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天賜傳》

《牛天賜傳》

20世紀30年代老舍就成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 、 《貓城記》 、 《離婚》 、《牛天賜傳》、 《駱駝祥子》等,短篇小說集《趕集》等。《牛天賜傳》描寫一夫婦看到門口有一個小孩子,把他撿回來了。老兩口正好沒有生育。這個孩子天是老爺給的就叫牛天賜,天賜什麼都不會做,養父母的培養下成了名人。

(圖)《牛天賜傳》《牛天賜傳》

簡介

(圖)《牛天賜傳》《牛天賜傳》

長篇小說《牛天賜傳》在老舍一生的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創作風格日趨成熱的標誌。小說以敏銳的洞察力對舊中國市民階層苟且、軟弱、敷衍、調和的市民性格和獨特的市民文化作了形象表現和縱深分析,傳達出作者深沉的情感和時代責任感。

《牛天賜傳》寫一夫婦看到門口有一個小孩子,把他撿回來了。老兩口正好沒有生育。這個孩子天是老爺給的就叫牛天賜,天賜什麼都不會做,養父母一死,他就玩完了。怎么辦?這時出來一個叫虎爺的人幫他,做小買賣。這個人俠義心腸。

作品特色

整部作品最鮮明的藝術風格是“含淚的幽默”。作者以簡淨、鋪張、俗白、凝鍊的文字,塑造出耐人尋味的典型人物。

作者評價

(圖)《牛天賜傳》《牛天賜傳》

《牛天賜傳》,就是和我自己的其他作品比較起來,也沒有什麼可吹的地方。一篇東西的好壞,有許多使它好或使它壞的原因。在這許多原因里,作家當時的生活情形是很要緊的。《牛天賜傳》吃虧在這個上不少。我記得,這本東西是在一九三四年三月廿三日動筆的,可是直到七月四日才寫成兩萬多字。三個多月的工夫只寫了這么點點,原因是在學校到六月尾才能放暑假,沒有充足的工夫天天接著寫。在我的經驗里,我覺得今天寫十來個字,明天再寫十來個字,碰巧了隔一個星期再寫十來個字,是最要命的事。這是向詩神伸手乞要小錢,不是創作。

七月四日以後,寫得快了;七月十九日已有了五萬多字。忽然快起來,因為已放了暑假。八月十號,我的日記上記著:“《牛天賜傳》寫完,匆匆趕出,無一是處!” 單是快,也還好。還有別的不得勁的事呢:自從一入七月門,濟南就熱起,那年簡直熱得出奇;那就是我“避暑床下”的那一回。早晨一睜眼,屋裡——是屋裡——就九十多度!小孩拒絕吃奶,專門哭號;大人不肯吃飯,立志喝水!可是我得趕文章,昏昏忽忽,半睡半醒,左手揮扇與打蒼蠅,右手握筆疾寫,汗順著指背流到紙上。寫累了,想走一走,可不敢出去,院裡的牆能把人身炙得象叉燒肉——那廿多天裡,每天街上都熱死行人!屋裡到底強得多,忍著吧。自然,要是有個電扇,再有個冰櫃,一定也能稍好一些。可是我的財力還離設定電扇與冰櫃太遠。一連十五天,我沒敢出街門。要說在這個樣的暑天裡,能寫出怪象回事兒的文章,我就有點不信。(《我怎樣寫<牛天賜傳>》)

作品評價

老舍濃郁的個性化創作風格為我國現代小說創作的民族化探索開拓了新路,提供了寶貴的借鏊經驗。

精彩內容節選

“老胡”夜撿“天賜”送至牛宅後的一段精彩描寫

(圖)《牛天賜傳》“老胡”夜撿“天賜”《牛天賜傳》“老胡”夜撿“天賜”

他拍門了,正趕上牛老者從院裡出來。老胡把寶貝獻出去。牛老者是五十多歲的小老頭,不怎么尊嚴,帶出來點怕太太的精神,事實上也確是這樣。老者接過小英雄去,樂得兩手直顫:“在這兒撿起來的?真的?真是這裡?”

