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毒蛇:dúshé有毒的蛇,頭部多為三角形,有毒腺,能分泌毒液。毒蛇咬人或動物時,毒液從毒牙流出使被咬的人或動物中毒。蝮蛇、白花蛇等就是毒蛇。毒液可供醫藥用。
種群分布
全世界3000種毒蛇中僅約15%被認為對人類是有毒的。在美國約有25種蛇是毒蛇或有毒性唾液分泌物,除阿拉斯加,緬因州和夏威夷外,其它各州的毒蛇都是本地的。在美國雖然每年大約有8000多人被毒蛇咬傷,但其中死亡者每年不到6人,大多數為兒童,老年人,某些宗教派中耍弄毒蛇的教徒和未治或治療不力者。大多數是被響尾蛇咬傷而且幾乎所有死亡者均被響尾蛇咬傷所致。被其它毒蛇咬傷的大多為銅頭蛇和少數的棉口蛇(一種水中的噬魚蛇)。珊瑚蛇占所有蛇咬傷的<1%。每年被動物園,學校,養蛇場,業餘和職業養蛇者所收養的進口蛇咬傷約100例,多數被咬者為男性青年,其中50%是中毒的,而且多發生於故意玩弄蛇或使蛇惱怒的時候,咬傷的部位以四肢為最常見。[1]蛇毒物理學
蛇毒是複雜的物質,主要是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質。雖然酶起著重要作用,但一些更重要的蛇毒可能是分子量較小的多肽。大多數蛇毒成分似乎與受害者多種生理受體部位結合,因此武斷地將蛇毒分為"神經毒素","血液毒素"和"心臟毒素"是膚淺的,可能導致臨床判斷的錯誤。
大多數北美頰窩毒蛇(響尾蛇)的蛇毒所含的毒性蛋白成分可引起局部和全身作用。這些作用可引起局部組織損害,血管損傷,溶血,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樣(去纖維蛋白)綜合徵(見下文)和肺,心,腎及神經病變。響尾蛇蛇毒可改變毛細血管通透性,進而使電解質,膠體和紅細胞通過血管壁外溢到被咬部位和其它器官(如肺,腎,心以及罕見的中樞神經系統)。起初為水腫,低白蛋白血症和血液濃縮。後來,血液和體液集中到微循環而導致休克,低血壓和乳酸性酸血症(lacticacidemia)。有效循環血容量下降可增加心臟和腎臟衰竭。在嚴重響尾蛇咬傷的病例,可見血小板減少(血小板計數<20000/μl)或同時伴有其它凝血障礙。蛇毒引起的血管內凝血可激發去纖維蛋白綜合徵,而導致嘔血,血尿和內出血。腎臟衰竭可能繼發於低血壓,溶血或血管內彌散性凝血樣綜合徵的嚴重腎小球濾過率降低。某些嚴重響尾蛇咬傷者可見蛋白尿,血紅蛋白尿和肌紅蛋白尿。大多數北美頰窩毒蛇的蛇毒僅引起輕微的神經肌肉傳導改變,而莫哈維和東部菱背響尾蛇的蛇毒可引起嚴重的神經損害。
珊瑚蛇(眼鏡蛇)的蛇毒主要含有神經毒成分,可引起神經肌肉傳導阻滯。由於缺乏明顯的蛋白溶解酶活性,所以在咬傷部位的症狀及體徵輕微。
症狀
蛇的類別大多數頰窩毒蛇咬傷的局部症狀和體徵是咬傷部位及鄰近組織立即出現明顯的灼痛,水腫(通常在10分鐘內,很少超過30分鐘)以及紅斑和瘀斑。若不治療,水腫發展迅速並可在數小時內累及整個肢體。可出現區域性淋巴管炎和腫大觸痛的淋巴結並伴有受傷部位表面的體溫升高。在中等度或嚴重響尾蛇咬傷時,瘀斑常見,在咬傷後3~6小時內出現於咬傷的部位。被東方及西方菱背響尾蛇和大草原,太平洋及樹林響尾蛇咬傷後,大多數都十分嚴重;而被銅頭蛇和莫哈維響尾蛇咬傷後則不嚴重。皮膚可出現緊繃,變色;8小時內通常在被咬部位出現皰疹並常可出血。這些變化通常是表淺的,因為北美響尾蛇咬傷僅局限於皮膚和皮下組織。若不治療,咬傷處的周圍壞死常見,並且周圍的表淺血管可有血栓形成。大多數蛇毒作用的高峰出現於咬傷後4天之內。