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城記》

《貓城記》

《貓城記》是老舍的喜劇作品中比較有特色的一篇作品。它不同於老舍的其他幽默作品,它的特色是引人發笑,但是給人沉重,簡而概之,即“悲鬱的幽默”。它以散亂的筆法,向我們闡述了一個將要滅亡的國家及其生活在其中的國民們;以低沉的表達方式組織了全篇的文字,形成了一個灰色的文本;以“毀滅的手指”為靈魂統領全文。老舍多才多藝,諾貝爾文學獎曾鍾情《貓城記》。

基本信息

(圖)49年晨光版老舍創作《貓城記》49年晨光版老舍創作《貓城記》

基本信息

(圖)《貓城記》《貓城記》

作者: 老舍
ISBN: 9787020072293
頁數: 159
定價: 12.0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叢書: 中國現代長篇小說藏本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8-11-1

內容概述

一架飛往火星的飛機在碰撞到火星的一剎那機毀人亡,只剩下“我”倖存下來,卻被一群長著貓臉的外星人帶到了他們的貓城,開始了艱難的外星生活。

貓人也有歷史,擁有兩萬多年的文明,在古代他們也與外國打過仗,而且打勝過,可是在最近五百年中,自相殘殺的結果叫他們完全把打外國人的觀念忘掉,而一致的對內,導致文明的退化。而“我”親眼目睹了一場貓人與矮子兵的戰爭,以貓城全城覆沒而結束了這座私慾日益彭脹的外星文明古城。

作品賞析

作品借貓人混亂生活和醜惡行徑的描寫,對舊中國國民的劣根性作了淋漓盡致的剖析,並間接抨擊了統治中國的國民黨政權腐敗、無能的內政外交,但又把政黨鬥爭都稱為"哄",諷刺青年學生的"大家夫斯基哄"和信仰"馬祖大仙",對革命力量的嘲諷表明作者回國伊始對國內複雜的政治情況特別是對革命政黨領導的革命鬥爭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態度。而貓人的全族毀滅,也顯露了作者對民族前途的瞻望染有比較濃厚的悲觀色彩,這反映了作者不斷尋求真理過程的曲折和內心的矛盾痛苦。總之,《貓城記》在思想傾向上的複雜性和藝術表現的特異性,使它長期以來引起不同的評價。

作者評價

《貓城記》,據我自己看,是本失敗的作品。它毫不留情地揭顯出我有塊多么平凡的腦子。寫到了一半,我就想收兵,可是事實不允許我這樣作,硬把它湊完了!有人說,這本書不幽默,所以值得叫好,正如梅蘭芳反串小生那樣值得叫好。其實這只是因為討厭了我的幽默,而不是這本書有何好處。吃厭了饅頭,偶爾來碗粗米飯也覺得很香,並非是真香。說真的,《貓城記》根本應當幽默,因為它是篇諷刺文章:諷刺與幽默在分析時有顯然的不同,但在套用上永遠不能嚴格的分隔開。越是毒辣的諷刺,越當寫得活動有趣,把假託的人與事全要精細的描寫出,有聲有色,有骨有肉,看起來頭頭是道,活象有此等人與此等事;把諷刺埋伏在這個底下,而後才文情並懋,罵人才罵到家。它不怕是寫三寸丁的小人國,還是寫酸臭的君子之邦,它得先把所憑藉的寓言寫活,而後才能仿佛把人與事玩之股掌之上,細細的創造出,而後捏著骨縫兒狠狠的罵,使人哭不得笑不得。它得活躍,靈動,玲瓏,和幽默。必須幽默。不要幽默也成,那得有更厲害的文筆,與極聰明的腦子,一個巴掌一個紅印,一個閃一個雷。我沒有這樣厲害的手與腦,而又捨去我較有把握的幽默,《貓城記》就沒法不爬在地上,象只折了翅的鳥兒。

