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琦

薛琦

我的一個基本結論是:政府越是不干預經濟的時候,中小企業就越是發展。 而已開發國家的中小企業相對較少,這也是不對的。 日本的中小企業,從所有的指標上看,都比台灣多。

(圖)薛琦薛琦

薛琦,台灣大學經濟學學士碩士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碩士博士。曾任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副主委,現任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

博鰲觀點

(圖)薛琦薛琦在博鰲亞洲論壇上

薛琦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去年金融風暴台灣地區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說:“我們股市價格差不多腰斬了,少了一半。上市公司市值也是少了一半,從20兆減到10兆。有一個說法是說本地投資人、外國投資人資產少了10兆。台灣地區GDP大概13.5兆,你們可以從這個數字上看到資本市場顯然非常吃緊。但是這個市場仍然運作的很正常,交易量沒有降下來。

薛琦介紹,去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每天交易1300億萬,到了今年第一季度變成每一天650億。“我們的違規交易還是跟過去一樣。這表示出了很好的情況,儘管周遭環境非常惡劣,但是這個市場還是很正常的在運作。現在再回過頭去看,這段最惡劣的時間,我們的政府有沒有採取相應措施,措施效果又如何。我們跟隨美國的步伐,我們也禁止放空。甚至採取了一個不是很好的措施,我們把股價跌幅從7%減到3.5%。在市場上你只要對價格有任何限制的話,你付出去的代價就是你的交易量,就是我前面跟大家報告過。”

薛琦指出,今年第一季反轉形勢更明顯,而反轉的理由有兩個,一個是流在外面的錢都表現不好。“這裡面有一個真正重要的因素,就是今年的1月台灣地區立法院修了一個很重要的法,就是把過去我們的遺產稅,高達50%,我建議你們千萬不要磕這個遺產稅,我們從50%一下子降到10%。國父孫中山講到稅的時候,就是只抽1/10,我們降到10%的時候,今年資金回流超過5000億,今年一季度鐵定超過5000億,到4月份加起來回來的資金有一兆。另外哪些公司的股票在漲?我們有一個名詞叫做大陸概念股,尤其是三通後,我們這邊有空運的,還有觀光的股票,我們股市里有一個股王,金華。”

薛琦介紹,兩岸交易所之間有哪些事情可以合作,目前已經做到人員交流、資訊互換。

演講

(圖)薛琦薛琦

什麼是國際金融中心呢?在一個地方的金融的活動涵蓋了兩個不同的司法領域,他是跨國的。同時又要有兩個以上的當事人。如果可以稱之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話,一定是這類的行為占你的金融市場很大的比例。很明顯在亞洲有兩各城市是完全符合這個定義的。一個是香港,一個是新加坡。全世界還有兩個城市是遙遙領先的,這兩個城市叫做全球金融中心,也就是倫敦紐約。倫敦超過了紐約,當然差距並不明顯。

從五個角度來評比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如何。第一個就是人才。除了正規的學校教育非常重要以外,金融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非常重視實務的,還有對法律的遵循,對職業道德,以及人文素養,可能有時候這些東西比某些專業技能更加重要。因為專業技能是學不完的,但是要有一個全面的,包括人格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個要素是商業環境,實際上這是講政府的政策。因為我們知道,金融業是高度管制的產業,我有一個想法,我覺得政府所有的產業政策都可以不要,但是有一塊你必須要管,那就是市場。而且金融市場是非常難管的,你不管這個市場一定會出問題,管的嚴了市場就被管死了,這政府來說,這是最大的挑戰。

剛剛談到市場開發、基礎建設和一般競爭力。我把後兩項用一句話來說,那就是城市的競爭,這樣小節一下的話,你要發展一個很成功的金融中心的話,大概就取決於三個條件。或者說你自己認為是一個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和金融中心會比較,那么他在比什麼,他就是在比較人,比較制度,還有一個就是城市和城市之間的競爭。

要發展成為一個金融中心背後的條件是最多的,而且困難度是最高的,而且挑戰也是最大的。在我們的市場中,就是我們的金融部,金融部門的銀行,金融部門的保險

各個金融中心在競爭的時候是在競爭制度,如果你可以把你自己的金融中心的定位朝向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發展,那你的金融市場比較的健全,這對一個國家長期的成長扮演著無比重要的角色。