全身性症狀包括噁心,嘔吐,出汗,發熱,全身乏力虛弱,感覺異常,肌肉自發性收縮,精神狀態改變,低血和休克。響尾蛇咬傷者可有橡膠味,薄荷味和金屬味。莫哈維響尾蛇咬傷可引起呼吸抑制。響尾蛇蛇毒中毒可引起範圍廣泛的凝血異常,包括凝血酶原時間(按國際正常化比率測定)或部分凝血致活酶激活時間(aPTT)延長,血小板減少,低纖維蛋白原血症,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升高或上述變化共同存在的類似於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去纖維蛋白)的綜合徵。出血可發生於被咬部位或黏膜,可見嘔血,黑糞和血尿。大多數病例,血細胞比容明顯上升是繼發於血液濃縮的早期現象,後來可因補液和凝血障礙所致的失血而可使血細胞比容下降。在嚴重病例,溶血可使血細胞比容迅速下降。珊瑚蛇咬傷時,疼痛和腫脹輕微或缺如,並且常常是短暫的。全身症狀可延遲到8~24小時,創口周圍常有感覺異常,數小時內肢體乏力明顯。病人可有明顯的虛弱和嗜睡,感覺可有變化,包括欣快感和倦睡。顱神經麻痹也可出現,包括上瞼下垂,復視,視力模糊,發音障礙和吞咽困難及多涎。接著可出現呼吸窘迫和肌肉搐搦。一旦珊瑚蛇蛇毒中毒的神經效應出現,抗蛇毒素很難使之逆轉,儘管給予治療仍可持續3-6日,不治病人死於呼吸衰竭。
蛇毒中毒的程度蛇咬傷中毒的嚴重程度取決於蛇的大小和種類,注入蛇毒的數量,傷口的數目,咬傷的部位和深度(例如頭部和軀體咬傷比肢體咬傷嚴重),被咬者的年齡,體重和健康狀況,咬傷和開始治療之間的時間和被咬者對蛇毒的易感(反應)性。
在文獻上有時將蛇毒中毒用數字分等級,但根據局部變化,全身症狀和體徵,凝血參數和其它實驗檢查結果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較為實用。蛇毒中毒的分級應按最嚴重的症狀或體徵或實驗檢查結果來分,蛇毒中毒可從輕度很快發展為重度,因此必須連續重新評估。毒蛇牙印牙印可提示侵犯毒蛇的種類,但不能作為陽性鑑定。按蛇的頜骨解剖為基礎的典型牙印模式,在現場是不被發現的。響尾蛇可留下1或2個牙印或咬傷和其它牙齒標誌;單個牙印很常見。無毒蛇咬傷通常有多個牙印。
中國的毒蛇有40餘種,多分布於長江以南的廣大省份。蛇毒按其性質可分為:神經毒、血循毒、混合毒三大類。
金環蛇、銀環蛇、海蛇、白花蛇等主要含神經毒。蝰蛇、尖吻腹、
竹葉青等主要含血循毒。眼鏡蛇、眼鏡王蛇、腹蛇等主要含混合毒。
如今喜歡野外活動的人越來越多了,但對野外危險,特別是動植物造成的危險往往估計不足,這些危險,尤以毒蛇最具代表性。
每個野外活動的人正確且全面地認識毒蛇和了解蛇傷防治非常必要。
如何避免
1、遠足時要避開人跡罕至的草叢、密林等,可以帶上軟質的長棍或竹竿,邊走邊打一打路邊的草叢,蛇會迅速逃跑,一般不會主動攻擊。另外,走進草叢前要穿上長褲和膠鞋,紮緊褲口,防止蛇的攻擊。2、雨後的清晨和傍晚,最好不要在有毒蛇活動的環境中行走,尤其是洪水過後的幾天內,不宜進入群山峻岭,此時是毒蛇遊動最頻繁的時間段。
3、在翻轉石塊、採摘野果前要小心觀察,使用竹竿等敲打,這是由於一些蛇類經常棲息於樹上(比如竹葉青),其身體顏色多與樹幹相近,稍一疏忽,就會被它咬傷。
4、儘量避免在草叢裡休息,露營時,在帳篷周圍撒雄黃、石灰粉或水浸濕了的菸葉,然後將帳篷拉鏈完全合上。清晨收拾地席或帳篷時,要小心查看,有可能可愛的蛇昨晚與你同眠。
5、見到毒蛇後要保持鎮定安靜,不要突然移動或奔跑,應緩慢繞行或退後,沒有十足把握千萬不要發起攻擊,一旦被蛇追逐,切勿直跑或直向下坡跑,要跑出“之”字型路線。
