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

此片是導演田壯壯對半個世紀前費穆和李天濟作品《小城之春》的重拍片,田壯壯表示在自己沒有電影拍的十年間,每年都要看這部誕生於1948的作品,而每次觀看,都有所感觸,覺得一定要重拍這部經典。該片雖然只是一部只有450萬投資的小製作,但創作班子非常豪華,阿城、李屏賓、葉錦添等專業人士加盟此片。費穆之女費明儀對這部翻拍片給予認同,表示在影片中看到了很多父親當年的構思,也看到了田壯壯獨特的風格。與費版相比,畫面顏色變成彩色,空間延展許多,女主人公的獨白被隱去,故事內容和講述的手法也有一些不同,變得更為今天的觀眾所能接受。

基本信息

劇情介紹

小城之春宣傳海報小城之春宣傳海報
南方某小城裡,年輕少婦周玉紋和丈夫戴禮言的夫妻生活淡而無味,兩人已經幾乎沒有什麼言語上的交流,周玉紋只是仍恪守著做妻子的責任。周玉紋喜歡時常到城牆上走走,有時能在那裡呆上一整天,但沒有人知道她在看什麼,想什麼。戴禮言長期抱病,終日鬱鬱寡歡,他對家道的日益沒落感到無可奈何,而對妻子的疏遠無法接受卻又難有作為。除了這對沉默的夫妻,圍牆內還有戴禮言年少的妹妹戴秀和年老的僕人老黃,四個人守著沉悶的家。

戴禮言的同學章志忱突然回到小城,猶如在死水中投下一顆石子,一家人的心思均被他的到來而打亂。成為醫生的他原本是周玉紋的戀人,二人的再次重逢喚起了舊情,而清純年少的戴秀也愛上了舉止優雅氣質不俗的章志忱,四個人的關係糾纏在了一起。戴禮言因無法忍受這樣的生活而服藥自盡,後經搶救脫險。一場風波令章志忱決心離開這裡,周玉紋也決定繼續與丈夫生活下去,戴、周二人一起站在城牆上目送章志忱遠去……

演職人員

製作人:
江志強李少紅李小婉博偉達
EricHeumann....associateproducer
MarcSillam....associateproducer
YatmingTang....producer
AlainVannier....associateproducer
MichaelJ.Werner....executiveproducer
楊步亭BuTingYang....executiveproducer
原創音樂OriginalMusic:
LiZhao
攝影Cinematography:
李屏賓PinBingLee....(asMarkLiPing-bing)
剪輯FilmEditing:
JianpingXu
藝術指導ProductionDesigner:
KuangmingCheng
葉錦添TimYip....(asTimYipKam-tim)
美術設計ArtDirectionby:
JamesDavidGoldmark
XinranTu
服裝設計CostumeDesignby:
葉錦添TimYip....(asTimYipKam-tim)
副導演/助理導演AssistantDirector:
HeLai....firstassistantdirector

塑造及傳播

《小城之春》形象海報和畫冊設計在色調上與影片主影調統一,且能還原影片的時代背景。《小城之春》主海報設計著重於女主演心理狀態的表現,支頤沉思的她正為自己的錯愛和取捨而思緒糾結,以此傳達出貫穿影片始終的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愛倫理。

舊版回顧

(圖)《小城之春》《小城之春》 1948年版

此片翻拍自1948年由費穆導演的同名黑白電影。1983年香港藝術中心和香港電影文化中心合辦“20至40年代中國電影回顧展”,《小城之春》被中國兩岸三地的電影人重新發現,1984年香港藝術中心與香港中國電影學會合辦的“探索的時代:早期中國電影展”,以及1985年第9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亞洲大師作品鉤沉”專題影展上,費穆的《小城之春》都是最受關注、最受歡迎的節目。自此以後,《小城之春》成了中國電影界一致公認的經典性作品,海內外關於《小城之春》的評論文章不斷問世,這部影片和它的導演成了海內外電影界中國電影評論、研究的一大熱點。1995年,《小城之春》被推選為中國電影90年歷史上10部經典作品之一,更被香港電影評論界推選為世界100年電影史上的10部經典之一。
1948年版的《小城之春》最大成就,在於打破了它以前所有中國電影的敘事形式(甚至直到今日仍無後繼者)。全片只有五個人物:夫、妻、妹、客、仆(和一隻雞),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而只有一個處境。夫長期患病,消極失落,妻出於道義,不得不照顧他。一日,夫的昔日同學來訪,原來是妻的初戀情人。就是在這樣一個時間和空間都凝固了的處境裡,費穆以罕見細膩的筆觸,刻畫出人物的反應,透過他們的眼神、舉止、極度細微的表情變化,把影片帶進了一個複雜的心理層次。影片又巧妙運用了中國京劇的做手技巧,豐富了演員的表現,三番四次的單鏡頭跳切,交待出時空的交融,處處表現出一種即使今日看來,仍屬尖端的現代電影觀念。