老胡蹲下去,劃了根火柴,指明那個地方。老者看了看,覺得石墩前確有平地跳出娃娃的可能:“自要不是從別處拾來的就行;老天爺給送到門上來,不要就有罪,有罪!”可是,“等等,我請太太去。”老者知道——由多年的經驗與參悟——老天爺也不大過太太去。他又捨不得放下天賜的寶貝,“這么辦好不好,你也進來?”於是大家連同花生筐子一齊進去了。

牛老太太是個五十多歲,很有氣派的小老太太,除了時常溫習欺侮老頭兒,(無論什麼都是溫故而知新的,)連個蒼蠅也捨不得打死——自然蒼蠅也得知趣,若是在老太太溫習功課的時節飛過來,性命也不一定安全,老太太在動氣的工夫手段也頗厲害。

老者把寶貝遞給了太太。到底太太有智慧,曉得非打開小卷不能看清裡邊的一切。一揭開上面,露出個紅而多皺的小臉,似乎活得已經不大耐煩了。老太太的觀察力也驚人:“喲!是個小娃娃!”越往下看越像小娃娃,可是老太太沒加以什麼批評。(真正的批評家懂得怎樣謹慎。)直到發現了那小小的男性商標,她才決定了,“我的小寶貝!”這個世紀到底還是男人的,雖然她不大看得起牛老者。

“咱們,咱們,”老者覺得非打個主意不可,可是想不出;即使已想出,也不便公然建議。
“哪兒來的呢?”老太太還不肯定宣布政策,雖然已把娃娃揣在懷中。
老者向老胡一弩嘴;遠來的和尚會念經
老胡把寶物發現的經過說了一番,而後補上:“我本想把他抱走,我也沒有兒子,可是老天爺即是把他送到府上來了,我怎能逆天行事呢!”他覺出點替天行道的英雄氣概。
“你也看明白了那個地方?”老太太向老頭兒索要證據。
“還摸了摸呢,潮滲滲的!”老者確知道自己不敢為這個起誓。
“真是天意,那么?”老太太問。
“真乃天意!”兩位男子一齊答對。
這時候,第三位男子恐怕落後,他哭了。在決定命運的時機,哭是必要的。
“寶貝,別哭!”老太太動了心:“叫,叫四虎子找奶媽去!”

老胡看明白,小行李卷有了吃奶的地方;人生有這么多個開始也就很過得去了。他提起花生筐子來,可是被老太太攔住:“多少次了,我們要抱個娃娃,老沒有合適的;今天老天爺賞下一個來,可就省事多了。可是,不許你到外邊說去!哼。”她忽然靈機一動,又把小行李卷抱出來,重新檢查,這回是由下面看起。果然發現了,小細腿腕上拴著個小紙片。“怎樣!”老太太非常的得意。

老頭雖沒有發現的功績,但有識字的本事,把小紙片接過去,預備當眾宣讀。老者看字大照像的風格,得先對好了光,把小紙片接過去,預備當眾宣讀。老者看字大有照像的風格,得先對好了光,把頭向前向後移動了好幾次。光對好了,可是,“嗯?”又重新對光,還是“嗯,怎么寫上字又抹去了呢?”

老太太不大信任老伴兒的目力,按著穿針的風格,撅著唇,皺著眉,看了一番。果然是有字又抹去了。

什麼意思呢?

“看看後邊!”老太太並非準知道後邊有字,這是一個習慣——連買柿子都得翻過來看看底面。

後面果然也有字,可是也塗抹了。
“這個像是‘馬’字”。老者自言自語的猜測。

老胡福至心靈,咂摸透了點意思:“不是男的,就是女的,總有一個姓馬的;誰肯把自己的娃娃扔了呢,所以寫上了點字兒;又這么一想啊,不體面,所以又抹去了:就好牆上巾了報單兒,怪不好看的,用青灰水抹抹吧,一個樣;大概呀,哼,有難說的事兒!”老胡為表示自己的聰明,話來得很順暢;可是忽然想起這有點不利於小行李卷,趕緊補充上:“可也不算什麼,常有的事。”還覺得沒完全轉過彎來,正要再想,被老太太接了過去:

“有你這么一說!”
老胡覺得很對不起小行李卷!

