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師聯盟》第二部《虎嘯龍吟》當中,將太后郭照與魏明帝曹叡之間的關係塑造的很糟,後者將生母甄夫人遇害一事歸咎於郭照,公然逼迫她自殺。其實,明帝逼令郭太后自殺一事,在史書中的確有出處,不過卻疑點重重。那么,郭照真的是被曹叡逼死的嗎?
在揭秘之前,我們先來談一下郭照的名字來由。其實郭照的本名不見於正史記載,我們只知道她的字是“女王”。關於這個字的來源,按照正史的說法,是他的父親、東漢南郡太守郭永察覺女兒自幼超群脫俗,便曾跟眾人講:“此女是我郭家的女中君王。”,由此,郭姑娘便以“女王”為字。
北魏文學家游雅在撰寫文成帝拓跋濬養母文昭常太后的碑文時,稱太后的名字跟曹魏的甄皇后相似,而同僚陳奇卻認為此說有誤。文成帝下詔檢對碑文與史事,結果查證與常太后名字相似的是曹魏郭皇后,而非甄皇后,大概常太后、甄皇后的諡號都是文昭,導致游雅誤記。而後人在記述這段史實時,又誤將文昭常太后當作文昭皇后高照容,並依據郭皇后的姐姐郭昱名中從日,推測郭女王本名為郭照,其實也是一則誤斷。
郭女王(下同)出身官宦世家,由於父母、兄長早死,所以等到漢末戰亂開始,一度過著流離漂泊的日子,最後寄身於銅鞮侯家。曹操擔任魏公後,為次子曹丕招選側室,銅鞮侯家趁機將郭女王推薦上去,並幸運地入選。郭女王雖然年長曹丕三歲,但才貌雙全、頗有謀略,多次在儲君之爭中為曹丕獻納良策,以故深得後者寵幸。雖然曹叡的生母甄夫人是正室,但最受寵的卻是郭女王。
曹操駕崩後,曹丕自鄴城趕赴洛陽接班,卻將甄夫人留在鄴城。曹丕稱王后,不僅沒有把甄夫人接過來,反而把郭女王也立為夫人,地位跟前者平起平坐。曹丕稱帝後,不僅將漢獻帝的兩個女兒納入宮中,而且又開始寵幸李、陰兩位貴人。滯留在鄴城的甄夫人備受曹丕冷落,眼見情敵越來越多,難免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話語,漸漸地傳遍宮裡宮外。
對於甄夫人的怨恨,曹丕非但沒有溫情安慰,反而惱羞成怒,在稱帝後的次年(221年),便遣使將其賜死。據傳曹丕為防止甄夫人的鬼魂作祟,還特命在甄夫人殯葬時,要其披髮覆面,以糠塞口。關於甄夫人的遇害,很多人將矛頭指向郭女王,認為是她的譖毀所致。就在甄夫人遇難後的第二年,郭女王如願以償地登上皇后之位。
不過郭女王雖然讒殺甄夫人,卻收養她的兒子曹叡做養子,並照顧有加、視如己出。不過,曹叡雖然被迫認郭女王為母,但作為年已十六七歲的小伙子,對於生母的慘死,內心深處肯定是憤憤不平,只是不得以才曲意侍奉郭皇后。而很多人由此引申開來,認為曹叡就是在此時暗生逼殺郭女王之心。
等到曹丕一駕崩,身為皇太子的曹叡即位,是為魏明帝,而郭女王自然也升級為太后。明帝即位後,迅速追封生母甄夫人為皇后,諡號為“文昭”。按照為母報仇的慣有邏輯,與追封生母相伴隨的,必然是對郭女王的加害。而魏朝史官魚豢的《魏略》與東晉史家習鑿齒的《漢晉春秋》,正是持“明帝逼殺郭太后”之說。
《魏略》稱明帝即位後不久,便逼殺郭女王,並且特命在她殯葬時,要其披髮覆面,以糠塞口,一如當年甄夫人故事:“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憂暴崩。甄后臨沒,以帝屬李夫人。及太后崩,夫人乃說甄后見譖之禍,不獲大斂,被發覆面,帝哀恨流涕,命殯葬太后,皆如甄后故事。”
《漢晉春秋》的記載跟《魏略》大同小異,但有郭女王質問明帝一節,堅稱其母之死是文帝曹丕自己的主張,跟她沒有關係:“初,甄后之誅,由郭后之寵,及殯,令被發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養明帝。帝知之,心常懷忿,數泣問甄后死狀。郭后曰:‘先帝自殺,何以責問我?且汝為人子,可追仇死父,為前母枉殺後母邪?’明帝怒,遂逼殺之,敕殯者使如甄后故事。”
這兩則史實流傳很廣,以至於很多人斷定郭女王的確是被明帝逼死的,然而從實際情況來分析,卻大有可疑。首先,郭女王薨逝於青龍三年(235年),終年51歲,此時距離明帝登基已有9年時間,如果明帝想報仇,豈會等待這么長時間?其二,郭女王的諡號為“文德”,而按照諡法,“文”、“德”都是美謚(或稱上謚),如果明帝真的逼死太后,那么在她死後絕不會賜予美謚。其三,郭女王死後,其親屬非但沒有遭殃,反而一再加官進爵,備受優待。
由此三點來推斷,明帝不可能會逼殺郭女王。至於其原因,除了明帝沒有掌握郭女王譖殺甄夫人的確切訊息,也跟其曾深受郭女王養育、愛護有關,如果恩將仇報,逼殺太后,必定會留下不孝的罵名,令萬夫所指。所以無論於公於私,明帝都沒有逼殺郭女王的動機,這也是後者得以壽終正寢的根本原因。
《軍師聯盟》 郭照 甄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