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石辟邪
河南孟津老城油坊街村西約500米,西北距漢光武帝原陵約1公里處,正在這裡修築水渠的村民,挖至距地表約5米深處時,碰到了一個硬物,怎么也挖不動了。當地文物部門聞訊,馬上封鎖了現場,組織人力物力進行發掘。一件超大型石辟邪出土,雕刻精美,造型偉岸,前所未有,它昂首挺胸,步履矯健,那充滿自信而豪邁之勢,給人一種強烈的陽剛之美,狀偉之美。
這尊石辟邪身生雙翼,形似獅虎,威風凜凜,高1.9米,通長2.9米,重約8噸。漢代工匠憑藉豐富的想像力和簡潔明快的藝術手法,著力刻畫辟邪頭部和矯健的身軀,使它在整體上形成了一個曲線變化分明的S形,呈現出跳躍式的動態,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專家介紹,這尊石辟邪運用圓雕、平雕、線刻等多種技藝,雕刻技法爐火純青,堪稱同類石刻中的經典代表,真正體現了“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的境界。
作為東漢的帝都,洛陽附近多次發現石辟邪。這件漢光武帝皇陵石辟邪是中原地區體型最大的、雕刻最精美、氣韻最為生動的一件,堪稱同類石刻中的經典代表。其充滿自信豪邁的姿態,令人在感受它陽剛之美的同時,更深深品味到了中國漢代石刻藝術的博大沉雄。入駐洛陽博物館後,它就以高超的石刻藝術價值成為“鎮館之寶”。
皇陵神道石象生
石象生又稱石翁仲,始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是帝王陵墓前主要供祭儀物之一,為石雕人物、動物成對立於神道兩側。石象生市皇陵神道左右兩側用石頭雕刻的文武官員和珍奇走獸組成的“儀仗隊”,其目的有兩個,一是顯示墓主人的身份等級地位,二是有驅邪、鎮墓的含義。
明清以後石象生多為有石獅、石獬豸、石麒麟、石馬、石駱駝、石象等常見動物形象。在漢唐時期,石象生經常還有神獸形象。
麒麟、辟邪、天祿並稱為古代祭祀的三大神獸。麒麟形象常見,石辟邪和天祿其實是同一種神獸,一角者為天祿,二角者為辟邪,可攘除災難,永安百祿。古人把它們對置於墓前,既有祈護祠墓,冥宅永安之意,亦作為升仙之座騎。
老虎還是獅子?
以1978年河南省許昌市出土的一件石辟邪為例,高130厘米長150厘米,形如虎似獅,態極兇猛,體魄健壯,嘴大牙銳,下頜一束卷鬚,身生雙翼,昂首怒目,長尾拖地,雙角直豎,羽翅振起,似有正欲飛起之感。
到底石辟邪形象起源於獅子還是老虎呢?
考古專家研究,辟邪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譯,意思是大獅子,獅子大致是隨佛教傳播進入中國,最早記錄獅子是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後漢書》記載西域進貢有獅子,進貢的獅子養在皇家御苑內,普通人很難見到,具有神秘感。同時,在西方國家中,經常有獅子的造型,傳入後也對中國產生了影響。
兩河流域古代有獅首有翼形象神獸,是太陽神的化身。天祿,辟邪實際是中國化的有翼獅子形象。中國傳統藝術創作,經常有將多種動物特點集中於一體的方法。中國龍的形象就是“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另外漢代在實際塑造辟邪神獸時候,社會底層的工匠沒有機會看到皇家御苑裡的真實獅子,只能憑自己的想像發揮,從而就創造出了獅子頭、虎豹身體、頭上長角,身上帶翅膀的複合神獸形象了。
唐宋以後,獅子的真實形象逐漸被老百姓了解。石獅子成為了中國人成為守衛大門的神獸,而天祿,辟邪這些帶翅膀的獅子退出了鎮墓獸的序列,僅作為吉祥神獸形象保留了在生活中。
獅子 石像 國寶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