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時局和中國明末社會

歐元區國家希臘爆發的債務問題經過幾年的交鋒、博弈和妥協,現在似乎有了一個暫時的解決方案。但是,仔細去看債務危機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希臘政府的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仍然高企,各方的鬥爭也更加激烈,債務危機有向金融危機、經濟危機轉化的趨勢,會不會因此釀出一場政治危機、社會危機也讓人為之擔憂。

希臘時局和中國明末社會

370年前,中國的明末社會也經歷著一場嚴重的危機,其根源也是由經濟危機、財政危機所引起。儘管時代和國情嚴重不同,儘管危機的程度也無法比擬,但對照一下當今的希臘時局和中國的明末社會,二者竟然存在著三大相似之處。

第一:都缺錢

身處歐洲大陸的希臘和中國一樣也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一般人印象中應該是一個經濟已開發國家,收入高、福利好,古老的神話傳說和愛琴海美麗的風光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

但是,統計數字顯示希臘的經濟實力與其知名度有很大反差,以農業、旅遊業和僑匯收入為支柱的希臘在歐元區國家中還是一個經濟上的“弱國”,這個約有1100萬人口的國家,2010年GDP大約為3051億美元,2014年降為2492億美元,人均GDP約2.2萬美元,在歐洲國家中排名第29位。

希臘的問題還不在於“底子薄”,在於財政赤字和債務高不下。“能掙多花、少掙少花”是正道更是王道,但希臘人偏偏任性,他們不喜歡這樣做,他們講究“少掙也要多花”,經濟並非一流,福利卻直追一流水平,全民享受公費醫療,公務員享受額外獎金和額外薪酬,各類家庭補帖五花八門,長期失業者的困難補助多達10餘項,不想工作的早早可以退休……這些措施當然受到選民的強烈支持,但前提是得有這么多的錢。

於是,希臘政府的財政赤字逐年攀升,公共債務不斷增加,這種“寅吃卯糧”所蘊藏的巨大危機誰都能看到,但誰也不願意去捅破,為了爭取選民的支持,誰上台執政都必須硬著頭皮往下走。2009年10月,希臘政府宣布當年政府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占GDP的比例分別達到12.7%和113%,遠超歐盟規定的3%和60%的上限。

中國明末社會不存在高福利問題,但一樣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原因是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在兼併中逃稅問題十分突出,以田賦為主的國家財政的來源大量減少。宋朝人口約1億左右,國家財政收入可達1億兩,明朝中期人口翻了近1倍,財政收入卻急降至400萬兩左右。政府的錢少了,支出卻少不下來,官員隊伍龐大,內外戰事不斷,行政支出和軍費開支都很巨大,宮廷開支也不斷上升,這些造成了國庫的極度空虛。

第二:都沒有印鈔權

老百姓沒有錢、也掙不來錢,就去借,借不來,有人去乞討,有人去打劫,總之各有各的路數,日子得過,飯得吃。

政府沒有錢也是正常的事,其實也好辦,打開印鈔機,需要多少印多少,古今中外概莫如此。但是,偏偏這個問題卻難住了大明王朝,也難住了希臘政府,讓它們在財政赤字面前雖愁腸百轉也莫衷一事,豈非怪事?其實也不奇怪,大明王朝也罷、希臘政府也罷,它們都沒有自己的印鈔機,所以不能通過增加貨幣發行的方式平抑財政赤字。

先說大明王朝,它的通行貨幣是“銀子”,不是銀幣,也不是銀元,而是“銀兩”,通過稱重量來計價,一兩是一兩、一錢是一錢,沒法摻水分。其實明朝初年也有紙幣,稱為大明寶鈔,是宋朝的交子、會子和元朝寶鈔的延續,是信用貨幣,可以通過印鈔機大量印行,但由於管理不善,造成了濫發,信用一落千丈,遂被棄用。明朝使用銀兩作為貨幣或許是一種被動選擇,但既然做出了這樣的選擇,也就意味著朝廷喪失了貨幣的發行權,想印鈔票,不行了。

再說希臘,它現在通行的貨幣是歐元,這是歐元區19個國家的唯一合法貨幣,由歐洲中央銀行系統負責管理,歐元區國家的中央銀行只是參與發行,不能想印就印、想印多少印多少。希臘於2000年加入歐元區,成為歐元區第12個成員國,意味著它也沒有了獨立的印鈔權。

古今中外有很多國家和政權都面臨了嚴重的經濟危機、財政危機,問題的嚴重程度比中國的明末、現在的希臘高得多,但是有相當多的國家和政權能化解或減輕這些危機,至少維持和延續的時間更長,原因就是它們有印鈔權。

第三:被迫實行緊縮

沒錢,又不能印錢,只能少花錢。

明末,崇禎皇帝上台後面對了一個爛攤子,他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下令實行財政緊縮,一方面增加稅收,儘量多收一些稅;另一方面努力減少財政支出,自己帶頭勤儉節約,並號召官民勒緊腰帶過日子。

但問題是,此時的社會已千瘡百孔,問題積難返,不緊縮尚且無力維持,一緊縮問題和矛盾更加突出。此時,各地農民起義已風起雲湧,關外的滿清政權也磨刀在手,單就軍費支出一項就無法削減。而要增加稅收,就更不可行,本來百姓的日子已經不好過了,增加稅收的結果只能使更多的人參加農民起義軍的隊伍。

反觀希臘,當然問題沒有這么嚴重,但一樣不樂觀。希臘債務危機要妥善解決,自身能力微不足道,必須仰仗債權人的理解和歐元區其他經濟強國的援助,可援助不是白來的,附帶了大量苛克的條件,包括財政調整、勞動力市場改革、銀行重整、削減公共投資、減少國防支出、壓縮養老金支出、降低最低工資水平甚至裁減公務員等等。希臘當然不想這么乾,百姓不想,政府不敢,但不么乾就渡不過眼前的難關,博弈到最後,希臘政府和百姓妥協,同意緊縮。

2015年7月16日,希臘議會通過啟動歐元第三輪救助貸款所需實施的財政緊縮方案,國際債權人按照承諾向希臘提供了緊急救助資金,緩解其燃眉之急。財政緊縮方案的內容很多,都是“過緊日子”的,有一條4天后就得到了執行,希臘的增值稅率由之前的13%一下子上升到23%,許多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日用品價格隨之“暴漲”,除食品外,服務業、旅遊業甚至出殯費用都“水漲船高”。下一步,削減福利、延長退休年齡、壓縮財政支出、裁減政府雇員等措施也會陸續推出。

在中國的明朝末年,西北地區有一個叫李自成的最基層的政府雇員在財政緊縮的大背景下被裁員,在一番四處碰壁的掙扎後他毅然走上了推翻現政權的鬥爭,並最終實現了這個目標。

希臘的情況或許遠沒有那么嚴重,但解決危機的辦法如果僅僅是抑制需求、減少支出、實行緊縮,那么問題或許永遠無法真正得到解決,陷入了越緊縮、越困難、越還不起債的死循環,各種矛盾也會越積越多。

破解希臘債務難題或許需要一個更寬的視野、更大的魄力和更高的智慧,比如乾脆退出歐元區,讓希臘重新擁有印鈔權,這么做或許對包括希臘在內的各方來說“短痛”一時無法忍受,但為了避免“長痛”,避免歷史的錯誤一再重演,這種決斷或許必須下,必須早些下。

更多精彩歷史文章可關注歷史春秋網微信公眾號:lishichunqiu2012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