影片賞析

(圖)《小城之春》《小城之春》劇照 周玉紋與昔日戀人章志忱

《小城之春》通過夫妻、情人、朋友、兄妹之間的感情糾葛與矛盾衝突,從人的內心世界角度,通過情感世界與現實關係的矛盾,揭示人的道德意識。影片充分肯定了人的精神、情感、人性需求的正當性。
《小城之春》從人的內心世界角度,通過情感世界與現實關係的矛盾,揭示人的道德意識。影片充分肯定了人的精神、情感、人性需求的正當性。女主人公玉紋長年生活在那樣一種令人窒息的環境裡,她對愛情的渴望、幸福的追求是完全正當的。當昔日的戀人出現在面前時,情不自禁地發生了一場又一場感情波瀾,這是合乎人性的真情火花。但她畢竟是已成婚的妻子,負有應有的道德感與責任感。況且,丈夫是被病魔所弦纏,他軟弱卻很善良,他也渴望愛情,卻身不由己,他更懂得妻子為他所作的犧牲,他深感對不起妻子,他甚至真誠地構想,玉紋如果嫁給志忱該多好!為了妻子的幸福,他甚至試圖自殺。這些均表現了禮言是一個善良、正直、令人同情的好人。他如果沒有病,他會與妻子有良好的感情關係的。對於這樣一個人,如果拋棄他是殘忍的、不人道的。再說志忱,他一直愛著玉紋,但他與禮言有著深摯的友情。他處在戀情與友情的交叉路口上,他珍惜這兩種情,不願傷害其中任何一種情,但這又不可能,在情與理的衝突中,他是最為難、最痛苦的人物。

無論是志忱、無論是玉紋,畢竟是中國傳統文化薰陶下成長的知識人士,他們在感情上經受多大痛苦,最終總是服從禮儀的約束和道德的規範,這是符合中國文化人的作人準則的,因而也是最真實的,令人信服的。尤其,幾個人物經過一番情感糾葛,更理解了對方的真情與境遇,互相達到了溝通,原來的關係得到改善,從而夫妻感情趨於融洽。因此,這部影片所揭示的夫妻之情、戀人之愛、朋友之義,這樣複雜的情理矛盾糾葛,既是真實的,又是符合中國文化情義原則的。影片在藝術表現上是細膩的、優美的,體現出了中國知識分子豐富完美的人性美。《小城之春》是一部風格化比較強的影片。
影片中只出現了妻子、丈夫、朋友、妹妹、僕人5個人物,在小城中再未出現其他人影,這樣的環境表現,表面看似不真實,然而它正體現了一種獨特的淨化的造型風格。這是為了更突出、更集中、更清晰地體現感情世界的人物關係,並利用女主人公的獨白形式揭示了人物隱秘的內心感情。影片中多次展現荒涼的小城城頭,它既含蓄地隱喻當時的時代背景,也烘托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使人物的情感與環境渾然一體,產生了一種含蓄幽深的意境,令人回味無窮。

幕後故事

一天只拍一兩個鏡頭
攝影選擇的地點是一所明末的官邸,《橘子紅了》《人間四月天》等劇都在這裡拍攝過。房屋原本已經破爛不堪,劇組斥資重新整修了一番,這裡又成了一所不失富貴卻又陰鬱幽暗的沒落世家的宅院。

(圖)《小城之春》東山鎮陸巷作為《小城之春》外景地

在光線暗淡的攝影棚中,田壯壯穿著普通的黑T恤、黑褲子和農人常穿的黑布方口鞋,正在忙著指揮工作人員。《盜馬賊》、《搖滾青年》等影片都是出自田壯壯的手筆,離拍攝上一部電影已時隔10年,《小城之春》是他重出江湖的第一部作品。在過去的10年中,田導已經沒有了拍片的激情和感覺。當他重新拾回拍片的欲望,便傾注了全部心血。在片場上,他手把手地給演員示範,好像自己就是劇中的“玉紋”、“志忱”。劇組平均一天只能拍一兩個鏡頭,演員要把同樣的動作重複十幾到二十幾遍。全劇只有100多個鏡頭,而一般的影視劇平均是800個鏡頭以上,有些電視劇更多達1200個鏡頭,整部影片也只有5個演員。
阿城做木匠
影片《小城之春》在風景如畫的蘇州東山鎮開拍。當年張藝謀導演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李少紅導演的《橘子紅了》都把外景地選在了這裡。田壯壯在選外景時一眼就看中了那裡的老房子。如何讓這所廢棄的老房子“化腐朽為神奇”,田壯壯想到了阿城。鮮為人知的是,以《棋王》蜚聲文壇的阿城其實還有一手木匠絕活。他搭建布景、擺弄道具常能讓人耳目一新。他在美國定居時曾專門收購二手車,經過妙手改裝後再出售。