6、蛇討厭風油精。到野外遠足時最好帶上一些,另外,治療面較廣的蛇傷藥,也要帶上一些。
辨別毒/無毒
形態識別
蛇類有毒蛇和無毒蛇之分,能夠辨別毒蛇和無毒蛇,這對捕捉蛇類時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比如一個捕蛇技術還不過硬的人發現一條蛇,如果辨認出確實是無毒蛇,便可立即用徒手方法去捕捉,即使沒有捉好被咬一口,也無關緊要。若是辨別時認出是毒蛇,特別是劇毒蛇,那么無論如何都不能用徒手方法去捕捉,一定要利用捕蛇工具去捕捉。真正有經驗的人,只要瞟一眼蛇的外表或一小段就能辨別出是毒蛇還是無毒蛇。怎樣辨別呢?先從外表形態,然後從生態狀況,最後從毒牙構造等方面去辨別。當然,從外表、形態等方面去辨別也不是絕對的,也有例外。辨別毒牙的有無,才是最準確的方法。1.從蛇的頭部形狀來辨別毒蛇的頭部一般多呈三角形,如五步蛇、龜殼花蛇等。但也有少數的毒蛇如銀環蛇的頭部呈橢圓形。
無毒蛇的頭部一般呈橢圓形,如烏梢蛇、灰鼠蛇等。但也有少數的無毒蛇如頓核蛇的頭部呈三角形的。
2從蛇的全身斑紋顏色鮮明與否來辨別,毒蛇體背斑紋的顏色一般比較鮮明,如五步蛇、銀環蛇等。但也有極少數毒蛇體背斑紋的顏色不鮮明,如白腹眼鏡蛇就是全身灰色,一點斑紋都沒有。
無毒蛇的體背斑紋顏色一般不鮮明,如烏梢蛇、翠青蛇等。但也有極少數無毒蛇體背斑紋的顏色很鮮明,如火赤鏈蛇的全身各有。80多個明顯的紅、黑環斑交錯了體背反兩側,常被人們誤認為是毒蛇。
3.從蛇的尾部長短粗細來辨別毒蛇的尾部一般粗而短,但由肛門向後突然變細,如峽蛇、眼鏡蛇等。但也有極少數毒蛇的尾部細而長,如銀環蛇。
無毒蛇的尾部一般細而長,由肛門向後慢慢變細,如灰鼠蛇、翠青蛇等。但也有極少數無毒蛇的尾部粗而短,如漁游蛇。
4.從蛇的生態來辨別毒蛇發現人後,一般不逃跑,或逃跑時爬行的速度不快;盤卷著休息,或睡覺時,頭部多插到腹麵皮膚下面(五步蛇除外)。驚動後速度起身,爬行的速度極快,如烏梢蛇、王錦蛇等。
5.從接觸蛇作的感覺來辨別當徒手捕捉時,一接觸毒蛇便馬上感覺到其身體柔軟,如眼鏡蛇、銀環蛇等。當一接觸到無毒蛇時,立即感到其身體強硬,如灰鼠蛇、火赤鏈蛇等。
6.最根本的區別毒蛇有毒牙和毒腺,無毒蛇則沒有。
認識誤區
誤區一小蛇不毒
——雖然一般情況下被大蛇咬傷症狀更嚴重,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剛孵化出不久的小蛇完全有可能比它那茶杯粗的蛇媽媽毒性大。比如大蛇捕食頻繁,咬人時注毒量較少。反之,小蛇尤其是剛剛孵化的小蛇較少捕食,因此咬人時注毒量相對較多,而且小蛇大多初生牛犢不怕虎,對人兇狠。許多養蛇專業戶甚至蛇類專家都吃過這個教訓。
另外蛇的種類不同,毒性強弱也不同,如銀環蛇的個頭通常很小,但是它的蛇毒的毒性卻極強。所以,哪怕遇到小蛇,也不能掉以輕心。相信每個人都看到過這樣的場面:幾個男生拿著大棒石頭追打一隻拚命逃竄的小蛇。應該知道,這也不僅僅是好玩。況且,蛇類本身是對人類極其有益的一種動物,我們應該儘量保護野外的每一種生物。
誤區二
被蛇咬過,但是幾十分鐘內沒有不適感,那一定是無毒蛇了這是極其常見的認識謬誤,甚至在許多網頁的“野外教室”欄中也有類似誤人子弟的地方。實際上,有些毒蛇咬傷後的症狀要經過1到4小時才能顯現出來。比如1997年福建附一醫院就收治了一個8歲大的小孩,他被銀環蛇咬傷後4小時才出現症狀,耽誤了最寶貴的搶救時間,後來經各方全力搶救,仍然昏迷了一個多星期才甦醒。醫院收治的這類蛇傷病人不在少數!
誤區三
被蛇咬了,吾命休矣
