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相關解說
元素名稱: 砷元素原子量:74.92
元素類型: 非金屬
發現人: 馬格努斯 發現年代:1250年
發現過程:
1250年,羅馬的馬格努斯在由雄黃與肥皂共熱時得到砷。
元素描述:
有黃、灰、黑褐三種同素異形體。其中灰色晶體具有金屬性,脆而硬。密度5.727克/厘米3。熔點817℃(28大氣壓),在613℃升華。化合價3和5。第一電離能9.81電子伏特。游離的砷是相當活潑的。在空氣中加熱至約200℃時,有螢光出現,於400℃時,會有一種帶藍色的火焰燃燒,並形成白色的氧化砷煙。游離元素易與氟和氮化合,在加熱情況亦與大多數金屬和非金屬發生反應。不溶於水,溶於硝酸和王水,也能溶解於強鹼,生成砷酸鹽。
元素來源:
主要以硫化物礦形式存在,有雄黃(As4S4)、雌黃(As2S3)、砷黃鐵礦(FeAsS)等。由三氧化二砷用碳還原而製得。
元素用途:
用於製造硬質合金;黃銅中含有微量砷時可以防止脫鋅;砷的化合物可用於殺蟲及醫療。砷和它的可溶性化合物都有毒。
元素輔助資料:
砷在地殼中含量並不大,但是它在自然界中到處都有。砷在地殼中有時以游離狀態存在,不過主要是以硫化物礦的形式存在如雌黃(As2S3)、雄黃(As2S2)和砷黃鐵礦(FeAsS)。無論何種金屬硫化物礦石中都含有一定量砷的硫化物。因此人們很早就認識到砷和它的化合物。
經過分析,在我國商代時期的一些銅器中有砷,有的多達4%。銅砷合金中含砷約10%時呈現白色,有錫時含砷少一些,也可得銀白色的銅。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白銅。
砷的硫化物礦自古以來被用作顏料和沙蟲劑、滅鼠藥。硫化合物具有強烈毒性,今天砷的拉丁名稱 arsenium和元素符號As正是由這一詞演變而來。
1世紀希臘醫生第奧斯科里底斯敘述燒砷的硫化物以製取三氧化二砷,用於醫藥中。三氧化二砷在我國古代文獻中稱為砒石或砒霜。小劑量砒霜作為藥用在我國醫藥書籍中最早出現在公元973年宋朝人編輯的《開寶本草》中。
西方化學史學家們一致認為從砷化合物中分離出單質砷的是13世紀德國鍊金家阿爾伯特·馬格努斯,他是用肥皂與雌黃共同加熱獲得單質砷的。比中國的葛洪大概晚了900年。
到18世紀,瑞典化學家、礦物學家布蘭特闡明砷和三氧化二砷以及其他砷化合物之間的關係。拉瓦錫證實了布蘭特的研究成果,認為砷是一種化學元素。
砷的拉丁名稱arsenicum和元素符號As來自希臘文 arsenikos,原意是“強有力的”,“男子氣概”,表示砷化合物在醫藥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