這些獨一無二的“新車”頗為搶手,曾有人開價100萬美元收購。這門手藝曾成為他在美國的重要經濟來源。談到這方面的才能,阿城得意地自詡為“童子功”,源於自幼的愛好。他說:“開拍前除了人物造型,其他的布景搭建、道具設計全部由我負責。”為了還原當年場景,阿城費盡周折在蘇杭等地苦尋老家具。最後,他連買帶租帶借,花了一個多月終於找齊了幾百件“老古董”布滿了大宅院。

影片段預告絮

宣傳海報宣傳海報
回顧影片的拍攝歷程,我們不難看出它在藝術表現上的一些成功的探索。早在20世紀40年代,中國電影往往寫事多於寫人寫情,而這部影片獨闢蹊徑,它的人物不多,情節簡單,將鏡頭深入人物複雜矛盾的心靈,揭示微妙的情感關係,是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此外,它吸取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傳統,借物喻人,以景抒情,富有詩情畫意,顯示了費穆導演的藝術特色,是中國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第5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田壯壯在蟄伏了8年之後,復出的第一部電影就是重拍50年前的這部影片,集結了阿城、李少紅、葉錦添等超級幕後班底的新版《小城之春》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的聲譽。在談及這部電影時,田壯壯說:“舊版的《小城之春》好多人都沒看過,但它的光彩在今天依舊閃亮。兩部《小城之春》是中國電影人相隔50年的對話,也是50年來關於人文精神的繼承和延續。”

影史地位

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中國電影界一致公認的經典性作品;開創了中國電影史上的心理寫實主義、比較完整的散文結構、詩化電影的先河,“放射出讓人目眩心驚的光芒”。

世界一百年電影史上的十部經典名作之一;中國電影九十年的十部經典作品之一。《小城之春》被譽為“中國電影界一致公認的經典性作品”。香港電影評論界將其推選為“有史以來中國最佳電影”,著名導演張藝謀稱自己最喜歡的中國電影就是《小城之春》。