論中小企業

理論界對中小企業的理解很有分歧,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但總的來講,人們對中小企業的誤解太多了。

有一個很矛盾的說法,叫“規模經濟”、“規模效益”。中小企業也許不是“規模經濟”,但它們是特定行業的“規模經濟”。現實中我們很難看 到“小而全”的中小企業,分工越細、越專,就越是需要中小企業,其效率也越高。因此,中小企業的生存之道是“專而精”,那些產品龐雜、零件齊備的大企業往 往是低效率的。大企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市場的交易成本太高,企業有交易內部化的衝動。

但必須看到,中小企業的成長壯大就是一個從不完善走向逐步完善的過程。正因為他們財務不健全,他們的市場反應才足夠靈敏;正因為他們產品品質不是太好,才有價格優勢;他們技術裝備不是“高科技”,但非常講究實用;他們破壞價格,相互殺價,但卻不會形成壟斷。所謂“世界工廠”就是相互殺價“殺”出來的。

論東亞奇蹟

人們原來談論“東亞奇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 後,人們又開始討論泡沫經濟。我們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亞洲金融風暴雖然從東亞很快擴大到亞洲其它地區,但台灣的中小企業卻在這波風暴中巋然屹立。尤其在 高科技產業領域中,中小企業的表現都比大企業好。

政府序列中關於中小企業的機構是有必要的,但更多意 義上是政治需要的產物。並不是有了它,中小企業才發展起來。我的一個基本結論是:政府越是不干預經濟的時候,中小企業就越是發展。所有的產業政策,包括土 地、租稅、利率、資金等等,這些政策最後得到好處的一般都是較大的企業。所以,任何產業政策,包括那些企圖扶持中小企業的產業政策,對中小企業而言都不是 一件好事。政府管的少,產業進入門檻低,這就是中小企業的福音;政府不要去辦大企業,就是對中小企業最大的幫助。

當然,不要政府干預,並不是不要法治。法治環境對中小企業來說太重要了,中小企業不能打官司,一旦惹上官司,無論輸贏都不是好事。另外,中小企業最需要靈活的金融渠道金融服務

論經濟支持

在台灣,民間金融很發達。有“當鋪”,還有“標會”。什麼是“標會”?就是民間金融互助會。台灣中小企業很多都是以這種民間互助會的方式融資。標會會員一般彼此熟識,標會也可以營造成非常溫馨的互助會,從前台灣鄉下得標人會擺一桌酒席請大家吃飯,每個月聚餐一次,等於輪流做東,大家聯絡感情,其樂也融融。一直到今天,連大學裡的教授們,也還用起會來互相融通資金。這是一種以感情為基礎的互助組織,沒有太苛板的徵信調查。但有一條,台灣是以民法來規範標會行為的。

而已開發國家的中小企業相對較少,這也是不對的。日本的中小企業,從所有的指標上看,都比台灣多。日本的大型企業背後都有一大批的衛星工廠存在,甚至其中小企業雇用的勞工比例超過了台灣,這與人們的印象恰恰相反。在國際上,義大利的中小企業發展很有代表性和典 型性,他們是特色產業為主,有自己的品牌。丹麥芬蘭挪威奧地利荷蘭比利時都屬於已開發國家,但至少有1/5以上的勞動力受僱於中小企業。從美國的 經驗也可以發現,在柯林頓政府時代,勞工失業率之所以從8%大幅降低至4%,主要是因為在這段期間內,美國創造了220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這2200萬 個因企業新增投資所增加的就業機會,有85%來自中小企業,顯示出中小企業投資的高低,對勞工就業的巨大影響。

後發國家中有兩個國家是例外:韓國墨西哥,偏重大企業,中小企業發展不足。但這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很不穩定,這從他們在歷次金融危機中的表現就能看出來。

中小企業的島外投資仍然可以看作防禦性的投資,因為島內土地、勞動力成本上升了。他們大多數都是資本外移,仍然是外銷為主。

在中小企業裡面,勞資關係一般比較和諧,因為在中小企業,創業精神是處於第一位的,工人們能夠看到自己未來的希望,因為他們有朝一日也可以成為老闆。在中小企業比較發達的地方,人人有事做,個個有事業,所得相對平均,所以社會治安和社會生態也好於其它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