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

《火葬》

《火葬》是一部以抗日武裝鬥爭為主調的作品,它描寫了我國軍隊乘敵占的“文城”空虛,派出便衣隊偷襲城池的英烈行為,以及城內諸色人物種種不同的面目、心態和命運。《火葬》是在1943年於重慶寫成。發表於1944的1月至6月《文藝先鋒》第4卷第1期至第6期。晨光出版公司1944年5月渝初版。

基本信息

老舍自傳《火葬》

《火葬》《火葬》

在抗戰中,因為忙,病,與生活不安定,很難寫出長篇小說來。連短篇也不大寫了,這是因為忙,病,與生活不安定之外,還有稍稍練習寫話劇及詩等的緣故。從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三年,我只寫了十幾篇短篇小說,收入《火車集》與《貧血集》。《貧血集》這個名字起得很恰當,從一九四○年冬到現在(一九四四年春),我始終患著貧血病。每年冬天只要稍一勞累,我便頭昏;若不馬上停止工作,就必由昏而暈,一抬頭便天鏇地轉。天氣暖和一點,我的頭昏也減輕一點,於是就又拿起筆來寫作。按理說,我應當拿出一年半載的時間,作個較長的休息。可是,在學習上,我不肯長期偷懶;在經濟上,我又不敢以借債度日。因此,病好了一點,便寫一點;病倒了,只好“高臥”。於是,身體越來越壞,作品也越寫越不像話!在《火車》與《貧血》兩集中,慚愧,簡直找不出一篇像樣子的東西!

三十一年夏天,我又來到北碚,寫長篇小說《火葬》,從這一年春天,空襲就很少了;即使偶爾有一次,北碚也有防空洞,而且不必像在重慶那樣跑許多路。

天奇暑,乃五時起床,寫至八時即止,每日可得千餘字。本擬寫中篇,但已得五六萬字,仍難收筆,遂改作長篇。九月尾,已獲八萬餘字,決於雙十日完卷,回渝。十月四日入院割治盲腸,一切停頓。二十日出院,仍須臥床靜養。時家屬已由北平至寶雞;心急而身不能動,心乃更急。賴友好多方協助,家屬於十一月中旬抵碚。二十三日起緩緩補寫小說;傷口平復,又患腹疾,日或僅成三五百字。十二月十一日寫完全篇,約十一萬字,是為《火葬》。它要告訴人們,在戰爭中敷衍與怯懦怎么恰好是自取滅亡。

五年多未寫長篇,執筆即有畏心;越怕越慌,致失去自信。天氣奇暑,又多病痛,非極勉強的把自己機械化了,便沒法寫下去。可是,把身心都機械化了,是否能寫出好作品呢?過度的勉強,使寫作變成苦刑。我吸菸,喝茶,愣著,擦眼鏡,在屋裡亂轉,著急,出汗,而找不到我所需要的字句。勉強得到幾句,絕對不是由筆中流出來的,而是硬把文字堆砌起來的破磚亂瓦,是沒法修改的,最好的方法是把紙撕掉另寫。另寫么?我早已精疲力盡!只好勉強的留下那些破爛兒吧。這不是文藝創作,而是由夾棍夾出來的血!故事的地方背景是由我心裡鑽出來的。我要寫一個被敵人侵占了的城市,可是抗戰數年來,我並沒有在任何淪陷區住過。只好瞎說吧。這樣一來,我的“地方”便失去