相關評論

媒體簡評

“2000年人人都覺得應該是理想實現的時候了,所以在那一年人們把表面文章都做得很漂亮,但是心都挺沉的,有一種沒來由的惶恐。”這是田壯壯在談到他重拍仙、城之春》的動機的時候所要說的話。田壯壯是第五代導演中經歷最為坎坷的一個,他的《獵場札撒》《盜馬賊》《藍風箏》都在電影史上有著他應有的位置,可惜看到這些影片的中國觀眾並不多。在東京國際電影節上給田壯壯帶來極大榮譽的《藍風箏》帶給他的還有一紙禁拍令。之後,當張藝謀陳凱歌先後返身主流之後,田壯壯卻是沉寂多年。2001年,田壯壯重拍了《小城之春》。這個時候的中國電影,面對嚴苛的電影審查制度,已經是上氣不接下氣,無力與美國大片競爭市場了。
也許是田壯壯自身的藝術氣質與《小城之春相去甚遠,我們在聽不到周玉紋的喃喃自語之後,還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男性導演講述的一個故事,無關風月,也無關家國情懷。客觀,冷漠,你無法為章志忱的激情感動,也無法為周玉紋的壓抑痛苦,你要被說服的就是你要如何理解那個守著還不算破敗的大宅院的戴禮言,他是值得同情的,田壯壯為此還改外形上要比辛柏青顯得健康許多的吳軍來演戴禮言(吳軍原本是演章志忱的),這也成為後來被眾多費穆版《小城之春》的擁躉所詬病之處。這個戴禮言面色紅潤,完全不像有頑症的人,而且台詞里還出現了他曾經是學校里可以在吊環上做倒立動作的人。這樣強大的人,怎么沒有辦法將一個不愛自己的女人搞定呢?回頭再看看田壯壯合棄了周玉紋的畫外音的做法,就不難理解他為什麼要給予戴禮言那么多筆觸了。究竟這還是一個戴禮言/男人說了算的世界。2002年的中國與 1948年的中國又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存天理滅人慾”,在價值取向上,田壯壯發生了極大的偏移,這是否受到該片監製李少紅的影響?我們不得而知。因為在李少紅的電視劇《橘子紅了》裡邊,我們也看到的是她對女性尊嚴毫無同情地傷害,一個大老婆為了完成為丈夫生孩子的願望,而不惜用各種手段感化打動另一個原本要追愛情自由的少女,導演對此不作任何批判,而是極盡所能地予以美化和謳歌。田壯壯在無法進入周玉紋內心的情況下,只有選擇客觀的方式。
“畫外音給人的感覺比較近,或者是一個比較主觀的狀態。我覺得,已經過了50年了,我希望這個距離遠一些,現在的人去看,應有一個觀賞距離的不同。我還是希望遠遠地看這件事,應該是更客觀一些了。因為我覺得重拍的方式不一樣了,敘述的心情也不一樣了,和那個時代的距離也不一樣了,可能是為了統一吧。”在接受《南方都市報》記者採訪的時候,田壯壯闡釋了新作去掉畫外音的原因。可在我看來,改變視點還不是一個主客觀與距離的問題,而是一個價值取向的問題。此時的中國和彼時的中國有了什麼不同,有了什麼改變,在我看來,50多年在歷史的長河中算不了什麼,我們幾乎還在原地踏步,有時候還讓我感覺在某些方面倒退了許多。魯迅先生說的搬一張椅子都需要流血的一個民族,可能連搬椅子的衝動都沒有了。有一張椅子,還可以依靠,還可以讓你躺在上面打個盹。
費穆將非常慘痛的故事放在那樣的一個背景下,可以看到他對人性的尊重和哀傷,每每看來,都讓人濺淚和驚心。而在田壯壯的影片中,我們看不到了。甚至連小城也不再是抽象的,我們看到了火車,看到了藥鋪,還看到了城牆之外一排排隱隱的平房,在這樣的環境裡,周玉紋在城頭的張望便顯得是那樣的矯揉造作和無病呻吟了。廢墟的意象自然也被取消了。家中甚至還有茁壯成長的楓葉,愛情的不足在這裡算得了什麼呢?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妹妹戴秀的塑造,因為嫂子的“偶然失足”,她對男人以及外面世界產生了極大的懷疑,說過分點,要讓一個年方二八的少女從此在小城裡和她的嫂子—樣做一個“溫良儉恭讓”的賢妻良母。在費穆版里駕馭著兩個男性的是欲走還留的周玉紋,而田壯壯版里的玉紋由於過於小巧和乏味,完全看不到裹在她旗袍里的蓬勃的情慾,靈肉的戰爭顯得很輕飄,頂多只能看成是一出愛情的遊戲。
在原來的影片中,戴禮言是遲鈍的,而這個戴禮言卻是警覺的。章志忱和周玉紋的私情很快就被戴禮言明察秋毫。當他得知玉紋跟他生活在一起不太愉快的原因之後,他所選擇的就是通過自殺來挽留住玉紋。因為他離不開玉紋。戴禮言沒有勇氣放棄周玉紋,也沒曾想過要放周玉紋一條生路。感到慚愧的居然是救了戴禮言一命的章志忱。影片的結尾,章志忱離開,充滿悔恨的周玉紋決定留下繼續照顧戴禮言。田壯壯對這個實際上無力回天的男人充滿了同情,他不忍心這個男人受到任何傷害。這樣的代價就是貶低周玉紋和章志忱的“婚外戀”。甚至周玉紋的扮演者胡靖釩在後來的一次電視採訪中,也是這樣回答主持人的提問的:“如果是我,我會選擇戴禮言。”胡靖釩的回答讓《半邊天》的主持人李潘頗為意外。而胡靖釩的理由也很充分,戴禮言踏實,章志忱無法讓人得到安全感。
同樣的故事,但是講故事的人已經不是我——周玉紋,而是田壯壯本人或者說他後面的當下中國的主流話語。所以說田壯壯版的《小城之春》絕對不是描紅和臨摹,話語說他,他並沒有新鮮的話語。這個《小城之春》根本性的變化是視點的變化。費穆的小城是荒蕪的,可是他還是有所期待的,田壯壯的小城是豐盈的,可是生活在裡面的人卻是無所指望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兩個小城所印證的時代都是準確的,看看今天泛濫成災的“真情”節目,你都會不寒而慄。沒有愛情又有什麼關係,只要這個家庭依然是穩定的,只要戴禮言還有雄心重振戴家的家業,犧牲一個周玉紋的愛情那又算得了什麼呢?費穆版的玉紋雖然留下了,可費穆對這樣的犧牲是有錐心之痛的;而田壯壯版的玉紋留下了,她身邊的這個男人已經恢復了健康,田壯壯要感激的是玉紋的無私與奉獻。剪掉出牆的紅杏,將枝椏做一個標本,那也不照樣是一種“美麗”?
費穆講述的是期待與張望,田壯壯講述的是一個男人獲得救助的故事。田壯壯版的《小城之春》讓我想起李安的《飲食男女》,最獨立最要強的二女兒吳倩蓮回到父親身邊,父親恢復了味覺。田壯壯版《小城之春》里,所有的人重新回到原有的生活秩序里,“不道德的婚姻”在溫情脈脈地敘述下繼續進行,在肯定所有人倫價值的情況下,惟一被否定的就是愛情。人性的解放在1948年在《小城之春》中被費穆提出來,而到了2002年,卻成為田壯壯依然不敢正視的東西,相隔半個世紀的中國電影的對話,以當下的失語和倒退為結果,情何以堪?
1948年,費穆和他的《小城之春》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出現是寂靜無聲的,那是一個正在劇烈變動的時代,一個守著沒有愛情的病丈夫的少婦周玉紋的幽怨在銀幕上迂迂迴回地宣洩著,顯得那樣的不合時宜。費穆先生沒有想到他留給後人的會是一部登峰造極之作,猶如《紅樓夢》是中國小說無法超越的集大成者,《小城之眷》也成了一部時代越久遠,光芒越為耀眼的中國電影。說不完的《小城之春》,事隔50年之後,我在中國電影資料館看到《小城之春》的時候,它帶給我的震撼是先前中國電影所絕無僅有的。
50年過去了,費穆的《小城之春》似乎成為中國電影的一個象徵,而它在電影敘事上的超前性,在同時代的世界電影之中都絕無僅有,以至於到現在來看它的敘事仍然如此前衛和自由。《小城之春》這樣的影片,在1948年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通過個人情緒來表達時代症候的影片一度缺失。直到1995年《巫山雲雨》的出現,我們才在這部影片裡感受到了《小城之春》里所蘊涵的的東西,相隔著一條大江的男女主人公對彼此的漫長期待在最後一個鏡頭才得以完成。後來,呂樂在他導演的影片《趙先生》里穿插了《小城之春》的若干片斷,向《小城之春》表達丁自己的敬意。而賈樟柯的史詩電影《站台》的宣傳冊上更是寫下了意味深長的句子“死氣沉沉的小城春心蕩漾的人們”。難以忘卻的80年代,春心蕩漾的人們走出了禁錮周玉紋,包括戴禮言的“小城”。
2001年,蟄伏多年的田壯壯以更徹底的一種方式向費穆致敬,重拍了《小城之春》。新《小城之春》片頭字幕上寫著“獻給中國電影的先驅者”的字樣。重拍或許是有話要說,說得如何不論,我們依然應該感謝田壯壯,他至少讓我們再度對費穆先生的《小城之春》投去更多的關注。

