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高地有了名》

《無名高地有了名》

《無名高地有了名》作者是老舍,由文匯出版社於2009年1月1日出版。描寫抗美援朝時期“老禿山”戰鬥的過程,一九五三年十月,老舍隨同第三屆赴朝慰問團去到朝鮮,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偉大的祖國軍人保衛祖國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戰鬥的光輝歷程。

基本信息

小說簡介

(圖)《無名高地有了名》《無名高地有了名》

一九五三年十月,老舍隨同第三屆赴朝慰問團去到朝鮮。《無名高地有了名》描寫抗美援朝時期“老禿山”戰鬥的過程,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偉大的祖國軍人保衛祖國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戰鬥的光輝歷程。

為紀念老舍誕辰110周年,隆重推出《老舍小說精匯》。本書為系列之一,收錄的是長篇小說《無名高地有了名》。這部小說是在1954年於北京寫成,發表於《解放軍文藝》1月號至4月號。

後記 

一九五三年十月,我隨同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去到朝鮮。慰問工作結束,我得到總團長賀龍將軍的允許,繼續留朝數月,到志願軍部隊去體驗生活。

我在志願軍某軍住了五個來月,訪問了不少位強攻與堅守“老禿山”的英雄,閱讀了不少有關的檔案。我決定寫一部小說。可是,我寫不出來。五個來月的時間不夠充分了解部隊生活的。我寫不出人物來。我可也不甘心交白卷。我不甘放棄歌頌最可愛的人們的光榮責任,儘管只能寫點報導也比交白卷好。

於是,我把聽到的和看到的資料組織了一下,寫成此篇。這只能算作一篇報導。

這么交代一下,並不為卸責,而是有意說明:體驗生活應該是長期間的事,大致參觀一下是不中用的。沒有真實的生活寫不出文藝作品來。

我要對志願軍某軍的軍、師、團、營與連的首長們、幹部們和戰士們作衷心的感謝!沒有他們的鼓勵、照顧和幫助,儘管是一篇報導,我也不會寫成!

篇中的人物姓名都不是真的,因為“老禿山”一役出現了許多英雄功臣,不可能都寫進去,掛一漏萬也不好。

作者作品

(圖)《無名高地有了名》《無名高地有了名》

老舍是一位多產作家,一生寫了一千多篇(部)作品,在現代中國文學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

老舍的作品尤以長篇小說著稱,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當他開始創作時,新文學作家中還很少有人撰寫長篇,他是中國現代長篇小說最早的作者之一,為開拓這種體裁作出了貢獻。而他的中短篇小說也不乏綽約多姿、意味深長的優秀之作,如《斷魂槍》、《上任》、《柳家大院》、《馬褲先生》等篇,或深沉厚重或幽默風趣或詼諧諷刺,都寫得各有特色,其藝術構思的精緻和題材的寬廣,有的還勝過長篇作品。此外,老舍在劇作方面也留下了許多傳世經典。《茶館》《龍鬚溝》等均為中國話劇的扛鼎之作。

作者簡介

(圖)老舍老舍

老舍(1899.2.3-1966.8.24),現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正紅旗人,北京人,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時候。老舍是他在小說《老張的哲學》中使用的筆名。他的筆名還有絜青、絜予、非我、鴻來等。中國現代小說家、戲劇家、著名作家,曾任國小校長、中學教員、大學教授。

老舍有文學語言大師的稱號。其中包括三百多萬字的小說,四十二部戲劇,約三百首舊體詩等。他的作品多為悲劇,作品的語言以北京方言為主,風格幽默。他的代表作是小說《駱駝祥子》和話劇《茶館》,這兩部作品現已列入中國初高中語文必讀書目,和大學中文專業必讀書目。《茶館》也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高中華文文學必修的作品。舒乙等人認為老舍的作品中反映了他對滿族的隱含的、深沉的、難以言語的真摯的感情。

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民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餘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

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餘萬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二馬》《貓城記》《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劇本《龍鬚溝》、《茶館》。另有《老舍劇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詩選》《老舍文藝評論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民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餘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

