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待了一位內蒙來的朋友,說到外蒙古時,他刻意強調外蒙古雖名為“蒙古國”,但他認為蒙古的精神和內涵全部都在內蒙古。
外蒙古比內蒙遼闊許多,但土地並不是蒙古精神的載體,如果是也應該是“風吹草低現牛羊”的內蒙優質草場,而不是外蒙的茫茫沙漠。
這位朋友認為,黃金家族和察哈爾部才是傳承蒙古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而這些是外蒙古沒有的。
成吉思汗是蒙古族和蒙古帝國的締造者,黃金家族傳承他的精神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察哈爾部又有什麼特殊之處,能與黃金家族並稱呢?
首先說明一下,內、外蒙古並不是西方列強人為製造的,而是橫亘在蒙古高原的大漠戈壁所致。大漠以北,古稱漠北蒙古,也就是今天的外蒙古。
漠北蒙古大部分是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過程中,征服的突厥人、回鶻人等組成,部族成員來源比較複雜。
因得不到海洋暖濕氣流的滋潤,漠北自古就是苦寒之地。黃金家族很少願意被分封到那裡,他們更願意挨著長城住。
這裡不光水草肥美,最重要的是方便控制蒙漢貿易。畢竟遊牧民族不能光吃肉喝奶,還需要漢人的手工製品以維持正常生活。
黃金家族將漢地商品分銷到蒙古各地,並從中謀取暴利,以支持奢華生活。察哈爾部就是一直維持黃金家族統治權威、壟斷貿易的最有力保障。
“察哈爾”最早出現在蒙古文的《黃金史綱》中,源自於波斯語中的“衛士”,後轉音成蒙古文。所以察哈爾部的前身是成吉思汗的護衛軍,也是就被稱為“利劍之鋒刃,盔甲之側面”的怯薛軍。
怯薛軍編制雖然只有一萬人,但每人都出身高貴,父親至少要是百戶長這樣的職位。他們除了承擔護衛工作,還負責汗廷的兵器、車馬、廬帳、文書等工作,既是貼身保鏢,又是高級官員。
成吉思汗對護衛軍非常信賴的,還曾親自囑咐子孫:
“從九十五千戶選來的我的一萬名貼身護衛,直到我的繼位子孫,應當世世遵照我的遺囑,不要使他們受到任何委屈,好好地照顧!我們這一萬護衛,稱為至尊的護衛。”
成吉思汗後,元朝一直保留怯薛軍制度,尤其是達延汗時代。他將護衛軍改名為“中央察哈爾萬戶”,大汗帳就置於其中。
怯薛軍最初僅是維護黃金家族統治的武力擔當,因享有各種政治特權,逐漸演變為一種特殊的利益集團,也就是察哈爾部。
作為大汗直屬的宗主部,察哈爾部被蒙古人民視為大汗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資料顯示,“察哈爾”三字在蒙古幾乎等同於“國家”的概念。
皇太極完全控制蒙古的標誌就是擊敗察哈爾的林丹汗,從蘇泰太后手中獲得“傳國玉璽”。由此可見察哈爾部的政治地位之高。
察哈爾部此前生活在大同、張家口一帶,歸降後金政權後被安置在遼西,噶爾丹之亂後,他們又被陸續西遷,最遠的遷到新疆伊犁一帶屯田戍邊。
所以說蒙古精神一直被察哈爾部牢牢地留在內蒙,這可能也是內蒙人民堅持使用老懞文,而外蒙古用斯拉夫蒙文的原因。
蒙古精神 外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