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是一個英雄豪傑輩出的時代,許多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扎堆”出場,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裡,演繹出一段段佳話。劉備的授業恩師盧植,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盧植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被各種榮譽的光環籠罩,身邊儘是一幫牛人、大V。首先,盧植的兩位老師陳球、馬融很牛。陳球不僅是儒學大家,而且還是位能臣廉吏,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馬融是當世通儒,綜合各家學說,遍注群經,使古文經學的研究臻於至善。馬融在儒學方面的成就,使他在唐宋兩朝得以配享孔廟,實在是讀書人極致的榮耀。
其次,盧植的同學很牛。馬融一生廣收門徒,弟子有千餘人,其中的佼佼者,除盧植外,還有鄭玄、華歆、管寧等人。鄭玄是跟老師齊名的鴻儒碩學,作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著述百餘萬言,時稱“鄭學”,在唐宋兩朝同樣配享孔廟;華歆學成後出仕,輔佐曹操、曹丕父子,官至太尉,封博平侯,死後配享曹操廟庭;管寧為世師表,講解詩書,推行教化,在魏朝被視為“聖人”。
再者,盧植的學生很牛。盧植在故鄉涿郡教學時,曾經收過很多門徒,後來成就最高者有兩人,即公孫瓚與劉備。公孫瓚號稱“白馬將軍”,在漢末割據幽州、遼西一帶,驅叛胡於塞表,破黃巾於孟津,並長期與大軍閥袁紹鏖戰,官至前將軍,封薊侯。至於劉備的成就,在此無需贅言。
老師、同門、學生都是牛人、大V,盧植跟他們比也毫不遜色。論德行,盧植品德高尚,足令世人仰望;論學術,盧植曾與大儒馬日磾、蔡邕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並參與續寫《漢記》;論做官,盧植歷任九江太守、議郎、北中郎將、尚書,兩平蠻亂,大破黃巾,在文官、武官行列中自由切換、遊刃有餘;論身後,盧植在唐宋兩朝配享孔廟,與老師馬融、同門鄭玄並列,實為士林學子的楷模。
以上種種足以讓盧植揚名立萬,但讓他的名聲更上一層樓的,則是痛罵國賊董卓事件。董卓入洛後把控朝廷,凡與己不合者必除之,搞得京城人心惟危。董卓為顯示威權,在朝會上提出廢立之事,滿朝文武個個噤若寒蟬,都不敢站出來反對。唯有盧植挺身抗辯,並怒斥董卓篡權蠹國、塗炭蒼生,氣得後者七竅生煙。董卓立時就想殺掉盧植,虧得蔡邕等人勸阻才作罷,僅將盧植免職而已。
及卓至,果陵虐朝廷,乃大會百官於朝堂,議欲廢立。群僚無敢言,植獨抗議不同。卓怒罷會,將誅植。植素善蔡邕,邕前徙朔方,植獨上書請之。邕時見親於卓,故往請植事。又議郎彭伯諫卓曰:“盧尚書海內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卓乃止,但免植官而已。見《後漢書·卷六十四》
不久,盧植以年老多病為由歸隱鄉里,在袁紹奪取冀州後被延請為軍師。盧植在袁軍效力僅一年時間,便於初平三年(192年)去世,享年53歲。曹操北伐烏桓途徑涿縣時,曾下通告稱讚盧植的生平,並派人為其掃墓,可見對其景仰之深。
盧植出身於范陽盧氏,子孫中歷任顯官者極多。范陽盧氏的始祖雖然是秦漢年間的博士盧敖,但真正讓這個家族名揚天下的,則是盧植,而魏晉之後的范陽盧氏成員,也往往自稱是盧植的後代。據韓國《盧氏三陵壇志》記載,在唐朝末年,范陽盧氏的成員盧穗(在唐朝官至翰林學士、上護軍),率家族東渡朝鮮定居繁衍,成為在朝鮮/韓國盧姓人士的始祖。
盧穗的後裔子孫分布於光州、交河、安隸、平壤等地,在朝鮮半島的總人數達30萬人,其中在韓國約有20萬人。盧姓人士在韓國的知名人士很多,其中成就最高者,當屬兩位前總統盧泰愚、盧武鉉,其中盧泰愚屬於交河盧氏,盧武鉉屬於光州盧氏,追根溯源都是范陽盧氏之後,也就是盧植的子孫。
兩位盧氏總統中,又以盧泰愚對身份的認同感最強烈,在中韓建交之前,他曾不止一次到韓國西海岸,隔海眺望中國,企盼在兩國關係改善後,可以到中國祭祀祖先。2000年,盧泰愚在訪問中國期間,終於實現自己的夙願。盧植若泉下有知,當為盧泰愚這份拳拳“尋根”之心大感欣慰吧?
劉備 三國 董卓 盧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