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良能

喻良能(1120—1205),字叔奇,號錦園,人稱香山先生。官至兵部郎中、工部郎官。後人因此稱他出生地為“郎官里”。

在喻氏族譜上的喻良能畫像在喻氏族譜上的喻良能畫像
喻良能(1120—1205),字叔奇,號錦園,人稱香山先生。官至兵部郎中、工部郎官。宣和二年(1120年),喻良能出生在義烏高畈村一戶奕世書香門第之家。後人因此稱他出生地為“郎官里”。陳亮說他:“於人煦煦有恩意,能使人別去三日念輒不釋。其為文,精深簡雅,讀之愈久而意若新”。著《諸經講義》、《家帚編》、《忠義傳》20卷,詩文《香山集》34卷,收入《永樂大典》。
父親喻葆光為當朝奉議郎,很有德行。喻良能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長兄良倚,弟良顯、良材、良弼。時父親“方游鄉校”,家業經營全由母親一人承擔。良能讀書時家境已中落。母親有時只好變賣一點嫁妝,支付老師的薪金。
有一天,老師偕同一位友人到良能家裡來作客,剛好家中缺錢,又沒好菜招待。母親就剪下自己的頭髮拿去賣掉,買回一條鮮魚來款待。老師知道後深受感動,當著良能兄弟的面對其父親說:“我不把你的兒子培養成材,決不罷休!”老師的專心盡職促使良能兄弟更加發憤讀書,進步很快。良能與兄長良倚一起應試,一起進太學。幾經拼搏,終於在紹興二十七年(1157)同榜中進士。良倚被派往上虞縣任主簿;良能任廣德縣尉,負責地方治安。
時金兵大舉南侵,社會動亂,盜賊蜂起。當時,他主管一縣軍事,任職鎮東副提轄。任內曾三次捕獲盜賊,縣令給他賞賜,他堅辭不受,說:“家國有難,維護安定是我應盡的本份。”紹興三十年(1160),喻良能調任鄱陽(今江西波陽)縣丞,主管文書、刑獄與糧食,輔佐縣令辦事。鄱陽瀕鄱陽湖。上任伊始,他接連三月奔波在荒野山村,走訪當地土著百姓,為國家催科征糧,替百姓調解糾紛。在任三年,他除惡揚善,使多起重大刑獄案件嚴明於法紀,名聲大振。
隆興元年(1163),喻良能調任福州教授,後進國子監任主薄轉博士,研閱諸經講義,考證史志,著手編纂《忠義傳》。
乾道三年(1167),喻良能升越州(今紹興)通判。乾道七年(1171),喻良能向孝宗皇帝進呈《忠義傳》,人物起戰國王蜀,終五代孫晟,入傳190人,共20卷。請予“頒之武學,授之將帥”。受到孝宗贊賞,並對周圍的侍臣說“喻良能質實平正”,把他的名字寫在屏上,將他提升為兵部郎中,兼太常丞。
乾道九年(1173),喻良能出任容州知州。容州在今廣西,地鄰廣東。喻良能到任數月,大行教化,人叨化育,民得安康,風俗丕變。朝廷以其政績顯著,進階金紫光祿大夫。
淳熙二年(1175),容州任滿,授朝請大夫,改知處州。不久掛職奉祠。淳熙九年(1182)五月,喻良能母親去世,他與弟良弼從廣東扶母柩千里迢迢返回義烏。他一生孝事母親,長年帶在身邊奉養。服滿,回京任國子博士、工部郎官。
四君子擅長作詩,以喻良能的詩作最為豐富。所著《香山集》34卷,其中20卷是詩集。喻良能羨慕陶淵明,他在《陶》一詩中流露出“雖非淵明儔,頗亦慕幽逸”的心跡。他說自己並不醉心於功名,所以有“偶然得一第,遂竊升斗秩”的詩句。但是,他不贊成辭官避世的消極做法,面對官場群小的忌賢妒能,他十分鄙視,視之為自然蟲災。他也不願為一己私念而放棄王事。何恪在《送喻叔奇丞鄱陽序》中說,良能“得丞鄱陽三年之久而始上,視群蜚刺天,則公為迴翔甚矣。然守邊侍御王公於今,號為有道之士。士皆為其知,而侍御之所以知公者,甚悉公未嘗違道而私乾也。”因此,當時儘管產生過“番江何時還”的引退想法,但仍能“喔松聊自適”,使自己安於職守。
良能一生忙於政事,但這並不影響其詩才的充分發揮。不少詩作寫他任職期間的所見所聞,藉此表露心跡。
《悲夏畦》是他初任鄱陽縣丞時所作,“悲夏畦,南畝苗來長,東皋草己齊”,寫的是農村的蕭條,農田的荒蕪;“炎天炙背爇雞,渴來不得飲青溪”,表達對赤日炎炎下勞苦耕作的農夫的同情。《陶》中的“未書藍田考,己奉錦溪檄。荒縣饒逋負,催科費鞭力”,狀寫他的公務繁忙和不辭辛勞。這些是他初仕“關心簿領間”的真實寫照。
他的愛國抱負和忘我憂民的思想,則集中體現在壯年任福州教授和越州通判時寫下的《輦下言懷》、《治檄舟行五雲門》、《題歸宗寺》、《次韻木蘊之義烏道中》等詩作中。如“七載江湖飽問津”,“白髮有人疑甲子”,抒發辛苦和忘我;“乞得泮宮閩粵去”,“厚祿那能羨故人”寫出淡薄名利;“路超絳關山樑險,奩隱金輪石鏡明”,突出銳意進取;“誰信塵埃倦遊客,秋風還許杖黎行”,極寫自信人心。
晚年,喻良能詩風更淳,詩心也更是有為而發,他對自己的評價是:“奔走塵埃老未休,慚愧平生馬少游”。在他的《秋曉野步》中,對百姓的同情、對世態炎涼的悲嘆更是直言不諱。他說:“野潦淨荒陂,驚飆泛枯條;世態徒營營,此心殊了了。”良能為什麼能有這樣的感觸,他的好友何恪的話可以為他註腳。何恪說:“香山公名世人也,學志於古而仁,必欲糾其學用,是學益成,名益遠,而仕益困,然公安之而恤也。”良能雖終於為仕,但要為百姓做有道之士,路途坎坷,感慨良多。
紹熙元年(1190),喻良能上書告老,朝廷準他還鄉。宋光宗親斟御酒為他送行,並給喻良能畫功臣像。皇帝題辭:“戎之道,嚴優並隆,有文有武,噫斯人也,實有掀天護國之功”。並賜贊:“其心甚良,其貌甚莊。持心清簡,節持凝霜。助夫興國,於世有光。”
喻良能衣錦還鄉,鄉人引為榮耀,刻石立碑,名其里為“郎官里”。喻良能在香山築室安居,建“亦好園”,內有亦好亭、磬湖、釣礬等景點。會友吟詩,觴詠自娛,逍遙幽閒,留下許多閒逸詩。他在《菊徑》一詩中寫道:
小徑三秋好,西風百木黃。
但令頻泛酒、日日是重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