可是老太太照舊把娃娃揣起去去了,接著說:“雖然是老天爺賞的,可並不像個雪花,由天上掉下來的;他有父母!要不怎么我囑咐你呢,你聽過《天雷報》?這是一;我們不願以後人家小看他,這是二。你別給宣嚷去。給他十塊錢!”末一句是對牛老者下的令。
十塊錢過了手,老者聲明:“六塊是太太的,四塊是我的。”
老胡怪不好意思的,抓了把花生放在桌上:“山東人管花生叫長生果,借個吉利,長命百歲!”
老太太聽得入耳,“再給他十塊,怪苦的,自要別上外邊說去!”
老胡起了誓,決不對任何人去說。於是十塊錢又過了手,照樣是“太太的六塊,我的四塊。”
老胡走了。
“四虎子這小子上哪兒玩兒去了?!”老者找不到四虎子。“我去,我自己去!”
“找不到奶媽就不用回來,聽明白沒有?”老太太鼓勵著老伴兒。'
“找到天亮也得把她找著!”老者也很願努力。

老者走後,老太太細看懷中的活寶貝,越看越愛。老太太眼中沒有難看的娃娃,雖然剛生下來的娃娃那么不體面。嘴上有個肉團,這便是梁。看這一腦袋黑頭髮,其實未必有幾根,而且絕對的不黑。眼睛,更不用說,自古至今向無例外,都是大的。老太太的想像是依著慈愛走的,在看娃娃的時節。

拍著,逗著,歪著頭看,牛老太太樂得真落淚。五十多歲有了兒子!而且是老天爺給放在門口的。就說是個丫環或老媽子給扔在這兒吧,為什麼單單扔在“這兒”,還不是天意?這一層已無問題。然後盤算著:作什麼材料的毛衫,什麼顏色的小被子,裁多少塊尿布。怎樣辦三天,如何做滿月。也就手兒大概的想到:怎樣給他娶媳婦,自己死了他怎樣穿孝頂孝……

可是,怎么通知親友呢?一陣風由天上刮下個娃娃,不大像話。拾來的,要命也不能這么說,幸而四虎子沒在家,又是天意,這小子的嘴比閃還快。老劉媽,多巧,也出去了,她的嘴也不比閃慢。兩條閃都沒在家就好辦了,就說是遠本家承繼過來的——在很遠很遠的地方住。不過,住得那樣遠,怎能剛落草就送到了呢?近一些吧,剛生下來,娘就死了,不能不馬上送來,行;可憐的小寶貝!

叫什麼呢?“天意”,“天來”,都不好。“天來”像當鋪的字號;“天意”,不是醬園有個“老天義”嗎?天——反正得有個天,“天官賜福”,字又太多了。哼,為什麼不叫“天賜”呢?小名呢,“福官”!老太太一向佩服金仙庵的三位娘娘,而不太注意孔聖人,現在更不注意他了。

這樣,我們的英雄有了準家準姓準名。

作者簡介

(圖)老舍老舍

老舍(1899年-1966年),享年67歲,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姓氏一拆為二),滿族,北京人。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現名小楊家胡同),一個滿族城市貧民家庭。現代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被譽為“人民藝術家”。
1913年考入北京師範學校。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擔任過國小校長、郊外北區勸學員等職。1925年,老舍第一個長篇《老張的哲學》問世。
1934年夏到青島山東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1936年夏辭去教職,專事文學創作。1946年3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留美寫作。1949年底返回北京。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及書記處書記、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中國劇協和中國曲協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1966年被“四人幫”迫害致死。

老舍主要作品名錄

老舍(1899.2.3~1966.8.24),字舍予,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老北京人,滿族,中國現代小說家劇作家、著名作家,1951年,老舍因創作優秀話劇《龍鬚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棄世。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民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餘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