1899年2月3日出生於北京。在大雜院裡度過的童年生活使老舍從小就熟悉車夫、手工業工人、小商販、下等藝人、娼妓等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城市貧民,深知他們的喜怒哀樂,也是他從小就喜愛流傳與市井巷裡的傳統藝術(如曲藝、戲劇),這些都是他將來傾向與寫作平民生活和長於話劇創作的生活基礎。

1918年老舍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時,老舍正在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國小任校長。“五四”對他的思想和人生道路的選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24年夏,赴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語教員,並從事文學創作。1926年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在《小說月報》17卷第7號上連載時,署名為“舒慶春”。但自第8號起連載上的署名改為“老舍”,直一小說全部載完。這標誌著老舍文學創作道路的開端。接著,又發表了《趙子曰》《二馬》,從而奠定了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1929年,老舍取道新加坡回國。在新加坡寫了中篇小說《小坡的生日》,這是一部兒童文學作品,描寫了生活在新加坡的華僑少年與各被壓迫民族的小夥伴一起,反對強權奴役的故事,體現了團結奮鬥、強國救民的思想境界。

1930-1936年,老舍先後在山東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此間,他看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日本帝國主義的肆意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行徑,創作了長篇小說《大明湖》,為濟南人民以及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國人民抒發憤慨。在這部小說里,他第一次描寫了共產黨人的形象。此後四年,他先後創作了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還出版了包括《黑白李》《微神》等15部短篇小說在內的短篇小說集《趕集》以及幽默詩文集《老舍幽默詩文集》。1936年老舍辭職,從事專業寫作。在青島工作和生活的這段時期,是他一生中創作的旺盛期之一。他先後編了兩個短篇集《櫻海集》《蛤藻集》,收入中短篇小說17篇。創作了《選民》(後改題為《文博士》)《我這一輩子》《老牛破車》和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長篇傑作《駱駝祥子》。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老舍別妻拋子,只身前往武漢,投入到文藝界的抗日洪流之中。在1938年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中,老舍擔任負責人――總務部主任。之後,又轉到重慶,“文革”在艱難困苦中頑強堅持七年時間,直到抗日戰爭取得徹底勝利。老舍以滿腔熱情和耐心細緻的工作,團結各個方面的文藝家,共同致力於推動抗戰的文藝活動。並以筆為武器,進行多種文藝形式的創作。長詩《劍北篇》用大鼓體寫成,《王家鎮》《忠烈圖》用京劇形式寫成,《殘霧》《歸去來兮》《面子問題》用話劇形式寫成。先後出版了短篇集《火車集》《貧血集》,長篇小說《火葬》,完成了長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前兩部《偷生》和《惶惑》。同時,還撰寫了大量雜文、散文、詩歌。

抗戰勝利後,1946年,老舍和曹禺作為我國民間第一批文化人應邀赴美國訪問和講學。在美國,做了多次公開演講,為增強大洋彼岸的人們了解中國人民和中國文學,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並在此寫成《四世同堂》第三部《饑荒》和另一部長篇小說《鼓書藝人》還有《斷魂槍》。還協助美國友人翻譯他的一些作品。《四世同堂》是老舍完成的規模最宏大的作品,約一百萬字。以北平一叫“小羊圈”胡同里多種人物,特別是以祁家祖孫四代為中心,展開錯綜複雜的畫面與情節的描寫,表現了淪陷區人民的苦難經歷,以及他們在幻想破滅後,終於覺醒,堅決抗戰的過程。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殘暴和漢奸的無恥,也寫出了知識分子的善良、懦弱和苦悶,以及下層市民堅強不屈的意志和決心。包含著老舍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全民抗戰留下了一座偉岸的紀念碑。

1949年10月,老舍回到祖國。創作話劇《方珍珠》。1951年,又創作了歌頌人民政府為普通市民辦實事的《龍鬚溝》。該劇上演後,老舍獲得了北京市政府授予的“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之後,他還創作了歌劇《消滅細菌》《大家評理》,話劇《生日》《春華秋實》等。

建國後,老舍政治熱情十分高漲,他先後擔任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市文聯主席,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文聯主席團成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第一、二屆人大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主席團成員,全國政協三屆會議常務委員等職。自1950年至1955年,老舍創作了大量的話劇、京劇、兒童劇。其中話劇《茶館》把老舍的話劇藝術推向了高峰,成為我國戲劇藝術殿堂的一顆璀璨明珠。