讀者連那裡的味道都可以聞見的真切。

我想多方面地去寫戰爭,可是我到處碰壁,大事不知,小事知而不詳。我沒有足以深入的知識與經驗。我只畫了個輪廓,而沒能絲絲入扣的把裡面填滿。

有人說我寫東西完全是碰,碰好,就好;碰壞,就壞,因為我寫的有時候相當的好,有時候極壞。我承認我有時候寫得極壞,但否認瞎碰。文藝不是能瞎碰出來的東西。作家以為好的,讀者未必以為好,見仁見智,正自不易一致。不過,作者是否用了心,他自己卻知道得很清楚。像《火葬》這樣的作品,要是擱在抗戰前,我一定會請它到字紙簍中去的。現在,我沒有那樣的勇氣。這部十萬多字的小說,一共用了四個多月的光陰。光陰即便是白用,可是飯食並不白來,十行紙——連寫抄副本——用了四刀,約計一百元。墨一錠,一百二十元——有便宜一點的,但磨到底還是白的。筆每枝只能寫一萬上下字,十枝至少須用二百元。求人抄副本共用了一千一百元。請問:下了這么大的本錢,我敢輕於去丟掉么?我知道它不好,可是沒法子不厚顏去發表。我並沒瞎碰,而是作家的生活碰倒了我!這一點聲明,我並不為求人原諒我自己,而是為教大家注意一點作家的生活應當怎樣改善。假若社會上還需要文藝,大家就須把文藝作家看成個也非吃飯喝茶不可的動物。抗戰是艱苦的,文人比誰都曉得更清楚,但是在稿費比紙筆之費還要少的情形下,他們也只好去另找出路了。

作者介紹

(圖)《火葬》《火葬》

老舍(1899.2.3-1966.8.24),我國現代文豪,小說家,戲劇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出身寒苦,自幼喪父,北京師範學校畢業,早年任國小校長、勸學員。1924 年赴英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教中文,開始寫作,連續在《小說月報》上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成為我國現代長篇小說奠基人之一。歸國後先後在齊魯大學、山東大學任教,同時從事寫作,其間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短篇小

《火葬》《火葬》
說《微神》、《斷魂槍》等。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武漢和重慶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對內總理會務,對外代表“文協”,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並對現代曲藝進行改良。1946 年赴美講學,四年後回國,主要從事話劇劇本創作,代表作有《龍鬚溝》、《茶館》,榮獲“人民藝術家”稱號,被譽為語言大師。曾任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全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及北京文聯主席。1966年“文革”初受嚴重迫害後自沉於太平湖中。有《老舍全集》十九卷。

略談老舍的《火葬》

(圖)《火葬》《火葬》

從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二年,為宣傳抗日和動員民眾的需要,老舍的創作重心在話劇與通俗文藝,小說寫作幾乎近於停頓。一九四三年,他重新開始小說創作,所寫的第一部有份量的作品,就是長篇小說《火葬》。該書是一九四三年夏天在重慶北碚動筆的,同年年底完成,用了大約四個月的時間。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城市貧民或下層職員的生活,直接寫戰爭的小說作品,除了建國以後寫的《無名高地有了名》,就是這一部《火葬》了。由於對戰爭生活的陌生,老舍在《火葬》的創作中,遇到許多難以克服的困難,致使這次相當費力的創作勞動,未能獲得應有的成功。老舍自己認為,這是一次失敗。他說:“它的失敗不在於它不應當寫戰爭,或是戰爭並無可寫,而是我對戰爭知道的太少。我的一點感情象浮在水上的一滴油,蕩來蕩去,始終不能透入到水中去!我所知道的,別人也都知道,我沒能給人們揭開一點新的東西。”

作家應當寫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應當從他長期的生活積累中提煉和挖掘題材,以揚其所長,發揮自己的藝術獨創性。《火葬》所寫的,不是老舍所熟悉的生活,因而,讀這部作品,我們不難覺出,老舍的筆好象被什麼東西絆住了,難以象解剖刀一樣,深入生活底層進行挖掘。老舍明知所短,何以要寫《火葬》呢?這就涉及到作者對待戰爭和戰爭文學的態度問題。我們主張作家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同時,也應當提倡作家去熟悉新的生活,不斷地開拓題材的新領域。抗Et戰爭時期, “文協”提出“文章入伍、文章下鄉”的口號,就是號召作家去熟悉抗戰時期人民的生活。及時反映人民的抗日鬥爭。老舍在愛國熱情的鼓舞下,努力去寫《火葬》這樣的作品,顯示了用創作為抗戰服務的真切願望。他說,《火葬》“要關心戰爭”,就是這個意思。抗Et戰爭是反擊侵略者的正義的民族戰爭,它關係到民族的存亡,關係到億萬人的生存,作家應當有勇氣去反映這一新的現實,去熟悉新的生活。老舍是具有這一勇氣的。他說:“失敗,我不怕。今天我不去試寫我不知道的東西,我就永遠不會知道它了。什麼比戰爭更大呢?它使肥美的田畝變成荒地,使黃河改了道,使城市變為廢墟,使弱女變成健男兒,使書生變為戰士,使肉體與鋼鐵相抗。最要緊的,它使理想與妄想成為死敵。我們不從這裡學習,認識,我們算幹嗎的呢?寫失敗了一本書事小,讓世界上最大的事輕輕溜過去才是大事。假若文藝作品的目的專是為給人娛樂,那么象《戰爭與和平》那樣的作品便根本不應存在。我們似乎應當‘取法乎上’吧!”這不僅是一種嚴肅的創作態度,也是高度的愛國熱情的體現。