回顧影片的拍攝歷程,我們不難看出它在藝術表現上的一些成功的探索。早在20世紀40年代,中國電影往往寫事多於寫人寫情,而這部影片獨闢蹊徑,它的人物不多,情節簡單,將鏡頭深入人物複雜矛盾的心靈,揭示微妙的情感關係,是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此外,它吸取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傳統,借物喻人,以景抒情,富有詩情畫意,顯示了費穆導演的藝術特色,是中國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第5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田壯壯在蟄伏了8年之後,復出的第一部電影就是重拍50年前的這部影片,集結了阿城、李少紅、葉錦添等超級幕後班底的新版《小城之春》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的聲譽。在談及這部電影時,田壯壯說:“舊版的《小城之春》好多人都沒看過,但它的光彩在今天依舊閃亮。兩部《小城之春》是中國電影人相隔50年的對話,也是50年來關於人文精神的繼承和延續。”

名家點評

我最喜歡的片子有一大堆,不能一一列舉,就中國的電影而言,我最喜歡1948年的《小城之春》,我覺得這部影片在當時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我們今天看來,覺得還是不能跟它比較。
——著名導演 張藝謀 
關於《小城之春》這部電影,幾乎世界上每一個地方,在我能夠接觸和閱讀到的所有文章和評論中,沒有不對這部影片的成就感到驚訝,感到很大的震驚,證明這部影片本身的成就是可以肯定的。從電影的角度來看,當然它已經是一件發生了的事情,可能是過去型,但從電影敘述的過程中看,又好像是現在型。影片以多重的意義和解釋體現出其現代性,它的主觀和客觀永遠都交錯在一起,這樣複雜的敘述方法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這部電影中很多的電影語言都顯現出極大的張力……我覺得費穆是非常了不起的人。
——香港著名影評人、電影導演 舒琪
《小城之春》講了一個故事,卻在多種層面上有不同的意味,是很有意思的。雖然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私人化的故事,但在它的影像中處處浸含著“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境,家國之思無可逃避。影片中所體現的新與舊,道德與情慾,死氣沉沉與生命活力之間的對抗更為那個特定的時代做下了意味深長的註腳。
——影評人娜斯

觀眾評語

李先生(30多歲,技術工作者):覺得節奏太慢了,有點和我們現在的這個時代不合拍。
許先生(18歲,學生):電影一般,只能說一般。
劉先生(40多歲):一般,節奏太慢了點。是翻拍得不錯,色彩、鏡頭畫面也挺美的,但就是覺得不夠現代,屬於過去的年代了。
某小姐(20多歲):我覺得原來費穆導演的那部更好,用黑白的顏色更能反映出那個年代的感覺。現在田壯壯的這部也拍得很美,也很好,但覺得彩色的畫面始終帶不出對於過去那個時代原來的感覺。我還是喜歡以前的《小城之春》。