首先必須清楚的是,野外無毒蛇占多數,被無毒蛇咬傷的人,因為精神過度緊張,也可能因驚恐而出現傷口劇痛紅腫甚至昏倒的現象。這是心理暗示的結果。
即便是有毒蛇咬傷,大多數也因為多種因素的關係,毒蛇咬人時不一定放出毒液或把足夠量的毒液注入人體,被毒蛇咬傷的人只有小部分中毒症狀比較嚴重,個別人有生命危險。
生活習性
蛇是變溫動物,它的活動與外界氣溫有密切聯繫,氣溫達到18度以上才出來活動。在南方通常5-10月分是蛇傷發病最高時期。特別是在悶熱欲雨或雨後初晴時蛇經常出洞活動。另外這幾年春夏之交洪水偏多,洪水將大範圍的蛇洞淹沒,也會造成陸地上無家可歸的蛇增多。所以夏天雨前、雨後、洪水過後的時間內要特別注意防蛇。蛇類的晝夜活動有一定規律,蛇種不同,活動規律也不同,眼鏡蛇,眼鏡王蛇白天活動,銀環蛇晚上活動,蝮蛇白天晚上都有活動。蛇傷也主要集中在白天9-15時,晚上18-22時。
此外蝮蛇對熱源很敏感,有撲火習慣,所以夜間行路要穿長褲,用明火照亮時,要防避毒蛇咬傷。露營時應將帳篷拉鏈完全合上。
毒蛇怕人,受驚後會迅速逃跑,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大多由於我們沒有發現它而過分逼近蛇體,或無意踩到毒蛇身體時,它才咬人。因此,在適於毒蛇活動的環境中行走時,提高警惕,並做適當的防護,許多蛇傷是可以避免的。
形態特徵
對不同的毒蛇,防治的方法也有所區別。只有正確識別毒蛇,才能進行對症防治。1.毒蛇的標誌器官是毒牙,按其形態,可以分為溝牙和管牙,按其在上額骨著生的位置,可分為前
毒牙和後毒牙。但是這種鑑別在套用上很不方便。另一種方法是從蛇的外形和色斑上來鑑別。
2.背面黑色,有許多白橫紋:銀環蛇。分布長江以南,受驚時逃跑,但太近時會張口咬人。咬傷多見。傷口不腫、不痛,數小時後全身癱瘓,呼吸停止。
3.背面黑色,有許多黃橫紋:金環蛇。分布長江以南。其餘類似銀環蛇。
4.通身棕褐色為主,頭大,三角形:蝮蛇。分布全國各地甚至生活于海拔4000米的麗江雪山上。受驚時多逃跑,不主動襲擊。症狀發病凶,全身出血,傷口劇痛、組織壞死。
5.通身棕褐色為主,頭大,三角形,鼻子上翹(看上去像叼個菸頭):尖吻蝮(有些地方叫五步蛇,七步蛇)兇狠,主動襲擊,症狀發病凶,全身出血,傷口劇痛、組織壞死。
6.通身棕褐色為主,頭三角形略長:蝰蛇。受驚時,能長時間對峙。症狀類似五步蛇。
7.通身綠色為主:竹葉青。分布我國南部,長江流域,受驚時逃跑。咬傷症狀相對較輕。
8.通身黑色為主,豎起,扁頸:眼鏡蛇。分布我國長江以南,性情兇猛,能長時間對峙,噴射毒液,但不主動襲擊人。咬傷症狀為傷口組織壞死,胸悶,高熱,呼吸困難。
9.通身黑褐色為主,豎起,扁頸:眼鏡王蛇。分布我國南方。性情兇猛,為毒蛇中體型最大的。主動襲擊,緊咬不放。症狀為發病特急,很快死亡,碰到這類蛇咬傷,除積極搶救外,還要祈禱好的運氣。
10.被各類毒蛇咬傷的中毒特徵——
神經毒類:銀環蛇、金環蛇的蛇毒屬於此類。中毒表現主要為對神經系統的損害。局部可無什麼特殊表現。中毒過程特點是,通常要經過一段潛伏期,一般約在咬傷後1~4小時左右才出現全身中毒症狀,但一旦發作,就急劇發展,並難以控制。嚴重者昏迷,呼吸停止,但此時心跳及血壓尚好,若堅持人工呼吸,便有搶救希望。
血液循環毒類:五步蛇、竹葉青、蝰蛇蛇毒屬於此類。中毒表現複雜,主要是血液循環系統的損害。中毒特點是潛伏期短,病勢發展快,局部壞死潰爛,傷口大量出血,甚至七竅流血。固有椅宀街濾烙的說法,但實際上只要及時搶救,數小時之內送往就近醫院,仍可以治癒。