就小說本身而言,《火葬》也是表現了愛國主義的思想內容的。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無情地暴露了日本侵略者慘無人道的獸行,二是通過對人民民眾和國民黨下層愛國官兵的抗日熱情的描繪,表現了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不屈精神。對侵略者暴行的揭露,集中在關於文城失陷後的一段描寫中。“敵人在文城的第一次屠洗,是以雞鴨牛羊為對象”,之後,則是搶劫。“他們有系統的、最精細的、挨家按戶的搜查奸細——而所收到的是手錶,金銀首飾,皮衣,和其它的細軟。……只要是可以拿走的,哪怕是一分錢或一個銅鈕子,他們都拿走。那不能拿的,他們會用手,腳,槍柄去弄碎。”搶劫之後是屠殺,“十幾個小孩子,從兩三歲到十一二歲的,都因為在門外大便或小便,被敵人用刺刀穿過了胸口,而後教他們的父母去交罰款”。晚上因為忘了點太平燈,因為出去請醫士或產婆,也要被敵人用刺刀殺死。一時,文城成了死城,變作了一個最黑暗的囚獄。這些描寫,都是血的控訴,控訴敵人是為了教育和啟發人民。我們不主張過分誇大文藝的社會作用,然而在那群情激奮、全民族都在抵禦外來侵略的年代,通過文藝作品暴露侵略者的兇殘本質,暴露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非正義性和非人道性,對於激發人民的愛國情緒,激發人民對於侵略者的仇恨情緒,進而動員更多的人投入民族革命戰爭的洪流之中,同仇敵愾地同敵人作戰,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在暴露敵人的同時,《火葬》歌頌了人民的抗日鬥爭。石隊長是作者著力刻畫的一名的抗日英雄的形象。他有愛國熱情,勇敢,堅強。小說關於他炸毀敵人的火藥庫和最後犧牲場面的描寫,是頗為悲壯的。敵人的火藥庫在小城隍廟內,因為殿前的松樹權上裝有敵人的機槍,火藥庫很難接近。他決定隻身靠近松樹,然後用手榴彈炸掉敵人的機槍:

他開始爬動。每移一寸,他就覺得離死亡近了一寸,但是他必須朝著機關槍前進。不但要前進,還要安全的達到目的:只憑一股勇氣去犧牲自己是會連累到眾兄弟的。他的汗流濕了他的厚棉襪。他緊緊的趴在地上,可是他的心象飄蕩在空中。他須控制住全身的任何一個動作,而且不能稍微喘一喘氣。

這一細節描寫,在著眼於寫人物的行動的同時,適當伴之以心理的揭示,比較真實地刻畫了抗日勇士石隊長的形象。最後,石隊長帶傷逃出文城,日本兵在背後追趕他,而他只有一顆手榴彈,在走投無路之際,“他決定不作俘虜”,用手榴彈炸死了幾個敵人,然後點著幾捆麥秸,以火自焚。小說寫道:

在煙與火中,他昏昏忽忽的,光榮的,倒在地上。外面的槍聲停止。由窗戶,由屋門,由草屋頂,伸出紅亮的火舌,舐著發出香味的,翠綠的松枝。煙向上升,東方有一片片紅的曉霞,霞上射出金光。草房上的煙還往上升,象要升入那片丹霞去。

這是一首悲壯的詩。通過石隊長的犧牲,老舍要著力表現中華民族不甘做亡國奴的英雄精神,這個立意是積極的,在當時是有教育意義的。作家寫的是國民黨軍隊的下級軍官和士兵,而且著眼於表現他們的抗Et精神,從選材和藝術處理上,無可厚非,而且也有一定的歷史真實性。

