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士》

《文博士》

《文博士》是老舍在1936年於青島寫成。發表於1936年10月至1937年7月《論語》第98期至第109期、第111期至第112期、第114期至第115期。連載時題為《選民》。香港作者書社1940年11有初版。

基本信息

(圖)《文博士》《文博士》

作者簡介

(圖)老舍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同時開始文學創作,1930年回國後,先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老舍著作豐厚,題材多樣,代表作有長篇小說《二馬》、《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正紅旗下》,劇本《龍鬚溝》、 《茶館》等,另有多部短篇小說集和散文作品。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

簡介

《文博士》講的是留美博士文博士,是一個不學無術卻精於權術的文痞政客,他打著留美博士的洋招牌,招搖撞騙,巴結權貴,鑽營到名利雙收的“專員”肥缺。他雖然也愛錢,但深知要弄錢,就得做官。因此他信奉的人生哲學是“錢本位加官本位”的二位一體。老舍用戲謔嘲諷的犀利筆鋒,鞭撻了舊中國“儒林”中的醜類。

內容

《文博士》寫的是一個心術不正、懷有野心的留學美國後回國的哲學博士文志強。他回國之後,半年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又不甘心當教員。經過觀察研究,他認為自己的不如意是由於沒有加入團體或黨系的緣故,決心“打進去”,一步步實現躋身上層社會的野心。這樣,他投奔了有錢有勢又有政治野心的焦委員。而焦委員給他指的路,便是去與富商聯姻,依靠他們的錢財向上爬。這樣,他被派往濟南去開創自己的“事業”。情節正是從這裡開始的。到了濟南,他找到了“齊魯文化協會”的唐先生,以唐先生作跳板,他進入了正在擇婿的富商楊家。在楊家,他忍受了難堪的屈辱與彆扭,陪著老太太、太太、小姐們打牌、抽大煙,並博取楊家待字的六姑娘麗琳的歡心。而麗琳也正需要一個有“博士”頭銜的男人。文博士明知麗琳卑賤,還是假裝愛她,決心賣身給她,好讓她“帶來金錢和勢力”。果然,通過唐先生四處為他(其實是為了一起提拔自己的兒子)奔走、吹噓,最後又由麗琳的大姐夫商會會長盧平福向路過濟南的焦委員說項,他當上了“專門調查與削減過激思想和人物”的“明導會”的專員。一爬上這一位置,他便撕毀協定,一腳踢開了唐先生之子唐建華,背叛了曾給他很大幫助的唐先生,又耍威風辭退了文化協會所用的工友老楚,並且開始設法控制擺布上面的委員們,又挖空心思去排擠同在一處的其他團體,計畫著繼續向上鑽營。然而,小說到此就沒有下文了。

從婚姻上說,文博士雖然獲得麗琳的青睞,但尚未成親:而且婚後他能否駕馭那個連唐先生都不敢娶作媳婦的嬌慣任性的麗琳還是個問題。從向上爬的“事業”上說,文博士不過做了個小小特務組織的“專員”,剛剛有了一個立足點,離他“打入社會的最上層去”的目標還遠著呢。從人際關係上說,他過河拆橋,首先撇開了幫他在濟南紮下根的唐先生,得罪了這個老練圓滑的地頭蛇式的人物;他去拜訪“明導會”的委員們,想去巴吉他們,卻又在他們面前傲氣十足,被他們看得“清清楚楚”;他千方百計要想排斥在一處的其他團體,可是卻未弄清楚它們的靠山,觸惱有勢者在所難免……這些都說明:文博士雖然得意於一時,但危機四伏,困難重重,“好戲”還在後頭呢!然而這么多情節線都未能展開,小說卻嘎然中止了。老舍當時便被譽為“當代小說家中最會說故事,而懂得故事的人”②,是向來重視故事情節的生動和完整的。《文博士》情節中斷,故事有頭無尾,除了小說沒有寫完,是沒有別的解釋的。

