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對范蠡的了解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他幫助越王勾踐雪恥復國,可見其智計無雙;另一方面是他善於經商,被後人稱之為“商聖”。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范蠡的經商之道。
范蠡幫助勾踐滅掉吳國之後,認為勾踐“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於是便辭官而去,輾轉來到齊國,在海邊結廬而居,勠力耕作,兼營副業,很快便積累千萬家產。他的賢明能幹很快得到齊王的賞識,便將他請進國都,拜為相國。不過范蠡不願久受尊名,三年後又散盡家財,辭官而去,遷徙至陶。從此,范蠡也就開始了他的傳奇商人生涯。
相傳,范蠡在經商過程中,發明了秤。在秤出現之前,人們在市場上買賣東西,都是靠眼睛來估計數量,很難做到公平交易,所以范蠡就希望發明一種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這樣就能將商品買賣變得更加規範。一天,范蠡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個農夫從井中汲水,方法極巧妙:在井邊豎一高高的木樁,再將一橫木綁在木樁頂端;橫木的一頭吊木桶,另一頭繫上石塊,此上彼下,就能夠將水從井中打上來。受此啟發,范蠡找來一根木棍,一頭拴上吊盤,一頭繫上鵝卵石。為了能測出重量,范蠡在木棍上用星星做出標記,這樣一個秤就出現了。
秤的出現其實代表著范蠡遵循最基本的商業準則,那就是公平誠信,藉助秤的計量,杜絕缺斤少兩的出現,保證了消費者的權益。
另一方面,范蠡懂得把握商品買賣的時機,他會根據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加上季節的判定,先人一步,提供市場最需要的東西。比如糧食生意,范蠡就掌握了糧食收穫的規律,根據每年的季節氣候判斷產量,在合適的時間進行收購和拋售,從中賺取差價,這樣一來范蠡就收穫頗豐。
范蠡還清楚,想要在商業上有所成就,就必須要選擇一個合適的商業地點,這就促使他最終定居於陶。這個地方地處中原,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是最佳的經商之地。藉助地理優勢,范蠡可以掌握更多的商品流通情況,藉助便利的交通,可以更加便利的獲得商品並將商品賣出去,這對於范蠡經商成功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經商過程中,范蠡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善於抓住機會,講究誠信,會因地制宜,自然也就取得了極高的成就。
范蠡 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