新舊兩版對比

海報海報
在提到新拍版“小城之春”之前必須三言兩語點一下老版“小城之春”。導演費穆在1948年那個特殊的歷史大環境下奉獻出了一個在當時倍遭質疑,但在日後數十年的華語電影世界中獨樹一幟卓爾不群被無數電影人奉為經典中的經典,甚至直到今天仍被看作無法超越的華語電影---它,就是“小城之春”!1948年文華影業公司出品,主演:韋偉李緯石羽。關於劇情,不得不再多說兩句。故事說的是戰後殘垣斷壁的小城裡,戴禮言夫婦和一日突然到來的老友章志忱之間發生的微妙的關係,全片人物只有5個,包括戴家小妹和僕人老黃,但就在這幾個簡單的人物之間卻發生了生生死死,情情慾欲,無奈與痛苦,明快和希望的情感糾葛。。。我看老版“小城之春”還是在沒有DVD的年代,是慕名看的VCD,當時看完的第一感覺是很老的黑白片,連字都從右寫向左的,而全片看下來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當時猶豫著想為何此片名氣如此之大?但無論如何該片卻也多多少少的印在了我的腦海里。。。2002年北京一個酷暑難當的夜晚,我終於等來了新版“小城之春”。盛夏的東單大華電影院小廳,根本容納不下多少觀眾,海報上赫然寫著“全球同期上映”的字樣,可惜這樣一個經典的老片重拍卻擠不上在正式的大院線上映,相比之下楊紫瓊的“天脈傳奇”門口卻是趨之若鶩。還好,看“小城”的人比我想像的多一點。。。
好,步入正題了,下面想寫的是看完新舊兩版“小城之春”之後做出的一點比較。在此之前還要羅唆兩句人物關係:禮言是體弱多病的丈夫,玉紋是美麗嫻淑的妻子,志忱是個醫生,他是禮言的老同學也是玉紋昔日的戀人。。。一日,志忱來小城看望禮言並在戴家小住幾日。。。
首先要說的是第五代導演田壯壯的新“小城之春”比較好的還原了老“小城之春”,應該說是極其忠實的還原了。但,在部分情節上,當你把新舊兩版都看過之後對比來看就能發現二者的不同,當然這也是一個有趣的比較。。。
比較一,“獨白”
其實在男女主人公---志忱和玉紋在戴家相見之前,新老兩版已經在全片基調上產生了不同,老版從一開始就是玉紋一個人在城牆頭漫無目的的走著及獨白,這一段獨白非常細膩而經典,為全片定下了委婉傷懷的情調:“沒什麼事,我可以這樣在城牆上呆上一天。。。我沒有勇氣死,他(禮言)好象沒有勇氣活。。。”,類似的獨白一直延伸到後面的情節發展。而新版取消了女主人公的獨白,應該說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片的文理清晰度和點睛之筆的力度,唯一讓人留下印象的倒是新版的攝影,比如同樣也是開頭一段玉紋獨自在城牆走著,慢慢的沉默的走出畫面,但鏡頭還停留在沒有了人物的城牆頭良許,風吹枯木。同樣的攝影技巧在後面也是如出一轍,這是侯孝賢的御用攝影師李屏賓為新“小城之春”帶來的一個有特色的處理。
比較二:“相見”
在看老版的時候沒有覺得玉紋和志忱相見一段處理的有何特別之處,但在看了新版之後回頭再看老版就發現一個自然樸素一個突兀生澀。新版:志忱來到荒廢的戴家找老同學禮言,他把行李放在門口,在和禮言高興相見之後,禮言說已經娶了太太然後給志忱引見,玉紋緩步出來,因為片中取消了獨白,看上去有些難測和生硬,她並沒有什麼表情,志忱則是驚訝萬分,冒出的一句卻是“玉紋,你怎么在這兒?!”說真的,看到這裡我簡直有點啞然失笑。。。再來看老版這一段的處理:同樣是志忱生龍活虎的從斷牆跳進園子,不過一個細節是他雙手都拎著箱子,同樣和禮言喜悅相見,是他看見禮言站在小山坡上就衝上去二人握手分外高興,接著,是玉紋的戲,她有場獨白:“客人姓章?也許是他,也許不是。。。”她換了件衣服,遠遠走過來,獨白:“遠看,看不出來。。。”這時候,鏡頭給的是志忱,也是驚訝,但沒有流露太多,他叫了聲:“大嫂。。。”,然後說:“是---你?”台詞上的稍許改動,效果不盡相同。
比較三:“相約”
志忱在戴家住下後慢慢的了解到禮言和玉紋夫婦間的痛苦,禮言病體纏身多年,整日心情抑鬱,玉紋內心痛苦卻只能盡妻子的責任來服侍丈夫。志忱的到來,讓玉紋的悲苦的心境掀起了些許波瀾。。。志忱約玉紋午後到城牆頭相見,此段情節新版改動不是很大,二人在城牆頭聊天,但隨後有一個地方與老版出入甚多,新版里玉紋悠怨的說自己可以這樣在城牆頭呆著,有的時候就睡著了,她指著一棵樹叉上的絲巾說那就是睡著時被風颳走的,志忱聽說後突然跑下山,爬上了樹,摘下那條絲巾向玉紋招手。唉,這是本片再次讓我想笑的一個場景。老版的處理是怎樣的?根本沒有絲巾這段,兩人從城牆上散步下來,在一條無人的小路上走著,彼此靠的很近,然後象怕被人看見似的一下分開的很遠,保持著距離,走著走著,又靠近了,又分遠了,漸漸消失在路的盡頭。。。這種處理,至少我看了不會發笑。。。