評價

情節是性格的歷史。沒有生動豐富的情節,就無法塑造出複雜豐滿的人物。情節的不完整,也會影響形象的最後完成。《文博士》看來就是如此。這也說明了它只是個“半成品”。

《文博士》的主人公文博士,是中國封建主義與外國資本主義的混血兒,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特殊產物。他受過美國資本主義文化的薰陶,骨子裡卻埋藏著封建主義的幽魂。正是魯迅所說的“學了外國本領,保存中國舊習”,“本領要新,思想要舊”①的人物。他是帶著封建科舉“中狀元”的心態出國留學的。他說:“想當初,一個寒士中了狀元,馬上妻財位祿一概俱全。咱們就是當代的狀元,地位,事業,都給咱們留著呢;就是那有女兒的富家也應當連人帶錢雙手捧過來!”回國之後,就想得到“最高的地位與待遇”。他學得外國學問,並不是要報效祖國,而只是要把它和本國舊學一起改造得適合自己的需要。他是個洋奴,處處覺得外國好,甚至不把自己算在“中國人”裡面,稍不如意,便在心中痛罵“你們中國人”“你們中國人”如何如何。可是他卻偏要在中國這塊土地上鑽營。他常常標榜美國的規矩和方法,可是卻靠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特有的關係網、裙帶風,靠金錢和權勢向上爬……老舍正是抓住這些特點,來塑造這個人物的。然而還只落下了最初的生動幾筆,勾了一個鮮明的輪廓,還來不及精雕細刻,充分展示,便忽然住手了。形象未能最後完成。這和同期寫作、寫法上有許多共同之處的《駱駝祥子》相比就更清楚了:兩部都注重心理刻畫,對主人公心理解剖較多,但《駱駝祥子》對祥子從樸實、要強到失意、墮落的“心靈歷程”寫得十分清楚;《文博士》對文博士的貪慾和憤慨,為了向上爬而忍辱負重、委曲求全、只爬上了第一級便開始得意忘形的心理有所描寫,但以後的“心靈歷程”還有待揭示。兩部作品都採用線索單純的敘述結構,一支筆始終圍繞著主人公。但《駱駝祥子》寫祥子買車的“三起三落”,與兩性關係的糾葛扭結在一起,一直寫到他被摘去了“心”,等待滅亡,情節生動,故事完整,主人公的結局交代得清清楚楚;而《文博士》只寫了文博士鑽營的第一次成功,情節尚嫌不夠豐富,故事也未完成,未能像老舍一貫的作風那樣“寫到底”,把人物的結局交代清楚。因此,祥子是充分典型化了的,而文博士雖有極大的典型性,但未成為完整的典型。至於文博士周圍的人物,無論是與之勾心鬥角、相互利用的唐先生,還是作為他的陪襯的麗琳,以及作為他的對立面、為作者肯定的唐振華,性格都未充分展示。雖然這些人物一出場便見光彩,但畢竟不夠豐滿。這不是老舍才力不夠、構思疏忽,實在是沒有寫完。

相關介紹

文博士未寫完的原因

《文博士》是作為《論語》“第五周年開始”的一個“紀念的動作”,由編者邵洵美特邀老舍創作的③。從《論語》第98期至第115期,除第110期、113期外,每期載一章,但115期載完第十六章便沒有繼續下去。這不符合《論語》連載長篇的慣例和老舍的寫作習慣。為了連載,老舍往往與編輯約定,整整齊齊寫成二十四章,十餘萬字,以供一年載完、並出單行本。在這之前的《牛天賜傳》是如此,與此同時給《宇宙風》的《駱駝祥子》也是如此。因此可以構想:《文博士》是邊寫邊寄稿的,有時偶而來不及便缺一期。抗戰爆發之前,老舍未能把它像《駱駝祥子》一樣寫完全稿寄出。抗戰爆發,《論語》便停刊了(出至第117期,1937年8月1日)。這時老舍的境遇也起了極大的變化,先是舉家從青島搬回濟南(其間又適逢第三個孩子出世),後來又隻身赴武漢,為抗戰文藝盡力,自然沒有時間和心緒把《選民》續下去了。抗戰勝利,《論語》復刊(1946年12月1日出了“復刊號”第118期),這時老舍已在國外,也沒有再把《選民》續下去。

以上可能是主要原因,不過,也不能排除有另外的因素:老舍對《論語》編者的不滿。《論語》第112期《編讀隨筆》(邵洵美寫)以“老舍的口供”作提示說到,老舍在1937年5月初曾給編者一封信,“說起他辭去教職,從事著述以後的生活狀況及寫作態度”,“同時又附了一篇曾在此年發表過的文章,也是一篇口供,我們當在下一期本刊上把它轉載一下。”可是第113期卻並未將信和文章刊出。第114期《編讀隨筆》(林達祖代編)提到“老舍的文章”,說“但洵美話說過就忘掉了”,“他生性健忘,究竟那篇文章被他放在什麼地方,恐他再也想不起來了”。因此不了了之。加上第112期邵洵美轉述老舍的信時,又把老舍的“餓死事大,文章事小”一語誤為“文章事大,餓死事小”,誤解了老舍的意思。這些也可能引起老舍的不滿,因而不再繼續寄稿。自然,這只是揣測了。但無論如何,《選民》未能寫完,留下了極大的遺憾。

老舍主要作品名錄

老舍(1899.2.3~1966.8.24),字舍予,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老北京人,滿族,中國現代小說家劇作家、著名作家,1951年,老舍因創作優秀話劇《龍鬚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棄世。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民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餘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