就人物塑造上講,《火葬》中多數人物都缺乏必要的性格發展和細膩的個性刻畫,筆觸顯得粗疏。唯一在性格上比較有特色的人物形象是王舉人。封建思想長期的薰陶和荼毒,使文城的這位最大人物,性格異常懦弱,眼光異常短淺。他的心目中只有自己的家產,什麼個人的氣節,什麼國家民族的存亡,在關鍵時刻,他均可棄置而不顧。他的投敵作漢奸,“並不希望因給敵人作事,而得到更多的金錢與好處,他只希望能保住他原有的財產”。守財奴的自私性,是他的性格特徵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並不希望擴大實權,所以作了維持會長之後,他希望日本人不來打擾它,“他就可以坐在屋中,溫一溫《東萊博議》,吸幾袋黃煙,以遣餘年,保全住性命,家族,財產,與《東萊博議》,於願足矣。至多,至多,他想,也不過在端陽和中秋請兩桌客,把日本的長官請來喝喝酒,也就算了”。這些想法,既顯示了舉人公的腐儒的迂拘氣,又可見他的喪失氣節的媚態。但是,日本人豈肯使他安生,日本人準備好的一切規章、命令、公文等等,均要他簽署。王舉人求安生而不得,即以敷衍應之。“敷衍,各方面的敷衍,的確是他的哲理;而且是,在他想,最適用於亂世的哲學。”王舉人的效勞於敵,喪失民族氣節,本源於守財奴的自私性,發展之為敷衍哲學,在外表的庸碌無能之後,則鮮明地顯露著奴顏婢膝的性格。他的敷衍,正是助桀為虐,是不可容忍的犯罪行為。小說寫道:“那些公文的內容沒有一件是有利於中國人的,納糧,抽壯丁,統制物資,使用偽幣……他知道他的筆下可以殺死多少多少人,但是他沒法子不批准——他的唯一的任務就是替日本人批准一切殺人放火的事。”王舉人是民族的罪人。這個形象的成功,不在於作家揭示了一個民族敗類的醜行與本質,因為那樣的漢奸形象,我們在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中,已經見得很多了,這個形象的成功在於,作家避免了臉譜化的描寫,而把筆觸深入到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力求寫出人物性格的全部複雜性。當王舉人意識到自己的犯罪時,他也有所悔悟,作家準確地刻劃了他的複雜心理:

他好象身子已在井裡,而才還抓住井口的人;撒手,便落在井內,不撒手,手又筋疲力盡。

半夜裡,他睡醒了一覺,不能再睡。這是後悔的最好時候。一切似乎都入了夢,只有他的已經衰弱了的心還在跳動。一會兒,他覺得心中很熱,手心腳心都出了點汗;想掀開點被子,可是沒有去動手。一會兒,他又覺得全身都冷噤噤的,想哼哼兩聲,可是沒敢出聲。拳著乾瘦的小身子,象被世界遺棄了的一堆骨頭似的,他一動不動抱著那顆裝滿了苦痛的心。

他的痛苦是真實的。因為他不僅是文城的維持會會長,而且是受封建思想薰陶了一生的腐儒。他痛苦,但卻無力自省,也並不想真正的自省,最後,只能以自取滅亡的悲劇告終。老舍對這個人物的性格的把握是準確的,開掘也是較為深刻的。《火葬》儘管有許多不足,甚或可以被認為是失敗的作品,然而,它到底是出自大作家的手筆,一旦老舍接觸到他較為熟悉的人物時,那種渾然天成的真實的性格與生活的描繪,就會閃現出藝術的光彩。王舉人形象的刻畫也有不足,主要是作家對這一人物流露出些許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諷刺的效果。然而王舉人的悲劇的結局是生活邏輯的必然,老舍說《火葬》“要告訴人們,在戰爭中敷衍與怯懦怎么恰好是自取滅亡”!

相關資料

[1] 區人大 http://beibei.gov.cn/jzbb/ShowArticle.asp?ArticleID=4186

[2] 噹噹網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926709

老舍主要作品名錄

老舍(1899.2.3~1966.8.24),字舍予,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老北京人,滿族,中國現代小說家劇作家、著名作家,1951年,老舍因創作優秀話劇《龍鬚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棄世。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民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餘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