比較四:“傷手”
某晚,戴家小妹的生日,大家都喝了很多酒,志忱和玉紋似乎忘記了周遭,釋放了壓抑了很久的感情,二人在飯桌前划拳猜酒喝的很盡興,而一旁的禮言將一切都看在了眼裡,沉默的走出去回到自己房間帶著病體躺下。。。夜晚到來了,玉紋來找志忱,二人積鬱許久的情感就要爆發,志忱突然清醒了,他奔出房把玉紋鎖在屋裡,玉紋情急之下,用手砸破了玻璃。。。新版和老版對下文的處理再次發生了差異:新版玉紋傷手後,自己也漸漸冷靜,志忱頹然倒地,玉紋自己回到房間,拿出塊手帕包紮傷口。而老版的情節則是,志忱看到玉紋傷手大驚失色,他慌忙打開房門,取出藥箱,為玉紋包好傷,握著玉紋的手,把臉埋在上面,痛苦的哭了,玉紋站起身,說:“謝謝。。。”然後孤獨的走開。。。這段情節是全片最重頭的一段內容,從情感的壓抑到爆發到再次壓抑,老版處理的不急不緩,恰到好處,而新版則稍有些慌張。
比較五:“自殺”
丈夫禮言已經了解到妻子和老朋友及自己病體和心境上的痛苦,他也愛惜著玉紋,他決定成全他們,於是服下了安眠藥。禮言自殺這一段,新版與老版保持了相當程度的一致,似乎沒有可挑剔的地方,但是,就在一個微乎其微的小細節上,二者再次讓人產生了不同的感受。禮言吞下安眠藥被及時發現,志忱及時搶救,禮言漸漸甦醒。此刻的玉紋內心受著煎熬,她痛苦,慚愧,伏在禮言的身上,她哭著:“你為什麼要這樣啊!”這個場景的處理新老版如出一轍,但是新版此時缺少了一個最重要的細節,老版中,玉紋問完了這句話,禮言的眼角慢慢滑出一滴淚。。。而在新版中,這一細節沒有看到。應該說這是全片第二個重要的場景處理,三個主人公的性格,情感,各自內心的世界在這一場景中被揭示的淋漓盡致,而禮言接近全片片尾流下的這滴眼淚應該說有著點睛之作。新版缺少了這樣一個處理,在直指人心的震撼力上遜色了很多。。。
比較六:“送別”
第一次看完老版“小城之春”,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其實就是片尾。因此,在看新版“小城”之時,我一直期待這個結尾的到來。可惜。。。我沒有想到,全片在基本還原老版的面貌下居然有著這樣一個和老版完全背異的結尾!在經過生死邊緣,情感的爆發和回歸之後,志忱終於要離開戴家,離開這個小城了,小妹和僕人老黃送他到火車站。。。新版的處理僅僅就是三個人邊走邊說,而與此同時漸漸恢復身體的禮言在院子裡剪樹叉,妻子玉紋淡淡淡的出來說別太累了,然後進屋繡花,鏡頭推遠,全片結束了?!這個結尾實在太出乎意料的平淡無味了,失望到家!因此不得不把老版的結尾拿出來:同樣是小妹他們去送志忱,志忱看上去心境已平靜但仍掩不住傷懷,小妹打趣的說:“章大哥,什麼時候再來我家啊?”志忱笑著說:“明年春天!”小妹嚷著:“不!今年暑假!”大家笑做一團。僅僅就這兩句對白(新版中被取消)足以概況全片的內涵之一!若有若無的希望,明亮有朝氣的未來。。。同時,在高高的城牆上,有一個人在眺望,她,是玉紋!這時候,禮言慢慢走進鏡頭,走到玉紋身邊,他剛剛恢復身體,還拄著拐杖,玉紋輕輕扶著禮言,伸出手給他指向遠方,可能,那是志忱走遠的身影。。。鏡頭向後拉,玉紋和禮言二人在城牆頭並肩站著。。。全片完!老版“小城之春”這一完美的結尾給人留下了茶一般的意味深長。。。
實事求是的說,新版“小城之春”同樣是一部嚴肅認真的好片子,只是在部分內容上與老版比起來略有粗糙和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當然,攝影(李屏賓),美術(葉錦添)等方面都比幾十年前的黑白片有了很多程度的改進,可惜音樂的運用太少,幾乎是零,是為遺憾之一。但還好,主要演員都雖為新人,但表演上都比較質樸並沒有矯揉造作現象。總的說,新小城在情感的闡述和風格的沿用上,基本與48年老小城中費穆的理念同步,與傳統的國人情感同步!
古詩說的好: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導演簡介

