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Van原理]

Van[Van原理]

VAN(增值網路,Value Added Network的縮寫)一詞已不常用,但日本使用的骨幹系統卻還是在VAN的全盛時期所設計的龐大網路。 所謂VAN,顧名思義是網路自身具有附加價值的、進行信息分配和加工的結構。它是一種由一台主機以及多台終端機構成的電腦通訊模式。採用這種結構,必然會使負荷集中在具備信息處理功能的主機上,它需要投入昂貴的設備和特殊軟體,因此維護網路本身就需要巨額成本。以從國有鐵路時代(1965年)開始延續至今的“綠色視窗”所採用的座位預定系統(MARS=Magnetic electronic Automatic Reservation System)為開端,1977年首次實現的簡易保險系統網路化,1978年推出的報關信息處理系統(NACCS=Nippon Automated Cargo Clearance System)、1988年開通的日本央行網等就是採用的VAN系統。另 外,社會保險廳的基礎系統、郵政儲蓄系統等也都採用了該系統。 增值網路是將製造業、批發業、物流業、零售業等之間的信息,通過計算機服務網路來相互交換的信息系統。VAN最大的特點是通過計算機服務網路,使不同企業、不同的網路系統可以相互連線,從而使不同形式的數據交換成為可能。由於VAN實現了不同系統的對接和不同格式的交換,為無數的使用者提供了交換數據的服務,創造了附加價值,因而被稱作增值網路。

1982年春,日本對公眾電力通信法進行了大幅修改,由政府直接經營的電力通信行業的壟斷性規定得到放寬,事實上已經承認網路結合的自由化。但是,由於歷史原因,這種由政府機關為主導而構建的龐大電子網路在日本還是占據主流地位。

支持VAN系統的“主機”的極限:

“主機”即大型計算機。在個人電腦的能力還沒有達到目前水平的時代,人們將裝有電腦主CPU的裝置稱為“主機”。

近年來,一些需要構建具有高度誠信的系統的民間企業,比如保險公司和銀行等,也開始向UNIX、WINDOW等採用OS的開放式平台系統過渡。這是因為構建主機式系統所需的開發時間以及成本大約相當於開放式系統的10倍之多,其成本性能極為不佳。

那么,為何日本難以放棄主機形式,遲遲不實行系統轉換呢?其理由之一,是因為與其它國家相比,日本的主機賣主(製造商)數量多,包括軟體在內,主機成為一個非常大的收益來源,他們沒有理由放棄這一買賣。

不過,還有一個最大的因素,那就是主機的最大用戶是缺乏成本意識的政府機關。據(社)電子情報技術產業協會(JEITA)的資料顯示,2001年度日本國內主機上市規模為4745億日元,其中面向政府機關的達1895億日元,約占40%。可見,這就是儘管認識到了開放式系統的優點,卻還是難以下定決心向開放式系統過渡的原因所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