混合毒類:蝮蛇、眼鏡蛇、眼鏡王蛇等屬於此類。中毒表現既有神經毒,又有血循環毒。中毒特點主要是呼吸麻痹和循環衰竭,所以即使進行人工呼吸也難以搶救。其中以眼鏡王蛇咬傷引起死亡的危險性比較大,死亡大多發生在咬傷後幾分鐘到2小時內。閩北有一個村,因為知道抓眼鏡蛇能致富,全村男女都上山抓蛇,因此每年都有被眼鏡王蛇咬死的人。被眼鏡蛇咬傷若處理及時、救治得當,度過48小時危險期,一般均能治癒。
10大巨毒的蛇
銀環蛇俗稱:銀腳帶、過基峽。金環、銀環都是劇毒的。吃飽後常在路邊休息,拂曉時才回窩,夜人行道過常被咬傷。銀環蛇的毒性比金環蛇強。書上說它們善良,行動遲緩,很少攻擊人。一般人
觸動它時,它會把頭壓在身下藏起頭不動。實際上怎樣沒試過,估計它要讓你欺負急了,你就掛了!
五步蛇(七步蛇、百步蛇、尖吻蝮)
學名尖吻蝮Deinagkistrodonacutus。尖吻蝮廣泛分布於我國南方和東南亞某些區域。它的攻擊性較強,但作為毒蛇,它的毒性卻談不上很毒。有研究稱,尖吻蝮毒液的半數致死量(小鼠)大約是10mg/kg,與之相比,世界上最毒的澳洲內陸太攀蛇Oxyuranusmicrolepidotus蛇毒的LD50大約是0.002mg/kg,而我國毒性最強的毒蛇銀環蛇(眼鏡蛇的一種),LD50是0.1mg/kg。
與他蝮蛇一樣,尖吻蝮的毒液是一種血液毒素,而非眼鏡蛇毒那樣的神經毒素,中毒的症狀是腫脹、壞死、出血。雖然毒性不算最烈,但是尖吻蝮喜歡攻擊人,毒牙大,一次排毒的量也很大,所以危險依然不容小視。
《太平廣記》里提到過:
“山南五溪黔中,皆有毒蛇,烏而反鼻,蟠於草中。其牙倒勾,去人數步,直來,疾如激箭。螫人立死,中手即斷手,中足即斷足,不然則全身腫爛,百無一活,謂蝮蛇也。”
五步蛇
俗稱:過山峰。這個剛剛已經說了,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可以說是世
眼鏡王蛇
界上最危險的蛇類。眼鏡王蛇多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m的山區,多見於森林邊緣近水處,晝行夜伏,在我國主要分布於華南和西南地區。最長的可達6m,遇見人之後直立起來的上半身也可達1.8m,足可與一個成年人對視。它的主要食物就是與之相近的同類——其他蛇類,如果食物不足,甚至可以捕食自己的同類。所以在眼鏡王蛇的領地,很難見到其他種類的蛇,它們要么逃之夭夭,要么成為眼鏡王蛇的腹中之物。
舟山眼鏡蛇
估計它的俗稱大家都熟:飯剷頭。有多毒就不用說了,說要是不知道眼鏡蛇那可真夠嗆。
它的俗稱跟上面的差不多:烙鐵頭。是蝮蛇的一種,絕大部分生活在非洲。是體型小但很可怕的毒蛇。
原矛頭蝮
竹葉青的身體是綠色的,不仔細辨認會與無毒的翠青蛇相混起來,但是它的尾巴焦黃,這正是與翠青蛇相區
白唇竹葉青
別的地方。因為它的尾巴似火燎焦,所以叫它「焦尾仔」或「火燒尾」的青竹蛇。竹葉青有撲火和聚居習性。晝夜活動,多在夜間尋食。竹葉青喜歡上樹,常纏繞在溪邊的灌木叢或小喬木上,會主動攻擊人。在有"竹爺"的地方,最好帶頂帽子,為什麼自己想。一般你是看不到它的,也就別老拿手往樹上伸,摘個果子、花什麼的,你知道果樹上有沒有它---實在饞了用棍子敲。
白眉蝮
這種蛇在北方也常見,而且顏色很多。
白眉蝮
海蛇通常是劇毒無比的
圓斑蝰蛇
俗稱:百步蛇。聽著好像比五步蛇差遠了,其實一樣的毒。
圓斑小頭蛇
俗稱:金腳帶。這是一種粗細適中的蛇,身體的橫斷面是極特殊的三角形。它的頭很窄,並且和脖子渾然一
金環蛇
體,它的鱗片也是光滑的。這種蛇從脖子到尾巴全身裝飾著黑白(或乳白)相間的寬度大體相等的條紋。是危險的毒蛇。金環蛇的中毒症狀都是明顯的神經系統症狀:流涎、噁心、嘔吐、頭暈、頭痛、肌肉麻痹、運動不協調、呼吸微弱發展至衰竭,最後死亡。不過它的毒性還比不上銀環蛇。
