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之後,由於人民民眾生活文化水平逐漸呈現出豐富多樣化,殉葬的內容也水漲船高,除了奴隸,還增加了三妻四妾、保鏢大漢、賬房先生等。更有甚者,有的君主竟然把重臣也拉去殉葬,以這樣極端的方式,“死生生”地體現了君臣的“魚水之情”。
今人對周朝殉葬制度有所認識,還得從西漢的廣川王劉去疾(一說劉去)說起。劉去疾雖然貴為王爺,卻熱衷於盜墓的勾當,在位期間,他幾乎把轄區內的歷代陵寢都挖遍了。
一次,他手下的專業考古挖坑隊開啟了一座龐大的古墓,挖了好幾丈深才進入墓室。墓室中有100多具屍體,姿勢各異,有橫七豎八躺著的,有默默無聞坐著的,還有栩栩如生站著的。這些屍體都保存得相當完好,連衣服都沒有腐爛,其中只有一人為男性,餘下的都是女性。
原來,這正是大名鼎鼎的周幽王的墳墓,墓中女性全是殉葬的妻妾。只可惜褒姒不在裡面,不知道這100多個妙齡女子,能否以數量壓質量,滿足幽王死後的需要呢?
比起周幽王那沒品味的黃色殉葬來,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可就嚴肅多了。秦穆公一生求賢若渴,在位40多年來,發了無數的竹簡招聘廣告,才慢慢地吸引各諸侯國的人才來西部進行大開發。
在各位外來從政人員和本國政治精英的勵精圖治下,秦國多生孩子少種樹,東敗強晉,西滅戎狄,威震華夏,風光一時。正因為穆公充分認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所以在病危時,他精心挑選了一批高質量的軍政大員,讓他們繼續跟著自己去地下為秦國出謀劃策。穆公去世後,共有177人為他殉葬,其中包括才能出眾、賢明有德的車家三良。
秦穆公的葬禮的確風光氣派,但是他的活人殉葬使秦國40年來的人才儲備為之一空,導致國勢衰弱。此後數百年間,秦國一直處於萎靡不振的狀態中,其中不能說沒有穆公的“功勞”。
但無論秦國百姓們如何強烈希望“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如果能讓三良不死,我們願意死100次)”,三良終究不能死而復生。可見,活人殉葬已經越來越不得人心。春秋之後,人殉制度終於被各諸侯國明令廢止。進入封建社會後,中原王朝已經很少見到這種慘無人道的陋習了。然而明朝建立後,人殉卻死灰復燃。
明朝的殉葬流行於皇室貴族中間,主要針對他們的三妻四妾,大概是怕死後她們給自己戴綠帽子吧。洪武年間,朱元璋的次子秦王去世,兩名王妃被強迫殉葬。朱元璋死後,也有40餘名宮女、妃子哭鬧著“自願”為之生殉。
朱棣死後,則有30多個宮人要“追隨”先帝。臨殉的那天,被選中的婦女們嚎啕大哭,聲震殿閣。她們的腳下被墊上小木床,脖子上被圍上掛繩,小木床被踢去後片刻,她們氣絕。
明宣宗去世時,宮中一個叫郭愛的才女在殉葬前滿懷悲涼地寫了一首絕命詩: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心淒淒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一句“心淒淒而不能已兮”,道出了萬般無奈和哀怨。這時距她進宮,只有短短的20餘天……
明朝人殉終止於明英宗時期。明英宗雖然糊塗了大半輩子,但駕崩前難得英明了一次,“遺詔罷宮妃殉葬”。此後活人殉葬制度才算基本廢除。
古代統治者們要求臣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不但修築巨大華麗的陵墓,還要殉葬活人供其在陰間頤指氣使。不知道那些死後還想發威的統治者們想過沒有:你們孤身一人在另一個世界,就不怕隨葬的臣民起來造反嗎?
殉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