěr Zú塔塔爾族4,890
Hèzhé Zú赫哲族4,640
Luòbā Zú珞巴族2,96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