1961年至1962年,老舍創作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 。遺憾的是未完成,就被迫停筆。

文革中,同許多老一輩愛國文藝家一樣,老舍遭到了惡毒攻擊和迫害。1966年,他被逼無奈,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終年67歲。

北京太平湖

老舍自殺的太平湖現已不在,老舍的兒子舒乙在其文章《爸爸最後的兩天》中說:“太平湖悲劇發生12年後,有一次,我偶然打開一張解放前的北京老地圖,竟一下子找到了父親去太平湖的答案。太平湖正好位於北京舊城牆外的西北角,和城內的西直門大街西北角的觀音庵胡同很近很近,兩者幾乎是隔著一道城牆、一條護城河而遙遙相對,從地圖上看,兩者簡直就是近在咫尺。觀音庵是我祖母晚年的住地,她在這裡住了近十年,房子是父親為她買的。我恍然大悟:父親去找自己可愛的老母了”。太平湖過去蘆葦叢生,充滿野趣,後來湖水被填平了,建成了北京捷運修理總廠,今天即使尋得到舊處,也見不到湖面。

著作書目

《老張的哲學》(長篇小說)1928,商務
《趙子曰》(長篇小說)1928,商務
《櫻海集》(短篇小說集)1929,人間
《二馬》(長篇小說)1931,商務
文學概論講義》(理論)1931,齊魯大學文學院
《貓城記》(長篇小說)1933,現代
《離婚》(長篇小說)1933,良友
《小坡的生日》(長篇小說)1934,生活
《老舍幽默詩文集》1934,當代
《趕集》(短篇小說集)1934,良友
《蛤藻集》(短篇小說集)1936,開明
《老牛破車》(創作經驗)1937,人間
《三團一》(曲藝集)1938,重慶獨立出版公司
《駱駝祥子》(長篇小說)1939,人間;修改本,1955,人文
《火車集》(短篇小說集)1939,上雜
《殘霧》(話劇)1940,商務
《文博士》(長篇小說,又名《選民》)1940,香港作者書社
《張自忠》(話劇)1941,華中圖書公司
大地龍蛇》(話劇)1941,國民圖書出版社
《劍北篇》(詩集)1942,文藝獎金管理委員會出版部
《歸去來兮》(話劇)1943,作家書屋
《國家至上》(話劇)與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書館
《誰先到了重慶》(話劇)1943,重慶聯友出版社
《桃李春風》(話劇,又名《金聲玉報》)與趙清閣合著,l943,中西書局
《貧血集》(短篇小說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長篇小說)1944,晨光
《惶惑》(長篇小說,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長篇小說,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東海巴山集》(短篇小說集)1946,新豐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說集)1947,晨光
月牙集》(短篇小說集)1948,晨光
《方珍珠》(話劇)1950,晨光
《龍鬚溝》(話劇)1951,大眾
《老舍選集》1951,開明
《春華秋實》(話劇)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說》19567,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館》(話劇)1958,戲劇
《上任》(短篇小說)1958,作家
《四世同堂》(長篇小說,又名《惶惑》、《偷生》、《饑荒》三部曲)上下冊,1959,百花;1—3部,四川人民
《正紅旗下》(長篇小說),人文
老舍小說集外集》1982,北京
《老舍文藝評論集》1982,安徽人民
《老舍選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戲劇全集》(1一4卷)1982,戲劇
《老舍新詩》1983,花山
《四世同堂補篇》(長篇小說)1983,百花
《老舍散文》1984,百花

課文

《母雞》 《我的母親》 《養花》 《我們家的貓》 《濟南的冬天》 《駱駝祥子——祥子買車》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本文由文學家汪曾祺寫)《林海》《草原》

描寫韓戰的文學作品

時值那場發生在朝鮮半島上的戰爭過去五十年了,對於這場戰爭,中國人與外國人有著一些截然不同的記憶,當這種記憶體現在文藝作品中的時候,除了表達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錯位,還在於對這場戰爭勝負的模糊。

老舍主要作品名錄

老舍(1899.2.3~1966.8.24),字舍予,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老北京人,滿族,中國現代小說家劇作家、著名作家,1951年,老舍因創作優秀話劇《龍鬚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棄世。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民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餘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