最毒八種蛇
1澳內陸太攀蛇
最毒:InlandTaipan
中名:澳洲內陸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Microlepidotus
分布:澳洲(大洋洲)中部
other: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乾燥平原、草原,
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2
第二名:KingBrownSnake
中名:棕伊澳蛇
學名:PseudechisAustralis
分布:澳洲(大洋洲)
other: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沙漠,
棕伊澳蛇
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3
第3名:TaipanSnake
太攀蛇
中名: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Scutellatus
分布:分布於澳洲北部、紐幾內亞
other: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林地,以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4
第4名:EasternTigerSnake
東方虎蛇
中名:東方虎蛇
學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other: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
以鳥類、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5
第5名:TigerSnake
虎蛇
中名:另一種虎蛇
學名:NotechisScutatus
分布:澳洲東部
other:體長約1。2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
以兩棲類為食,胎生。
6
第6名:BlackTigerSnake
中名:黑虎蛇
學名:NotechisAter
黑虎蛇
分布:澳洲東南部-塔斯梅尼亞島
other:體長約1。2公尺。棲息於沙丘、海灘、草叢等地,
以兩棲類、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7
第7名:DeathAdder
中名:死亡蝮蛇
學名:AcanthophisAntarcticus
死亡蝮蛇
分布:澳洲
other:體長約50公分。棲息於乾燥多石的灌木林,
以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8
第8名:WesternBrownSnake
中名:西部擬眼鏡蛇
學名:PseudonajaNuchalis
分布:澳洲
other:體長約1。5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沙漠等地,
以小型爬蟲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世界上最毒的蛇--貝爾徹海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