《貓城記》的體裁,不用說,是諷刺文章最容易用而曾經被文人們用熟了的。用個貓或人去冒險或遊歷,看見什麼寫什麼就好了。冒險者到月球上去,或到地獄裡去,都沒什麼關係。他是個批評家,也許是個傷感的新聞記者。《貓城記》的探險者分明是後一流的,他不善於批評,而有不少浮淺的感慨;他的報告於是顯著象赴宴而沒吃飽的老太婆那樣回到家中瞎嘮叨。

重要地位

老舍先生在1932年完成的一部當時稱得上異類的一部作品《貓城記》,當年代表世界文壇最高榮譽的諾貝爾文學獎曾經鍾情於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部作品在當時可算得上是一部超越時代的作品。當這部作品被介紹到西方時,這種題材及風格便深受西方讀者的喜愛。有訊息說,在1968年,諾貝爾獎已經決定將獎頒給老舍,只是由於他已辭世而作罷。

《貓城記》在開篇部分介紹,主人公乘坐飛機(船)來到火星,遇到當地智慧生命貓人;結尾部分解釋,主人公目睹貓人國滅亡後半年,乘法國探險飛機(船)回到地球。從主人公自救脫險,結識貓人朋友,到學習貓人語言,進入貓國都城歷險,等等諸多細節,無不符合社會科學邏輯。但在作者寫作之時,人類所掌握的科技能力對火星了解還十分有限,對火星上是否存在高級生命也沒有定論。可以說整篇小說是構築在一個科學幻想式的背景上。

在這部作品中,老舍先生的黑色幽默的語言風格展露無疑。老舍先生是京味小說的先驅與代表,但在《貓城記》這部作品中卻沒有像以往那樣用過多的北京方言編制形象。一方面這與上文提到的小說特殊背景有關,另一方面卻是因為作者蓄意嘗試著一種特殊的語言風格。作為貓人看待的另一種外國人,他們在與主人公善意地交流時有這樣一段話,“我們為什麼組織這個團體呢?因為本地人的污濁習慣是無法矯正的,他們的飯食和毒藥差不多,他們的醫生就是———噢,他們就沒有醫生!”類似口語上的突然轉折,常常被設計成相聲中的包袱,這裡令人莞爾一笑的同時,也會適宜地引起我們對那一年代的國民在衛生、醫療方面的狀況和習慣的反思。這篇小說儘管主觀上背離了當時常用的幽默手法,但客觀上偶然地具備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才被世界廣泛認可的黑色幽默藝術特色。

象徵諷刺的運用在這部《貓城記》中可謂貫穿始終。貓人社會,這個虛擬的火星國家,影射著千瘡百孔遲早要滅亡的舊中國社會。迷葉,貫穿著全文始終:這個使貓人須臾不得離開的糧食替代品,發揮了巨大的毒害作用,是貓人社會走向衰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它作為藥物能醫好個人卻治死了國家,正是殘害我們國人一個多世紀的鴉片的縮影。

作者簡介

(圖)老舍老舍

老舍(1899.2.5—1966.8.24),中國現代文豪,小說家戲劇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出身寒苦,自幼喪父,北京師範學校畢業,早年任國小校長、勸學員。1924年赴英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教中文,開始寫作,連續在《小說月報》上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日》、《二馬》,成為我國現代長篇小說奠基人之一。歸國後先後在齊魯大學、山東大學任教,同時從事寫作,其間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微神》、《斷魂槍》等。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武漢和重慶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對內總理會務,對外代表“文協”,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並對現代曲藝進行改良。1946年赴美講學,四年後回國,主要從事話劇劇本創作,代表作有《龍鬚溝》、《茶館》,榮獲“人民藝術家”稱號,被譽為語言大師。曾任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全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及北京文聯主席。1966年“文革”初受嚴重迫害後自沉於太平湖中。有《老舍全集》十九卷。

老舍主要作品名錄

老舍(1899.2.3~1966.8.24),字舍予,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老北京人,滿族,中國現代小說家劇作家、著名作家,1951年,老舍因創作優秀話劇《龍鬚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棄世。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民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餘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