田壯壯田壯壯

《小城之春》導演田壯壯,中國著名導演。北京人,是著名電影演員於藍田方的兒子。1978年考取了北京電影學院的導演系,與陳凱歌張藝謀等人是同學,被稱為第五代
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他的處女作《我們的角落》率先在文藝界引起轟動。 《盜馬賊》《獵場札撒》體現著他為人性格豪爽而把柔情隱於心底的風格。在第五代導演中,他的運氣顯得不佳,一些影片遭到禁映,代表作受到種種非議。儘管如此,《盜馬賊》終以它獨特的魅力和全新的電影形象贏得了“瑞士第三世界電影節大獎”,在《藍風箏》中他又以獨特的視點來看待“文革”那段歷史。日本著名評論家佐滕忠男稱他為“當代中國最有才華、最傑出的電影導演”。近年來他一直關心著青年導演的發展,並監督策劃了《長大成人》等影片。

獲得獎項

聖馬可最佳影片獎

推薦一批好看的翻拍電影

藝術上的原創固然是才華,翻拍同樣顯有深度。本推薦一批好看的翻拍電影。
《彼得·潘》[2003年美國電影]
《老男孩》[2012年美國電影]
《阿基拉》[2013年美國電影]
《西線無戰事》[2012年美國電影]
《血濺十三號警署》
《全面回憶》[2012年美國電影]
《擒賊擒王》[1970年電影]
《德州電鋸殺人狂3D》
《機械戰警》[2013年美國電影]
《奇異的旅程》
《神偷艷賊》[2012年美國電影]
《科學怪狗》
《黑影》[2012年懸疑片]
《十二怒漢》[2007年俄羅斯電影]
《貓狗也瘋狂》
《蒼白騎士》
《乞丐皇帝》
《綠魔先生》
《龍虎少年隊》[2012年美國動作片]
《情迷四月天》
《一個明星的誕生》[2012年美國電影]
《人體異形》
《三個奶爸一個娃》
《活死人的黎明》
《雌雄莫辨》
《新特警判官》
《偷心大少》
《義賊鮑伯》
《諜海軍魂》
《食人魚3D》
《恐懼吞噬心靈》
《天堂可以等待》
《座頭市》
《假鳳虛凰》
《疤面煞星》
《007:大戰皇家賭場》
《小公主》[1995年美國電影]
《我心遺忘的節奏》
《怪形》
《諾斯法拉圖》[1979年電影]
《金剛》[電影]
《美版生人勿進》
《蒼蠅》[美國電影]
《十一羅漢》
《大地驚雷》
《荒野大鏢客》
《髮膠》[2007年美國電影]
《十三刺客》[2010年日本電影]
《致命對抗》
《諜網迷魂》
《虎豹小霸王》
《世界大戰》[電影]
《聞香識女人》
《12隻猴子》
《小城之春》
《恐怖角》
《決鬥猶馬鎮》
《辣媽辣妹》
《天生一對》[1998年美國電影]

田壯壯導演電影作品

片名
拍攝時間
主演
所獲獎項
《我們的小院》(又稱《我們的角落》
1980年


《紅象》 1981年 岩叫、仔戈
《九月》 1983年 江韻輝、王明智
《獵場札撒》 1984年 敖特根巴雅爾、巴雅爾圖、拉喜、色旺道爾吉
《盜馬賊》 1985年 才馬仁增、旦技姬帶巴、高哇、加洋加木錯、扎西
1988年瑞士第三世界電影節弗里堡市大獎--幫助發行獎
《鼓書藝人》 1986年

《搖滾青年》 1987年 陶金馬羚
《特別手術室》 1988年 史可丁嘉麗、李雪健、謝園、徐帆
《大太監李蓮英》 1990年 姜文劉曉慶徐帆朱旭 1991年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鼓勵獎
《藍風箏》 1993年 呂麗萍李雪健濮存昕 獲1992年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獎”;1993年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1993年美國芝加哥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93年瑞士三大洲國際電影“最佳影片獎”;1993年新加坡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在中國大陸被查禁.
《小城之春》 2001年 胡靖釩吳軍辛柏青 獲威尼斯第59屆電影節上榮獲“聖馬可”獎
《德拉姆》 2004年
獲首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最佳導演
《吳清源》 2005年 張震張艾嘉松坂慶子李雪健
《狼災記》 2009年
小田切讓、MaggieQ(李美琪)、庹宗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