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phycos遺蹟相

Seilacher(1983,1964,1967)最初建立這個遺蹟相時,把它描述為或多或少與大陸斜坡環境相一致的半深海或風暴浪基面之下淺水到深水之間的過渡水深帶的代表,即屬於Cruziana和Nereites遺蹟相之間的中間組合。後來的研究表明,Zoophycos遺蹟相在淺水和較深水環境都可出現。

簡介

Seilacher(1983,1964,1967)最初建立這個遺蹟相時,把它描述為或多或少與大陸斜坡環境相一致的半深海或風暴浪基面之下淺水到深水之間的過渡水深帶的代表,即屬於Cruziana和Nereites遺蹟相之間的中間組合。後來的研究表明,Zoophycos遺蹟相在淺水和較深水環境都可出現。

遺蹟類型

組成該遺蹟相的遺蹟類型主要是複雜的覓食跡Zoophycos(動藻跡),它具有由平面到緩傾斜的蹼狀構造,呈精美的席狀、帶狀或倒伏的螺旋狀分布。在泥質沉積物中,它有時被Phycosiphon(藻管跡)取代,有的環境中還發育spirophyton(旋輪跡),與之共生的常見分子有Chondrites(叢藻跡)和Ptanotites(漫遊跡)等。造跡生物幾乎全是食沉積物生物。整個組合分異度較低,但豐度有時可以很高。

組成及特點

根據 Seilacher (1978)、 Frey and Seilacher (1980) 及 Bromley and Hanken (2003)的重新評價,Zoophycos遺蹟相主要出現在富含有機物質的泥、灰泥或泥質砂底層、靜水、氧含量低或缺乏充足氧氣的、水循環性差的環境中,如隔離海盆或半封閉海、局限的潟湖和海灣、風暴浪基面以下的濱外至半深海到深海環境,若出現在濱外未受限制的較深水盆羝則往往伴生有較深水型的遺蹟組分。在斜坡環境,如果受到陸架邊緣或較深的等深流沖刷時,在由淺水到半深海環境的過渡區會缺失Zoophycos遺蹟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