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一鳴

龔一鳴

龔一鳴 ,男,(1958— )湖北武漢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教學名師。地史古生物學國家教學團隊帶頭人,《地史學》國家精品課程負責人。全國地層委員會泥盆紀分會委員,《地層學雜誌》、《古地理學報》和《地質科技情報》編委。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82年,獲中國地質大學學士學位,1985年,獲中國地質大學碩士學位,1991年,獲中國地質大學博士學位,學術交流訪問:多次出訪日本、丹麥、瑞典、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加拿大等國,與遺蹟化石和地層古生物方面的專家有廣泛的接觸和合作。

主講課程

主講《地史學》和《沉積地質學》等課程。

研究方向

1)遺蹟化石中的地球生物學問題;

2)泥盆紀地層古生物與油氣資源。

感興趣研究領域;

遺蹟化石與地球生物學;泥盆紀地層古生物與碳循環;沉積地質學。

主要貢獻

學術講座:《地史學》

先後主持國家級、省部級和國際合作項目 10 餘項。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 133 篇,其中 24 篇被 SCI 收錄。出版學術專著 3 部,主、參編教材 10 部。

主要學術成就:

首次揭示出遺蹟化石與拓撲的必然成因聯繫及遺蹟化石拓撲特徵的地質一生物學意義,開創了遺蹟學和拓撲學研究的新領域 — 拓撲遺蹟分析; 有關 拓撲遺 跡分析的工作得到《 Lethaia/ 國際地層古生物學報》審稿人的高度評價: “ 文章提出了許多非常令人感興趣的美妙思想, ··· ,在以前許多有關遺蹟化石的分類方案中沒有一種方案象本文闡述得如此的深刻和富有創見 ” 。 在二疊紀以碳酸鹽岩和碎屑岩為寄主地層的 Zoophycos 深色蹼層、淺色蹼層中首次發現不同類型的微生物集群( Gong et al., 2007,2008 ) , 該成果( Geological Magazine, 2008, 145(1): 95-103 ),被《 Nature China 》選為 “ 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的突出科學研究成果 ”,並發表專題評述。

運用軌道旋迴地層學的理論方法,在華南晚泥盆世弗拉階 - 法門階 (F-F) 之交建立十萬年級 - 萬年級高解析度年代地層格架,提出赤潮 - 菌藻生物繁榮與晚泥盆世集群絕滅的成因聯繫;關於晚泥盆世軌道旋迴地層的工作被 Racki G., Wignall P. 在其聯名評述文章中評價為 “ 包含許多令人 感興趣的成果,它對查明晚泥盆世 F/F 之交生物集群滅絕的可能成因機理具有重大意義 ” (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04, 205: 169-170 )。

獲獎記錄

從流態圈的角度和圈層耦合的高度 , 與同行一道對我國天山 - 準噶爾、秦嶺和三江海西 - 印支造山帶的地層、沉積、古地理、古氣候和古海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總結,發展和豐富了造山帶沉積地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有關沉積作用與板塊構造關係的論文,被第 29 屆國際地質大會綜合出版物《 General Proceedings, 1993, p. 45 》評價為 “ 傑出的重要論文 ” ,並獲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2004 )。

曾獲 IET (國際工程與技術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研究獎( 1994 );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2004 ), 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2003 )和第 29 屆國際地質大會(日本, 1992 )沉積盆地會場 “ 傑出的重要論文 ” 等殊榮。

獲獎情況:

2006-10-27 日:獲湖北名師(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稱號。

2004 年 12 月: “ 造山帶及鄰區沉積地質與圈層耦合 ” 獲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2003 年 12 月: “ 中國古大陸及其邊緣層序地層與地球節律研究 ” 獲 2003 年度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1995 年 12 月:新疆北部泥盆紀火山沉積岩系的板塊沉積學研究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1994 年 10 月:《新疆北部泥盆紀火山沉積岩系作用相類型,序列及其與板塊構造的關係》獲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獲獎人:龔一鳴。

1994 年 09 月:獲 IET (國際工程與技術)教育基金青年教師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