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一衣帶水的鄰居,歷史上也常有往來,但是日本人主動走出國門西洋化要比中國人早得多,以至於清朝還在閉關鎖國之時,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成為強國,後來才有的甲午戰爭戰敗。這當中不得不提到日本近代著名啟蒙思想家,明治時期傑出的教育家福澤諭吉,他曾週遊了美國,歐洲,並且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相對於日本,西方的發達景象被福澤諭吉牢牢記在心裡。所以,回國之後,他不僅在理論上鼓吹文明論,還推崇西洋人的飲食文化。明治政府成立後,這種現象更為嚴重,以致於決定以歐美諸國為模範,將日本也建成一個“文明”的國家。這一點與中國截然不同。不過,隨著“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政策的推行,整個日本社會確實也在慢慢地向近代文明邁進。相對民眾而言,在實際生活上有直接感覺的,非飲食莫屬。
大約從8世紀的奈良時代開始,日本人開始了一千多年來基本上不吃肉的歷史,並且成為日本飲食文化中的一個傳統。至於為何不吃肉?
原因有幾點,其中一方面是不吃肉是天皇的祈福行為,這符合佛教的行善積德的觀念,佛教也是當時主流宗教。另一方面,禁肉食是“居喪”這一日本固有風俗禮儀的延續。居喪指的是人失去所愛的人後的一種自然反應。總之,隨著佛教、神道祭祀的興盛,以及國家政治的干涉,“肉食禁止”的觀念在日本列島逐漸得到確立。但隨著時代發展,這一傳統有所改變,一是佛教地位有所下降;二是前文中提到的福澤諭吉認為只有通過吃肉才可以強身健體,進而使日本成為強國。這兩種思想給日本帶來了食肉的飲食習慣。在明治政府官員的鼓動和安排下,1872年1月24日,時年20歲的明治天皇試吃牛肉,並通過媒體向全國報導此事,昭示自天武天皇開始實行的肉食禁止令正式撤消,民眾從此可以自由吃肉,不再有所忌諱。牛肉咖喱飯、牛肉火鍋等逐漸興起,明治末年,肉食之風已經普及到鄉村。到了1960年代以後,西洋料理、中韓料理與傳統的日式料理三足鼎立,已經成為當今日本飲食的主要內容。
吃肉這件事,我們今天看來習以為常,但誰又能想到吃肉能與國家社會的發展有關係呢。日本從禁止食肉再到倡導食肉,不僅是飲食結構的改變,更是其社會文化變動的一個縮影。近代日本做出的改變使其成為強國,反過來看我們自己,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改革,保留自身優秀文化的同時,吸收其他人類文化的精華,才能成為強國。
日本 飲食 素食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